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斯坦福的这项研究,打开了我这一年的亲子阅读!(经典收藏篇)

2018-03-17 安妮何 第二书房阅读空间

本文由作者安妮何(公众号ID:Miss_Annie_He) 授权转载,第二书房转自爱阅公益

在和孩子一起阅读时,该怎么去引导?

小提示这个文比较长,信息量也特别大。有对斯坦福大学关于儿童语言发展研究项目的讲解;有美国课堂上,老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所使用的具体方法; 也有对 “只有先学好母语,才能学好其他语言,这种说法,你怎么看?” 的一点想法。

书不光是读,更要和它对话,进行思考

说的很悬空,那具体又该怎么做?有很多拿来就能用的【思路模板】。


往简单里说,就是问问题。就像我们小时候那样,问是谁,在哪里,在做什么;问什么时间,怎么了,为什么?▼

我来问,你来答,实际,并不那么简单。

首先,对孩子来说

一,他们要理解你的问题,你究竟在说什么 (Receptive Language, 接收性语言)。

二,他们要顺着你的问题,从所读信息里,找到对应点(Find Evidence)。

三,他们要加入自己的想法,自己的感受,在记忆里搜索和问题相连的,和自己有关的,自己的经历点(Make Connections)。

四,他们要把这些加入了自己想法后的思维碎片,组织起来,再找到合适的词,组成句,给它表达出 (Expressive Language, 表达性语言)。


啊,写到这里,感觉孩子们好累啊。所以当你早早收拾好,父爱母爱满满地,期待一场暖意洋洋的亲子阅读,可是画风却变成下面这样时,也要压压火。


语言形成的循序渐进我们暂且不说,单是这思维理解的训练,神龙见首不见尾地,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成。有句话我个人很喜欢:慢慢来,这样比较快。(欲速则不达的大白话翻译哈~)

其次,在和孩子沟通时我们语言的丰富度,从孩子的关注点出发(Child-directed) ,和他/她进行对话次数的多少思考的深度,是否能够以一个问题为基础,在此之上引申追加新问题,有目的有方向地引导孩子去思考,都影响着孩子的语言以及智力的发展


用斯坦福大学进行的一研究项目,进行解释。


孩子的语言发展程度是不一样的,造成这种差异,有多方因素。为了解哪些因素是可控,是可以人为干预从而去帮助,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副教授Anne Fernald和她的研究团队,找到20名18个月大的婴儿。这些家庭的共同点是,社会经济地位(Socioeconomic Status ,以下简称SES) 居于美国中产精英家庭之列,经济上比较富足,父母的教育程度也相对高。


Fernald教授的实验步骤是这样:


首先,孩子坐在妈妈腿上,实验室的人给他/她看两样东西,比如,一只狗,一个球。

之后,一个提前录好的声音响起,告诉孩子“Look at the ball",一高清摄像机在旁记录下孩子反应。

完成后,经过训练的研究员们,一帧一帧地查看这个记录视频,记下孩子从听到声音(Look at the ball)到转移视线,向目标对象移动的确切时刻。


这样,孩子对语言理解的快慢反应差异,就可以精确到毫秒级。

 最后一步,6个月后,也就是孩子满两岁时,同样测试步骤,再次进行。 

为扩大研究对象群体范围,Anne 在30英尺长的房车中,复制了在斯坦福实验室的装置。他们开车到校园以北几小时的城市,找到28个年龄也在18个月大的婴儿家庭。他们的共同点是,家庭收入和教育水平的中位值,要比之前参与研究的家庭低很多。

Jillian Maes( 研究团队成员)在和参与实验项目的一对母女打招呼


两组测试,发现如下:

1

在18个月时,社会经济地位较高家庭的婴儿,可以在大约750毫秒内识别出正确对象。而,SES较低家庭的婴儿,在响应上,要慢约200毫秒。

Fernald说:“在18个月时,200毫秒的响应差异可能听起来并不多,但是,反应到大脑对信息的处理快慢上,这种差异却是巨大的。“

2

两组儿童随年龄增长,这种响应速度也对应提高。但在24个月时,较低的SES儿童也仅仅是达到较高的SES儿童在18个月时的水平。换言之,在语言发展程度上,两组儿童间,有着近6个月的差异。

3

研究人员还统计了在这两个时间点上(18个月,24个月),孩子所掌握的新词汇量。较高的SES儿童平均超过260个新词。而较低的SES儿童,与前者比,少了30%。 


要注意的是这里所说的词汇,不是指要孩子去读去认去写的词。而是,孩子听到这个词后,能有认知,能明白我们大人在说什么,并在行动上做出对应的回应。


语言差距的开始

Fernald认为,较慢的对语言信息的处理速度,是导致早期词汇增长慢的部分原因。孩子是从语境中学习的。当外界讯息来时,对一个已知的【旧词】,孩子越能快速做出反应,那他/她的注意力,也就越能快速集中到下一个【新词】上,根据前后语境,明白新词的意思。


举例讲,我们大人说“狗在沙发上”。 当孩子不懂“狗”是什么时,对于后面的信息,什么上面啊,什么沙发啊,这些信息他/她是处理不了的。


而反之,如果孩子,已经对”狗“这个词有了认知,又大体能够明白,说的是“狗在什么什么东西上”,那这时,孩子就可以更快地理解并学会“沙发”是什么。


对语言信息的处理速度,和语言发展之间的这种联系,也得到了Fernald研究小组在其他项目成果上的支持。


他们用几年时间,跟进两组孩子,有母语是英语的,也有母语是西班牙语的。虽背景不同,但他们发现,早期就可以认知到更多词汇的孩子,到2岁前后,词汇的增加会更多更快。并且,在之后的幼儿园,以及小学的语言认知测试中,也会达到更高标准。


寻求解决方案

儿童之间这种早期的语言能力差异是从哪里来?一个关键因素是,我们大人们所给到孩子的语言刺激,在语言的丰富度上,在沟通的频繁程度上,有差异。


一些研究表明,如果大人可以更多地和孩子对话,以孩子的兴趣点为导向,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对话中,用更多有描述性质的丰富语言去引导,那么,孩子在语言上,在智力上的发展,都更有可能领先于那些很少听到这些支持性语言的孩子。


Fernald说:“由于种种原因,社会经济地位比较低的家庭,在语言上,对孩子的这种支持性引导的语言刺激普遍减少。而孩子所接收到的,从父母角度出发的【指令性语言】则相对更多。


举例说,“谁谁谁,你不要玩了!”;“谁谁谁,你不可以去那里!”,类似等等。这样的语言环境差异,就部分解释了为什么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在某种层面上,会影响到孩子早期的语言能力发展。


同时,Fernald的研究小组发现,即使处于同等(或接近的)社会经济地位的家庭,父母(或其他看护人)在孩子语言形成的早期阶段,所表现出的不同参与度,也会影响到孩子在语言上的发展。


所以这样就清楚了,社会经济地位不是决定因素而是,不管经济状况如何,父母(或其他看护人)都要更多地和孩子交流更多地使用丰富语言更多地让孩子成长在一个Language-Rich的环境之下。这样,孩子学得也就相应更快。


而这种观点,正好对应朋友Xiangchen所推荐的一本书:Uneqaul Childhoods: Class, Race, and Family Life, with an Update a Decade Later《不平等的童年:社会阶层,种族,和家庭生活 ——十年回访》。



作者是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社会学系教授 Annette Lareau。在书里,Annette用理论,数据,案例,分析出,低收入家庭的自然放养 (Natural Growth) ,和中高收入家庭的协同培养(Concerted Cultivation) 以及家庭文化氛围(Family Cultural Repertoire),对孩子的成长所造成的不同影响。


有兴趣的爸爸妈妈可以找来看一下。同时,这本书里所呈现的观点,也给了我们一个思考问题的独特视角。当我们回头看那些培养孩子时所遇到的纠结,这个思考也就会更加清晰,明朗,有依据。比如,是否该送孩子去寄宿学校,如果去,几岁更合适?


写到这里,来看开篇这个问题,如何问,是不是并不简单?那,在已有的WH词(Where, What, When, How, Why, Who)这样的框架下,我们大人,又该怎样延伸,引导,从而让孩子的语言更丰富,逐渐形成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呢?选取几个国外老师的做法,一起找下启发点。

问什么?怎么问?

在读一本书之前,很多老师会采取的做法是,分成三个阶段:读前,读中,读后。在每个阶段,根据实际具体情况,找到可以问问题的点。▼



读前,会和孩子一起看封面,看封面上每个人物的表情,动作;会读题目,通过题目所给的信息,引导孩子表达出他/她的脑中已有的记忆;也会看是谁写的,又是谁给配的图,告诉孩子,什么是作者,什么是插画师。

1. 你为什么要选这本书啊?

2. 从封面里,你看到了什么?你觉得这个故事会讲什么?

3. 啊,你觉得这本书是讲。。。的(具体内容具体加),那对于。。。,你都知道些什么?和我讲讲吧。

4. 你觉得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发生在哪里?

5. 你认为谁是故事的主角?你觉得Ta想要干什么呢?

6. 你觉得这个故事是真的,还是编出来的?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7. 在我们俩一起读这本书之前,有什么是你特别想从书里知道的?

8. 我们来猜一下,故事里的人物会是什么样?是什么让你这么想?


单从封面上这个人物的表情,动作,就可以引申出更多细节问题。拿具体的一本书为例:It's Mine: A Fable by Leo Lionni。 ▼

1. 你觉得这是一个关于什么的故事?

2. 你看这个青蛙是不是要抓住那只苍蝇了?

3. 我们来猜下这个故事里会有几只青蛙。

4. 你看这只青蛙的眼神,它为什么要这样盯着那个要飞起来的青蛙呢?

5. 你觉得这几只青蛙是好朋友吗?为什么你会这样想?

6. 你觉得这个故事会很好笑吗?是什么让你这么想啊?

7. 你看这几只青蛙的样子,我们来猜下这个画画的人是怎么将它们画出来的?你觉得这个画家画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哪里你觉得不好?那读完故事后,我们一起画个新封面吧。)


恩,就是类似这样,找到一个点,将它细节化,用描述的语言,用我们是搭档要互相配合的语气(我们是Reading Buddies) , 让孩子参与进来,一点点形成自己的想法。之后,引导他/她找到合适的词,句,把这种想法表达出来!


孩子的年龄越小,这个表达也就越简单。但不要着急,我们大人要带着他/她,顺着他/她的思路,用我们自己的丰富语言做示范,去磨他/她的耳朵。


在读封面时,不要忽略作者和插画师这块几秒的时间,却可以让一个人进入到孩子的记忆。即使,他们似乎还傻傻不明白写故事是什么,做配图又是什么,但是他们却能记住Joy Cowly, 会记住Elizabeth Fuller, 会记住David Lund, 以及他们笔下“看到她,就想去抱她”的Mrs. Wishy Washy, 还有到处闯祸的The Meanies. ▼

看过一篇文章,一个妈妈带着孩子参观了16国家的60多个博物馆。


她说:“孩子的成长道路上充满很多的未知和不确定。说不定他就会在某一个时间点,被某个有益的事件或人物所触动,从而对他的一生都会造成影响。或是引领他走向一个新的人生轨迹,或是迈向一个新的未知领域,亦或达到一个更高的高度和标准。这样的影响必不可少,会成为坚定的推动力,成为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在深受感染的同时,逐渐摸索出属于自己的风格或行事模式,可以发挥才能的领域......”


以一种敬重之情,带着孩子一起读封面,读作者,读插画师的名字,在我看来,就是这样的一个“某个时间点中的某个人物“。 那种你就在我身边,你就是我的Role Model的连结,是会在孩子的心里生根的。▼

Joy Cowley和她所创作的故事人物Mrs. Wishy Washy


进行到读中和读后时,主要围绕书里人物,信息,情节发展,问题产生,以及如何解决,而进行展开。问题具体形式也是五花八门很多种,但从总体来说,还是遵循了这样几个大块:▼


预测 (Predict) 

推断(Infer)

形成图像(Visualize)

联系 (Connect)

提出问题 (Question)

归纳概述 (Summarize) 



后四个比较容易理解,但对于预测(Predict)和推断(Infer) ,我们经常放在一起说,有时还会混淆。但实际,两者是有区别的。


预测:是根据书里已经给出的信息,去猜想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比如,我们读到这样一段:“一个女孩,看到院子里有一堆木头,内心很激动,迫不及待想要用这些木头做出点什么来。” 通过这段描述,我们可以【推测-Predict】出:恩,接下来,这个女孩就应该开始动手,去加工这些木头了。


推断:是根据书里已经给出的信息,再加上自己平时积累的背景知识,经验经历,去猜想书里并【没有】提到的信息。


还是同样例子,还是这样一段话,“一个女孩,看到院子里有一堆木头,内心很激动,迫不及待地想要用这些木头做出点什么来。“ 通过这段描述,再结合我们对类似这种手工达人的认知理解,我们就可以【推断-Infer】出:恩,这个女孩应该很有创造力,很喜欢做东西。▼



根据这六大框架,我们大人就可以变着法地在读中,以及读后,去问孩子问题了。


比如在读虚构类故事时(Fiction),可以这样问:

1. 谁是故事中的主要人物?
2. 故事发生在哪里,发生在什么时候啊 (Setting)?
 3. 这个故事的人物里,他们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个问题又是怎么解决的呢?
4. 在这个故事里,从开始到最后,你觉得人物的性格发生变化了吗? 是怎么变的呢?
5. 你觉得你和故事里的人物,有共同点吗? 是什么?有什么不同点吗?你们的不同又在哪里呢?
 6. 接来下,我们来预测下,故事会怎么发展呢?(可以再多加一问,你为什么会这么想?)
7.  你觉得作者为什么要给这个故事起这样一个标题? 
8.  那你喜欢这个题目吗? 为什么喜欢,说说看?(为什么不喜欢,也说说看。)
9. 如果你不喜欢这个题目,那你能给这个故事找个更好的标题吗? 为什么你要换这样一个标题? 
10. 你想和故事里谁做好朋友,为什么呢?
11. 你觉得故事里,哪一个部分最吸引你,为什么你喜欢它?
12. 你喜欢故事的结尾吗? 喜欢它哪一点?(如果不喜欢,不喜欢哪一点,为什么你不喜欢它?如果你可以改结尾,你想怎么改?)
13:故事里的哪一部分,你觉得会真的发生? 为什么你会这样想? 哪一部分你觉得有可能是假的,是作者编出来的,并不会发生?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在读非虚构类故事时(Non-Fiction), 可以这样问 ▼

1. 这本书主要讲了什么?

2. 关于。。。(具体话题), 你以前就知道它吗?都知道些什么?

3. 读完以后,你又新知道了什么?

4. 有哪些词你不认识啊?(猜猜看,你觉得它是什么意思呢?)

5. 这个故事回答了你的问题吗?还有新的问题吗?是什么?(我们一起去找答案)

6. 你看这个图表(表格,图片等),你觉得它重要吗?为什么你会这样认为?

7. 今天我们读了。。。(话题),你觉得我们还可以去哪里找到类似的信息呢?

8. 如果你可以和作者说话,你想问Ta什么?

9. 如果给这本书起个新题目,你觉得什么题目好,为什么要这么起?

10. 你以前读过关于。。。(话题)的书吗?我们来比较一下,看看这两本书,哪里是一样的,(哪里是不一样的)。

11. 你喜欢作者这样写吗?为什么喜欢?(为什么不喜欢?)


这些问题,全部都问吗?

这么一看,天哪!这么多问题,看着都要晕了!(笑)列出了这么多,是想给大家一个参考思路,抛砖引玉地,带出更多想法来。


在实际运用时,还是那句话,慢慢来,这样比较快。根据具体所读的,也根据孩子的关注点,挑出几个你觉得自己能够引导地不错的问题,进行尝试。可以同样思路的问题,先试一个星期。等孩子对这几个问题的理解逐渐形成,想法上逐渐变多,表达上也逐渐清晰时,再加上(或换成)几个新的问题。


这里列到的很多问题点,大家或许已经在做,那继续坚持就好。让它变成一种习惯,一种自然的思考。自然到,在进行时自己都没有意识到,本能地就反应出。喜欢一句话:

Very few parents are actully doing anything wrong, but most parents can do more right. 


很少有父母实际上真的做错了什么,但大多数父母却可以做到更多对的事。


(引自:www.speech-language-development.com/reading-books)

一点小变化,让阅读变得更有趣

像之前说到那样,阅读的关键点是,让孩子参与进来,我(大人)和你(小朋友),我们是一对阅读的好搭档。我们一起去学习,一起去发现,一起变得更聪明。


有了这样的身份转换后,在进行时,我们大人会相对变得更平缓,孩子也就更多地喜欢这样的体验。虽然这需要花上一点时间。


为了让孩子更喜欢,课堂上的老师们,也是各种创意。有的单独准备出一个小箱子,放入各种一起读书时会用到的东西。像个百宝箱一样。

把问题分开来,制成卡片,加膜过塑好。在读时,拿出卡片,孩子来选,选中哪个,我们就来问哪个。 ▼



还可以做成星星形状,一个星星一个问题。 ▼


故事读完了,我们一起回忆下这个故事都讲了什么!怎么回忆呢,来掷骰子吧!一个点,对应一个问题,我们轮流着来。▼

今天,不光只有你和我读书。看,我们有了新伙伴!将雪糕棒涂上颜色,加上装饰,变成一个pointer,一边指一遍读。▼


这个是我个人最喜欢的环节。大爱啊!


在课堂上,当老师根据学生程度,进行分组指导阅读时,老师会带上类似这样的一个花环。一开学时,老师就告诉学生,当你看到我戴上这个花环时,就代表着我在和其他小伙伴一起读书,是不可以被打扰的。


你如果有问题,可以找Ms.谁谁谁,或者Mr.谁谁谁 (有时会是Co-Teaching共同上课的另一老师,有时会是助理教师)。 这样,让阅读又多了一份仪式感。阅读需要敬畏,我和你一起的时间,也值得隆重!


如果没有花环,一顶帽子啊,一条围巾啊,等,都是可以的。让孩子和家里的大人们一起来定,彼此知道这个物件的意义和使用规则就好。▼

用什么语言问?

这个问题一写,说的就多了。
因为这涉及到一个问题,在读英文读物时,我就得用英文来问孩子问题吗?

有理论说,引导孩子思考,要用自己的【强势】语言。所谓强势语言,就是指,可以让你更丰富地,更清晰地,更完整地,表达你的思路的语言。


对于我们大部分人来说,我们的强势语言,是我们的母语。(那,有没有母语并不是强势语言的人呢? 有,而且数量并不少。举例说,一中国小孩,从5岁起,上美国的小学,之后,初中,高中,大学。这个孩子,他的母语虽是中文,但他是在纯英文的环境下经历了完整的听说读写,纯英文的环境下进行了数学,科学,人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各个学科综合作用下的系统教育。那这时,英文会是他的强势语言。)


有系统的输入,才能有系统地输出。

就我们自身来举例,虽然我们的英文不错,甚至可以说是很好,非常好 (捂脸),但是,在完整地表达自己想法时,还是用中文更顺一些,语言更丰富,句式也更地道。


所以,为了让孩子最终可以更顺畅,语言更丰富,句式更地道的进行某种语言的【输出】,我们就要用我们最强势的语言,去系统地,完整地,给他们【输入】。

有一种观点,说的是先学好母语,再学好其他语言。
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恩,也是有研究验证的,这个后续我们再单独开贴说)如果引导得当,是可以做到两种语言,或者两种以上,同时并进。不是先学谁,后学谁的问题。实质是:要保证每一种语言的输入,都可以达到母语级别的顺畅,丰富,地道。


这也就解释了,现在很多父母的做法。比如,妈妈是中国人,和孩子说话用中文;爸爸是美国人,和孩子说话用英文。这样,孩子对语言的获得,类似开关一样,面对不同的人,自动地切换。且,每种语言,都是系统的,完整的。


朋友Xiangchen讲过一个事例:公园里,一妈妈有意和孩子用英语说话。"Don't go there!",  "Come here!" , "We don't do that! We do this!" 然后妈妈转头跟爸爸说"今天晚上吃什么吃什么......" 


回到斯坦福大学的这项语言研究,用同样理论,去看这个现象,是不是一下子就能明白,为什么这样有意地培养,实际却在破坏着孩子的语言发展


所以结论,我们大人,哪种语言用得更顺畅,语言更丰富,句式更复杂,表达更地道,更清晰,在指导孩子阅读这样一件隆重的事时,我们就用哪种语言。

可是我讲的是中文哎,不会影响孩子对英文阅读的理解吗?

首先想,我们为什么读书,为什么要在阅读时加入这些引导性问题?
为的是,引导孩子,进行思考。

再一次看这张图,思考时所用的六大快,预测 ,推断,形成图像,联系,提出问题,以及归纳概述,这样的思考能力,是不受语言限制的。这也验证一理论:孩子的阅读思考,是只 65 47989 65 31323 0 0 3279 0 0:00:14 0:00:09 0:00:05 6017需学一次的。▼

我们看中文书时所学到的方法,根据上下文猜测,判断分析作者意图,信息比较,这些在英语阅读里,也同样适用。是学会了,就会跟着自己走的技能


所以,这样一来,答案就清晰了。

是的,所有可以帮助提高思考理解的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更好阅读的方法,都是相通的,不受语言的限制。



参考资料及图片来源:(没有按照Reference的MLA格式,因为我实在是写不动了啊,哈哈!)

  • Becky Spence | The Reading Mama

  • Casey | Little Lifelong Learners

  • fabulousinfirst.blogspot.com

  • Jodi Southard | Fun in First

  • Kristin Kennedy | Ittlemindsatwork.blogspot.com

  • news.standford.edu

  • Pinterest

  • thankgoditsfirstgrade.blogspot.com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公众号安妮何(ID:Miss_Annie_He )| 国际学校里,蹦跶十二年。技术流写文,有理论,有示范,有讲解。用轻松又柔软的言语阐述复杂的学术理论。

更多阅读


原创 | 亲子阅读要做到:观察儿童 顺天性引导;尊重儿童 用爱心陪伴

阅读,才是最好的“补课”(让许多家长醍醐灌顶的一篇好文)

朱永新:建立国家阅读节,把全民阅读提升为国家战略

余光中:父母是孩子最好的阅读启蒙老师

李希贵:教得再多再好,都不如让孩子多阅读

转载:请自行注明以上相关信息

特别声明:本文转载旨在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在此向原创者表示感谢。文中观点仅为作者观点;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平台转载使用,须保留本平台开篇注明的文章来源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请与我们联系。

↙ 点这里,精彩更多!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