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利环:向着未知那方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22-10-09

第九届河南最具成长力教师候选人16 王利环

个人档案

姓名:王利环

单位:洛阳市孟津县双语实验学校

学科:语文

荣誉:洛阳市教学标兵、洛阳市优质课比赛一等奖、洛阳市学术技术带头人


推荐语:


从王利环身上,我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基础不好,那不是问题;压力大,那不是问题;怯场,那不是问题……她认准了路,再难也要一步一步往上爬,她把“困难”看作“成长”的最好机会。在她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勇者无畏”。我不能不感叹,因为她是一个女人,两个孩子的妈。为此,我感动、我震撼、我钦佩,我隆重地推荐!


——江苏省吴江市实验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 管建刚



向着未知那方


生命中,总有一些事儿,经过岁月的沉淀,化为一种永恒。


上初三时,第一次统考,七科试卷均采用百分制。物理,我考了56分,化学考了54分。90年代能改变农村孩子命运的,中考几乎就是全部的希望,我一度陷入迷茫。班主任找我谈话,说要想改变这两科的现状,你可以一天做5道物理题,5道化学题,必须要坚持。那一天,是1994年的10月9日。从这一天开始,每天10道题成了我的必修课。夜深人静,做完一天的功课,开始做10道题。炎炎夏日,我与10道题相伴相随。数九寒天,我与10道题不离不弃。一天、两天,一个月、三个月,我一直做到中招考试前的6月24日。259天,我做了2590道题。那年中招,化学满分40分,我考了40分;物理满分60分,我考了56分。这是我第一次向自己发出挑战,也是第一次感受到了坚持的力量。



距今,已经23年,这件事对我的影响已化为性格的一部分,渗透在工作的点点滴滴。在20年的工作中,我一直坚守的教育信条是越困难,越去挑战。


不断锻炼,从恐慌走向从容


初登讲台刚一个月,恰遇乡教研员来调研,我自告奋勇上了《葡萄沟》一课。不是爱出风头,也不是自信,而是我忘不了第一次站在讲台上双手发抖的情景。我一定要战胜自己的恐慌,抓住一切机会锻炼心理素质。机会来了,我怎能错过呢?2003年暑假去郑州参加新课程培训,几千人的大会场,座无虚席。老师提了一个问题,我第一个举手,拿着话筒的手微微颤抖,但是我站起来了,在几千人的大会场站起来了。每一个公开场合,我都努力让自己开口说话,但是一紧张,说话速度很快。2009年3月,我参加市优质课赛讲,15分钟的微型课,不到5分钟我就讲完了。出了讲课室,我泪流满面,痛恨自己天性如此。直到2012年,我才醒悟:一切紧张都是因为自身储备不足。于是,我给自己提出要求,每天至少读10页书。6年了,书给了我自信,给了我从容。



在我的影响下,学生们也渐渐爱上了阅读。我给学生做过一个计算,若每周读一本书,一年读52本,坚持60年,才能读够3000本书。若从9岁开始阅读,如此坚持到69岁,“3000本书”的目标才能实现。学生们很震撼,决定挑战自己,“一定要读够3000本书”成了我和一届又一届学生的目标。我让他们每人准备一本精美的本子,记录自己读过的书。数字的累加,给了孩子们自信与追求


不断尝试,从模仿走向创新


2006年冬,一年一度的县优质课赛讲开始了。这是一个极好的磨课机会。很幸运,我讲的《蒲公英的梦》一课被推荐参加县优质课赛讲,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并被推荐参加洛阳市优质课赛讲。虽然大家对这节课比较满意,但我很清楚,我的范读不够精彩。为此,我开始听名家朗读,并给自己规定每节语文课都要给学生范读课文。几年下来,我越来越享受朗读时亲近文字的感觉。万物皆有灵性,文字亦如此。你越亲近它,它越亲近你,读着读着,灵感突然蹦出来,课堂又多了一个生成点。这意外收获,让我越发爱上了范读。


在大家都为《蒲公英的梦》一课喝彩的时候,我心里却很忐忑。因为这一课是我网查了大量教学设计后,取所有设计的精华组合而成,属于个人的思考很少。我是我,不是别人的影子,我要上出自己的精彩。从此,我抛开教参,抛开网络,捧着教材备课。《心中那盏灯》一课,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出炉的。县教研室的老师听后评价说:“这是一节富有艺术性的课。”


2012年11月,我正在焦作参加国培。校长打电话说学校想邀请余映潮老师来讲学,市教研员刘津萍老师来打前站,并且说刘老师对课要求非常高,至少要上出市一等奖的水平,问我上不?上!我回答得干脆利落。接手这个任务后,县优质课赛讲又开始了,我又报名参加。同事问我:“讲一节优质课都要脱一层皮,你同时准备两节课,能受了吗?”我笑而不语。在破茧的过程中,我享受着一次次突破自己的喜悦。那天上午,我讲阅读课《小泽征尔的判断》。刘津萍老师说这一课她听了不下30次,可这样的设计她还是第一次听到,很新颖。下午,我参加县优质课赛讲,作文课《动作描写》获县一等奖第一名。



一次,偶然听到同事聊天,说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擅长教的课文,比如某某老师擅长讲清新的散文,某某老师擅长讲革命历史类的课文。我擅长讲哪一类课文呢?我一定都要擅长。于是在县课改现场会上,我讲了寓言《守株待兔》。学校组织研讨课,我上了历史题材的课文《虎门销烟》。大家上公开课都讲精读课文,我讲略读课文《米芾学书》,与会的老师们从这一课中收获了“教略而学丰”的理念。


古诗是一块硬骨头,我要啃下来。那次嵩县教育代表团来参观,听完计划内的音乐美术课后,又要听语文课。我即兴上了王安石的诗《夜雪》,没想到竟博了头彩。这坚定了我向古诗进军的信心。大量阅读古诗后我发现,古诗不单单寄托着诗人的情感,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信息。《枫桥夜泊》中的“钟声”文化,《泊船瓜洲》中的“明月”意象,《早发白帝城》中李白的“夸张”,《游园不值》中的“不遇”,在我的课堂上,都化成了一个个有温度的文化符号,烙印在学生心中。“诗与文化”,成了全校古诗教学的一个新方向。


不断探索,从阅读走向写作


大凡公开课示范课上的都是阅读课,除了语文大家,很少有人上作文课。那我就试试作文课吧!第一次尝试的作文课《听声音·编故事》在县优质课赛讲中荣获一等奖第一名。在当年的市优质课赛讲中,作文说课《观察日记——写喜欢的小动物》荣获洛阳市一等奖。


2013年4月10日,我执教的作文课《动作里的秘密》参加洛阳市小学语文精品课展示活动。在参展的18节课中,《动作里的秘密》是唯一一节作文课。市级作文课题《小学习作教学有效策略研究》成功结题。


2015年,我把儿童诗引入课堂。学生们一下子喜欢上了,开始试着写诗。后来我买了《中国最美的童诗》放在教室供大家传阅。有了书的陪伴,学生们写得更疯狂了。我决定出一本班级诗集,这个决定将写诗活动推向高潮。2015年11底,班级诗集《会飞的童年》正式与同学们见面。《小学儿童诗教学研究》已经申报省级课题。


面对成长,什么都不是问题


2017年7月,我怀着六个月的身孕到长垣参加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建刚班的学习,并有幸与管建刚老师同课异构。管老师对我,也对建刚班所有学员说,你的努力,终究会有人看见。学习结束后,从2017年7月21日开始,我也学着管老师的模样,每天写500字。到2018年6月8日,316天时间,我写了19万字,平均每天写600字。读了41本书,大约600多万字。期间,有对孕后期妊高症的恐惧,有剖腹产的剧痛,有二胎出生后对一地鸡毛的生活的不适应,我很庆幸,我走过来了。带着八岁的儿子,带着刚出生的女儿,带着阅读与写作,我走过来了。有些辛苦,更多是甜蜜。


不断地尝试,不断地读与写,让我觉得每一天的太阳都是新的。越阅读,越觉得读得太少;越写作,越发现值得写的东西太多。未知的越多,成长的空间就越大。向着未知那方,我会将挑战进行到底。


来源:教育时报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请长按二维码,关注教育时报系列公众号

↓↓↓↓↓↓

觉得不错,请点赞↓↓↓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