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为了笑起来——带您一起走进刘称莲父母情绪管理工作坊
“我真的不想对孩子发脾气,可我就是控制不住。”
“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火气总是腾地一下就起来了,过后我也非常恼火。”
“我想知道孩子到底要什么,这样我就不用这样抓狂了。”
这些声音是不是也常常发自您的内心,并困扰着您?
情绪,尤其是负面的情绪总是如影随形,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和人际关系。做了父母后,情绪常常会变成亲子关系和谐的阻碍,甚至还伤害到孩子。
许多人苦恼却无所适从。
这个暑假7月,来自全国各地十余位父母相约第二书房金中都馆,在刘称莲老师带领下进行了为期3天的父母情绪管理工作坊,与您分享这三天工作坊的故事,如果有缘,希望下一期与您相遇(文末有下一期的报名信息哦)
01
今天是父母情绪管理工作坊的第一天,我们惊喜地见到了从重庆、吉林长春和湖南长沙远道而来的朋友们,还有北京的新老朋友。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愿望,想在这里找到答案、寻求理解、开启改变。
一天的分享和体验下来,听到了很多或温馨、或痛心的故事,有笑容也有眼泪,但更多的是觉察与成长。
自我价值与防御姿态
“让我说出自己的三个优点,开始觉得很难;可是跟别人讲到第二遍的时候,我感觉那真的就是我的优点了!” ——S
我们有时太习惯“自省”,会忘记欣赏自己——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而美好的存在。
在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中,我们时常需要应对充满压力的生活事件,而这种对自己的忽略和不肯定就会跳出来,让我们无法自信从容地解决问题,反而激发出一系列防御性的应对姿态,或讨好、或指责、或超理智(讲大道理)、或打岔(听而不闻、视而不见)。
这些姿态或是忽略了自我、或是忽略了对方,不然就是只顾揪着问题掉书袋,或者干脆什么都不顾了,全都不是最有效的沟通方式。
这些应对姿态或许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曾帮助过我们,但在我们成年后的亲密关系中却常常有破坏性的效果,会伤害到我们深爱的人,那便是我们的爱人,还有我们的孩子。
家庭中的姿态与伤害
“女儿,原来这18年都是你在包容我……”
——J
在今天的小组家庭雕塑环节中,学院们通过扮演不同家庭角色在不同情境下的应对姿态,受到了深深的触动:
一向强硬跋扈的妻子看到了指责背后的是无力与挫败,双方的指责往往会使矛盾升级,而一方的温柔则可能带来双方的和解,这让她感到震惊,更产生了改变的愿望;
和丈夫关系冷漠、脾气火爆的妈妈感受到了在紧张的夫妻关系之下,孩子内心的无助与痛苦,感到心疼的同时,明白了夫妻关系是孩子内心安全感的前提;
对孩子要求严格的老师妈妈面对哭诉的女儿,第一次看到了表面活泼洒脱、神经大条、乖巧懂事的孩子,其实内心是那么恐惧妈妈的批评与不悦,以至于习惯了用听从和满足来让妈妈开心……
绘制原生家庭图
通过家庭雕塑和原生家庭图的绘制,我们都更深入地看到了自己和自己的家人,对彼此都有了更深的了解和爱惜。
其实,放下所有的讨好、指责、讲道理和忽视,我们需要的是拨开沉重的铠甲、向爱的人展露出那颗柔软的真心——用爱与真诚进行一致性的沟通,觉察我们的需要,表达我们的渴望。
对于我们最亲密的人,有什么矛盾是一个充满爱意的拥抱不能的解决呢?如果不能,那就两个。
因为联结,是一切问题的答案。
就像一位学员说的 “转身拥抱的一瞬间,就会放下很多情绪和怨恨,结局可能就会不同。”
今天,别忘了给爱的人一个拥抱。
02
今天是刘称莲老师父母情绪管理工作坊的第二天。
这一天,我们通过一系列个人案例分析,一同深入体会了原生家庭的纠葛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
37岁的F已经是一个10岁男孩的妈妈,谈起父母时却泪如雨下,这一切都源于父母想要一个男孩、却生出了她这个女孩,对她多有苛责。
她的一生都背负着“我是多余的”这个可怕念头,让她自卑、愤怒、无助,转而对儿子有很多的期待与要求,时常按耐不住失望之后的暴脾气。
她说“表面上我看起来很正常,但我从来不敢跟人深交,因为我害怕别人了解我之后就会讨厌我、嫌弃我、离开我。”
同样美丽能干的妈妈H,因为早年父母和自己的疏离和对弟弟的偏好,从小就是一个独立懂事的孩子,内心却一直感到委屈与愤怒,以至于陷入了同样疏离甚至冷漠的夫妻关系。
正因为内心有着太多未被满足的渴望,她是一个不开心的妈妈,面对孩子也很难做到包容与耐心。
她想要一个全新的自我,却又时常感到恐惧:“如果我不顺从、不贤惠,就不会被爱。”
她们的故事让人心疼,更让我们明白: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常常会从童年延续到成年,甚至到这个曾经的“孩子”组建了新的家庭、有了自己的孩子,还依然无法摆脱原生家庭的烙印。
改变是可能的
“我以为是我妈舍不得离开我,其实是我不愿意长大。” ——S
当作为父母的我们深深陷在曾经的伤痛和现在的痛苦里,就无法保护我们的孩子,甚至会将自己曾经受到的伤害传递下去,让孩子重蹈我们当年的覆辙。
过去的事情无法再重来,父母也不可能再还给我们一个没有伤害的童年。
如果我们自己不愿意长大、无法告别内在那个弱小无力的小孩,那么痛苦便会延续。
像和妈妈纠葛缠绕多年的S在亲手解开捆绑着她和妈妈的“脐带”时留下了眼泪,突然看到了自己内心的依赖与不舍,是自己放不开妈妈的照顾。
其实,我们可以选择放下那些对父母的期待,用一个成年人的姿态面为自己负责,打破这个伤痛的循环。这个“解绑”到“解脱”的过程只有我们自己才能完成。
正如学员小N所说:“我们不能决定自己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但是却选择可以从这个家庭学到很多很多的东西。”
也像H冲破父母与丈夫带给自己的恐惧、委屈与愤怒时的宣言:“我有一天要让他们刮目相看,闪得他眼睛都睁不开。”
觉察—承认—接纳—行动
为什么我们虽然明白要内心强大、要情绪稳定,却还是经常控制不住自己呢?
其实,生活就是一个 “现状—新因素— 混乱— 整合— 练习—新的现状”的螺旋状上升过程。
我们习惯的状态经常会被新因素打乱,有的人会在混乱中走向分离,而有的人则会沟通、练习,从而整合出新的现状。
怎样在混乱中走向整合?这就要我们从学会觉察、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情绪开始。
通过几个雕塑,学员们体会到了对待情绪的不同方式带来的结果大相径庭。
情绪是我们的朋友,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接纳它,它来了就会走;而压抑它、拒绝它、推开它,情绪反而会愈加汹涌,委屈会变成愤怒,失望会变成绝望,直到吞噬我们的理智。
因此,要接纳我们的情绪、表达我们的需求,让对方知道我们心里发生了什么,才能做到“表达我的愤怒,而不是愤怒地表达。”
03
这天是刘称莲老师父母情绪管理工作坊的第三天,我们带着期待开始了新一天的学习。
在行禅活动中,学员们和刘老师一起到公园里、去自由地去听、去看、去触摸、去经验。
我们在林间散步,或停下观察,光着脚走在草地上、石子道上、水池里,像个孩子一样体验着这个世界。
出乎意料地,这一段小小的旅程给大家带来了深深的启发:
“感觉仿佛不太真实。我们平时太过匆忙,很多美好的东西都忽略掉了。”
“我看到路边的花儿从不会因为蝴蝶的不停留而伤心,只是静静地绽放着自己。我们人其实也应该这样,不论有没有人关注欣赏,都可以绽放。”
是啊,我们常常出于保护与爱,为自己、为家人设置很多限制,很多“不允许”。
这些限制中有些已经变得不合时宜,却深深地内化于我们心中形成规条,让我们无法自由地行动和感受,甚至带来痛苦。
你我都可以脱下脚上的那双鞋子,去真实地接触这个世界,去真实地感受自己、允许自己、给自己自由。
管理我们的期待
阻碍我们无法得到快乐的,除了限制,还有我们内心的期待——我们对自己、对他人的期待。
在雕塑中我们看到,一个怀着许多期待的妈妈是很难看到自己的孩子的;而当妈妈站在孩子的位置去体验孩子的内心,便会感到害怕、恐惧、无助,甚至呼吸困难——这正是一个孩子背负了太多期待的真实感受。
当孩子达不到这些期待,我们会感到焦虑、烦躁、愤怒,甚至对孩子发脾气。这是因为,当我们扛着这个期待、带着这些要求面对最亲密的人,就感受不到爱,也看不到那个真实存在的人了。
为了避免被期待遮住了眼睛,我们要管理我们的期待,尤其是是对孩子的期待。
1. 把“爱”放在第一位。
我们对孩子有期待,无疑是出于爱,出于对他们的美好愿望。
但是当孩子做得不够好、不能满足我们的期待时,我们往往就忘记了这个初衷、陷入负面情绪里而去责备孩子——这就是没有看到孩子,只看了期待。
相反,我们应该看到孩子、理解孩子、接纳孩子。即便期待落空,也不要忘记把“爱”放在第一位,去看看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孩子站在一起、帮助他成长。
2. 放下一些不合理的期待
在透过期待看到那个真实的人之后,我们还需要重新考量那些对方没有满足的期待。
这些期待中,有哪些是合理的、是重要的、是必须要坚持的?是否还有一些期待是不合理的、不适合的?
接下来,就要放下那些只属于我们自己的、不合时宜的期待,允许孩子用自己独特的方式成长。
当我们放下了这些期待、学会为自己的期待负责时,便会感到一身轻松。就像那位带着很多期待的学员妈妈,当她试着将期待放到孩子的身后、而不是自己和孩子之间时,就一下子感到了空气的流动、连呼吸都顺畅了。
管理情绪与一致性沟通
在课程的最后,刘老师带我们学习了当情绪如潮水般袭来,我们该怎么办?
感受到强烈的情绪时,可以首先觉察我的情绪是什么,并试着承认并接纳自己的情绪。
之后,不妨怀着好奇的态度问问自己:
我的情绪从哪里来?是不是有什么观点在主导?
是不是因为某些落空的期待?
背后是否还有更深一层次的对于爱、自由和尊重的渴望?
在探究过我们的情绪来源之后,还需要做出合理的应对。
这里就涉及应对情绪的方式——一致性的表达。
以“愤怒”这种非常强烈的情绪为例。当我们感到愤怒时,该如何处理呢?
1. 梳理自己
通常,并不是那个“惹怒“我们的人让我们愤怒,是我们自己内心的观点、放不下的期待或是内心的渴望,让我们感到愤怒。
因此,面对愤怒,我们要从自己身上开始做工作,关照自己的身体,呼吸,并接触自己的自我价值,连接自我,让自己稳定下来,冷静想一想我到底想要什么。
2. 和他人联结
情绪毕竟是和他人有关的,我们在处理愤怒的时候也需要思考对方在这个冲突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当我们稳定了自身,就可以好奇TA需要的是什么,进行询问、核对,表达我们的关心和爱意,先修复关系、再应对问题。
3. 关照情境
任何情绪都是在特定情境中发生的,在考虑自我和他人之后,要根据情境来调整我们的应对方式——考虑何时、何地、如何应对,解决具体问题。
情绪是无法解决问题的,重要的是和自己联结、和对方联结,看到自己和他人的渴望,在联结之后表达自己的需求。
当我们能做到了解自己、理解他人,而不是用激烈的情绪去对抗,便会少许多落空的期望。
但正如前文所说,有些期待是注定无法被满足的——那么,我们便要学会自己满足自己,让自己快乐,做那个滋养自己的人。
结语
作为父母,我们想要培养出高幸福感、身心健康、情绪稳定的孩子,就要给足孩子成长的心灵营养,用无条件的爱与接纳给孩子稳定的自尊与归属感,通过肯定和认可树立孩子的自我价值感。
但是对于我们这些童年没有获得足够心灵营养的成年人,想要获得平静的情绪、富足的心灵,就要“做自己的父母”。
当我们炼就了丰富的内心、强大的自尊,就会成为一个内心稳定的人,生活中的任何人、事、物都将无法轻易扰动我们的情绪。
当我们自己像阳光般温暖,美好的事物自然也会被我们吸引而来,我们也将能够给予孩子更安全、更快乐的童年,与更幸福的人生。
我们的全家福
父母情绪管理工作坊第二期:2017年8月16日-8月19日(周三/周四/周五3天)
➤注意事项:请提前安排好出行时间,尽量不要迟到;如有事不能前来,开课前一周申请退费。封闭式课程,课程中间因学员个人原因导致中途缺课,费用不予退还,也无法补课。
➤ 课程地点:北京(第二书房金中都馆)
➤ 单次课程人数:限30人
➤ 课程费用:(全国统一价)3800元/人。(不包含交通、住宿、餐饮费用,仅为课程及课程材料费用;备注:可帮助外地学员联系酒店,费用由学员自理)
持有教师资格证2000元/人,夫妻同报4980元/两人,三人团报2580元/人
➤ 汇款方式:
微信转账至丹丹老师;
请添加丹丹老师微信,备注“成长课”
➤ 咨询电话:
13401177691 丹丹老师
18519215904 程程老师
特别大礼包:如果您参加此次课程,我们将送您刘称莲老师的“陪伴教育系列”畅销书:《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陪孩子走过初中三年》、《陪孩子走过高中三年》作者签名版(根据需求任选其一),这些朴实无华的小书在当当网上获得了数万条的读者好评,并荣获当当网五星级图书。书中微妙的提醒,贴心的分享,处处透露着智慧妈妈如何为孩子“松绑”,帮孩子“透气”,陪孩子顺利度过每一个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