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想要写好作文,赶紧收藏曹文轩教授的写作“锦囊”!

2017-11-28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转自:点灯人教育,ID: qjmyddr) 

作为全国中小学统编教材编写的主编之一,曹文轩老师应邀来到亲近母语研究院主办的2017儿童母语教育论坛,发表了《统编教材中的文学教育》的主题演讲。

儿童文学成为小学语文教材主要文本群落的合理性


就目前中国的各版小学语文教材来看,儿童文学的优势配置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合理的。为什么呢?儿童文学会成为小学语文教材的主要文本群落,要从儿童文学的出现说起。很久以前儿童文学就有了儿歌和童谣,儿歌和童谣可以给孩子的童年带来快乐,但它们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儿童文学,只是下意识的民间创作而已。儿童文学真正意义上的出现其实离我们并不遥远,它是思想启蒙的产物,是历史上划时代的篇章,意味着人类获得了巨大的进步。在此之前,儿童虽然一直作为客观存在而存在着,但他们始终是被忽略的,不被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人来看,在数千年间,儿童作为人,与成人的平等,始终没有被理性认可。

   

另外一方面,儿童的特殊性也完全被成人忽略,这个以成人为中心的世界既没有把他们当做真正的人看,也没有把他们看成与成年人不一样的,即将长成大人的小人。其实儿童有着特有的认知方式,别具一格的心理视角,与生俱来的天性,而这些天性本来应该被注意,被加以尊重。随着人类思想进程的推进,现代科学、现代心理学的建立与推进,人类终于发现了儿童。于是,有名有姓的作者开始为儿童创作,儿童文学也就出现了。这无疑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重大事件,语文教材开始吸纳儿童文学,这也是语文教材发现儿童的历史进步,是语文史上重要一章。小学语文教材大量选用儿童文学作品,是对语文的接受对象,儿童人权的承认和尊重,这是儿童文学成为小学教材的合理性之一。

 曹文轩老师在2017儿童母语教育论坛上发表演讲


合理性之二,语文教材文本与儿童文学的语言非常契合贴切,儿童文学作家从事儿童文学写作,一直都在考虑审美感受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与一个成熟的成年人不同,儿童文学一直追求思想的深刻,形式上的创新,一定会以儿童能够顺畅阅读,并且不会讨厌为前提,与成年人文学相比,在现实前提下,对生活进行必要的筛选,甚至要进行一些必要的遮蔽,比如说性、暴力等等。在儿童文学作品中呈现出来的世界相对要更单纯,更善良、更美,因为儿童还在成长中,需要向上、光明、崇敬的感受,如果成人文学毫无顾忌地将下流、恶心展示给儿童,我们无法想象阅读这样文章的孩子会有正常的人格。

 

除了以上的取舍、禁忌之外,叙述的语言必须有考究,许多儿童文学作家将儿童文学写作的语言称之为浅语,就是不能出现过于深奥和偏冷的词汇,不宜有距离过大、很难联想的比喻等等。随着分级阅读意识的形成和巩固,儿童文学年龄分段越来越明确,儿童文学被分为儿童文学、少年文学等等版块,而且还有更仔细的分级。分级过程除了考量内容的深浅,还要考虑词汇选择和语句深浅繁简等,这方面的考量吻合语文教材词汇的种种要求和规定。所有门类中,儿童文学无疑最适合,也最容易被语言教材分类。无论从人文角度,还是语文角度,儿童文学作品几乎是小学语文的天然文本。

   

合理性之三,有助于培养和维持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今天的孩子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可能低于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兴趣,图象席卷儿童视角的这一局面,导致孩子对语文学习的淡漠。儿童文学作品作为语文教材的优势文本配置,其合理性不言而喻。没有哪一个门类的文本比儿童文学对孩子更具吸引力,儿童文学反映他们的生活,是为他们定制的,也更具有亲和力,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在语言教材中的儿童文学将他们的心拴住,然后逐步培养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进而喜欢各种门类的文本。选入语文教材其他门类的文本也往往具有童趣、童真的特性,虽然他们不是儿童文学。童趣、童真的品质是非常重要的,它们会让一个孩子自然而然进入他们的境界,不知不觉地开始他们的语文学习。

儿童文学的宗旨与语文的教育目的高度契合


什么是儿童文学?我觉得它的根本意义在于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这与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高度契合,两者可能在目的性的强弱方面有所区别。比如审美,在儿童文学里被特别关注,而在语文教育中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能更为重要,那么,所谓的“良好的人性基础”究竟包含了什么内容呢?它都有哪些维度呢? 

 

第一,道义观正确这点上,儿童文学与语文教育是完全一致的人类社会得以正常运转,是以道义作为支持的,文学具有培养道义的功能,作为精神形式,之所以被我们人类选择,正是因为人们发现它能有利于人性的改造和进化。文学从开始到现在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整个儿童文学的基石是正当的道义观,所有参与语言教材编写的人,所有读过各个语文文本的语文老师,都会非常在意考究文本的道义观,因为他们的心目中有一个不可动摇的意念,就是语文教育担任着为人类提供良好的人性基础的重大责任。他们执有如此意念,才会发现儿童文学作家应该是他们的同仁、同道,儿童文学作品更是他们契合自己心意的文本。即使是一个看上去小小的作品,都含有非常正当的道义观。


相当多的儿童文学作品就是这样的基调,所以语文的目的,和儿童文学的目的高度契合,就是为孩子梳理正当、基本的道义观。

 曹文轩老师演讲中

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


当年蔡元培先生主管中国教育,除了德智体三方面的教育,还有世界观教育和审美教育,蔡先生认为审美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教育,是基础性的教育。各科教师都在学科中落实审美教育理念,甚至将其提升到宗教的高度,以审美教育来弥补宗教意识的缺乏。新课标强调语文教法与审美教育的结合是正确的,这是新课标制订者为人类提供良性基础,培育优质后代的理念。

 

怎么落实语文教育与审美教育结合的思想呢?语文教材中大量的配置文学作品,文学作品构成语文教材。新课标刚问世的时候,小学语文教材有900多种,虽然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在文本的选择上却有共同之处:文学作品始终占有很大的篇幅,是语文教材的主体。而到了《课程标准》出台之后,文学作品所占比例进一步上升。中国教育的特殊现实是“教育维度的单一化”——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中国的中小学教育,实际上只有一个维度:知识教育。而学校是干什么的?学校是培养人的。什么人?完人。完善的人、完美的人、完整的人。完人,必定由众多维度构成。其中,肯定应有审美之维度。就这个特殊的现实而言,文学作品的优势配置无疑是合理的。审美功能是文学的基本功,文学美丽的诗,一个优美的意向,一个优雅的境界,一瞬间人类的灵魂,从而优化和提升人生的品质,而文学中的儿童文学则将审美视为生命。

    

我们常常形容美丽世界是一个童话的世界,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作品,儿童文学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童话。儿童文学文本通常是充满了审美的趣味,他有一个基本的功能就是审美,几乎所有儿童文学都有着一种悲悯情怀。

绘本是小学语文教材的重要文本资源


绘本就是图画书,迟迟没有进入语文教材和语文教育的视野,令人遗憾。中国很晚才认识绘本,在发达国家,绘本早已成为一个十分发达的门类。国外的主体图书形式就是图画书。西方发达国家中产阶级家庭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昂贵的图画书至少要消耗100多本,而中国很晚才有图画书的概念。在我看来,图画书用来给孩子打精神底子是大善大智的。

《小野父子去哪儿了》插图

曹文轩 / 文  伊娃·蒙塔纳里 / 图


为什么图画书要成为小学语文文学重要的内容呢?图画书价格非常昂贵,出版社出图画书时非常讲究必须挑到最好的文本,一个绝对棒的故事,而且这个故事体现了人类高度的智慧。因为造价很高,所以必须选择好的本子,这些无意中给语文教材提供了非常好的语文文本资源。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中,很多编写者极力推荐了一些童话书,老师们在后面使用新教材将会与一些童话书相遇。小学语文教材重要文本资源,这是我讲的第三个问题。

作为语文文本,儿童文学该如何解读


作为语文老师首先要明确一个意识,你解读的是文学作品,并非社会档案或者报告,这牵扯到语文教材的一个问题:人文性和语文性的高度统一。之前的语文教材人文性有所不足,新课标出台后,我们无论在语文教材的编写,还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找到另外一个阶段,就是人文性,把一个文本作为一个人文的读本来解读。

       

语文老师解读文学作品,应该以欣赏一件艺术品的姿态出现并影响学生,成为一个有情趣的文学欣赏者。强烈的不可克制的人文欲望,压倒了我们对文学的影响,压倒了关于语文的动机,思想澎湃的人文课不知不觉取代了一堂语文课,文学呢?艺术呢?不见了,所以人文性与工具性的高度统一,也许是理性的回归。

 

解读儿童文学作品的时候不必关注其特殊性,儿童文学除了要考虑阅读对象的认知能力,自身并没有特有的东西,与一般文学的文学性并无不同,我们只当是文学,而不是儿童文学欣赏就可以了。

   

同一篇文学作品,作为文学课的解读和作为语文课的解读应当有所区别。前者可以从纯粹的艺术角度去解读,而后者解读应该自始至终带着语文意识,前者注重细节、人物塑造、情节安排,后者除了谈文学话题,还应谈论包括遣词造句、比喻等语文话题。其中语言文字是最重要的话题,它思考的是如何通过作品解读,使学生在懂得欣赏文学作品的同时,还要通过一系列隶属于语文范畴的话题,培养学生的语感、叙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语言产出,显然是语文课的重要目的。 

儿童文学并非是语文教育的唯一选择


儿童是否应该阅读儿童文学?从逻辑上说,让儿童只阅读为他们创造的儿童文学是成立的,也是偏颇的。我们见到的民间语文读本,全是清一色的儿童文学。语文教材在选择文本的时候对儿童文学并不特别重视,我们在呼吁的同时,也要防止语文教育将儿童文学推至不适当的位置。阅读推广的时候我发现一个问题:中小学阅读只是儿童文学的阅读吗?广义的语文即教育课堂外的语文教育,所使用的文本基本是儿童文学,一个观点在家长的脑海中形成:儿童只应该读儿童文学。我做讲座时经常会碰到有人希望我给他们开一个儿童文学书目,我就直截了当告诉他们,儿童不可以只读儿童文学,而且儿童不可以只读文学。

 

儿童为什么一定要读儿童文学?我有一个极端的说法,曹雪芹时代有什么儿童文学供他阅读?可是曹雪芹的成长并没有因此受到影响,还给我们写了《红楼梦》。还有鲁迅,他倒是与儿童文学有关,可是别忘了他的童年时代确实没有我们现在所说的儿童文学。鲁迅不也成了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吗?不仅没有什么人格缺陷,还被誉为一个人格高尚的人。我知道这番言辞有点荒谬,曹雪芹和鲁迅那个时代没有儿童文学,如果他们童年享受了安徒生的童话,不比他们没有享受更好一些吗?也许,曹雪芹那个时候读到我的《草房子》,是不是写得会更好一些?开个玩笑。

《草房子》


现在各种形式的课外语文教学活动,基本上都只是清一色的儿童文学阅读教学。我以为这个格局是有缺陷的——至少显得太单调了一些。我们还有很多其他的教学方式,比如儿童哲学教育。什么时候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初中语文课堂上听到老师讲文学以外的哲学,伦理学或者其他门类的文本呢?

   

儿童文学作为小学语文教材要突出地位的合理性、合法性,但也须有个度,不宜无节制地加以推崇。它毕竟在审美、知识方面有它的局限性。孩子需要更为广阔的知识面,文学都不是唯一的,更何况还是文学中的一种,儿童文学呢?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孩子需要长大,他不可能永远停留在童年,停留在所谓的童真、童趣之中,必须有超越童真、童趣力量的境界召唤他。


本文根据曹文轩老师在2017儿童母语教育论坛的演讲整理


曹文轩:读不够书,就写不出话


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曹文轩演讲后主持人问他:你的童话作品是怎么写出来的?

作为世界儿童文学最高奖的获得者,曹文轩回答:因为我有15年的哲学阅读史,“当这些哲学文献沉入我的灵魂里血液里,文学创作的时候,自然就流淌出来了”。


曹文轩指出,中国作家输给世界上其他一些作家,就输在读书上。他连续发问:“你不阅读如何发现经验?你不阅读哪有生活的艳丽?你不阅读哪来的申辩能力,你不阅读哪来的想象能力?”


所以曹文轩总是送青少年一句话:阅读和写作的关系,就是弓和箭的关系。然后还要强调,“你们把这句话记下来,用一辈子记住,写作是一支箭,阅读是把弓”。


而负责编写教材的总主编温儒敏则说:


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部编本语文教材比起以往教材,更加注意往课外阅读延伸了,但阅读量还是不够。


我主张加大课外阅读,鼓励“海量阅读”,鼓励读一些“闲书”,也就是和考试、甚至和写作并不定“挂钩”的书:鼓励读一些“深”一点的书,可以“似懂非懂”地读,“连滚带爬”地读。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读书的兴趣。


的确如此,语文、语文,语感非常重要。而语感,多半就是通过阅读,通过高质量的阅读,而得来的“童子功”。


大量中小学生阅读“一口气读完,一转身就忘”的书,不仅对写作毫无帮助,而且破坏了天然的语感和基本的语言能力,我们要读就读有“文脉”的好书,好书的“文脉”会自然而然流淌到孩子的作文本上。


的确,孩子小学时的阅读兴趣,会影响他今后的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家长们一定很有感触,别人家作文写得好的孩子,他们一定从小爱看书。小学又正是培养孩子阅读能力的黄金时期,这个阶段家长给孩子挑的书,至关重要。


孩子14岁以前,读什么书,阅读兴趣浓不浓,都影响着他今后阅读能力的形成。科学均衡的阶段阅读才能给孩子培养全面的阅读兴趣。

想要写好作文,赶紧收藏曹文轩教授的写作“锦囊”!

现在我讲三个故事,这三个故事,分别隐喻了三个文学的基本道理。而这三个基本道理是环环相扣的,它们中间有着密不可分的逻辑关系,也是我们每个写作的人应当秉持的基本道理。


独特的个人经验是创作的宝贵财富,要善于发掘和使用。第一个故事,许多年前,有一个在我的课堂上听了一年课的一个女孩子和我聊天,她说曹老师,你知道我冬天的晚上,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情是干什么吗?我说我不知道,然后她告诉我,她说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是吃完晚饭后洗碗。

有一点不可思议,她们家住在山里,她拥有青山绿水,但同时,又有让她感到心灰意冷的贫穷。贫穷到什么程度?贫穷到连几分钱一盒的蛤蜊油都买不起,她告诉我,她想通过洗碗,在手面上找到一点点油腻的感觉。

这就是个人经验,这是我们的想象力根本无法到达的地方,而这种个人经验恰恰是文学所需要的经验。

我们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是独特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只属于他自己的世界。

我出生在江苏苏北农村,那里的房子都是依水而建,开门就看到水,那个地方,是我巨大的写作资源的仓库,我的作品里,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意象?为什么没有那些肮脏的词藻?为什么没有那样肮脏的境界?我想是与水在冥冥之中的教化有关的。我承认,我的作品有一种洁癖。财富不在远方,财富就在我们自己的脚下。

虚构之于文学:让“羽毛”再飞一会儿……第二个故事,草地上有一个羽毛,无人问津,它也不知道在这个地方已经待了多久了。这天早晨,来了一个男孩、一个女孩,他们把这个羽毛捡起来看了看,然后又重新丢到了草丛里,临走的时候,女孩就问男孩,这个羽毛,是属于谁的呢?羽毛记住了这句话,从此开始了一个漫长的寻找之旅,它遇到了一种又一种、一只又一只鸟,可是那些鸟都告诉它你不是我的。

后来,它遇到了云雀,云雀对羽毛讲,它说你不是我的,但我可以帮助你满足一个愿望,我可以把你带到高高的天空,因为我是这个世界上飞得最高的鸟,然后它就衔着这根羽毛,一个劲儿往高空飞去,穿越了云层,然后她张开嘴巴,放下羽毛,羽毛就悠然飘落。云雀一路相伴,这个羽毛落在了一座山头。

岩石上站着一只鹰,羽毛就无缘无故觉得它是属于那只鹰的,于是它就问鹰,我是你的吗?可是那个鹰的注意力正在前方,前方的天空飞着一只鸟,羽毛说,啊,我认识它,它是云雀。它的话还没有说完,鹰就起飞了,不一会儿,天空就传来了一声凄厉的叫声,两滴透明的血珠从高高的天空坠落下来,羽毛就在心里呼唤,风啊,你把我吹走吧!来了一阵大风把羽毛吹了下来,羽毛就在峡谷里盘旋盘旋,最终又落在了一块草地上。


一连又是许多天过去了,这天早晨,阳光灿烂,一只母鸡带着一群小鸡来这个地方觅食。欢乐祥和的一家子,这个情景非常动人,羽毛就在想,其实在地上也是挺好的,它就想问这只母鸡,我是你的吗?可是它已经没有勇气了,温暖的阳光下,那只母鸡展开了翅膀。它的翅膀上缺了一根羽毛,那么这根羽毛也许是这只母鸡的,也许不是。这是我几年前写的一个图画书本子,我还写过《夏天》《烟》等等,也是虚构的产物,这个世界就是如此美妙,它有无限创造的可能性。

大家想一想,造物主在把这个星球交到人类手上的时候,有《荷马史诗》吗?有《蒙娜丽莎》吗?有《英雄交响曲》吗?没有,如今我们已经创造了一个硕大无朋的精神宫殿,我们创造了这个星球上最高的文明。

所谓灵感,就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突然爆发。第三个故事,我有一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火印》,从何而来?你们大概不可能想到,它居然是从萧红的一个短篇小说而来,这个短篇小说叫《旷野的呼喊》。

在这个短篇小说里头,萧红用几十个字描写了一个场景,黄昏有两匹马朦朦胧胧跑了过来,主人公就想这个马是谁家的呢?他就猜测这个马是有人到这个地方串亲戚,缰绳没有拴牢,马跑掉了。他就想等那个马跑过来,把缰绳给抓住,那个马果然跑了过来,他伸手就去抓那个缰绳,但是伸出去的手马上收回来了,因为他发现那个马的身上,有一枚日本军营的火印。萧红用这几十个字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有何用意,我至今也不太明白,可是就是这几十个字引爆了一部26万字的长篇小说《火印》。

一个作家会被经常问:你的灵感来自于何处?我对灵感的定义就是,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的突然爆发。

回想一下当时的过程,就是这几十个字,激活了我的阅读记忆,我就想起一本书,这本书是说二战的时候,日本军队虐马行为臭名昭著。我又想起了一本书,书名叫《马》,介绍世界上各种品种的马的。我又想起了许多许多与马有关,和许多许多看似与马无关的书,而这些阅读记忆聚集在一起,就产生了一个巨大的能量反应。一个关于二战,关于马,关于一个放羊孩子的故事就在记忆的海洋中,像冰山一样露出了水面。

灵感一定是来自于知识。一个没有知识浸润,没有知识武装的大脑,是不可能有灵感的,也不可能有发现财富的眼力。有多少知识,就有多少思想。有多少思想,才有多少生活。




第一个故事说的是财富的发现,第二个故事说的是虚构与文学的意义。这两个故事所隐喻的两个道理,如果没有第三个故事所折射的道理作前提,那么前两句话基本上就是一个无法落实的空话。博尔赫斯说,他的作品来自于知识,自有他的道理。



曹文轩

著名作家、学者

2016年国际安徒生奖获奖者

统编语文教材主编之一

代表作《草房子》《青铜葵花》等


转载:请自行注明以上相关信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开篇注明的文章来源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点击“阅读原文“,更多精彩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