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导不当,孩子会觉得自己无能
一位爸爸对他16岁的儿子说:“儿子,我觉得你应该看一下这本书,我在这本书里读到很多历史知识,这会对你学习历史有帮助,没准还会对你的高考有帮助呢。”
儿子则表现出很烦的样子说:“你看了就行了,我觉得我历史学得挺好的,不需要看这本书。”他愣是没有读爸爸给他推荐的那本书。
一位妈妈对上中学的女儿说:“天气预报报了,今天要降温,你要穿厚一点,小心感冒了。”
女儿说:“我一点都不觉得冷啊。”穿着很薄的衣服就出门了。
看上去,这位爸爸和这位妈妈都是处于好意给孩子提出了建议,却遭到了孩子的拒绝。这是为什么呢?
对大一点的孩子,如果常常有一个声音跟他说“你去做点……吧”、“你应该去做……”等等的时候,孩子会觉得烦躁甚至生气。因为当别人指点他的时候,他内心会冒出另外一个声音“我是要别人提醒才能知道如何做的”、“我真是糟糕,连这个都不懂”、“我不能为自己做主 ……”这些声音往往来自低自我价值感的人,而这样的低自我价值感则是后天形成的。
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会自认为自己无所不能,并希望别人可以认可他的“无所不能”。我们大人知道孩子的能力其实很有限,但孩子的能力会在不断的摸索和锻炼中提升,这个过程要在体验中完成。我们会发现孩子很顽强,会“屡败屡战”。如果你静静地观察一个两岁的孩子如何获得高处的一个物品,就会发现他会通过各种方式来帮助自己,有的孩子会爬高,有的孩子则会搬个凳子踩在脚下,当他最终拿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的时候,打心眼里发出的满足感会让他手舞足蹈。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问题,在孩子的内心就会建构一个概念“我很棒,我有能力做到。”这便是自信的形成。这个过程就是体验和能力提升的过程,伴随着这个过程完成的是成年人对孩子的信任和允许。做家长的都该有体会,大部分时候孩子并不需要大人的教导就可以达成自己的愿望。事实上,大人只要保护而不加干涉,一个自信的孩子他的能力自然就会不断提升。
当自主解决问题的渴望不能被满足的时候,孩子便会觉得自己很“无能”。
小小孩常在大人的干涉和指导下成长,而不能经常自我选择自己要做的事情,也不能根据自己的意愿完成自己想做的事情,甚至大人常常替孩子做事情,这会影响到他的自信,觉得自己很没有能力。而那些自我意识终于觉醒的青春期的孩子,再次听到教导的时候,便会在心里嘀咕“我凭什么让你告诉我怎么做?”“你告诉我这么做,我偏不这么做!”“我要为我自己做主!”等等的想法,所以便产生了所谓的“逆反”。结果是家长们觉得孩子不听话,孩子们觉得家长不理解自己。
对于小一点的孩子,在安全的情况下,家长给孩子空间让他多体验。通过不断的实验,孩子的认知和行为能力自然会不断提升。
对于大一点的孩子,比如青春期,家长们则要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可以告诉孩子你自己做了什么,效果是什么,却要谨慎要求孩子去做你认为有益的事情。
我感觉如果那个爸爸说:“儿子,我读了这本书,感觉挺好的,你要不要也读一读?”同样是站在爸爸的角度,“应该”有命令的成分,而问句则有商量的余地,也把主动权给到了孩子。
如果我是那个妈妈,我会说:“宝贝,天气预报说今天天气很冷,你要不要加一件衣服?”一个问句,就给了孩子选择的机会,穿不穿厚衣服是她的事情。就算她不穿,今天冻坏了,明天她自己就会穿上厚衣服的。
这也是我自己的经验,我清楚地记得,我女儿在中学的时候,冬天我为人家买了高领的毛衣,为的是想让人家暖和,结果人家每天偏偏穿着低领的毛衣出门,后来我发现人家会围上厚厚的围巾保暖。
有些事情,我们是要允许孩子自己去明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