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历史老师做成他这样,绝了!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19-06-23

豫南信阳

有一个古县——

息县

有着3000多年历史

又称“中华第一县”

你可能很难想象

这个称谓

竟和息县第一高级中学的

一位历史老师

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位老师叫徐泽林——

一位充满激情、热情洋溢

孜孜以求地为家乡历史文化

不断奔走的“学者”


如愿走上历史课堂的讲台

读高中时,我就对历史学科情有独钟,当然,我的历史成绩也一直在班里名列前茅。那时,我就梦想着有一天能当一名历史教师。在高考后,填报志愿的时候我却发现,我报考的信阳师范学院竟然没有历史专业,都说文史不分家,那就选择中文专业吧。


1989年,大专毕业后,正赶上了文凭热,我便不管专业是否对口,又攻读了政教专业的函授本科,而历史似乎只能成为爱好了。走上工作岗位后,我被分配到了息县镇里的一所中学,由于学的是中文,我理所应当地教了语文。平时我也会看看历史书不断学习新的知识,想着有一天能够走上历史课堂的讲台。


记得是1991年,母校息县一高缺历史老师,因为某种机缘,我得到母校领导的认可,于是就被调到息县一高,成了我一直梦寐以求的历史老师。当时,我心中有一个理想,就是带着学生穿越“春秋”,走进“秦时明月汉时关”,在隋唐的山水间看诗人的仕途沉浮,在宋代或豪放、或婉约的诗词里沉醉……



也许是出于对历史学科的浓厚兴趣,更是为了让学生领略到历史的厚重,那时的我一门心思地过着买书、读书、教书的生活,到手的工资也因为买书花得差不多了。还好妻子一直都很理解我,只是偶尔戏谑我为“老学究”。我也就逐渐“得寸进尺”了起来。


渐渐地,书读得多了,我便有了写作的冲动。刚开始,我主要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写一篇篇实用性较强的教学研究性论文。把历史教学中的课题研究与中国、世界上正在发生的重大事件结合起来,将历史知识以更有意思的形式传授给学生,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特别是对我国台湾问题的研究很有成效。1995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李登辉“窜访”美国,“台独”分裂势力猖獗一时。学生们也议论纷纷,莫衷一是。于是我结合课本从台湾历史讲到台湾有人主张“台独”的原因。学生们豁然开朗、义愤填膺,对“台独”分子的卖国行径表现出极大愤慨。


这堂生动的爱国主义课程实践,让同学们既学到了历史知识,又增添了爱国热情,课堂效果真是让我意想不到的,也激发了我深入研究的兴趣,使我更加坚定地走上了教学研究之路。那几年,我撰写了多篇关于台湾问题和中东问题的文章,发表在《信阳社会科学》《半月谈》《新华月报》《历史教学》等报刊上,内心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触摸”家乡的历史

可能是我关心时政、热爱历史的缘故,我在2003年被推选为了我们县的政协委员,2007年被推选为信阳市政协委员。出于职责的考虑,同时因很多文友建议,我就对挖掘家乡的历史文化痴迷起来。当时,我们县史志办副主任对我说:“徐泽林,你是专业出身,你写的文章大家都很信服,你要把息县更多的历史文化挖掘出来。”确实,息县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文典故如繁星闪烁,只要把这些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推向社会,肯定能让我的学生甚至全县的人进一步了解息县历史文化,看到一个不一样的家乡。于是,查阅历史典籍、写文章,成了我业余时间的重要工作,我要将抽象、零碎的息县历史具体地呈献在大众面前。


比如,息县历史厚重,是公元前682年楚国灭息国置县后,世代相沿而且一直不变其名、不改其治的中华最古之县。我就不断深化其内涵,在社会上力推“中华第一县”这个称谓,现在已经成为社会上的共识。另外,息夫人挂灯劝息侯,东汉时期新息侯马援与息县的故事,明末吏部尚书李若星,还有苏轼赞誉的“东南第一峰”濮公山,追随孙中山先生的民主革命先驱夏述唐,息县籍老红军王遵义,开国将军黎原,息县“五七”干校群,以及刘邓大军强渡淮河、挺进大别山等,都是息县历史文化的精华。针对这些历史故事、事件和人物,我自费考察了遗址、考证了人物,写了十几万字的文章,并且汇编成了《申息觅踪》这本书。通过这本书让那些大家不熟悉的历史文化逐渐成为我们息县人共有的文化认同。如今这本书已经印刷了3次,将近2万本,甚至走进了息县的一些学校成为了乡土文化校本教材。


光有文章还远远不够,我要把家乡的历史变成能够“触摸”的历史,2010年、2012年我先后向县、市政协提交了两次提案,建议修建新息侯马援祠或马援雕像,设立以新息侯马援命名的主干道。随后,我又提交了建立息夫人纪念馆、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抢救性保护息县东岳中国社科院“五七”干校旧址,在濮公山建立矿山遗址公园和息县“五七”干校博物馆等提案。


这些提案有我前期大量的调查和研究,有着充分的历史依据,因此引发了县政府的重视,这几年县政府先后在息州森林公园建立了马援广场和息夫人纪念馆,在当年“刘邓大军息县渡淮处”修建了刘邓大军渡淮纪念馆。这两个场馆已成功申报为国家3A级景区,并对外开放。濮公山也被开发为省级矿山公园,现正在申报国家4A级景区。位于东岳镇的中国社科院“五七”干校旧址于2016年1月被评为河南省第七批文物保护单位。


这些外化成景点的息县历史文化,让息县厚重的历史文化生动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平时,每当有研究机构和外地的观摩团要来,我都是义务充当向导,为他们介绍我们息县的历史文化。


一如既往地挖掘家乡的历史文化

作为一名历史老师,我知道,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的分内之事,同时也是我教学的强项。为了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将我们历史教学的优势推向社会,我开始着手以地方历史、乡土文化为重点的地方文化挖掘工作。


2010年,我撰写的《息姓之源》一文刊登在了《信阳日报》上,引起了全国息姓后人的关注。他们通过各种渠道打听到我的联系方式,并表示要来息县寻根祭祖。这几年,山西太原的息淑芬、河北衡水的息玲玲、北京的息子胜、天津的息明亮、山东青岛的息长生等息氏宗亲一次次来到息县,到息国故城寻访先祖踪迹。


那一刻,我分明感受到,他们踏上故土的脚步是沉重的,他们回归故园的心情是激动的,他们的眼神里充满着对息氏文化,对息县文化求知的渴望。我真的没想到,我一个小小的举动,就写了那么一篇文章能引起一个族群的青睐,成就了一场族姓的盛会。息氏的很多人给我发来了感谢信,其中息培刚的信让我非常感动,他说:“息县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根,感谢您为息氏根亲文化的挖掘、研究付出的心血,我们息氏会永远铭记您。”他们的举动,使我感到一位历史老师、一个文化学者的重任,能有这个重任,也是我的荣幸。


我虽然是一名普通的老师,但我热爱历史,我愿意将课堂不断扩大。这么多年的历史文化研究,也让我的生活变得更加有意义。在课堂上,每当我讲解相关朝代的知识点时,我都会给学生讲解我们息县的历史文化。这么多年的努力,让我也受到了学生的认可、信任和尊重。我感到很欣喜,也有了更大的动力。以后,我还会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罗子超



推荐阅读:


3·15曝光的“辣条乱象”,只是冰山一角,这6样东西也在威胁着孩子们安全

课堂纪律管不好?那是你还没掌握新型的课堂管理路径!
关于教师待遇、编制、职称,他们的话说到老师心坎里!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觉得不错,点个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