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陪伴教育”专家刘称莲:高质量的陪伴是心与心的陪伴

2016-12-17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第二书房  |  父母学堂 儿童书馆

编者按

数十万家长口碑相传,蝉联图书畅销榜5年,《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最近又推出了第三版。小学六年,决定和影响了人生后面的六十年。“陪伴教育”专家刘称莲用质朴而细腻的笔触,重温女儿小学成长的点点足迹,以及这些足迹如何为女儿铺就了通往北京大学的坚实台阶。


刘称莲说,所谓陪伴,是既陪伴孩子享受成功,更陪伴孩子面对失败。让孩子在跌倒时,跌得有尊严;让孩子在坠入低谷时,依然有勇气提灯前行。陪伴是相信孩子,看见孩子,在孩子做不到的时候接纳孩子。让孩子自然地进步成长,就像风吹过树叶,晚霞映在脸上,宁静而又欢喜。

近日南报网讯记者对刘称莲老师进行了采访,让我们来听听她对儿童教育的看法。

记者

您是首位提出“陪伴教育”的专家,您如何解读“陪伴”二字?高质量的陪伴是什么样子的?

我觉得高质量的陪伴是心与心的陪伴,最好的境界是“人在心在”,这个的意思就是如果你和孩子在一起,就要做到全身心的,而不是虽然人在这里,心却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心不在焉,孩子一定可以感受到,他会觉得家长并不重视他,会有被欺骗被冷落的心情出来,这跟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的建立有关系。


我和先生当初带女儿到北京打拼也是很难的,但我们一起商定,为了孩子妈妈要放弃一些事业上的事情。于是我找工作就找不加班不出差的单位,或者工作量大的时候就拼命在白天把活做完,争取晚上和节假日可以全程陪在孩子身边。那时候,我们还制定了“家庭日”,就是一周要尽量抽出一天的时间,爸爸妈妈都不安排别的事情,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共同活动。事实也证明,和女儿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孩子和我们彼此都收获了很多的快乐。


如果家长很忙,做到“人不在心在”也是很好的陪伴。

刘成莲

记者

现在年轻妈妈都推崇给孩子“无条件的爱与接纳”,可是教育是一门遗憾的艺术,难道“无条件的爱”就是一种绝对正确的教育法门吗?

“无条件的爱与接纳”是好的教育理念,大家需要明白的是这里的“无条件”指的是我们要对孩子这个人无条件的爱和接纳,就是我们爱孩子,要接纳孩子有积极的、好的表现,也可以接纳孩子犯错和有不舒服的情绪出现,但他的行为我们要有限制,尤其是那些伤害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就要限制他去做。

刘成莲

记者

很多70后是在“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成年后大多懂得孝敬感恩父母。而很多80后和90后是在“小皇帝 小公主”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成年后反倒严厉讨伐原生家庭,说“父母皆祸害”。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反差,我们应该从中吸取什么教训和经验?

我是60年代末期出生的,比较了解70后,那一代人的童年相对来说是比较艰难的,那时候生活条件没有那么好,又多为多子女家庭,父母那一代果真不容易。孩子们亲眼看到也亲身体验到生活的不易。虽然父母有时候的确会严厉管教,但家里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大家彼此可以有情感依靠,也可以互相安慰。因为孩子多,父母很少有精力把目光集中某个孩子身上,孩子们在精神方面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自由的。其实一个人在精神方面比较自由自主的人,反而更容易看到别人身上的好处,心生感恩。


而80后、90后大多为独生子女,因为只有一个宝贝,父母们在物质方面对孩子极大地满足,家长往往是有求必应,孩子要什么给什么。


在精神方面家长又非常控制。独生子女家长,内心有很多的恐惧,潜意识里他们会把孩子的未来和自己的未来挂钩,表现出来的就是很在意孩子取得的成绩。长期以来,大家会有“学习好就会有好的未来”这样的想法,所以家长在孩子的学业上要求极其严格,对孩子寄予极高的期望,如果孩子不能达到期待,家长轻则自己焦虑着急,重则对孩子有种种责罚,这对孩子造成极大的压力。在人际交往方面,家长也会有很多限制,因为他们怕闪失,对孩子来说则有被控制不自由的感觉。


物质上的几乎放纵和精神上的极度控制,让孩子有一种错乱的感觉,这好比打了一巴掌又给了块糖吃一样,孩子记住的往往就是打的那一巴掌。我想这可能就是80、90后孩子反而对父母有抱怨的原因之一吧。


真正好的教育是要看到每个孩子是独特的,每个孩子内心真正的需求也是不一样的,从孩子的需求出发教育孩子,而不是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孩子。在家庭里更要因材施教,因为只有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么。

刘成莲

记者

有一种说法叫“挫折是最好的教育”,挫折的度应该如何把握,会不会因此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伤害?

我自己认为,孩子其实每天都在接受“挫折教育”,他所遇到的每一件需要他去解决的问题都是挫折,包括生活技能、学业提高、人际交往以及自我情绪的处理等等。孩子正是在日常生活中不断提高他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家长不需要额外给孩子设置挫折。孩子每每发挥自己的智慧克服一个困难,家长都能及时给孩子认可、欣赏和鼓励,让他不断体验到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力量,用这样的方式建立起孩子的自信。一个孩子只要有自信,他遇到困难自然会想办法去克服。

刘成莲




刘 称 莲

高级家庭教育指导师、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被新浪教育评为2013年度中国榜样家长,其家庭荣获中国首届“书香家庭”称号。重点关注家庭教育、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等研究,常年奔走全国各地的学校及社区,传播家庭教育知识。倡导“和谐亲子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前提”的理念,并用于自己的育儿实践中。

出版畅销书《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爱在自由里》、《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构筑爱的边界》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起吃“苦”的幸福》。


陪伴孩子成长其实就是一场父母的修行。父母修行的方式可以有多种。“陪伴系列图书”作者刘称莲在第二书房(金中都馆)举办了读者分享会。在谈到亲子教育的相关问题时,刘称莲表示,孩子成长过程中受到家庭的影响特别大,父母行为不同,孩子感受到的“能量”也不同。


陪伴系列图书


这套系列图书包括《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爱在自由里》、《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构筑爱的边界》、《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一起吃苦的幸福》等,自2011年首次出版以来,累计销量已经超过百万册。本次推出的第三版,在原有版本的基础之上,首次增入专门为孩子们设计的精致别册。


在这套书里,刘称莲谈到很多关于阅读的话题。她在讲到“陪伴”的时候,也提到在孩子0-6岁的时候给予大量的阅读,而且,陪伴也需要一定的界限和尺度,“这里要提到几个词,‘宠溺’与‘不控制’。我们要取中间的那个度,这是需要家长来把握的,每个家庭都不同。除了要让自己的孩子快乐外,还要有生活的能力、人际交往的能力等等”。


“我们对孩子都有美好的期待,希望他们能有一个美好的前程。但如果这没有建立在孩子实际能力水平的话,不只孩子辛苦,妈妈也辛苦。”刘称莲总结,父母要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给孩子一个期待。

来源/南报网、中新网由第二书房编辑整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特别声明:本文观点仅为作者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注明的“文章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近期热门文章推荐

(点击标题即可阅读)


点击阅读原文

还可以阅读更多优质文章哦

参加百城千群大咖微课 | 回复公众号 报名

识别二维码,全面了解百城千群大型公益活动
↙ 更多阅读,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