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助力“双减”落地、落实,河南教科研提供新思路!

教育时报 河南教师 2023-06-27


《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

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印发

表明党中央高度重视

“立德树人”教育方针的落实

是站在实现中华民族

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

做出的重要决策部署

着力解决义务教育

短视化、功利性突出问题



“双减”实施的目的

是要让教育回归本真追求

回归教育规律、回归人的成长规律

这与教育科研的目标是相一致的

近年来,我省基础教育教学

创新研究成果培育走在了中西部前列

2014年有10项

2018年有19项成果

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在“双减”的大背景

教育科研成果如何

在更大范围内发挥影响力

让更多的学校、教师和学生受益

对“双减”政策落地产生积极作用?


教育时报记者采访了近年来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力的教育实验、教科研课题负责人或参与人,了解教育实验、课题的实施与推广情况,探究其在“双减”实施过程中的新的发展空间与价值,以期为各地各校“双减”落实提供新思路。


科研主题一:疑探教学

样本价值: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


长期以来,我国中小学生创新力不足成为民族之“痛”,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基础教育的育人方式存在问题。从2003年开始,时任西峡县基础教研室主任的杨文普(现任南阳市第一中学校长)和他的团队进行大胆实践,把“质疑—探究”的思想引入课堂教学改革实验,即疑探教学,通过“自探生疑——合探解疑——再探质疑——构图编题”等环节促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独立思考问题、合作探究问题、归纳创新问题,同时养成敢于质疑、善于表达、认真倾听、勇于评价和不断反思的良好习惯。



疑探教学的基本环节有:


自探生疑——在课堂开始阶段,学生深度自学本节内容,初步自主构建思维导图,同时提出自己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师生归纳梳理后,形成共同关注的“主干”问题(即自学提纲)。


合探解疑——针对自学提纲的问题进行小组讨论,通过小组展示、学生评价、学生补充予以解决,只有在学生实在解决不了的时候,教师再出面进行引导和讲解。


再探质疑——在基本完成本节学习任务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标新立异,甚至异想天开,勇于向课本、教师,以及其他“权威”挑战。针对本节知识再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从而达到查漏补缺、深化知识、发散思维、求异创新的目的。


构图编题——学生完善思维导图,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然后围绕学习目标,尝试编拟习题,教师有选择地展示出来供全体学生训练运用。



学生在课堂上养成疑探的习惯之后,疑探教学的思想从智育引向德育,从课堂引向生活,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明辨问题。对社会上、校园内、同学间“真善美”事件进行大胆质疑和评判,对自我行为习惯和人生理想进行独立的诊断和纠偏,从而实现学生自我管理。


杨文普认为,在“双减”的背景下,大力推广疑探教学更具时代价值和意义。“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在学生心中种下爱国和创新的种子,是新时代解决‘卡脖子’问题所赋予教育的特殊使命。其次,‘双减’不是减少学习内容,更不是降低学习难度,而是要切实转变育人方式,不能只‘堵’不‘疏’,而这个最主要的路径和方法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和‘深度学习’。”杨文普说。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能先发现问题,自己去探究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减少重复训练,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摆脱对教师(包括校外辅导机构)的依赖。”杨文普表示,疑探教学突出一个“疑”字和一个“探”字,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符合国家人才培养的战略方向,符合国家育人方式转变的根本要求,是当前落实新课程改革理念的良好载体。



2018年,《促进课堂变革的疑探教学实践研究》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杨文普告诉记者,从近几年的实践情况看,无论是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疑探教学的实验学校都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在河南高考比其他省份压力更大的背景下,我校坚持让学生周周休息,坚持让学生正常过好节假日(年年9月1日开学),教育质量却年年大幅攀升,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大大提高。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受到诸多高校的青睐,目前已成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64个‘双一流’高校的优质生源基地。”杨文普说。


科研主题二:适合教育


样本价值: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


教育是基于人、为了人、发展人的事业。2004年,许昌实验小学针对学校教育存在的弊端,在总结以往办学经验的基础上,以因材施教教育思想、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和多元智能理论为指导,适时提出了“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即“给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他们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教育的所有改革,都必须为达成教育目的而展开,这是教育改革的逻辑起点。多年来的实践探索,让许昌实验小学“适合教育”的内涵逐渐丰富。


据许昌实验小学党总支书记、总校长杜伟强介绍,针对学校课程单一、课堂低效等问题,学校强调课堂教学的“三主原则”“四鼓励精神”“五结合方法”。


2009年,学校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合作启动“适合教育与师生发展”项目,探索“国家课程校本化、地方课程生活化、校本课程特色化”路径,实施“主体多元·合作探究”课堂教学研究。以教师为主导,注重价值导向、内容整合、问题引领、多元评价,让学生真正立于课堂正中央,“自主、合作、探究、表达”构成了学生学习行为的关键要素,初步形成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教师的“教”为支持系统、生活环境为活动场域的课堂教学模型。


为解决学生核心素养难落地问题,2019年始,学校以深度学习、适合教育理论为指导,实施“以单元学习促进学生真实学习的课堂教学研究”,从内容、文本单元到学习、学习者单元,倡导项目式学习,“育人方式悄然发生着变革”。



杜伟强说:“今年7月,‘双减’政策出台,清晰而明确地告诉我们,教育要回归学校教育、回归教育的本质属性、回归学生的成长规律……这与我校秉持的‘适合教育’理念十分契合。”


杜伟强认为,让教育回归学校教育,“双减”政策的出台进一步夯实了学校的教育主体责任,进一步澄清了学校教育是学生成长的主渠道。“的确,‘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双减’背景下‘适合教育’更有可为。”


站在新时代坐标上,杜伟强对学校“适合教育”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展望。 


一是进一步解放学生,优化课程设计,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变革育人方式,让学生回归学习的主体。继续探索深度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单元学习,从学科、内容逻辑到学习者、学习逻辑,从学科内、学科间课程融合到学科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融合,从线下学习与线上学习地融合到学校教育与非正式教育的融合,从而不断落实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二是准确把握义务教育学校评价导向,统筹处理好考试、作业、日常评价、质量检测等方面关系,完善学校义务教育评价体系,让学校评价增值。继续探索合理、合情地分层设计作业、布置作业,基于学科、基于学生、基于生活科学设计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长作业”,提高作业设计质量。



三是进一步解放教师,落实教师的办学主体地位,努力构建教师学习和研究的“自组织”系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对于年轻教师,既要让他们知道成家立业的艰辛,又要让他们明白平庸容易让人永远庸俗下去,每个人心中都要有一座精神灯塔照耀自己前进的脚步。


“让我们共同努力:教育回归本原,变得干净朴素;学校成为家园,变得美丽宁静;师生教学为乐,享受尊严幸福。”杜伟强说。


科研主题三:拼图绘画

样本价值:尽可能让每个孩子都喜欢艺术,具有艺术素养


《面向全体学生绘画能力提升的“拼图绘画”教法创新实践》2018年获得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是目前河南省唯一一项美术类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拼图绘画课题参与人、安阳市教育教研信息中心美术教研员崔荣介绍说,拼图绘画是一种将原画分割成小单元,局部放大绘画后再拼接成图的创新绘画方法。



该画法应用于中小学美术课堂教学,能够面向全体学生,采用集体绘画形式,有效降低绘画学习难度,提高绘画能力,使学生整体绘画水平通过大量小单元练习得到迅速提升,实现了普通学生在一节课上就能合作完成一幅高质量大幅绘画作品的理想效果。


第一阶段:改变课堂形式,让每个学生参与绘画。拼图绘画采用合作绘画法,把一幅美术作品的印刷品分割成若干小块单元,这样每个学生的绘画任务就从A4打印纸大小的美术作业本调整为每个人完成两三个小单元放大绘画任务。最后教师再按照标号,把学生的绘画重新拼贴起来,这样一幅极具艺术效果的作品就完成了。拼图绘画把任务分解后,要求学生全员参与,极大地改善了中小学美术课堂只属于少数会画画的学生的问题。



第二阶段:创新教学方法,让学生轻松画画。拼图绘画采用小单元绘画法,学生在6cm×6cm左右的小单元块上进行绘画。这对没有绘画功底的中小学生来说,极大地降低了绘画难度。在绘画过程中,学生通过深入观察、临摹、理解,加入自己的绘画风格和创作理念,获得二次创作甚至原创能力的培养。


第三阶段:突破畏难心理,让学生认知自我价值。小单元绘画法把绘画的难度降低,学生可以在短时间内轻松完成一个小单元的绘画。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性练习,学生会形成对小单元绘画时间和复杂程度的认知,从而自然控制自己的绘画节奏。


此外,拼图绘画采用从局部绘画到整体呈现的对比教学法,提高学生深度感悟作品的能力。学生参与绘画时只能看到自己手中的一小块,当所画部分被拼入大图后,他们更能理解自己所画内容在画面中的作用。



第四阶段:经验迁移与精神升华,让学生认知社会责任。学生通常会觉得名画离自己很遥远,通过拼图绘画后,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名画触手可及,很自然地在心灵深处对作品产生共鸣。此外,通过拼图绘画,学生形象认知了整体与局部的交互关系,并由此迁移认知到在社会生活中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从而实现对自我价值的认知。


“拼图绘画的魔力就源于用每个人点点滴滴的个性创作,创造无限可能的缤纷画卷。正如‘双减’政策下,培养出各有所长的拔尖人才,未来必将组成更为绚烂的社会发展蓝图。”崔荣认为,“双减”背景下,作为艺术素养教育的代表,拼图绘画教学将会迎来更多的推广普及机会,将有机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面向全体学生的绘画能力提升”。



崔荣告诉教育时报记者,拼图绘画课题研究的初衷就是让普通人也敢于尝试艺术创作。“我们始终认为美术老师要做的不是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画家,而是尽可能让每个孩子喜欢艺术,具有艺术素养。


在学校艺术教育时间、空间逐步扩展的情况下,拼图绘画教学将会推广至更多的美术课堂。在完成孩子艺术素质培养任务的同时,继续通过集体参与的合作绘画形式,对孩子进行自我认知、社会认同和集体主义等综合素质培养。”崔荣说。


本期聚焦的三个教科研成果,只是我省在教育实验、教育科研领域的部分探索。在“双减”背景下,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可以从大力推广应用基础教育教学创新成果方面着力。期待通过教育工作者的辛勤探索,我省能有更多、更新、更好的教育创新成果涌现出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原载:《教育时报》

作者:教育时报记者 杨雷、吴松超、王磊



推荐阅读:
叶澜:转型变革中,读不懂教师,一切都是空话!

晚舟已归,请给学生讲好这个回家的故事!
李希贵:未来的优秀教师,需要首先成为“三者”!


版权声明:本公众号原创稿件欢迎大家转载,转载时请务必注明出处“河南教师”。本公众号转载的其他稿件,版权归作者所有,若未能找到作者和原始出处,还望谅解。如原作者看到,欢迎联系我们,我们会在后续转载文章中声明。谢谢!


用科研助力“双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