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特级教师黄厚江:好课不仅要看见学生的学,也要看见教师的教!

成长学院 河南教师 2022-12-05

作为一名教师

究竟该以怎样的理念、方法

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引领学生提升素养

获得精神的蓬勃成长?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

中学语文班导师黄厚江

从一个关于木鱼的故事

向我们娓娓道来他的思考和见解

给人以无限深思和启迪

一起来看——


黄厚江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中学语文班导师,特级教师,江苏省首批教授级中学高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全国中语会理事、学术委员会委员副主任,江苏省中语会副理事长。出版有《语文的原点——本色语文的主张和实践》《还课堂语文本色》《语文课堂教学诊断》《黄厚江讲语文》等多本专著。


我愿意成为一个木铎


苏州中学90年前的语文教师、著名史学家、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其著作《人生十论》中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在苏州期间,有一天晚上借住在一座山顶寺庙里,问方丈如何创建了这座宏伟的庙宇。方丈说,他出家后就跑到这座山顶上来,深夜独坐,一阵阵敲着木鱼。山下的人半夜醒来,听到山上清晰的木鱼声感到惊异,清晨便上山一探究竟,发现了他,遂携带饮食来慰问。他照旧坐在山头上夜夜敲着木鱼,大家越发觉得奇怪。


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周边的村民都闻风前来,不仅供给他每天的饮食,而且给他盖了一个草棚以避风雨。可是,他仍然坐在山头上,还是夜夜敲着木鱼,村民们对他更加崇敬,于是筹款给他盖了一座寺庙。后来寺庙逐渐扩大,有了今天的规模。可以说,这样一座大庙,就是因为方丈夜夜不停的木鱼声打动了别人的心而得来的。



木铎声声,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修道者和一个布道者对事业的虔诚与敬畏。木铎,是一种以木为舌的铜铃,后来比喻宣扬教化的人。《论语·八佾》中说“天将以夫子为木铎”,意思是上天把孔子当作木铎。孔子是木铎,这位方丈是木铎,其实每一位优秀的教师也都是木铎。


教育是关乎一个民族千秋万代的大事,方丈用自己的虔诚和敬畏唤醒了周边村民的敬畏之心,教师对我们的工作也必须有一份发自内心的热爱,必须怀抱虔诚和敬畏。这样才能用心灵唤醒心灵,把知识、文明和良知,把我们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植入学生的心田,培养他们对知识的热爱,对未来的向往,对民族和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木铎声声,还让我们懂得,真正的教育是走向心灵的智慧。这位方丈没有讲经说禅,更没有口吐莲花,但感化了无数的人,靠的就是一夜又一夜的木鱼声。这是一种虔诚,也是一种智慧,是最简单又是最难获得的智慧。


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懂得,教育就应该像方丈的一声声木鱼,就应该像缕缕春风和丝丝春雨,浸润学生的心田,濡染学生的心灵。正如泰戈尔所说:“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作家高晓声写过一篇文章叫《摆渡》,他说,创作如同摆渡,目的都是把人渡到彼岸。我认为,
教师其实也像一个摆渡的人,他的责任就是把学生送达知识的彼岸和精神的彼岸。



人们常说,欲度人,先度己。度己,就是自我完善。教师要成为一个优秀的摆渡人,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自我修炼,从专业素质到专业精神,从师德修养到教育艺术,都要不断完善。更重要的是,就像佛家的自我完善是在教化众生中实现的一样,教师的自我完善和自我修为,也不只是为了自身,主要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成就了学生,教师自身的价值自然也就实现了。


我是一个普通的中学语文教师,但我愿意成为一个木铎,用我的木铎声声引领学生的心灵成长;我愿意做一个摆渡的人,把学生送达知识的彼岸和精神的彼岸。这便是我一生最大的价值和幸福。



有了信仰、价值导向的支撑

又该如何在课堂上践行

把学生送达理想的彼岸呢


黄厚江导师说

在课堂上

既要看见教师的“教”

也要看到学生的"学"——


1要能看见学生的“学”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这早已成为常识,可人们对此的理解仍存在许多误区。我认为,所谓学生主体,不仅表现在学生举手多、发言多,说的、做的都对,而主要表现在尊重学生学习的权利。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表现为让学生做自己该做的事。


在2018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黄厚江导师为学员上观摩课


可在课堂教学中,忽略学生“学”的现象还挺普遍的,主要表现为:一是照本宣科,按部就班。二是以答案为中心,教师提问学生找答案,教师说答案学生记。三是上课过度使用多媒体,教师点鼠标,学生看屏幕。四是教师信马由缰,学生信口乱说。五是一问就答,一答就对。不用细细剖析,大家都可以看到,在这样的课堂上,没有学生真正的“学”。


课堂上,教师要看见学生的“学”,既要看见学生学了什么,还要看见学生学的过程和结果。这里我们可以运用语文“课堂二维评价”的方法:先看学生的“学”,再看教师的“教”,最后看两者之间的关系。看学生的“学”,主要是看在课堂上学生做了哪些事,做的是不是该做、能做的事,学生是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过程中得到了什么。


在2018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黄厚江导师听评学员公开课


作为教师,要保证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这是好课的第一个指标。以语文课为例,看见学生听、说、读、写等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阅读课要保证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写作课要保证学生写作的时间。简单来说,阅读课要看到学生的读,写作课要看到学生的写。教师不能总是想办法挤压学生的时间,干扰学生的自主学习。


很显然,盲目地、完全接受地听,不是学的活动;没有要求,有要求不落实,听凭学生信口开河,也不是学的活动;只为了记住答案和结论的读,不是学的活动;没有具体目的和情境,随随便便地写也不是学的活动。


2要能看见教师的“教”


所谓教学,就是教会学生去学。学生不喜欢的让他喜欢,学生不爱思考的要让他思考,学生不清楚的让他慢慢清楚——让肤浅的认识渐渐深入,让片面的认识逐渐全面。“教是为了不教”,这是叶圣陶先生教育思想的主要观点之一。


可是,在一些课堂上,我们还是常常看不到教师的“教”。上文中我列举的几种看不到学生“学”的课堂,其实也都看不到教师的“教”。比如,不少教师总是在教学中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不对的,哪些答案是正确的、哪些答案是错的,或者经常重复学生已知的、让学生展示已知的。


在2018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黄厚江导师为学员答疑解惑


教师的“教”,最重要的是能解决学生的问题。要解决,得先发现。作为教师,不仅要能看到学生的答案的正误,而且要看到为什么对、为什么错,还要能够看到错误答案背后的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方式中出现的问题,当然最重要的是要能够引导学生改进。阅读教学如果只做题、讲答案,作文教学如果只出题、打分数,教师的“教”便无从谈起。


教师的“教”,也要体现在引领学生在学习中发现。教育的本质是发现,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生活的美好、发现人生的美好,因为发现美好才会追求美好。


所有学科都该如此。以语文学科为例,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借助文字,发现文本的丰富内涵、语言之美、文章之美,以及作者的精神之美和思想之美。作文教学要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之美、人性之美,发现个人丰富的感情世界、生活思考,并用语言文字等精确表达出这些发现。


在2018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学员与黄厚江导师课间互动


教师的“教”,还要体现在对学生学习成长的推动上。这既包括引领学生精神世界的成长,也包括引领学生知识学习的成长。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会阅读、获得丰富的积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在写作教学中提升对写作的兴趣、丰富写作的体验、积累写作的经验、感悟写作的规律和方法,如此,学生便得获得精神和能力的双重成长。


3要能看见“教”和“学”的共生


一切好课都是“教”和“学”共生的。所谓“共生”,基本特征就是“活”,“教”得活、“学”得活。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求知欲、学习思维等被充分激活,教师也被学生点燃,师生互相激发,共同成就充满活力、创造力的课堂学习,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互融合。


有些课堂,乍看上去也有“教”有“学”,但“教”和“学”是割裂的。教师难以引领学生,学生难以呼应教师。教师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不能解决学生的问题,对学生的要求脱离实际,其教学内容脱离学生的真实需要。


在2018河南教师成长学院“成长之夜”上,厚江班学员展示风采


其中,最严重的表现是教师的“教”不是为了学生的“学”,而是为了让学生服从、跟随、配合。学生做的事、思考的问题,不是为了学习、提升、成长,而是为了满足教师“教”的需要。


4“教”“学”共生的课堂是这样的


一是在学的过程中能看见“教”。


这样的“学”是在教师引导下的“学”,引导可能是显性的,也可能是隐性的。教师总是能及时捕捉教学契机,有效地介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学生需要时给予帮助、在学生迷茫时进行引领。这就像学游泳,学生呛水了,我们得安慰一番;学生要沉底了,我们要托举一下;学生要放弃了,我们要给他信心和勇气。必要时,我们要拉着他、托着他一起向前游。


在我的课堂上,类似的情景总是时时出现。比如,当学生的作文出问题时,我就和其他学生一起帮他想办法;当学生一句话只写出一半时,我就和其他学生一起帮他写完。在讲授《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课时,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诗句描述画面,描述不好的,我就带着大家一起描述;没有人描述的诗句,我就自己描述,让学生点评,然后再一起完善。


在2018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黄厚江导师的课深受学生和学员老师喜爱


现实课堂教学中,很多时候,教和学是分得很清楚的,其中先教后学、先讲后练,是最常见的模式。如今,又有人简单化地提倡“先学后教”。我想问:我们为什么要把“教”和“学”分得如此清楚呢?合在一起不好吗?


二是在教的过程中能看见“学”。


很多年前,我们就明确了“课堂教学的学生立场”这样一个共识。即教师的“教”,应始终立足于学生“学”的需要。记得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钱梦龙先生讲授《死海不死》一课时,只围绕两个问题展开:先是和学生讨论哪些内容不需要教,再讨论哪些内容需要教。


两个主问题轻松带动了一整节课、一整篇课文的学习,堪称“教”和“学”完美融合的经典案例。教师的“教”,不是简单地根据备课内容、教学计划进行宣讲,不是简单地介绍学科知识,也不是向学生传授某种学习的秘诀,更不是教师的才艺展示,而是一种服务,完全基于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服务。


2018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厚江班合影


根据《教育时报》、“我就想浅浅地教语文”微信公众号等综合整理



推荐阅读:
黄厚江:在课堂上成长

18句话+8件事,特级教师余映潮教你做名师!

张祖庆:好课,少点花拳绣腿,少点盲目创新!
读华应龙——数学之外,他给了学生更大的世界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教、学共生,成就美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