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学家告诉你,为什么别让孩子过早接触电子产品

2016-07-09 陈鲁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第二书房父母学堂 | 儿童书馆
来源/爱心树童书(微信号:aixinshu02)

图片来自李欧·李奥尼《鱼就是鱼》

       “有两只褐色的小猴子,玩了一天后,很累了。它们趴在地上,一动不动,闭着眼睛,脑袋里在想着那个长着黑短鬈发、穿红衣服的管理员拿着两根香蕉向它们走来”。

 

       如果家长或老师空口但绘声绘色地这样开始讲一个故事,正在聚精会神听着的小朋友脑中闪出一幅细节丰富的画面,包括猴子的颜色、大小、身体动作、神态,管理员的样子、动作,香蕉的颜色、形状。想象力丰富的孩子还会想小猴子一天都玩了什么,在哪里玩的,香蕉够不够吃。没有任何外界视觉的刺激,孩子完全是通过自己的大脑把抽象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的图片。他们的大脑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刺激,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最强的挑战。

 

       如果家长或老师拿着一本绘本,读上面这段文字,孩子们边看着和文字相配的插图,他们的大脑做的工作和只听故事不太一样。画面已经呈现在眼前了,不需要他们去想象了。因为不必完全依赖语言去理解故事了,大脑对语言的处理就不那么积极了。在想象力和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大脑要做的工作就少了。但大脑多了视觉享受和视觉刺激,正如我们前面说过的,这培养了孩子关注视觉细节的能力。

 

       如果孩子是在电视上看到这两句话表示出来的意思,画面很形象地摆在面前,还是动态的,孩子也许会听到两只猴子昏昏欲睡的哈欠声,管理员进门时门的吱呀一声,他的脚步声。但几乎不可能听到电视上有个旁白,一字不差地说出刚才那两句话。因为语言几乎完全被动态形象的画面代替了,所以,大脑就不用忙着去处理语言、去想象画面,再去产生更多的联想。

 

       呈现在孩子面前的东西越具体,孩子就越不需要动脑,孩子的行为就越被动,大脑就越得不到刺激和挑战。也就是说,本来人的大脑该做的事都被外在的、别人设计好的东西做了。

 

       再说电子游戏。孩子看的电视节目毕竟常常有个故事情节,能让大脑去习惯理解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所以大脑还是要做些工作。但电子游戏不需要孩子去处理语言,不需要孩子去欣赏观察优美复杂的画面,不需要孩子去理解想象故事中的时间逻辑和细腻感情。在激发大脑的潜力上,它是最没有挑战性的。

 

       当孩子一开始就大量接触不需要太动脑就能产生的娱乐,大了之后他就不容易对动脑量大的活动产生兴趣。这和体力劳动是一个道理。一个人多年养尊处优,一下被要求去干繁重的体力活,这很痛苦。但让一个多年劳作的人去休息几天,这事不难接受。

 

       《纽约时报》曾报道在加州硅谷工作的家长流行把孩子送到重视手工劳作和接近大自然的华德福学校,学校里三年级前的孩子都不接触电脑。这些搞电脑科技的家长说,电脑只会越来越容易用,根本不担心孩子会在科技上落伍。

 

       莉莉上三年级后才知道家里的电脑可以上网。在那之前,她只是不规律、不经常地在学校和我的办公室里上网玩游戏。虽然在家里能上网后她会要求玩游戏,但是,我们规定每次只能玩20 分钟,该停了她不太抗拒就会停。

 

       她之所以不挣扎反抗,是因为她一离开电脑,会有一件更有意思的事等着她——读书。每每看着她离开电脑走向几米之外的沙发上一屁股坐下来继续看书,思绪飞往殖民地时期的新英格兰小镇、大萧条时期的芝加哥、美国内战前的南方黑奴家庭,我心中除了庆幸还是庆幸。

 

       读书讲故事时,孩子们还得到了一样上网得不到的东西。当一个孩子在听一个人讲故事或读书,孩子的注意力在哪儿?在故事上,在书上,但也在人上。他听到了这个人起伏跌宕的声音,专属于这个人的声音;他闻到了只属这个人的气息;他靠在这个人暖暖的身体上,能和这个人在一起。喜欢听故事、读书,孩子会不喜欢和这个人在一起吗?这种全方位的经历,就像给孩子一个高营养的饮料,里面有很多成分,之间发生了这样那样的化学反应,才构成了这个饮料特殊的营养价值。

 

       希望所有的孩子,永远都有机会做这些事:蹒跚走到一堆书前,费劲拨弄一会儿找出自己想看的那本,拿起来前后上下颠倒地翻一阵子;依偎在爸爸妈妈爷爷奶奶老师身边,听着各种不同的声音,闻着多姿多彩的书香、人香,听故事、听书。


——选自《0-6岁A+育儿法》


↙ 更多精彩,更多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