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互动 · 好书试读 | 当经典《闰土》《社戏》遇上图画

2017-12-12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第二书房 X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好 | 书 |  约 | 读

我们准备好了好书

等待爱阅读、爱分享的读者

我们把书送到你的桌前

听你说书

本期好书:《闰土》《社戏》

 鲁迅童年双绘本(社戏+闰土)

关于故事

 绘本以鲁迅先生小说《社戏》和《故乡》中两个描写童年时光的片段为蓝本,在潘川的童趣水墨画中,带领孩子们走进先生笔下那个充满生活乐趣和人情味的童年。在这两篇小说里,鲁迅先生以深情的笔墨,刻画了闰土和一群农家伙伴的形象,表达了他对童年时代生活的怀念,特别是对小伙伴们诚挚情谊的眷念。

当经典遇上图画·《闰土》新读


文/姚颖


《闰土》节选自鲁迅短篇小说《故乡》,因为被选入人教版六年级小学语文教科书,而广为人知。《少年闰土》的篇名是教材编写者加上去的,是为数不多的、选入小学语文课本的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

还记得儿时学这一课,和文中的小少爷“我”比起来,闰土的形象要鲜活可爱得多,特别是他给生活在优渥环境中的城市儿童带来了一股乡野大海的生动气息。一个颈戴银项圈、手持钢叉的十一、二岁少年奋勇刺猹的形象,定格在那样一片深蓝幽静、遍布瓜田的海滩月色之中。这画面是儿时的鲁迅想象出来的,他并没有真实地看见,回归乡野、回归大海的闰土到底是什么样子。想象总是赋予故事更多的浪漫气息。现实生活中“我”所见到的闰土,是远离乡野、远离大海的闰土,在大户人家的深宅大院里,这样一个有着紫色圆脸、头戴小毡帽、颈套银项圈的少年,就那么活脱脱出现在眼前了。他带给“我”的,是前所未有的新鲜和快乐。两个小伙伴愉快地度过了一段短暂而珍贵的时光。

绘本是我这些年一直在关注的儿童读物,它以其直观性、新颖性、丰富性、含蓄性,深深吸引了无数儿童和成人。用绘本的形式诠释鲁迅这篇经典的作品,画者会如何表现呢?闰土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脑海中所能联想到的,还是小时候读过的语文课本上的插图,那个手持钢叉的凛然少年。还有,那些亦真亦幻的画面,那些表现捕鸟、插猹、拾贝的稀奇事儿,又如 43 33598 43 14732 0 0 5361 0 0:00:06 0:00:02 0:00:04 5360用图画语言具体描绘出来呢?

长按-识别

将经典带回家

阅读经典 收获新知

近日读到了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送来的绘本版《闰土》,眼前为之一亮。这种中国传统水墨画的风格,一下子让作品有了一种厚重感和时代感,仿佛把我们拉回到很久以前。封面上一位少年赫然出现在月色下的瓜田中,这个有着中国民间年画风格的儿童形象,似乎天然带有一种纯朴的气息,圆润可爱。我很喜欢绘本中画家所描绘的月夜下的瓜田,墨蓝的天空中,那轮明亮的圆月普照大地,此时的瓜田静谧无声,而在这表面的静谧下,却有着不安分的、灵动的一个个小生命,比如獾猪、刺猬、猹。还有画面中色彩的运用,也彰显出画者的匠心与巧思。闰土向“我”讲述雪地捕鸟的细节,画面用粉红的暖色调,衬托出冬日里室内的温暖,以及藉由闰土的讲述,给我带来的温馨幻想。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下一页,闰土讲述夏日里海边拾贝的情景,用海天一色的蓝色调,又烘托出悠远的遐想和澄澈的童心。我还喜欢画家笔下点染出的那一个个小动物,刺猬、獾,甚至是长了脚的鱼和西瓜,也烘托出儿童特有的稚拙情态与幽默气氛。

绘本版《闰土》的故事适合学龄初期小学中低年级的学生阅读,借由绘本丰富的画面、鲜活的形象、灵动的叙事节奏和特殊的图画语言,进一步契合鲁迅原著的思想意味,同时又在原著之外,开辟出新的语义空间,引发小读者在图文阅读的过程中,建构更为开放的主题意义,更为多元的阅读体验。教师和家长也可以依据绘本的图画,生成出更广阔的教育资源,引发更多的创新与思考。

《社戏》新读


文/黄乔生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潘川女士创作的绘本《社戏》一开始,少年鲁迅坐的船就摇到外婆家了。看样子,“迅哥儿”有点儿急不可耐。

到外婆家是那时孩子们极盼望的事。因为外婆家宽松自由,好吃好玩。而最让鲁迅兴奋的是到邻村看戏。

社戏的“社”,指的是土地神或土地庙。周围村庄到一个土地庙去拜,这些村庄就算一个社区,社戏就是一个社区每年所演的“年规戏”。鲁迅外婆家的村庄小,要到邻近的赵庄去看戏。水乡的交通工具是船。到邻村看戏,还是摇啊摇。他和小伙伴们费了很多周折,总算到达了目的地。

可惜这一晚的戏——在小孩子看来——不佳。小孩子爱看弄枪棒,翻筋斗,耍猴子,跳老虎,爱看一个人蒙上白布,两手在头上捧着一支棒似的蛇头的“蛇精”,就是出来一个穿红衫的小丑,被人打一顿,也是好的。但这天晚上出演的先是小旦,接下来是一个很老的小生,再接着是老旦,咿咿呀呀,唱个没完,让人困倦,令人失望。他们只好摇啊摇,回家去了。

题目是《社戏》,但最精彩的不是“社戏”,而是路上的活动,特别是“偷”吃罗汉豆,到田里一捧捧摘,到船上一锅锅煮。这不也是一场“戏”吗。在赵庄是看戏,路上煮罗汉豆则是亲自演,所以难忘。第二天六一公公的夸赞:“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当然也令人高兴。但六一公公送到家里去的罗汉豆,就没有前一夜亲自动手、即摘即煮的豆味道鲜美。

鲁迅写的这出“社戏”,带着香味和韵律:伙伴们的说笑,船头激起的潺潺水声,河两岸碧绿的豆麦田地,豆麦蕴藻混合着河底的水草散发出来的清香;水气里月色朦胧,浓黑的铁的兽脊似起伏的连山向船后踊跃……。画家潘川女士的绘本,既画出了美景,也画出了色彩、香味、韵律、神态和情思,还画出了丰富的想象,请看那条“大鱼船”……

鲁迅的文章生动有趣,耐人寻味,读起来有看画图一样的感觉。鲁迅从小喜欢图画书,曾把家藏和书店买来的小说的插图用透明纸描摹下来,养成了浓厚的美术兴趣,这兴趣爱好也使他的文章富有诗情画意。鲁迅主张文学作品要配插图,这样图文并茂,不但直观,而且能引发联想。他在世的时候看到画家为他的《阿Q正传》《狂人日记》做插图,还提出修改意见呢。

鲁迅的文章写的是一百年前的人和事,现在的读者不太熟悉了。图画形式有助于读者特别是小读者正确理解并更加喜爱鲁迅作品。

看了《社戏》绘本,我不由得想起《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的轻捷的叫天子、光滑的石井栏;《故乡》里雪天捕鸟和沙地击猹;爬上书桌吮吸墨汁的隐鼠,南国雪人猩红的嘴唇;山阴道上令人目不暇接的《好的故事》;八道湾里演出的“鸭的喜剧”中乌克兰诗人的自言自语……

期待更多鲁迅作品的绘本出版。

长按-识别

将经典带回家

阅读经典 收获新知

好书约读

鲁迅童年双绘本(社戏+闰土)

画家潘川妙笔童心带领孩子走进鲁迅笔下的童年。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北京鲁迅博物馆副馆长黄乔生、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李洋、中国少儿阅读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姚颖联袂推荐!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等。其作品对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和文学艺术具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首期试读活动,招募10位爱阅读爱分享的读者!

希望你是:

1、孩子在3-8岁

2、拥有独立撰写阅读分享的能力

3、有个人微信公众号、新浪微博、今日头条、简书等新媒体使用经验者优先


试读需要完成:

500字以上基于阅读本书的分享;

分享中配发5图(需有图书在家中阅读的实景照至少1张);

分享内容结合传统文化、文学经典等,结合孩子的阅读感受或者其他等;

可自行发送到自媒体平台(如公众号、今日头条、微博、简书等,至少1个),以及朋友圈;

收到图书后7天内完成试读反馈,如未按时完成,图书将收回并担负邮费;

完成以上试读要求后,图书归属您所有。


参与方式:

关注第二书房阅读空间公众号,回复“闰土”或“社戏”

第二书房将会根据大家的报名,于2017年12月15日前完成图书的派发!祝您好运!

长按-识别

参加试读

接头暗号“社戏/闰土”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