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真正的学霸是会玩的,一个会玩的学生肯定会走得很远

2018-02-21 叶翠微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真正的学霸是会玩的,一个会玩的学生肯定会走得很远,这恰恰是学校所期盼的。

文 | 叶翠微,浙江省杭州第二中学校长


我是校长,我也是老师,同时是一个教育管理者。


但是我更想给自己的定位是,一个教育的玩家。


因为我喜欢玩,我也期待通过这样的行动,带领一群孩子去玩。


玩到哪里去呢?


能够玩到世界名校里面。


让我高兴的是,目前华人能去的世界一流大学里面,都有我的学生。


他们为什么会走得这么远?


我有时在想,的确是时代给予了他们扶持,也是学校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当然也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


我们要思考的问题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让更多的孩子“会飞的,飞起来;能飞的,飞得更高”?


讲到这个话题,最近我从微信上看到很多朋友在刷屏的对比中西教育的36张图片。


这些图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就是教育需要有一双慧眼。


我认为教育就是应该让孩子玩起来,只有玩起来的教育,孩子才能飞起来。


我从36张图片里节选了几张,比如从孩子学习的动力机制来看,我们是知识改变命运,别人是兴趣成就人生;

我们孩子在课堂上面对的是枯燥无味的知识,别人在学校里面需要历练的是终身的能力;


对一个学校的评价,我们在乎是这样那样的升学率,别人在乎的是课程,是师资,是可持续的能力。


有了这样的比较,我自己突然产生了一个动力,那就是怎样让孩子玩起来。


为什么?


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


德国哲学家席勒说过:


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所以循着这样的逻辑,我们又看到,曾担任斯坦福大学本科新生部主任的朱莉·莱斯考特·海姆斯,用她历时10年的观察,给有志于到世界一流大学深造的学生的家长们,提出了八条建议。


其中第一条就是,“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时间”。


这样一个命题,如果把它放在中国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下,我想很重要的是要告知我们怎样让孩子有玩耍的时间。


朱莉的建议,仅仅是基于个案,还是基于一个人成长的基本事实?


在我看来,这是基于人的成长的基本事实。


因为在我的学校里面,我也能够找到很多这样的案例。


因为我始终觉得会玩的孩子,才会学。


比如说这个小伙子,张维加,2007年从杭州二中保送到北大,现在在英国牛津大学。


他已经在《Science》杂志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发表了近20篇高质量论文,并且在2012年成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最年轻的会士。


这个会士放在中国是什么概念呢?


偌大中国大概也只有十来个人有这样的资质。


当年在二中学习的时候,他就是个学霸,也很有特质——他很会选玩伴。


他选择的条件是:跟自己同寝室朝夕相处的话,你要每年至少读50本以上的经典书目,并且互相进行分享。


正是在这样一个基于玩伴的高质量头脑风暴里面,他经常有些奇思妙想。


在高二的时候,张维加就向我提交了一本近20万字的论文,说的是生物进化的问题。


我当年就是学生物的,但是当我看到他的论文以后,坦率地说我都不懂。


所以这样我就动了个脑筋,就给浙江大学招生办主任打招呼,看他能否给我找专家看看这篇论文。


但此后一个礼拜、两个礼拜,直到一个月都没回信,我坐不住了,又打电话过去问,不知道那篇论文教授们看得怎么样了?


对方沉默了一会,对我说了一句话:“校长,实事求是地讲,没有人看得懂。”


然后我又联系北大招生办主任,帮我找个院士看看。


院士很快就给了答复,说张维加的论文基本上已经达到了本科生的水准。


当然,他毕竟没有经过严格的学术训练,还有一些瑕疵。


他现在被英国人誉为八十年代以来最有学术潜质的中国人。

这个女孩叫刘雨中,今年《Science》杂志新年首刊封面文章的第一作者,是2009年从杭州二中出去的。


她在材料科学方面很有见识,所以本科一毕业后,美国5所顶尖大学都希望她去做博士,她最后选择的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刘雨中在二中时,就是普通班里的一个普通的孩子。


她喜欢跳健美操,更喜欢中长跑,经常能跑5千米以上。


我曾经问她,为什么你这么痴迷于长跑呢?她笑着说:“我感觉到,在每一次长跑的过程当中,我能够挑战自己的生理极限。”


跑过长跑的人都知道,一般跑到四五千米的时候,会到达一个临界点,咬咬牙就过去了。但如果这个时候把脚步放下来,那么游戏就此结束。


那么这个孩子就是在二中的学习过程中玩体育,玩中长跑,在玩的过程当中找到怎样去认知自己的生理极限,从而又转化到自己的智力活动和学习过程当中,能够坚持坚持再坚持,最终取得学术成就。


第三个人,也是个女孩,郭文景,她不仅颜值高,她还是哈佛大学2016年面向中国区招收的第一个本科生。

去面试她的招生官亲口对我说,郭文景是他们这么多年以来,在面试过程当中遇到的最难得的人才,“几乎完美”,他用了这样的词。


这个女孩靠什么打动了哈佛大学?


当然她的托福考得不错,SAT也考得不错,但更重要的是,她的计算机可以玩到极致。


大家知道,中国父母对女孩的教育,往往期待的是——琴棋书画、气质、形象、形体。


但是郭文景在小的时候,就有一种定力——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半天不动。


她父母问我说,校长,我们这个孩子这样一幅秉性,你觉得好不好?


她父母告诉我,她在网上主要是阅读,痴迷于各种基于信息学的竞赛活动。我说,好啊,就让她钻进去吧。


从此以后就一发不可收拾,高二的时候,郭文景就作为中国信息学比赛的女生第一名进入到国家集训队,然后她又去美国参加比赛,成为全美的中学生里面的女生第一人。


那么我就想说,如果孩子对某一个学习领域有兴趣,或者说对某一个新的学习工具有感觉的时候,父母要理解,要支持,并且在支持的过程中慢慢提升其兴趣的层次,从爱好走向专注。


在专注的过程当中,迈入更高层次的学习,从而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因为郭文景喜欢电脑,很多美国的网络公司都已经提前预约了她,其中硅谷有家公司给她的承诺就是一个月薪水不少于2万美金,只要帮他们看看哪些软件有纰漏。


阿基米德说过: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可以撬动整个地球。

只要我们的孩子有兴趣,我们的父母给他一个良好的支点,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有很大作为。郭文景现在哈佛大学,事实上全美最好的6所大学,比如说麻省理工、耶鲁、普林斯顿、斯坦福等都曾给了她offer。


第四个孩子,俞家琛,他是浙江省新高考的第一代,面对着很多新的话题,新的挑战。


可他在干什么?


他整个学期几乎都泡在实验室里,做自己心仪的一个课题。


他就觉得,为什么家里卫生间的异味不能很快被去除。我们往往用的是化学方法,那能否有生物的方法呢?


在跟他父亲沟通了以后,他几乎把家里面变成了一个实验室。


这还觉得不过瘾,他让父亲帮忙在浙大借一个实验室给他,然后整整一个暑期泡在里面,将各种植物进行对比分析,最终找到了一个良好的配方,能够比较好地解决厕所里的异味。


他凭此在今年的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比赛当中拿到了一等奖。


俞家琛的文化成绩并没有在杭州二中占到前5%,但是他身上有一个特质,就是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能够全身心投入。


在投入的过程中,他也要面对的各种压力,比如高考。


他敢于在这些问题上做出判断,以自己的兴趣为主。正是如此,他才能够拿到奖项,也因此被一些知名大学提前锁定。


我通过这4个非常典型的学生的故事,只是想告诉大家,杭州二中虽然有很多学霸,但是他们的产生不是偶然。


一个真正的学霸是会玩的,一个会玩的学生肯定会走得很远。


而这恰恰就是我们做为校长,作为老师,作为学校所期盼的。


最近我在杭州二中组织了一个活动,让哈佛大学中美学生领袖峰会在这里举行。


在此过程中,我就观察哈佛大学这样的世界顶尖大学,它的课程是怎样的,它怎样和孩子们一起相处、学习和生活。


这次峰会共有来自全国的505个孩子,哈佛大学来了30多位老师。


大家看看这个女孩子的眼神代表的是什么?

代表的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和惊奇。


这是孩子们刚到二中,彼此之间相识还不到20分钟,就是通过哈佛的学院分院制,一下子把同学们的情绪调动起来,大家都嗨了起来。


这是哈佛的一个学生,在演绎土著文化。


这是孩子们在化腐朽为神奇,把垃圾袋作为道具缠在脸上。


这是505个孩子集体完成的一个任务,把14400张图片拼成这样一个logo。


这是最后离开二中时候的集体照,从这个画面里,我想大家很显然能够看到,所谓世界一流大学,它在倡导的是一种极致的学习,而极致的学习离不开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


我问了一下我的学生,这次参加峰会以后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他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在此期间,多睡觉都是浪费!


大家想想,我们的学校生活里面,有没有这样一种教学安排能够让孩子们有这样的经历和感悟?


坦率说,太少了!


由此我要跟大家讨论的,是我的教学主张,那就是让孩子们玩起来。


为什么?


因为玩是孩子的天性,玩让孩子们能够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讲到这里,还要追问一个问题:世界一流大学是这么让你“玩”的,但又是怎么让你“进”的呢?


最近哈佛大学教育学院提交了一份报告,叫《力挽狂澜》,这个报告基于二战以后的数据,发现哈佛大学录取的学生分数越来越高,证书越来越多,但是学校感觉到这批学生并没有达到他们所期盼的高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辍学了,还有一部分学生甚至销声匿迹了。


这样一个情况就给哈佛提出了警告:


究竟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遴选学生?

怎样去引导学生做一个真正的人?


所以他们提出了3条建议:


1. 提倡更有意义地帮助他人,参与社区服务和参与与社会共同利益相关的活动。

2. 对于学生的道德理念及对他人的帮助的评价应反映对家庭和社区多层次的贡献,跨越种族、文化与社会阶层的界限。

3. 重新定义成绩,营造不同经济条件出身的学生可以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减低过多的成绩压力。


第一个建议,提倡更有意义地帮助他人,参与社区服务和参与与社会共同利益相关的活动。


这句话用中国的方式来表述,很简单,就是一个孩子一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要关爱社会,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社区,要有这样一种人生态度,这是哈佛大学招收学生的第一标准,


第二就是对于学生的道德理念及对他人的帮助的评价应反映对家庭和社区多层次的贡献,跨越种族、文化与社会阶层的界限。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孩子作为一个家庭成员,要具备对父母、对家庭的责任与担当。也就是说,你不只是一个纯粹的学习者,与学习无关的事你也要参与。你是怎么参与的,怎么来证明你的参与,这是哈佛在关注的第二件事。


第三是重新定义成绩,营造不同经济条件出身的学生可以公平竞争的环境,同时减低过多的成绩压力。


也就是说,你的成绩是怎么取得的。A同学托福100分,B同学托福100分,但是A同学考了3次,B同学的托福只考了1次,那么考1次的同学更好。


还有,C同学的托福100分,是因为他在城市,有很多优质资源。D同学没有这些资源,完全依靠自身,所以更看重的是D同学。


我想这实际上也在提醒我,作为一个校长,作为二中的管理者,要思考的是,我们眼里不能仅仅只看见学生的成绩名次和分数,还要看到学生的人格品德,要让孩子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我脑袋里面始终在浮出这样一组画面:有3只小老鼠走迷宫,走不通怎么办?

开会,头脑风暴出了一个主意,就是一只老鼠蹲下,第二只老鼠站上去,最后一只老鼠站在他俩肩上,就能够眺望到迷宫的出口。


第一只蹲下老鼠是我们的社区教育;第二只是家庭教育;第三只是学校教育。


所以我想,正是因为有良好的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连接,才能使我们看到人的成长路径是好的


谢谢大家!

-外一篇-

玩,让他们玩个够!这是保护孩子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最好方式!

“人们应该重新认识玩耍,不能将玩耍看作是工作的对立面,而应看成是对工作的补充。好奇心、想像力和创造力就像 肌肉一样,不用则废。” 


本文摘自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09年第五期。

童年“没有玩够”的孩子,会受到多大伤害?

 1966年8月1日,是精神病学家斯图尔特·布朗(Stuart Brown)就任休斯敦贝勒医学院助理教授的第一天。就在这一天,25岁的查尔斯·惠特曼(Charles Whitman) 爬到了美国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的塔楼顶端,开枪射杀了46人——谁也不会想到, 这位工程学学生、从美国海军退役的神枪手会变成一个杀人狂。布朗临危受命,作为精神病顾问医生参与调查这起重大枪击案件。不久后,他又作了一项小规模的初步研究, 采访了得克萨斯州26名谋杀犯。布朗发现,包括惠特曼在内,绝大多数杀人犯都有两个共同点:来自于暴力家庭、童年时从没有像其他孩子那样玩耍。 


当时,布朗并不清楚在上述两个因素中,哪一个更可能让孩子变成杀人犯。此后42年中,他又采访了6,000人,了解他们的童年生活。数据显示,如果在儿童时代不能 无拘无束地玩耍,孩子长大后可能会不快乐,难以适应新环境。科学家口中的“自由玩耍”(Free play),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应对压力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认知技能都至 关重要。


对动物行为的研究证实了玩耍的益处以及它在进化上的重要性:从根本上讲,玩耍能让动物(包括人类)学会某些技能,有利于生存和繁衍后代。 

大多数心理学家都认为,即便成年后,人们仍会受益于幼年时的自由玩耍。不过, 如果童年时“没有玩够”,孩子会受到多大伤害?对于这一点,科学家们各执己见。毕 竟,在过去,几乎每个孩子都有足够的时间嬉戏玩耍,而如今,很少有孩子能享受自由 玩耍的快乐。2005年,《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Archives of Pediatrics&Adolescent Medicine)上的一篇报道表明,从1981年到1997年,儿童自由玩耍的时间缩短了 1/4,,为了让孩子上一所好大学,父母牺牲了孩子的游戏时间,给他们安排了很多课外活 动——从幼儿园开始。然而,正是随心所欲的玩耍,才能让孩子更具创造力和协调能力。 

很多研究都支持布朗的观点:无论是人类还是动物,如果幼年时“没有玩够”,社交、 情感和认知能力的发展都会受到影响。布朗和一些心理学家担心,不让孩子自由玩耍可能导致他们不开心、过于焦虑、社会适应能力差。布朗认为:“如果孩子没有尽情玩耍,后果 将不堪设想。”但亡羊补牢,为时未晚:玩耍同样有助于成年人的身心健康。 

早在1961年,人们就开始担心,童年时没有尽情玩耍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当 年,“国际游乐协会”在丹麦落成,旨在保护儿童拥有自由玩耍的权利,并向全社会宣 传自由玩耍的重要性。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随着更多非营利机构在全球建立,自由 玩耍的重要性受到更广泛关注。这些组织呼吁人们重视玩耍的价值,强调对不能尽情 玩耍的担忧。这些机构包一括美国童年联盟(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lay) 以及布朗在加利福尼亚卡梅尔瓦利建立的美国国家玩耍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for Play)等。 



自由最重要


没有规则、无拘无束的玩耍有助于激发孩子们的创造性。 

现在,孩子们经常要踢足球、玩拼字游戏、吹苏萨大号,科学家为什么还要担心, 这些游戏以及其他组织性强、规则完善的游戏会吞噬自由玩耍的时间?美国明尼苏达大 学的教育心理学家安东尼·O·佩莱格里尼(Anthony D. Pellegrini)认为,有规则的游戏当然很有趣,能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增强他们的集体凝聚力,是获得各种经验的重要渠道之一。


但“游戏事先设定了规则,人们必须遵守,而玩耍没有规则,因而能够激发孩子更多的创造性反应”。 

这种创造性很重要,因为与遵守既定规则相比,它能给发育中的大脑带来更多挑战。 在自由玩耍中,孩子们会利用丰富的想象力,不断尝试新的活动和角色。 

自由玩耍是由孩子发起并不断创新的。玩耍可能会涉及幻想,如假扮医生或公主, 玩过家家;也可能会假装打架(主要是男孩子),几个孩子抱在一起扭打、翻滚,并且要 不断变换角色,这样谁都不会总是赢家或输家。自由玩耍跟动物王国中的玩耍极为相似, 这也说明玩耍有着重要的进化基础。


《动物玩耍的起源》(The Genesis of Animal Play) 一书的作者戈登·M·布格哈特(Gordon M.Burghardt)花了18年的时间’,对动物进行了仔细观察,进而给玩耍作了定义:重复的(动物触碰一下某个新奇物体不能算作是玩耍)、 自愿的、在轻松的情境下产生的行为。无论是动物还是孩童,在没有吃饱或者倍感压力 的状态下,都不会有心情去玩耍。最关键的一点是,玩耍并没有什么显著功能,也就是说, 玩耍本身没有明确目的。 

面对真相


与同龄人一起自由玩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 


那么,儿童如何从这些看似毫无意义的活动中获益呢?最重要的一点可能是,玩耍 能让我们获得较强的社交技能。佩莱格里尼说:“你可以从老师那里学会如何约束自己的 行为,但你无法因此变成社交强人,只有在与同伴的交往过程中,你的社交能力才会变 得越来越强。通过与同龄人互动,孩子们逐渐会知道哪些东西是大家可以接受的,哪些 是无法接受的。”他们会懂得,和同伴公平交往并进行角色轮换——不能总要求扮演仙女、皇后等正面角色,才能与同伴长期保持良好的关系,否则很快就会失去玩伴。


佩莱格里尼解释说,“孩子们想继续玩下去,所以愿意退让一步”来满足别人的要求。孩子们对这 些活动很感兴趣,遇到挫折时,他们不会像遇到数学难题那样轻易放弃—这有助于培 养他们坚持不懈的品质和谈判技能。 保持良好的氛围还需要一定的交流技巧——这也许是最重要的社交技能了。从这一点来说,与同伴玩耍就显得极为重要。研究显示,儿童与同龄人玩耍时使用的语言, 比与成年人玩耍时更复杂。佩莱格里尼认为,在角色扮演游戏中,“如果孩子们必须要提及眼前不存在的事物,那么他们就得用一些复杂的语言,以伙伴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想要说明的问题”。当儿童将一个虚构的圆锥形物体递给同伴,并问:“香草还是巧克 力?”同伴将很难理解这是什么意思,他必须提供场景线索:“你想要香草冰淇淋还是巧 克力冰淇淋?”成年人却不同,他们能自动填补缺少的信息——对于孩子而言,事情就变简单了。 

如果玩耍能培养孩子的社交能力,不能尽情玩耍就会阻碍社交能力的提高——这得 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美国密歇根州伊普西兰蒂的高瞻教育研究基金会曾针对贫困儿童 和成绩较差的儿童进行了一项研究。1997年,基金会的科学家在发表的研究报告中指出, 相比那些始终有老师教导、孩子不能自由玩耍的幼儿园,以自由玩耍为主导内容的幼儿园培养出来的孩子,在以后的生活中能更好地的应社会。数据显示,到2、3岁时,曾就 读于教导型幼儿园的孩子中,超过1/3的人都犯过重罪,而曾在玩耍型幼儿园学习的王 子,只有不到1/10的人犯过重罪。此外,玩耍型幼儿园的孩子成年后,只有不到7%白 人有过被停职的经历,而教导型幼儿园的孔子长大后,1/4以上的人都被停过职。 

动物研究认为,如果剥夺孩子自由与耍的权利,他们长大后社交能力可能较差。 1999年,《行为大脑研究》(Behaviour Brain Research)发表的一项研究显示,在 大鼠最爱玩耍的发育阶段(出生后4一5周)将它们隔离,此后再与其他大鼠相遇时,毛 们的活跃程度明显不如未曾隔离过的大鼠,2002年,《发育心理生物学》(Developmental Psychobiology)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如果雄性大鼠幼年时曾被隔离,当遭到强势雄性 大鼠的不断攻击时,它们不会像正常大鼠到样躲避。导致这些问题的原因,究竟是它们 被剥夺了玩耍的权利,还是与社会隔离? 

另一项研究显示,玩耍能够促进与情绪反应和社会学习有关的高级脑区的发 育。2003年,科学家发表报告称,玩耍打闹能够促使这些脑区释放神经营养因子(neurotrophic factor)——一种促进神经生成的蛋白质。在3天半的时间内,研 究人员让对照组的13只大鼠与同伴自由玩耍;与此同时,他们将另外14只大鼠隔 离起来。研究人员观察两组大鼠的大脑发现,在对照组大鼠的大脑皮层、海马区、 杏仁核和脑桥(pons)中,神经营养因子的浓度明显高于隔离组大鼠。参与此项 研究的美国华盛顿州立大学神经科学家雅克·潘克赛普(Jaak Panksepp) 表示:“我认为,玩耍是让高级脑区对社交活动作出正确反应的主要机制。” 



释放压力


玩耍能够消除焦虑、缓解压力,并有助于孩子应对难以预知的困难情景。 


研究显示,玩耍对儿童的情绪健康也起着关键作用。这可能是因为,玩耍能帮助他 们顺利摆脱焦虑和压力的困扰。1984年,《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刊登了这样一篇报告: 

研究人员通过观察74名三四岁儿童第一天去幼儿园上学时的表现,比如是否会央求父母留下、手掌出了多少汗等,来评估他们的焦虑程度。研究人员把孩子分为焦虑型和非 焦虑型,将他们随机分成四组。一半孩子会进入一个装满玩具的房间,他们可以独自或 与同伴一起玩耍15分钟;其余的孩子只能单独或与同伴坐在一张小桌前,听老师讲故事,时间同样是15分钟。 

随后,研究人员又重新评估了孩子们的焦虑程度。此前被认为是焦虑型的孩子,玩了15分钟玩具后,焦虑情绪的缓解程度是听故事的孩子的两倍(当然,非焦虑型孩子 就更不会焦虑了)。有趣的是,相比那些与同伴一起玩耍的孩子,独自玩耍的小孩的情绪 更为平静。研究人员推测,孩子独自一人时,很容易创造出富有想象力的玩耍方式,这可以使他们产生更多幻想,利于他们应对当前困境。 

动物研究也证实,玩耍有助于缓解压力——神经科学上,该现象叫做“社会缓冲 效应”(social Buffering)。在2008年发表的二项研究中;美国葛底斯堡学院的神经科学 家斯蒂芬·西维(Stephen Siviy)将大鼠单独关在一个小房间中,并将猫带过的项圈放在 它面前,使它产生焦虑感。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把项圈拿出房间,并消除房间中的 
“猫味”。当大鼠第二次来到这个房间时,它又变得焦虑不安,这可能是因为大鼠将这个 地点与猫联系在了一起。然而,当西维和同事把第二只大鼠也放进这个房间时(这只大 鼠从未曾见过猫项圈,因此并不害怕),两只大鼠开始一起玩耍,互相追逐、嬉戏、打闹。 


不久后,第一只大鼠就放松、平静了下来。这说明玩耍有助于缓解大鼠的焦虑感。 

玩成尖子生 


玩耍有助于培养孩子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他们更聪明、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强。玩耍最明显的好处似乎是缓解压力、培养社交技能,然而研究显示,玩耍还 有第三种出人意料的作用:让孩子变得更聪明。 

1973年,发表于,《发育心理学》 Developmental Psycholog州杂志的一项经典研究中,研究人员将90名尚在上幼儿 园的小朋友分成三组。第一组小朋友可以从一叠纸巾、一个螺丝刀、一块木板、一 堆纸夹等常见物品中,挑选4种来自由玩耍;对于第二组小朋友,研究人员要求他们模仿工 作人员,根据日常方法使用这些物品;第三组小朋友看不到这些日常物品,他们坐在桌前,随机画自己想画的东西。10分钟后,研究人员要求小朋友们说出其中一种物品的使用方法。


结果显示,自由玩耍的孩子说出的非常规的、创造性的使用方法是另外两组孩 子的3倍,这说明玩耍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 

嬉戏打闹也可以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1989年,佩莱格里尼发表的一篇文章称, 打闹越多的小学男生,在解决社会问题的测试中表现得越好。测验中,研究人员给孩子 们看一些图片,其中5张图片的内容是一个孩子试图从同伴手里拿到玩具,另外5张是讲一个孩子试图躲避母亲的训斥。研究人员要求参与测试的孩子针对每张图片,尽可能多地说出解决方案。他们提出的解决方案的多样性决定了他们的成绩。结果显示,经常玩耍的孩子得分更高。 


然而,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可以推断出多少因果关系?佩莱格里尼对此表示质疑:玩耍的作用是什么?它是孩子学习新东西的首要机制——只有先玩耍才能获得各种技 能?抑或,它只是孩子们不断练习和巩固各种新技能的手段?”他认为,尽管没人知晓 确切答案,但“无论哪种可能性成立,玩耍在一定程度上都是有益的”。 

那么,不能尽情玩耍会阻碍孩子们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吗?动物研究的结果表明, 这是可能的。 1978年,《发展心理生物学》杂志刊登的一篇文章中,研究人员用铁丝网——将低龄大鼠隔离了20天(这段时期正是它们最贪玩,也最需要玩耍的时期),其间它们 可以看到其他大鼠在活动,闻到其他大鼠的气味,也能听到其他大鼠的声音,但不能卫 它们一起玩耍。隔离结束后,研究人员训至隔离大鼠和一组无拘无束地玩耍了20天的大鼠,拉动挡路的橡胶球以获取食物。几三后,研究人员更换了实验设备,大鼠只有推 动橡皮球才能获得食物。结果显示,相比自由玩耍的大鼠,.那些曾被隔离起来的大鼠 要用更长的时间才能学会运用新方法解决问题文章作者推测,动物在玩耍中会不断尝试 新事物,而不能玩耍的动物则很少接触新事物很难学会灵活地解决问题。 

2007年,发表于《儿童和青少年医学文献》的一项研究显示,玩耍似乎还有助于详言能力的发展。研究中,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给受试组中一岁半到两岁半的孩子 每人一盒积木,而对照组中相同年龄的孩子则没有积木。这些孩子都来自于中低收入家 庭。研究人员要求家长们跟踪观察孩子玩耍的频率。6个月后,研究人员测试了孩子的语言能力,结果显示,玩积木的孩子成绩显著优于没有玩积木的孩子。不过,研究人员 不能肯定的是,语言能力的提高仅仅是因为孩子们玩了玩积木吗?毕竟,在玩积木的同时,他们参加无益活动(如看电视)的时间也减少了。 

但是,玩耍为什么会使孩子更优秀呢?动物研究人员相信,玩耍能训练孩子 应对意外情况的能力。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的进化生物学家马克·贝科夫 (MarcBekoff)认为,“玩耍就像个万花筒”,具有随机性和创造性。他还认为, 从根本上说,玩耍能提升孩子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当他们遇到意外情况或处于新环境时, 将更具竞争优势。


美国塔夫特大学儿童发育专家戴维·埃尔金德(David Elkind)等儿童 心理学家都认同这种观点。埃尔金德认为,玩耍是儿童的一种学习方式,“没有玩耍, 儿童就会错过不少学习机会”。 

真正为了孩子着想,家长应该还给孩子一个快乐童年。 


既然玩耍如此重要,如果孩子没有足够狗时间玩耍,结果会怎样?虽然没人知道答 案,但很多心理学家都对此表示担忧。由于玩耍具有一定的风险——玩耍中的动物警觉 性较差,容易遭到捕食者袭击,因此玩耍行为很可能赋予了动物某种 生存优势,它才会不断进化并延续下来。贝科夫说:“如果玩耍不重要, 它就不会进化出这么复杂的形式。” 

事实上,玩耍具有悠久的进化史。新皮层(neocortex)是与高阶 思维(higher-order thinking,如有意识的思维和制定决策等)有关的脑区。去除了这一脑区的大鼠仍能正常玩耍,这说明玩耍的动机来自于脑干。而早在哺乳动物进化出现之前,脑干就已经存在。潘克赛普 曾在1994年主持相关研究,他解释说:“这意味着与玩耍相关的主要神
经回路位于非常古老的脑区,而且还通过遗传,在动物中代代相传。” 


当然,如今很多家长都认为,他们是为了让孩子获取最大利益,才 限制孩子自由玩耍,让他们参加各种“有价值的”学习活动。


加拿大艾伯塔莱斯布里奇大学的行为神经科学家赛尔焦·M·佩利斯(Lethbridge in Alberta)认为,有些父母也会犹豫,是否应该放任不管,让孩子自己去玩。他们可能担心,在打闹或粗暴的幻想式游戏中,孩子们可能会擦伤和 骨折。佩利斯认为,父母有这样的直觉很正常,但这样保护孩子“是要付 出代价的,“这些孩子长大后,很可能会难以应对预料之外的复杂世界。 


如果一个孩子曾尽情地自由玩耍,他长大后更可能自如应对不可预期的社会环境”。 

家长应该让孩子真正成为孩子——这不仅是因为要让他们享受童年的快乐,还因为不满足孩子自由玩耍的渴望,很可能扼杀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性。


埃尔金德警告说:


人们应该重新认识玩耍,不能将玩耍看作是工作的对立面,而应看成是对工作的补充。好奇心、想像力和创造力就像肌肉一样,不用则废。” 


文章来源 / 造就(ID:xingshu100)、环球科学(科学美国人中文版)09年第五期、问对教育


 更 多 阅 读  

人贩子:“春节前,生意最好。”拐卖孩子的骗术又升级了,现在看到还不算晚

家门口有个这样陪你成长的书房 是有多幸福!

老舍、丰子恺、沈从文、莫言等名家笔下的春节,重温旧时年味

马斯克:自学优于正规学习,方法是大量阅读

【年味主题书单】最富人情味的文化传承,最具中国风的家族记忆(童眼历史·稚心文化·原汁原味中国年)

想不到!“学霸”们这样过寒假!(看了就知道自家娃差距在哪儿了)

转载:请自行注明以上相关信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开篇注明的文章来源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