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闫学:如今,我们为何还要读苏霍姆林斯基?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 河南教师 2022-12-05

老师

在教学生涯的初期

是不是经常听到有人建议你

读一读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

是否这种阅读

只能停留在教学生涯初期呢?

成为一名好老师

又需要培养哪些生长点?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的闫学导师

给出了她的答案

一起来听听她的见解——


闫  学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小学语文班导师,特级教师,杭州市未来科技城海曙小学校长,杭州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兼职导师,浙江省名师名校长工作站导师,“擦星儿童绘本阅读”课程创生者与主持人,多年来潜心于学校发展、课程改革、儿童阅读推广与教师专业成长研究,2006年度“中国推动读书十大人物”之一,出版有教育教学专著《教育阅读的爱与怕》《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给教师的阅读建议》等。


在闫学导师看来

一位好老师至少应具备五个特质

快看看你有吗?


好老师的五个特质


1好老师要把教学当成事业,而不是职业


没见过我的人,大都以为我是个男的。
  
在我的身边,大多是女老师,我站在女性的角度,经常给她们讲,不要把自己所有的精力放在老公和孩子身上。要知道,你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珍贵的,因为人生是不可逆的。我自己在写作时,孩子在旁边写作业,就是这样年复一年、日复一日,我把许多精力都用在了工作上,对子女的教育更是身教重于言教。


在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闫学班举行师生见面会


2好老师要不断突破自我,有开放的心态,学习新东西


好老师应该有开放的心态,永远学习新的东西,不要把自己的教学限制在一个封闭的空间。现在这个时代,早已把学校拓展成了跨越时空的地方,校园是封闭的,可学习是开放的。生命有止境,寻求无尽头;山外有青山,楼外有高楼。唯有摆脱心灵的枷锁,谦逊向上、放宽眼界,才能冲破自我、不断前进。



在2016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闫学导师为学员做报告,分享成长智慧


3好老师要耐得住寂寞,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


扪心自问:你是否能够耐得住寂寞,至少沉潜数年,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我自己在不断的学习中受到了启发,对于学校来说,要有专属的教育品牌,对于个人来说,要有属于自己的教学主张。就说一线教师,绝不能拒绝上公开课,为上公开课需要阅读大量的资料,才能给学生“一杯水”。我学校的一位老师,刻苦学习、不断磨课之后,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最近刚刚被一所私立学校高薪聘请走了。这就是一个老师的价值所在。


在2017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闫学导师与学员同课异构,并做点评


4好老师要不断为自己创造机会


再问问自己:你是否能够拥有自觉意识,主动出击,不断在没有机会的情况下给自己创造机会?很多时候,机会是自己创造的。天上不会掉馅饼,这是永恒的真理。平庸之人随波逐流,在等待机会,出类拔萃的人则会寻找并获取机会,让机会真切实在地为自己服务。


在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闫学导师为学员上观摩课


5好老师要有博大的视野、格局、胸怀,把目光聚焦在美好的事物上


心里有春天,心花才能怒放;胸中有大海,胸怀才能开阔;腹中有良策,处事才能利落;臂膀有力量,出手才有重拳;脚步有节奏,步履才能轻盈。一个好老师无非就是用坦荡的胸怀感染人,用踏实的作风影响人,用深刻的思想启发人,用真诚的态度关心人。


在2017河南教师成长学院“成长之夜”上,闫学班学员展示风采



如果说闫学老师提出的“五个特质”

是一名好老师的共同特点

那么成为一名好老师

需要打好怎样的基础

需要有怎样的态度

才是好老师的“先决条件”

今天

我们该怎样做教师?

来听听闫学老师怎么说——






闫学:今天为什么还要学苏霍姆林斯基



我似乎从未像现在这样强烈地意识到,当下教师所面临的挑战是如此巨大和严峻。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面临着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该怎样做教师?


2009年,我开始尝试着回答这个问题,写了一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后来,我又写了这本《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本书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尤其是他在班级管理方面的经验和智慧,通过大量中国一线教师的教育实践案例,探讨了班主任工作的方方面面。


这些探讨力求细致深入,一方面是因为教育问题本身十分复杂,另一方面是希望这本书的读者能明白,教师(尤其是班主任)所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复杂的,要应对这种挑战,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爱心与责任感,更需要非凡的智慧和创造力。



幸运的是,我们可以从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中受到很多启发,甚至可以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他的教育思想的核心部分,比如重视家庭教育、重视劳动对精神的培育、重视阅读的教育力量等等,都极具智慧和生命力。


《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这本书力求展现这种智慧和生命力,给我自己和当下所有中国教师以鼓舞和启发,让我们看到世界上最优秀的教师、最优秀的班主任是什么样的,最美好的教育、最美好的学校是什么样的。而这正是今天我们依然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学当班主任的主要原因。


那么,在今天的中国学校,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思想又有怎样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呢?



首先,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拨开了当下教育的迷雾,回归了教育的本质。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深刻地意识到,教育的起点是人,教育的终点也是人。而人是复杂的、多样的,不管一个人的生命起点是怎样的,教育都有责任帮助他找到自己热爱的美好领域,让他带着感激的深情离开学校,走上自己的生活道路。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教育主张。


所以,我们能看到他和帕夫雷什中学的老师们、孩子们以及家长们一起,努力构建一个童话般的教育乐园,从而让全世界的教育工作者都看到了最美好的教育、最美好的学校应有的样子,以及教育可以达到的高度。同时,他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教育面临的问题,让我们反思培养人、选拔人的现有模式,寻找基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的多种路径并作出多种尝试。


其次,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在喧嚣的教育现实中安静下来,思考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几年,我不止一次看到这样的新闻报道:学校召开家长会,要求每一个孩子都端一盆洗脚水,跪下来给父母洗脚。接下来出现了同样的一幕:孩子忽然意识到父母养育自己的辛苦,懂得感恩了;父母忽然意识到孩子懂事了、乖巧了、孝顺了;孩子和父母紧紧拥抱,热泪盈眶……



每次看到这样的感恩教育活动,我都会想:这是教育吗?这样的教育真的能让学生学会感恩吗?这当然不是教育,这是作秀。


当教育演变成作秀,不管这种作秀有着多么崇高的目的,或者喊着多么漂亮的口号,都失去了教育的根本意义,不会具有教育价值,甚至会起到巨大的反面作用:孩子学会感恩是做给别人看的,至于内心深处是否真正意识到父母的辛苦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的教育就是这样逐渐把孩子培养成了八面玲珑、虚伪狡黠的“聪明人”。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专门对这类“教育活动”提出批评,认为教育中再也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所以,他让孩子们在入学的第一天,在学校旁边的山坡上为自己的母亲栽一棵苹果树和一株葡萄苗。每一个孩子都知道,这棵苹果树结下的第一个最大、最红的苹果是给自己的妈妈吃的,这株葡萄结下的第一串果实也是给自己的妈妈吃的。



孩子们就是带着这样的信念,在后面的几年里一直精心地照料着这棵苹果树、这株葡萄,他们想象着有一天妈妈吃到苹果和葡萄的情景,想象着妈妈脸上绽放出幸福的笑容。在这个过程中,劳动就变成了一种对学生精神的培育,对父母的感恩,对家庭的责任感,通过劳动使家人过得幸福的想法就这样深深地植根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


当然,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本质的深切认识也早已植根在我的心里。在做校长这几年来,我和同事们逐渐达成共识:决不做违反教育本质的事情,真正的教育应该有所为有所不为。也许这中间腾挪的空间并不大,但所谓“得寸进寸,得尺进尺”,一点一滴的力量也是有益的。


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明确了为师的本分,找到了为师的幸福感。1935年,17岁的苏霍姆林斯基走上教师岗位,之后他就读于波尔塔瓦师范学院函授部,获得中学教师资格。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爆发之后,他应征入伍,后因伤返回教育岗位,先后当过教师、教务主任、校长、区教育局局长等。1948年,苏霍姆林斯基主动要求从教育局局长的位置上退下来,来到帕夫雷什中学担任校长,此后一直在这个岗位上勤奋耕耘,直到1970年他离开这个世界。



纵观苏霍姆林斯基30多年的教师生涯,我们可以窥见一个真正的好教师的人生轨迹。苏霍姆林斯基在一生中作出过许多至关重要的选择,这些选择让我在研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许多年里,对他的教育思想体系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可以说,他的教育观点与人生选择构成了一种奇妙的呼应。


比如,他当年毅然走上炮火连天的战场,因为他主张“世界上的一切都与你有关”;他选择从教育局局长的位子上退下来,回到学校做校长,做学科教师,做班主任,是因为他早已决定“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而我也正是受到他的鼓舞和启发,才在做了近10年教研员之后,回到学校,回到教育现场。我一直坚信苏霍姆林斯基的选择,真正的教育应该发生在学校,真正的教育家也应该诞生在学校。


在苏霍姆林斯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好教师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爱,同时也感受到做一个好教师只有爱是不够的,还必须拥有智慧,否则,教师就成了只会照料孩子生活的“保姆”。所以,从他著作里呈现的大量教育案例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教师的悲悯和慈爱,还能看到教育的智慧。



可贵的是,苏霍姆林斯基不仅将这些浸满了爱与智慧的点点滴滴都记录了下来,而且进行了系统的反思和梳理。所以,我们今天才能够有幸读到他的这些动人的文字。他撰写的41部教育论著,600多篇论文,1200多篇供儿童阅读的童话、故事等文艺作品,构成了一个庞大而完整的教育体系。他的成就强有力地证明了他自己的观点:教师走上教育研究的道路后,才能够真正感受到做教师的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让我们看到了为师的本分,除了爱与智慧,还要让教育研究贯穿自己的教师生涯。也许,这就是教师幸福的本源。而这些,正是我们今天依然要向苏霍姆林斯基学习的意义。


本文节选自源创图书《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班主任》(修订版),闫学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年11月出版


2019河南教师成长学院闫学班合影


你是否从闫学老师这里

感受到了那种

踏实打基础

扎实做教育的专业成长状态


寻找做教师的幸福感

你也可以!


推荐阅读:


老师,寒假里请对自己好一点儿~

期末改卷,让老师憋出内伤~

寒假日记让娃头疼?这样教他写什么、怎么写!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进步永不过时↓↓↓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