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摔跤吧!爸爸》:有多少人,是在悔恨的眼泪里读懂父亲

2017-05-22 锵锵匠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被误解,是父爱的宿命。


看《摔跤吧!爸爸》,有种人格分裂的赶脚,一会儿激动得想跺脚,一会儿心酸地狂飙泪。


看完电影往外走,一起看电影的朋友叹了口气说,我想给我爸打个电话。


在这个初夏,不知有多少为人子女者被这部电影刷爆了泪点,又有多少人在电影院里,想起了自己的父亲?


这故事告诉你父爱的残酷与真诚


《摔跤吧!爸爸》的故事并不曲折。


因为得不到资金支持,优秀但贫穷的摔跤选手父亲不得不放弃了比赛。一连四个女儿的出生,让期待培养儿子实现冠军梦的他彻底失望。


在意外发现女儿的摔跤天分后,父亲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呆的决定:教女儿学摔跤。


在残酷的魔鬼训练中,两个女儿不仅要经历身体的极限考验,承受从女孩变成“男人”的折磨,更要面对世俗的嘲笑。



抗拒是当然的。女儿们委屈抱怨、消极怠战、偷偷出跑。然而在偷跑去的朋友婚礼上,她们第一次受到了触动。


那个刚满14岁就成为新娘的朋友告诉她们:“我多羡慕你们有这样的爸爸,他把你们当成自己的孩子,他在和全世界对抗,他承受着所有人对他的嘲讽,为什么?为了你们有个好的未来。不会像我一样,14岁就被迫嫁给一个从未见过面的男人,就这样过完余生。”



这才知道,爸爸那看似强势的选择,实则是能提供给她们的最好也是唯一的机会。


她们开始认真练习摔跤。大女儿在人们嘲笑的眼神里第一次击败了男性对手,她的故事成为沙土摔跤场的传说,直到她成为全国冠军,得以前往国家体育大学接受训练。


大学为大女儿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她不再苛刻地对待训练,甚至质疑父亲“过时”的训练方式。终于,她用一场“比赛”击败了“过时”的父亲。



但很快,赛场上的连连失利让她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她在打给爸爸的电话中崩溃大哭:“爸爸,对不起。”


她又一次剪掉长发,在爸爸的指导下投入严酷的训练,最终被父亲曾经的教导指引着,赢得了她最重要的一场比赛。




听上去就是个俗套的励志鸡汤,却在上映一周内拿下豆瓣9.3的高分。因为,这部影片所呈现的毫不忸怩甚至有些残酷的真诚,远非一碗梦想鸡汤能比。


有多少人,是在悔恨的眼泪里读懂父亲


《摔跤吧》上映之初,曾有网友怒骂它是鼓吹男权的烂片(放心,这评价如今已被口水淹没)。


事实上,说真正的爸爸不应该像阿米尔·汗这么霸道,那是你不懂印度;说中国的爸爸没有像阿米尔·汗这么好的,那是你不懂爸爸。


什么是男权?在印度这样一个女性地位极低、生存环境极为恶劣的国家,如果这个父亲任由女儿们像其他女孩一样大门不出,在幼齿之年被迫嫁给一个不认识的男人,提前终结自己人生的所有可能,这才是最不堪的男权。


影片中的爸爸做了一个父亲在那种环境下能给女儿的最好的选择:给她们一个人生最后翻牌的机会。



观影时,不止一次想起我的朋友媛,出生在胶东农村最穷的地方,从小学习出色,但在重男轻女严重的当地,女孩很少有念到高中的,所以没人把她的成绩当回事,除了她爸。


别的孩子满院疯跑,她窝在家里做功课,别家孩子帮衬家里做农活,她爸从来不让她动手。她记忆里,爸爸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这没你事儿,看书去”。


念到初二,家里亲戚开始劝父母让她辍学打工,但父亲表现得非常执拗。他委托外地的朋友邮寄回很多复习资料和习题,让媛课外练习。


本就不大的村子里,质疑声越来越多,连她昂贵的复习资料都成了邻里的谈资。当时的媛也不理解父亲的选择——念书本就很苦,父亲的要求又苛刻,做不完复习题就不能睡觉,成绩不好就要一遍遍重做试卷,她觉得生活少了很多同龄女孩的乐趣,被沉重的学业压得苦不堪言。


因为老家的教学条件有限,初三时,父亲决定把她送到青岛亲戚家去上高中。


16岁的媛不肯去,哭闹着脱口而出:“我不上学了我要去打工!”换来爸爸的一记耳光。


最后媛还是去了青岛,带着对父亲的憎恨。她三年没回过一次家,连春节都留在青岛打工,打电话从来只打给妈妈。


三年后,她以优异成绩考取了上海一所重点大学,成为她们村20多年来第一个女大学生。妈妈说,接到她电话那天,从来不喝酒的父亲一个人在屋里喝了半瓶白酒,呜呜地哭得像个小孩。


妈妈送媛去上海报到,告诉媛,父亲从小聪明,读书一直是最好的那个,但家里太穷,孩子又多,他勉强念到高中就不得不辍学,那是他一生的遗憾。他无数次说,一定不能让孩子重复自己的路。


妈妈交给媛一个纸袋,打开,是她从小到大所有的成绩单,每一张都标着日期和简单的备注,是爸爸的笔迹。


捧着拿个纸袋子,媛的眼泪刷地流下来。


很多人都是在经历无数事情之后才终于明白,曾经执拗甚至专横地为我们的人生做选择的父亲,到底是为了什么。


龙应台说,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是为了你以后有选择的自由。


那个挖掘了女儿摔跤天赋的爸爸说,我把她们培养出色,她们就有权选择自己的丈夫。


《摔跤吧》取材于真实事件,其主人公确实拥有了很多印度女孩都不敢想象的幸福婚姻。阿米尔·汗作为影片中父亲的扮演者,亲自参加了她的婚礼。


从现实到电影,不管女孩们最终有没有选择父亲为她选择的路,或者在这条路上是否走到了巅峰,她们都拥有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意识和能力。


这是一个父亲可以带给孩子的,无与伦比的东西。


母爱告诉你世间美好,父爱告诉你如何得到


电影里,在那场重要决赛前的晚上,女儿吉塔问爸爸:“明天的战略是什么?”


爸爸说:“明天的战略是赢。”

在儿女成长道路上,大部分母亲是描绘者,而父亲是成就者。


网球运动员李娜的父亲李盛鹏曾是湖北省羽毛球队的队员,却因为不得已的原因,不得不中断羽毛球生涯。6岁时,父亲把颇有天分的李娜送到体校接受羽毛球训练,在那里,李娜被网球教练发掘,转行学习网球。


学球路上,父亲一直是她坚定的支持者。住校前,每天风雨无阻送她去学校练球;住校后,每个周末带她到少年宫,花每个小时5块钱租场地,让不到10岁的李娜可以和业余运动员打球。那时候,父母的工资加起来只有100多块。


李盛鹏因为先天性血管狭窄住院,病情最重时,无法自主呼吸,而在北京集训的李娜对此一无所知,是父亲叮嘱所有人不要告诉女儿,以免她分心。


意识清醒时,他给李娜的教练写信托付未来:“我只希望能在她的身上实现我没有实现的愿望。”


育儿界曾一度热捧“孩子,我不想你太优秀,只希望你幸福”的说法,很多人指责那些严苛的父母太过自私,把自己的梦想“强加”到儿女身上。


现实是,“优秀”本身就会给人带来巨大的幸福感。


赛场上的李娜是出了名的铁汉个性,这一点受父亲影响巨大。她在14岁那年进入湖北省网球队,同年父亲离世。站在球场上的李娜,是为了自己,也是为了父亲。


父亲去世第二年,她拿到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冠军,并且一路向前,成为亚洲第一位大满贯单打冠军。在父亲为她铺就的成长路上,她走到了可能到达的最远的地方。


在自传《独自上场:李娜自传》中,她写道,“爸爸”这个词,是我藏在内心深处、不能触碰的重要秘密,希望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来保护它不会受到伤害。


一位父亲的伟大,有时就在于,当孩子需要方向时在他背上给了最坚定的一推。


父亲永远是你最值得尊敬的对手


任何爱,都有它的狭隘。


父亲不是完美的,他有他的执拗与错误。《摔跤吧》从来没有掩饰现实的残酷和爸爸的不够完美。


我感触很深的一场戏,是大女儿吉塔去体育学院接受了新的教育方式后否定了父亲曾经的训练方式,在和父亲的比赛中她将“过时”的父亲摔倒在地。被摔到在尘土中的父亲,显得那么狼狈。



还有一幕是在终场比赛的发布会上,因为教练作梗,父亲被反锁在器材室里无法指导女儿的比赛,那一刻,他的焦急和无助。



这两个画面都让我流下了眼泪。


那一刻,我看到了父亲身上的脆弱。虽然更多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他们严苛的要求、责备甚至逼迫。


误解,是父爱的宿命。


就在昨天,有位公号朋友微信我,建议我写一写《摔跤吧!爸爸》。取得他的允许后,我想把他的故事讲给大家听:

说起现在孩子心理问题频发的现象,她的观点一针见血:


在20岁之前,我和父亲的关系一直不好,甚至可以说恶劣。


我们家是典型的严父慈母。我爸是我们那里一个挺有名的企业家,对我很严厉,甚至是狠,他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儿子”。


他越是严苛,我越是叛逆,逃课、早恋、抽烟、打架。其实我很聪明,如果努力成绩会很不错,但我厌恶父亲的严厉,甚至憎恨他的优秀,总是很想刺痛他。


初二,我和校外的小混混打架,对方动了刀,我受伤了,被送进急诊室。一大堆人围着我时,我听到有人在哭,迷迷糊糊睁开眼睛,发现是我爸,那么大一个男人,站在三四个年轻小护士跟前,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


出院后,学校要勒令退学。我去教室里收拾东西,路过教导处时,看到我爸站在教导主任跟前,像个犯了错的学生一样在说着什么,一向潇洒自如的脸胀得通红。


因为我爸,我没被勒令退学,而是留校察看一年。他没打我也没骂我,把我叫到跟前,就说了一句话:不想念书可以混,但是别再伤着自己了。说完,他重重地叹了一口气。


我不想说那次的事改变了我一生,但我爸叹的那口气一直哽在我喉咙里。如今,我在一家不错的合资企业里做领导,不是出类拔萃但也总归有了正经人的样子。去年,我儿子出生,第一次把他抱在怀里时,我掉泪了。


这么多年,我欠我爸一句“对不起”,可就是不知该如何说出口。昨天回家我说周末带他去看个电影,他说“没空,我要看孙子”。


所以,虽然我当了爹,觉得自己已经很懂父亲了,但实际上,我还是没能探到父亲的爱到底有多深。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总是想努力摆脱父母的影子,谋得自己独立的成功。但当自己真的站在那个所谓成功的时刻,却发现,我们的成功背后一直都有父辈的影子,不管我们如何厌恶甚至痛恨他们强加在自己身上的砝码和标签,他们的影响始终存在。


父亲这个身份,注定要比母亲承载更多。


母爱可以是单一的、直线的,我们很容易和母亲成为朋友;父爱却往往更复杂,我们很容易视父亲为敌人。


但当你有一天真的“打败”了父亲,却发现,父爱也许会“过时”,但他才是那个带你走向胜利的人。


最后送上《摔跤吧!爸爸》故事原型一家合影,是他们的存在,成就了这部感人的电影。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锵锵匠,ID:QiangQiang_Jiang 

作者|锵锵匠,职业媒体人,一枚健康活泼的元气妇女,写写有意思的文字,看看不一样的电影,带你在声色影像里看真实人生。


更 | 多 | 阅 | 读

转载:请自行注明以上相关信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开篇注明的文章来源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点击这里,成为更好的自己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