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6个月,她用一本书带动71个家庭,让共读成了父母与孩子之间最好的沟通桥梁!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19-06-23




她是山西的老师,却是河南教师读书会的优秀会员。因为一本《爸爸哪儿也不去》,她和她的学生及家长,与书的作者结下了不解之缘。自此,吕梁山下的一位老师、71名学生、71个家庭,携手远在中原的作者,开启了一段亲子共读的美妙旅程。


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教育时报记者特别采访了山西省孝义市第六中学的张文芬老师,听她分享这段有关读书的故事——


孩子们人手一册《爸爸哪儿也不去》


这位父亲的用心,或许会开启家长们的教育灵感


我还记得,那天我正在读《爸爸哪儿也不去》,还有4篇文章就要读完了。这时候读书群里一位家长给我发来了一句话:“张老师,我好像有点舍不得这本书了。”事实上,我也有些留恋,毕竟这本书已经陪伴了我和班里的学生、家长整整6个月了。


我虽是一位山西老师,却是河南教师读书会的一名资深会员。去年秋天,当读书会在向大家推介《爸爸哪儿也不去》时,我已经研究家校共育一段时间了,也跑了一些地方,做过一些讲座,总感觉咱们国家家庭教育的困境大都是“中国式家庭=缺失的父亲+焦虑的母亲+失控的孩子”。而且,从我家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更加感受到父亲这个角色在孩子生命成长中的重要性。


可是,我又觉得真正愿意加入到孩子教育中的父亲真是太少了。


所以,当看到《爸爸哪儿也不去》这本书时,我的眼前便是一亮,赶紧邮购了一本。书还没到,就听另一位读书会会员说:质量杠杠的,教育理念和实践高度在家长里无人能敌!我信她的话,同为教育中人,对教育的情怀与热情总是不谋而合。



张文芬带领学生阅读的身影成为校园中的一道亮丽风景线


书到了,我没想到的是,上面居然有作者刘肖老师的亲笔签名。他的名字我之前就特别熟悉,但当时并不知道他便是《教育时报》的当家人。而更吸引我的则是书的内容:可爱的乖妞,睿智的老爸,行云流水般的文字,让人看了仿佛都是从自己的心海里流淌出来的。我当即便做了决定:要和班里的学生共读此书。


为了让家长和孩子对这次共读有足够的认识,我在班级微信群里专门发了一篇《周末有约,你约吗》的文章。文章很长,大概讲了父子间的一段小故事,并号召家长一起走进孩子的精神世界,学着欣赏,学着倾听,学着更理性地去爱、去懂得。我告诉他们,我们将要阅读一本名叫《爸爸哪儿也不去》的书,这位父亲的用心,或许会开启他们的教育灵感……


去年10月6日,我们班71位同学,一共购得了71本书。一个学生没有购书,是因为父母都是盲人,无法参与共读,而另一位家长则购买了两本。后来的诸多事实证明,当时这一决定是对的,“石榴树爸爸”很快成为了我们班孩子和家长眼中的“别人家的爸爸”,也成为了很多父母努力的榜样。


当一本书浸润了情和爱,它便有了温度,有了价值


书到手了,我却觉得就这样直接扔给家长是不合适的,毕竟这不是一项任务,而应该是发自内心的喜欢与需求。


于是,我就在教室里举行了一次“赠书仪式”,向孩子们介绍共读的意义,介绍这本书的作者、内容梗概及影响,然后让孩子们在书的扉页上写下赠言,赠书对象当然是自己的爸爸或妈妈。


孩子们对新到的书爱不释手


接下来,我看着孩子们时而摩挲着书的封面,时而翻阅书的内容,时而挥笔写着什么。那一刻,我发现他们真的有太多太多的话想要和自己的父母讲。


有些孩子当时写的话,我到现在都清晰地记得。一个孩子写:爸爸,您对我的爱,是每天中午、晚上的一个视频聊天;您对我的爱,是每周一早上的一顿牛奶、面包;您对我的爱,是每周末为我洗的一次衣服。我知道,您想当一个负责任的好爸爸。这本《爸爸哪儿也不去》送给您,我们一起阅读,让我们再次沉浸在父子的爱与温情中……


还有一个孩子,写的是对在异地工作的爸爸的真情告白。孩子在写给老爸的文字中,提到自己脚崴了之后,忙于工作的老爸为了陪他,让他开心,专门向厂里请了一周的假,每天接送他上下学,背着他上下楼梯。最后他说:如果换您一段日子陪伴的代价是受伤,就算受伤一百次,只要能换来您对我成长的陪伴,我也愿意!爸爸,请您多陪陪我吧!


扉页上密密麻麻写满了孩子想对父母说的话


后来孩子的母亲告诉我,孩子的父亲当晚读着读着这些话就哽咽了。


我很能理解父亲们拿到书时的兴奋与感动,因为那是孩子们的一片心啊!当一本书浸润了情和爱,它便有了温度,有了价值。


多少个家庭安静下来,只为读一段文字,一段看似与自己无关却又关系紧密的文字


为此,我专门建了家长读书微信群,去年11月10日开始运行,在家委会的大力支持下,每个周五的晚上8点进行了一段接一段的共读旅程。


我还记得,在第一期读书活动上,我们的读书群还邀请到一位神秘的嘉宾——《爸爸哪儿也不去》的作者刘肖老师。从那天起,刘老师便一直留在我们的读书群里,持续地倾听,不时地点评,成了推进我们班级共读的一股动力。


虽然有的家长还不具备阅读点评的能力,虽然有的家长还不能真正认识到共读的价值所在,虽然有的家长还不能够真正地参与进来,但是每周五总会看到在鲜花与掌声的热烈欢迎之下的阅读场景。那一刻,多少个家庭的爸爸妈妈或坐在电脑前或拿着手机,不是为了聊天,也不是为了游戏,只是为了能够读一段文字,一段看似和自己无关却又关系如此紧密的文字。


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一篇文一篇文地读下来,我们竟然一周不落地坚持了20期,将《爸爸哪儿也不去》书中的60篇文章全部读完。


是的,是《爸爸哪儿也不去》这本书为家长们强化了这样一个信念:高质量的陪伴才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爸爸是孩子生命成长中不可或缺的且是特别重要的一个人物。


父子共读,一段温馨而美好的时光


在今年的第一次共读中,石榴树爸爸再次报名参与分享,更是大大激发了家长的阅读热情。石榴树爸爸这个称呼在孩子们中间渐渐传开了,从此,孩子们也有了以他们的爸爸妈妈为称呼的郝爸爸、薛妈妈、靳妈妈……


后来,学生们要在班里组织一次“少年正是读书时”的读书活动,他们第一个就想到了石榴树爸爸,多期待他能和自己交流、为自己鼓劲儿啊!


班长通过读书微信群加了刘老师的微信,向他表达了这个愿望,却得知他那两天特别忙,时间不好保证。班长有点小失落,当然也不好勉强。然而,到了活动当天,大屏幕上竟然出现了刘老师的身影,通过视频寄语孩子们如何读书。原来他一直惦记着这个事儿,赶在活动开始前的那天中午,在办公室里录了这段视频发给了班长。孩子们那个兴奋呀,都像是见到阔别已久的一位亲人,终于见到了他们所仰慕的石榴树爸爸!巧的是,我们的班级是505,刘老师的办公室编号也是505。


新年的时候,孩子们每人给石榴树爸爸写了一封信。我把它们寄给刘老师后,刘老师在给孩子们的回信中表示:我会时刻关注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也会在孩子们毕业前找机会去看看他们。孩子们一直在期盼着呢!


孩子写给作者的信


上周,是我们的最后一次共读,石榴树爸爸也报了名,为大家朗读了后记《开了花,才知道自己是棵什么树》,也给我们围绕《爸爸哪儿也不去》的共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一位家长说:大概这才是对陪伴最好的诠释吧!


交流,在每周五晚上的读书群里


读完《爸爸哪儿也不去》,这个周末,在世界读书日的前夕,我们的读书群要开始新一本书的共读了,这本书也是刘肖老师推荐的——《成长,请带上这封信》。石榴树爸爸曾给石榴班里的每一位同学都送了这本书,仅这一点,就让我们对即将开始的新的共读之旅充满期待。


我的手机里保存着微信群里《爸爸哪儿也不去》完整的共读记录,哪怕内存一再爆满,也不舍得删掉一条。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靳建辉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