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深情的父母从不过度付出,而是得体地退出

2017-11-16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本文由钱志亮工作室授权转载  ID:qzlgzs


最近,朋友圈被一个名叫《世界再大,大不过一盘番茄炒蛋》的广告刷屏了。

 

男孩在国外留学,参加国外友人聚会,但他连番茄炒蛋也不会做,只能打电话给自己在中国的爸妈。父母三言两语解释不清番茄炒蛋的做法,干脆亲自下厨录视频,一步步教他。

 

男孩看着视频,终于学会做番茄炒蛋了。吃着饭聊天的时候,才突然意识到时差问题,原来爸妈是在凌晨特意起床做菜教他。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l0566670rlx&width=500&height=375&auto=0


这则广告很温馨,让很多人瞬间泪目:在所有父母的眼里,孩子的世界大于全世界。

 

然而仔细一想,20多岁的年轻人,不会做菜、不会网上找菜谱,凌晨4点半吵醒父母,缺乏最基本的换位思考能力,正如有的人所说:“如果你连一盘番茄炒蛋都不会,送出国还有什么用?”

 

毕竟,孩子面对的世界,不仅需要父母的爱和叮咛,更需要独立的意识和基本的自理能力。

 

父母深夜为孩子录制视频,是一番苦心。可是父母是否想过,自己付出,到底教会了孩子什么,我们又是否为孩子做得太多?


中国的父母,总是过度为孩子付出


中国的父母为孩子做得太多了,这种付出从孩子出生,延续到孩子成家立业。

 

朋友常说:“养孩子是一件又贵又累的事。“

 

孩子小时候:怕他摔着、磕着、累着,什么都帮他干,舍不得孩子吃一点苦;


孩子读书的时候:供他念最好的学校,咬着牙为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条件,生怕孩子受委屈;


孩子毕业的时候:为他奔波托关系、找工作,掏空了一切也要给买套房.......


总之,只要有了孩子,那就是操不完的心,管不完的事儿。

 

曾经有一组数据统计,中国家长对于孩子教育的支出是全球第一,为了孩子,接近三分之一的家长放弃了个人时间和爱好。

 

即使已经付出如此之多,中国的父母还是觉得自己做得不够,做得不好,亏欠了孩子。

付出很多,却惯出了孩子的冷漠


很多家庭的矛盾,不是来源于父母付出太少,而是付出得太多。

 

☞  剥夺了孩子独立性


7岁的孩子不会系鞋带;10岁的孩子,埋怨妈妈课本没帮他放进书包里;高中生连袜子都不会洗;或是像视频中留学的男孩,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找爸爸妈妈......

 

当父母总是认为孩子这也做不好,那也做不好,或是让孩子只管学习,其他什么事不用做,那么他永远都学不会独立。

 

☞  助长了孩子受之无愧的心理


有朋友说:“每天为孩子打理好一切,甚至早上的牙膏都为他挤好,但是为什么他好像一点都不知道心疼我?”

其实,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问题出在父母身上:轻易满足孩子一切要求,加上不计成本的付出和没有边界的爱,日子久了,孩子反而觉得理所当然。

 

网上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妈妈含辛茹苦把孩子养大,什么事都替孩子做好,结果孩子吃不了苦,受不了累,毕业两年都心安理得地在家消遣度日。

 

妈妈受不了,指责他。孩子说:“如果你不能养活我一辈子,为什么从小那么娇惯我?”

 

有时候,不是孩子不知道独立,不知道心疼人,而是父母从来没有给过孩子机会。


深情的父母,懂得得体的退出


每个孩子,都会有一颗想要独立的心,但是父母常常拽着手中的这根线,迟迟不愿放手。

 

为人父母,除了在孩子生命的前几年,亲密地呵护孩子成长,接下来的时光,一定要放手,促进孩子独立。


 

别包办:孩子自己的事情,让他自己做。


多舍得:孩子吃点苦没什么不好的。


少干涉:给孩子探索的权力,让孩子从周围的世界中学习。

 

纪伯伦的一首《孩子》: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深以为然。


作者|钱志亮,北京师范大学名师。86级毕业留校,1994年留学归国,博士学历。研究方向为儿童发展问题咨询、特殊需要儿童教育。


更多阅读


转载:请自行注明以上相关信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开篇注明的文章来源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