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错得起,才能赢得了!华应龙新解“四块儿糖”的故事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 河南教师 2022-12-05

现在,有很多老师疑惑——
现在学生犯错
不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到底是应该科学批评
还是熟视无睹呢?
到底怎样教育效果才好呢?

身为老师
每天都在面对学生犯错
要想铲除旷野里的杂草
就是种上庄稼
要想铲除灵魂里的杂草
最好的方法
就是用美德去占据它
老师,你是否听说过
陶行知先生“四块儿糖”的故事?



小师今天为你带来一篇由华应龙老师
由“四块儿糖”的故事
而产生的针对学生教育的深度思考希望对你的教育教学有所帮助


华应龙

河南教师成长学院小学数学班导师,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首批“首都基础教育名家”,北京教育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小学校长培训中心兼职教授,致力于探索“化错教育”,荣获北京市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首届全国教育改革创新奖,出版有《我就是数学》《我不只是数学》等多本专著。


错不起的学生,对不了


众所周知,是人就会犯错,可当今教育界却普遍存在一种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太包容孩子犯错。这正是“化错教育”“化错养正”理念提出的基础和前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化错”,锻炼学生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和创新精神,这是十分重要的事。正所谓“错不起的学生,对不了”“错若化开,成长自来”。



坚持正面教育,用积极、正向的因素去影响学生


再谈“化错”,我想起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有一则经典的“四块儿糖的故事”——


陶行知先生在担任一所小学的校长时,看到一个男孩儿用泥块儿砸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要他一会儿到校长办公室去。


当陶行知回到办公室,发现男孩儿已经早他一步到了。陶行知没有批评他,而是送了一块儿糖给他,说:“这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接着,陶行知又从口袋里掏出一块儿糖给他,说:“这块儿糖也是奖励给你的,我不让你再砸人时,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男孩儿迷惑不解地接过了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儿糖,说:“据我了解,你用泥块儿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有跟坏人斗争的勇气,所以我再奖励你一块儿。”


这时,男孩儿感动地哭了:“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呀!”


陶行知满意地笑了,他随即掏出第四块儿糖递给男孩儿:“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励给你一块儿糖。”


待男孩儿接过糖,陶行知说:“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获得诸多启迪:第一,深入调查之后,才有发言权。第二,选择合适的场合,更有利于交流。第三,要言不繁,点到为止……


在这个故事中,陶行知先生非但没有直接指出男孩儿的错误,反而一直在循循善诱,发掘男孩儿身上的多个优点:守时、尊重人、有正义感、勇于认错。


坚持正面教育,用积极、正向的因素去影响孩子,春风化雨、长善救失、化错养正、立德树人,这正是我们倡导的“化错教育”所要追求的。



给学生“雪中送炭式”的教育,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

这是一种“雪中送炭式”的教育,是充满爱、充满期待、充满温暖的教育。当我们面对出错的孩子,具体地帮助他发现差错中的正确因素,就是一种积极的暗示。这会春风化雨一般,以温和的力量,提升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唤醒孩子心灵深处的天赋理性与内在力量,让他们自己去领悟、去修正,自觉地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有助于出错孩子自省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培养。歌德曾经说过:“错误同真理的关系,就像睡梦同清醒的关系一样。一个人从错误中醒来,就会以新的力量走向真理。”


如果反过来,简单粗暴地批评、训斥,效果会怎样呢?那就像想用石头去压住野草一样,野草还是会从石头缝儿里长出来的。


在这个故事中,陶行知先生没有直接指出男孩儿的错误,这样的教育真的行吗?是不是太“阳春白雪”,不接地气了?“无语”,是不是一种失职?




我们现在当然无法跟踪那个男孩儿的发展来回答这个问题,但可以联系、分享一个大家可能都很熟悉的故事,以此来获得启发。


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庄王,是个传奇人物。他有个“绝缨之会”的故事流传很广——


在楚庄王平定内乱的庆功宴上,群臣痛饮,日已落而兴未尽。楚庄王命大家秉烛夜饮,并让他最宠爱的许姬出来为大家敬酒。


突然,一阵风吹灭了蜡烛。一位武将垂涎许姬的美色,趁机拉扯她的衣袖。


许姬奋力挣脱后,顺手揪下了那人的帽缨,急步走到楚庄王面前,要楚庄王赶紧点蜡烛,抓住那个帽上无缨的人。


楚庄王没有听许姬的话,说:“且慢点烛!来来来,大家摘帽绝缨,喝个痛快!”



调戏许姬的人被遮掩过去了,群臣尽兴而归。


席散回宫,许姬责怪楚庄王不为她出气。楚庄王说:“此次君臣宴饮,旨在狂欢尽兴,融洽君臣关系。酒后失态乃人之常情,若因此诛杀功臣,会寒了爱国将士的心。” 许姬这才明白楚庄王的用意。


后来,晋与楚激战,一员虎将冲锋陷阵,为那场战斗的胜利立了头功。这位将军名叫唐狡。


楚庄王要重赏他,唐狡不好意思地说:“我怎么敢讨赏呢!那次‘绝缨之会’上冒犯许姬的人就是我。承蒙大王不杀之恩,今日才舍命相报。”


这个故事,我最早大概是10岁的时候听爸爸讲的。那是一个夏日的夜晚,我躺在户外的竹床上,看着满天的繁星。爸爸一边用蒲扇为我驱赶蚊子,一边给我讲“宽厚待人的故事”。我爸爸做过私塾先生,深受学生喜爱。



心的教育,要用心来成就

回到“四块儿糖”的故事中来,我们可以试想,如果陶行知先生给出那四块儿糖之后,再和男孩儿说“你今天用泥块儿砸人”云云,那会是什么效果?是锦上添花,还是狗尾续貂?


我生命中的贵人李烈校长,以“扬人长,念人功,谅人难,帮人过”,充满情怀的人文管理,创造了一个又一个教育传奇。当然,“扬人长,念人功,谅人难,帮人过”,每一件事也都需要有很大的气度、格局和智慧。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化错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能“自化”。教育教学上的“不为而成”,不是传说,并非神话。我在2007年发表的文章《让学习像呼吸一样自然》,在2008年发表的文章《大成若缺认识“圆”》,在2019年发表的文章《牵手差错思且行,前方自有新风景》……都是例证。


那么,怎样才能“不为而成”?什么时候可以“不为而成”?什么人可能“不为而成”?……这些都是“化错教育”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


找学生谈心,对校长、教师来说是家常便饭,可是对学生来说简直就是饕餮盛宴了。因此,作为校长、教师,理应十分重视。故事中,陶行知先生要男孩儿“一会儿到校长办公室去”。这“一会儿”是陶行知留给孩子自我反省、自我教育的时机,估计也是陶行知用心“备课”的时间。因为陶行知说过:“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细细回味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观照“扬人之善、隐人之过”的“化错教育”,我们就该思考:“化错教育”到底应该怎么深化?当我们把“化错教育”做深、做透,我们也就能够理解为什么《学记》中说:“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其听语乎!”


是啊,心的教育,没有用心,何以“化成”?

听了华应龙老师的解读你是否产生了新的思考?心动不如行动
说不定带来你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让错误成就更好的学生错得起,才能赢得了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华应龙


推荐阅读:


以学生为中心?送你15个策略!不谢!

我是教师,我正单身,我想结婚

超赞丨多所学校体育课“上新”!网友:这下更没法向外国人解释了......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用好教育“四块儿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