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疫情是个意义非凡的课堂,这一课你真的上好了吗?

河南教师 2022-10-09


前段时间
在武汉“方舱医院”隔离治疗的
一位“读书哥”在网络上走红


在很多人焦虑、恐惧的情况下
他身上表现出难得平和与镇定
即使身染病毒
仍不忘记阅读和思考

2月28日“读书哥”康复出舱
他还对病友许下承诺
帮忙照顾病友家15岁的小病友


“读书哥”是武汉大学1997级材料物理专业的学生叫付小锋,从武大博士毕业后前往美国深造,目前在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书。


“读书哥”走红后,很多人评论说“从一个人身上看见一座城的希望”。“读书哥”,靠着一本书,屏蔽了病毒给他带来的不安。他心无旁骛地读书,面对疫情时难得的冷静与理性,这是学习与教育带来的力量,也是他品质的体现。


冷静与理性

本属于我们每个人应当具有的品质

但在这次疫情中却显得如此稀缺

这应带给教育很多思考


疫情就是课堂

这堂课不仅是给孩子的

也是给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


3月4日,河南省教育厅下发文件,决定在全省教育系统开展“把灾难当教材 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引导广大师生努力把疫情危机转化为教育契机,共同完成这场生命教育、信念教育、科学教育与道德教育。


疫情引发很多教育思考

我们如何把灾难变成教材

又该补足什么?


近期一位网名叫“诗坚”的教育工作者

发出了这样的反思

引起很多老师的共鸣——

我并不担心,疫情中的孩子,多学少学多少知识——今天的孩子,不缺少课堂和书籍,他们缺少的是生活的磨难和生命的磨砺;



我不担心,禁足在家的孩子,上没上网课——今天的孩子,不缺网课不缺作业,他们缺少对社会的关切和对他人的关心。


我担心,疫情过后,我们的孩子,只有知识增长,没有生命成长;


我担心,几千个生命的痛苦离去、十几亿人禁足在家的惨痛历史,就那么白白地在我们眼前流失,而亲历其中的孩子们却全然未从中习得半点教训、收获点滴成长。


我们和我们的孩子正在经历一场特大疫情。疫情如今不仅在中国全面爆发,而且还在全球很多国家爆发。活生生的教材明晃晃就在眼前,而我们的教育则还停留在课本和课堂的学习上,远离孩子的生活与生命。


我们正经历一次百年不遇的灾情,也在走入一个百年不遇的生命教育课堂,希望孩子们能从活生生的教材中,学会同理,独立思考,获得爱和力量,甚至智慧。



无情的疫情恰是一门跨学科、多层、丰富而意义非凡的综合课。


孩子生命所经历的,就是他最容易理解、也最渴望学习的内容。人类对自己的体验与经历充满了无穷的学习与探索动机,体验与经历也恰是孩子学习的最大动力。给予孩子探究切身经验的机会,我们将发现,孩子对生命与生活的好奇与探索的动力,远远大于对课本本身的学习兴趣。


疫情是一堂特殊教材的文化课。


浅之,老师和家长,完全可以把每日疫情数字和各省简报,从简单的加减法到复杂的统计再到地理,都可作孩子的教材;每日网上围绕疫情的独家采访、新闻爆料、公告通知,诗歌散文,科普知识、甚至音乐都是绝好的学习素材。


疫情是一堂探究方法课。


课本里的真理是枯燥的,是别人总结的。尝试着和孩子一起在扑朔迷离的网络信息里寻找“零号”病人,可以让孩子懂得“探究“的过程正是追寻真理的开始。


疫情是一堂社会实践课。


不要在空中课堂寻找公平与正义。和孩子一起寻找现实中的实际案例,这样你的孩子自会理解并体会公平与正义的含义。

疫情是一堂道德教育课。


“珍惜生命、关爱他人”不是口号。不要纠结如何完成800字“最可爱的人”的作文,给失去亲人惊恐悲哀的武汉小朋友寄去一张充满温馨的明信片,你的孩子就是最可爱的人。


每日和孩子们讨论疫情,讨论灾难与危机中的复杂故事与人物。简单的煽情式的大爱来之迅猛,退去如潮,不应该成为我们的教育点。如果孩子至今尚未听说专家钟南山、医生李文亮等,我觉得做父母的应该赶紧补课。因为,这些人代表了各自职业的良心。良心,是孩子做人的底线。



教育是人的培养,不能只在教室里、书本上完成,人必须亲历历史,亲历生活,才能成长。


疫情是一个大课堂

我们应让孩子面对“真实”

学习成长


另外,作为老师和家长

还能从哪些方面教育孩子?

该提升孩子的哪些习惯和品质


首都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院长蔡春建议——

疫情之下,这些行为习惯应该养成


在疫情发展过程中,最应引起教育者重视的是国民公共理性的不足。公共理性是国民理性能力与道德能力的有机统一,其目标是公共善,这种理性能力的发展必须在教育过程中持续展开,并形成个人习惯与社会习惯,才能形成有效的规范。


美国当代作家、哲学家福尔格姆描绘了诸多已经在幼儿园学过和养成了的人生中最重要的道理与习惯,涉及公共理性的便包括:与人分享;公平游戏;不打人;不拿别人的东西;伤害了别人,要赔礼道歉……


但为何这些习惯在离开幼儿园后会逐渐丢失呢?


原因在于:教育所生成的习惯是静态的,而日常生活则是动态的。这意味着在行为习惯初步养成之后,延续的教育过程必须以理性、情感与意志的能力去充实、巩固、提升这些习惯,使其展露出更高阶的形态,并实践于日常生活之中,成为品性。


只有在日常的教育生活中反复引导、强化,才能进一步巩固教育赋予人的良好行为,从而形成良好习惯。


在疫情中反映出的

需要我们重点发展的公共理性习惯

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遵守社会规则的行为习惯



社会规则是公共生活的前提。隔离防控中的某些规则如戴口罩,是新要求,日常卫生习惯再好的人一般也没有戴口罩的习惯。


但大家为什么必须迅速遵守?因为受教育者具有对于规则的判断与鉴别能力——在防疫期间,“戴口罩”显然是合理、科学、有效的措施,还是一种自我保护的状态。


那么,由此而来,社会规则中比如交通秩序、垃圾分类、遵守公德等等社会性行为规则,也应当成为日常生活和日常教育的必需内容,以养成良好习惯。


毕竟,不能让疫情、灾害一次次成为触发教育的原动力。我们也可以判断出哪些社会规则是合理、科学、文明的,并在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中坚持,使之成为自己的行为规范、文明习惯。

同情与尊重的习惯


《病毒隔离了我们,却隔绝不了爱》


当国家卫健委官宣“我们共同的敌人是疾病、是病毒,而不是武汉人”时,我们也看到或耳闻在我们社会的一些角落,出现了非理性的恐惧与排斥武汉人的行为。丧失同情心与蔑视人类共同尊严感的社会,将是一个冷漠的社会。


应急的行为习惯

这是最不像习惯的习惯,因为人不可能总经历各种特殊情况,在学校接受的如火灾、地震等各种应急训练在生活中也未必能得到实际应用。久而久之,所谓的应急成为了摆设、口号、标语。


这次疫情提醒我们所有人:应急行为习惯的养成,必须成为日常的坚持,并通过对各种问题的实际解决来训练师生包括社会大众的实际意识和能力。

理性爱国的行为习惯


在隔离防控疫情时期,那些隐瞒个人情况四处行走的人,连简单的“自我隔离”都做不到,何敢奢望他们在国家需要时挺身而出。因为,虽然他们在上学时肯定接受过爱国主义教育,但在关键时刻,却将个体利益与好恶摆在公共利益之上,并没有考虑到可能给社区与社会带来的潜在风险。



而在防疫关键时期,歧视外地人甚至仇外的言论,与真正的爱国相去甚远。事实上,对国家的认同与热爱有其朴素理性的一面,能体现在日常的方方面面——只要做有利于国家和公共利益的事,便体现着对国家的爱。


运动的习惯


从亲历经验来看,自SARS到现在的新型冠状病毒,个人自身的体质与免疫力是生命的重要的也是最后的屏障。因而,学校教育一定要重视学生的运动习惯养成。要明确一点:重视体育运动,铸就强健体魄,是教育的奠基性任务。


希望疫情过后,家长和学校携手坚持体育运动教育,能从力量、速度、弹跳、灵敏、耐力等基本运动素养角度帮助孩子们养成运动的习惯,从而履行基本的教育责任。


自学的习惯



“教”与“学”之间的关系是教育中的基本关系。“学”分两种:其一为“干预的学”,即教育;其二为“自发的学”,即纯粹的学习。良好的“教育”则是让“干预的学”与“自发的学”统一于“自觉的学”。而此时的教育就实现了其最高追求——教育即自我教育。


老师和家长要努力,培养孩子自我教育的能力。这便是好的教育。


尊重他人的习惯


教育不仅要引导出个体内在的德与善,也要将人带出其自身,面向共同的人类世界,并在与他人的相遇与交往中实现自我建构。既要指向“自我”也要指向“他人”,并在具体的社会交往关系中成为仁者。


面对疫情,恐慌、盲从等行为与心态所反映出的不仅仅是无知,更是同情心、尊严感、秩序感、正义感、责任感、使命感等一系列良好行为习惯的缺失,也正是我们要极力反思并力行补缺的所在。



人们一生中不可避免

会经历不同性质的灾难

面对其他灾难怎么办?

所以好的习惯

需要不断培养内化为品质


还要进行灾难教育

让孩子们学会科学应对灾难

提高对灾难的免疫力。


在灾难中学习与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二级教授许燕

告诉我们一个原则:

体验就是学习,但体验中要有引导

↓↓↓

知晓灾难的不确定性

学习对各种信息的辨别能力


网络时代,成年人无法隔绝各种疫情信息对孩子们的冲击与影响。灾难起,谣言起,这是一种灾难中的常见现象。


在灾难状态下,人们急于要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期望往往给了谣言四起的机会。那么,如何鉴别信息的真伪呢?我们可以教育孩子让子弹飞一会儿,最终会水落石出;更多关注正规渠道的信息,特别是关注权威专家或科学家的信息;可以通过学习了解相关知识,来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有效辨别真伪,不被谣言所左右,不传播不确定的信息。


感受灾难中的人生百态

建立灾难应对的规范行为


(致敬疫情中的平凡人,可点击全屏查看)


灾难中无论长幼都会出现恐惧、焦虑、慌乱、无助等心理现象,这常常是我们平时没有体验过的情感强度。其中,灾难下出现的负面情绪是一种正常的反应,不必惊慌失措。人类的负性情绪都具有进化意义,具有保护人类生存的价值。例如,如果我们一开始对疫情有所恐惧,就可能会减少大面积传染的局面。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有光明有黑暗,人生有百态,我们要让孩子明白,风暴和灾难来临时如何去面对。最关键的是在实战中学会生存技能,学会应对方式。


在疫情泛滥时,要借机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学会正确的防护方法,建立规范的行为准则,知道不能做什么,应该做什么。从而提高孩子的心理免疫力,之后在遇到同类情景时,不再惧怕,不再慌乱,而是沉着应对。


观察前方与后方阵营

树立英雄的榜样作用



无论前后方,都是不同分工的战士。作为后方阵营,暂时不是进入前方的群体,这时候最恰当的行为是不添乱,听从指令,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安心学习,学习各种知识,特别是学习与疫情相关的知识。


榜样学习也至关重要。前方阵营中,有医护人员的生死请战,环卫工人的倾囊捐款,警务人员的日夜守护,工人不分昼夜参建火神山医院,等等。


每一位英雄其实都出自于我们身边的普通人。引导孩子们去发现身边人的善行义举,关注积极的社会元素。经历过SARS的80后、90后们,很多成为了这次战“疫”的主力军,他们可歌可泣的言行也会再次影响当下的孩子们。


体验灾难抗击全程

建立战胜灾难的胜利信念



这场战役终会有结束之时,孩子们会经历抗战疫情的全过程,从初期的恐慌,到有序应对,再到恢复常态。经历一场灾难,看到了胜利的结果,会使得孩子们建立起不怕困难、战胜灾难的信念。


在抗战疫情过程中总结的经验教训也会成为孩子未来应对的策略,从而提升抗逆力与生存能力。


疫情是个意义非凡的课堂

它就发生在当下

给我们带来巨大的灾难


让我们

真正把这堂课上好

让我们的孩子

得到真正成长

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团结与温暖!


今日惊蛰

等疫情结束

让我们再共赴那场春的约会——


文图素材根据楚天都市报、武汉大学、诗坚、光明日报、新华网思客、教育思想网、央视新闻等综合整理,视频素材来源腾讯视频、抖音等。



推荐阅读:

开学一推再推!超长假期,正是对合格家长的最大考验!

9个瞬间:让你看到你从没看到过的我!

“硬核”的河南,再出“教科书”级经验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为未来,上好这堂课↓↓↓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