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余华教作文,是“文学已死”,还是“恰饭真香”?

河南教师 2022-12-05

刚刚出版了新书的余华

近日成为网友争议的焦点


余华,当代著名作家

主要作品有《活着》《许三观卖血记》


3月3日,部分粉丝、读者们

拿到了余华时隔8年

推出的最新长篇小说

《文城》的第一批实体书

沉寂8年,余华的新作引人瞩目

成为了文学青年和批评家集中讨论的对象



3月10日,余华在某商业活动中

以“如何在中高考作文中写好作文”发表演讲


某参与活动的微博博主

用一张活动现场的照片

配上“文学已死”四个字发布

引发网友热议



一时间,各种声音充斥屏幕,有人认为“文学已死”,“高考未过的作家哪能讲好中高考作文”,认为余华的建议不具备操作性。


在吐槽、同情之外,对于余华此次为教培机构“站台”讲中高考作文,其实更多人持包容态度。不少网友直言:“直播红了啥妖魔鬼怪都能赚,文化人出来讲两句就文学已死了?”“作家怎么就不能恰饭了?作家就要天天背塑料袋当包么?”“支持文化人变现。”


余华指点中高考作文引争议
不同观点各有其理

余华本身的文学素养和创作水平毋庸置疑,《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几乎已经是和他的名字一起,成为人们能脱口而出的经典。


余华已有许多经典作品


事实上,余华似乎也预想到了这些质疑。他在演讲一开始就对自己的身份做了说明,他是以“参与过学生作文评比并曾与中小学语文老师一道共事”的身份来分享这个主题的,这显然是正当的。


《光明日报》的评论员李群余这样评论:“完全没必要给余华扣上一个‘文学已死’的大帽子。在社会发展水平早已今非昔比的当下,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手段追求财富,著名作家也不例外。知识分子必须和‘贫贱’划上等号的老黄历,应该翻过去了。”




李群余认为余华和高考作文联系在一起,依然是一件值得欣慰的好事。社会在呼吁、政府在关心、高考在改革,这一切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的观念——高考作文的分数,不该是人生的目标。

语文和文学都需要“出圈”“破界”,互通有无,加强交流,以人为本,放眼未来。唯有如此,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全面发展、拥有更高素养的人才。


余华在活动现场的部分分享


《南都周刊》的评论员盛倩玉则表示:“作家未必能写出满分作文,高考作文也不必即是写作本身,但余华始终是一位写出过包括《活着》在内诸多优秀作品的余华。提供一些观点,从资质上来说,余华开讲并无问题。从内容上看,也是有一定价值的。而网友们,呼吁作家多出来说说,即使是出来“恰饭变现”,也没什么不可以。”


短视频平台“应试培训”乱象
写作培训门槛不见

实际上,在“余华教应试写作”之前,社交、短视频平台上,早就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写作教程”。大把来路不明的博主网红、大小机构的讲师们打着“分享知识”的名义,唤起人们的焦虑,收割流量和财富。


一边教孩子“如何写高分作文”,一边教成年人“如何靠写作月入过万”,除了令人生疑的资质,不少“经验”的东拼西凑程度令人发指,有些竟然还能形成明确步骤甚至思维导图。



“靠写作月入过万”“小白零基础赚钱”……眼花缭乱的排版,高度雷同的内容,这样的“写作技巧”“培训课程”动辄获得上万点赞,再引来一波波跟风。照此操作是否真能赚钱还不知道,但起码这些“技巧分享者”可以。


不论我们是否写作,起码我们都知道写作不是一件随便的事。当写作成为一些人快速变现的手段,“写作培训”变得如此没有门槛,不负责任的推广,无休止的卖课,当这些内容伪装成写作,都比余华讲中高考作文魔幻得多。


部分网友评论


谈回余华
作家“恰饭”到底是否牵扯得上文学


一种观点认为,文学是高雅的,这场活动是商业性的,余华“落俗”了。


另一种观点则是,文学不同于作文,让作家来指导应试是“大材小用”了。


余华谈对于高考的回忆


就第一种观点来看,余华参与商业活动本身是他的自由,只要不是被胁迫的,无可指摘。文学当然应该是面向大众的,哪怕是以面向市场的形式呈现。


再说第二种观点。在现场,余华刚一登台,负责串场的主持人就说这场演讲“不谈文学,只谈作文”。




坦诚地说,今天的语文教学引起的不满远不止于此,但这绝不是语文课程设计的初衷。中高考作文显然不是要学生“掉书袋”,而是要考查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围绕特定的话题,调动自己的积累、日常生活的思考并组织语言加以表述的能力。各种讨巧的技法出现,不过是机械地拆解目标,将作文“任务化”的结果,这是偷懒的表现。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要“
建立健全教育评价制度和机制,发展素质教育”。中高考作文和日常的作文教学就应当以此为遵循,从培养学生的作文技巧转向培养学生的写作素养,让学生“愿写”“会写”“写好”。


老师,对于余华指点中高考作文这件事

您如何看待?

对于其背后的深层问题

您有什么想法?

欢迎在评论区告诉我们!


根据光明日报、南方都市报、南都周刊、网易新闻等内容综合整理


推荐阅读:


真心佩服!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他是青年教师的榜样!

教材内容和学生生活不一样咋办?他这样应对………

为什么两会上总有人为教师权益发声?看完这些我懂了......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恰饭”到底妥不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