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们说,课不备到这种程度,怎么好意思上讲台?

成长学院 河南教师 2022-12-05

备好课是上好课的基础和前提

作为教师

您是如何看待备课的?

一般备到何种程度

您才敢站讲台?

您有哪些备课小妙招?


近日,教育时报记者邀请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的

几位班长、学员围绕

“课备到何种程度,才有底气站讲台”

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课备到何种程度

才有底气站讲台


1教育时报:您是如何看待备课的?



刘忠伟(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正宪班班长、襄城县文昌小学副校长):

备课,是在将教材读“厚”又读“薄”的过程中,赋予文本和素材鲜活的生命,把教材的预设、专家的思维和自我的思考有效融合。备课不是教师的选修课,而是成长的必修课;备课不是教师的自助餐,而是教师的家常菜。


备课是教师走上名师之路的必需,是青年教师快速成熟的有效路径。精心备课的程度,决定着教师未来发展的高度。写不好教学设计、备课不出彩的教师,很难实现从平庸到优秀的蜕变。


深思熟虑的备课,会让课堂在意外之中打开精彩,让师生在课堂中经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豁然开朗。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能突显教师的教学特色和教学风格,有助于教师实现“一览众山小”的超越,站在思想更高处,做到眼中有人、“心中无课”,达到人课合一的境界。



郭华伟(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彩琴班班长、新乡市第三十中学教师):

人们都说,演员演戏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我们当老师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师不仅是演员,而且是编剧、导演、制片人。备课不只是教师在课前几个小时对课文知识点的梳理,它更需要一个教师数十年的精心准备。


就英语教师而言,必须具备专业学科知识、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育心理学常识、中西方文化知识,更要了解学生的心理、性格、学习特征和课标的要求,同时带着一颗激情澎湃、热爱教育、热爱学生的心,这样才能根据最近发展区理论等,设置好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具体教法。总的来说,备课就是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自己。



徐文祥(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闫学班学员、安阳市南关小学教师):

我曾总结课堂教学需要做到的“三纲五常”,即单元人文纲、语文要素纲、学生发展纲,用常法、抓常规、重常态、守常识、育常人。这不只是备课要做到的,同样也是上课应该做到的。


备课是一个教师走向课堂教学专业化的第一步,就像行军打仗一样,充分的准备是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准备得充分了,未必都要在课堂上用到,但如果用到了而教师没有准备,那就很尴尬。


我曾在多个地方上过《鸟鸣涧》一课,其间几乎没有人关注到为什么这首写春天的诗中会出现桂花,直到在洛阳上课时被一个学生提出。对于这个问题,我在三年前就研究过了,因此成就了那节课上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细节。



党玲芬(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朱煜班学员、孟州市大定小学教师):

我认为,备课首先是“厚”与“薄”之间的转换所谓“厚”,指的是教师的知识储备与教学智慧。备课时,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认知水平和发展需要,把文本中对学生来说最有价值的内容提炼出来,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教师拥有了这种“厚”,才能够自如取舍,把“薄”书教“厚”,或者把“厚”书教“薄”。


其次是“虚”与“实”的结合。“虚”是指教师备课时所持的教学理念、指导思想及理性思考等,“实”则是指把所持的教学理念、指导思想及理性思考落实到课堂教学中的行动。“虚”与“实”的结合,有助于教师实现课堂的高站位、前瞻性与科学性,形成自己的课堂风格。


2教育时报:课备到何种程度,您才敢站讲台?



刘忠伟:

课前准备得越充分,上课时内心越踏实。一是备到心中有数。课前我一般都会研读几种不同版本的教材,看看编排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把一节课放在单元之中,梳理前后知识之间的结构化联系。


我会访谈学生或做课前调研,找寻基于学情的真实的教学起点。在研究透教材、想明白问题、精选好素材、分析好学情的基础上,未雨绸缪,兼顾宏观和微观,统筹教、学、评,做到全方位的心中有数。


二是备到脑中有纲。通过初步的预设,在头脑中形成初步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简案。阅读相关教学案例,对比名师课堂找差异,在对核心问题、本质问题深入思考的基础上,再次构建自己的课堂,在头脑中形成教学框架。初步构建——反思学习——再构建,在对课有了充分的准备之后、走进课堂之前,我会再追问自己一个问题:学生这节课跟随着我能学会什么?



郭华伟:

这个问题要根据教师发展的不同时期来定。以我为例,刚入职的时候,我一节课要备4遍才敢上讲台,否则怕对不起学生。第一遍只看教材,完全自己准备。第二遍看参考书,修改第一遍内容。第三遍“偷”看老教师教案、听老教师讲课后修改。第四遍结合自己的学生情况定稿。


随着阅历的增长、对学生了解的加深和对教材的进一步熟悉,我备课的时间也缩短了很多,将重点放在了对文本的挖掘、拓展、课件的制作、资料的搜寻和教法的多样化上。这一时期,我特别注重预设学生的掌握情况而非内容是否能讲完,更关注学生的课堂生成,即对建构主义理论的使用。


徐文祥:

我想举一个例子来说。近期,我指导工作室一位老师备课,课文是五年级的《父爱之舟》。过程中,我给出了这样的建议:把自己读哭,背会课文;围绕本课让自己突破三个目标,即长文短教、感情朗读、写法技巧分析,并阅读相关理论资料;了解作者及其经历,了解中国画与文字之间的关联;做好文本解读,把感性的体验转化成理性的思考;尝试设计三种教学方案……


同时,我要求他准备一个专门的备课本,随时记录、摘抄所有与本课相关的资料、思考、心得、感悟等,记录备课、研课、磨课过程。


课备到一半,学校领导让他汇报进展,他受到了肯定和鼓励。备课完成后,他告诉我,上课有底气了。其实这不仅是我对这位老师的要求,也是对我自己的要求。我相信,当老师准备充分了,无论课堂上发生什么情况,都能有效掌控。


党玲芬:

这几年,我的备课经历了从重文本内容到重学生学情的跨越。最初,我的功夫在钻研文本上下得比较多,后来一次上观摩课的经历,让我开始站在学生立场上备课。


那节课上,我用“虫”字的演变引入教学,先出示“虫”字的甲骨文,让学生观察,并说说这是什么。有个学生回答说是“蛇”,我觉得没有说出“虫”,因此没回应。课后我才知道他的回答也是正确的,因为蛇在生活中有一个称谓就是“长虫”,这让我深感遗憾。



之后备课,我便自觉站在学生立场上,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心理特征、思维特点、生活经验等,细细思考课堂上的讲解点、点拨点、补充点及拓展点,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等。同时,我把每个生词的概念、与课文相关的知识都理解透。这样,我才敢站上讲台。

3教育时报:您有哪些备课小妙招?


郭华伟: 

我觉得可以让学生参与教师的备课。举例来说,我曾经设计过很多教具,具体绘画和制作是我的学生帮助完成的;课堂上要用的简笔画,也由学生在课前完成;课件制作、搜集资料都由学生参与完成。这样,学生不再是单纯的听众,他们从头到尾都是学习的参与者,因此他们的学习热情更高、效果更好。这一举措,还能促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另外,我提倡主备人制度。这一制度分两种:一种是线下的,一人主备课,其他人补充,协同完成备课。另一种是线上的,网络协同备课,一人进行教学设计并将其发至目标平台,同时将课件、导学案、微课等分配给他人完成,大家互提建议,达成共识。


徐文祥:

我是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针对语文学科教学,我给出几个自己的建议吧。


首先,熟读精思文本,研究教材本身。


其次,研读相关资料和理论知识,合理取舍。要让备课更完善,就要阅读更多的相关资料,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教学的深度。我们提倡独立备课,但也不能完全凭自己的理解而不顾其他,要学会合理参考。


再次,独立完成教学设计,至少制订两个方案,多人参与研讨。独立的才是自己的,而不是模仿或者照搬别人的。制订两个方案的目的在于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在课堂上更加游刃有余。


最后,要备好学生、备好自己。对不同的学生应该上出来不同的课,这样的课才是真实的、有价值的。同样,教师更要了解自己,清楚自己的综合素养和研究积淀,要知道如何在课堂上更好地引领学生。


党玲芬:

我觉得备课应是“显性”与“隐性”的统一。“显性”的往往有据可依,而“隐性”的则需要用一生来学习、修炼。如果要列出几条小妙招的话,我觉得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读透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圭臬。特级教师于永正就经常把课程标准中各年级的教学目标复印下来,贴在备课本的首页上,作为自己的教学指南。


其次,读懂语文教材。语文教材中的单元导语、课文、课后题及课文插图中的信息,基本上都指向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备课时紧扣这些元素,就能抓住课堂教学的核心。


再次,立足学情。学生的学情基础是教学内容的逻辑起点,学生的认知潜能是教学内容的逻辑终点。在起点和终点之间,就是教学内容的有效区间。


最后,精心设计课堂。“文如看山喜不平”,备课时,我们可以抓住某一点,如情境朗读、字源识字、读写迁移等,多一些出其不意,让学生多一些豁然开朗的感觉。


刘忠伟:

精备核心课。每个单元,我都会选择1—2节核心课,进行深度研究,力求将其打磨成单元精品,积少成多。精品课汇聚在一起,就有了大量可研究的课例资源。


构建精品库。在订阅的权威教学报刊中,多收藏有价值的名师教学设计和专家案例研究文章,建构每一册教材的学科精品库,每年做到完善和补充,形成可供参考的自己的精品资源库。


课前微讲课。课前,用几分钟的时间画出本节课的思维导图,梳理上课思路,并在心中预演。课中,不是走流程,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学习,达到“心中无课”的更高境界。



原载:《教育时报》



推荐阅读:
当严禁要求家长批改作业,老师该喜还是忧?

教师职业病等级划分表!快看你在哪一层?

你,可以在黑板上惊艳全场!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把课备厚,才能把课讲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