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湘广记 | 太阳山下

湖湘广记 湖南图书馆 2022-04-27

作  者:冯嘉颖      插  画:夭摇



太阳山古名阳山,又叫梁山。坐落在常德市郊外,耸立于柳叶湖北岸,是武陵山脉向东延伸的最后一座高峰。


它山势连绵,层峦叠嶂,其主峰有一尊酷似远古猿人的巨大天然神秘头像,因宋《天平寰宇记》曾有记载:“朗州物产,太阳之草,名曰黄精,食之长生。”久而久之,当地人习惯性将其称为太阳山。


太阳山因为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在常德也不算是很有名气。常德市民反而对“常德德山山有德”中的德山更有印象些。在我从小的记忆中,太阳山也不甚有特别之处,只不过比旁的山多了些山野传说。


传说


小伯伯说,太阳山山脉,原本是一条龙脉。有山就有灵气,古代当地关于要出天子的传言甚嚣尘上。直到现在有些地名,都是和龙有关的。譬如,太阳山下有一座小山名为花山,花山所在的位置是龙头,大龙站所在的位置是龙尾。那为什么自古没有出天子呢?说是有这么个故事。



在花山的龙头处有块奇石,因为挡在路中,来往不通、交通不便。村子里的人就寻思着凿路开塞。人员也备齐了,资金也筹措好了。可是这地儿啊,邪乎得紧,白天村民们吭哧吭哧地挖,晚上却悄悄地涨。怎么挖都不见少。这怎么能行呢,当头的急得打转转。


这天晚上睡觉的时候当头的做了个梦。有个白胡子老人托梦给了他一句箴言:“不怕你千刀刀砍,万凿凿斩,只怕你狗血淋头断。”说来也巧,白市桥刚好有户人家有条黑狗,家里有个适龄孕妇已孕三年。每天清早黑狗都会在自家屋顶上观望,傍晚时分在花山的奇石处巡逻。


得了箴言的村民灵机一动,暗忖道,“只怕你狗血淋头断”莫不是与此黑狗有关?当机立断把狗给杀了,霎时间狗血淋在石头上,天运破除,怀孕三年的孕妇当即流产。原来是黑狗庇护着腹中将要出生的胎儿,黑狗一死,天子自然不能出世。



小伯伯说得有鼻子有眼,又说,石板滩如今的闸口坡以前叫抓土坡,天子本要带兵打战,因此抓土撒兵;临边的竹林坡本叫竹将坡,当地村民把竹子砍倒后,发现里面全是一只脚已经上马的人俑。前头的停子岗呢,本叫停朱岗,朱在古代是车的意思。当年那个小孩生有大气运,若是降生,定会带着千军万马来相见。


民间传说大多光怪陆离,曲折离奇,真假难辨,大抵无论哪个地方的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生长地是人杰地灵之所,众星拱月之处,只是偶尔听得个趣味,不可较真。倒是姑父曾经说的一个典故,叫我在古籍中找到些出处来。


说是在太阳山下半山腰处有个灵泉寺,寺里有个梁王庙,庙里有两个不大的浅水池子,这池水常年不干涸,盖因里面有俩金鸽子。



传说中这金鸽子所到之处万物复苏,万象更新。它停在枯死的树枝上,树枝会冒出绿绿的芽尖儿;它憩在花骨朵儿上,凛冬时节花儿也会迎风绽放。原本我也以为只是山间的传说,金鸽子也是类似于《幽灵公主》中森林守护神一般的存在。后来的求学途中,无意中在查找古籍时,看到了这样的记载:


明嘉靖《常德府志》里说:“阳山,府北三十里。自澧州发迹,过大龙而为此。山东为长坡,山西为浮山,又西为武山。其山高耸雄峙,为常德巨镇。四时常有云气,可以占晴雨。山顶有庙,以祀阳山之神。唐时郡人以梁松配享,因名梁山。庙前有池。山下有二寺,一名观音寺,今改为荣世子墓茔;一名灵泉寺,有飞泉瀑布可爱。是山草木繁茂,为一郡刍荛之所。”


想来传说虽不足信,然而多少还是有些微考究的罢。


蘑菇


民间的传说也只能听个新鲜,远不如山里的味道让小孩子留恋。夏初,温度持续在二三十度,雨水充足,这样的条件最适合太阳山里蘑菇的生长。



吃蘑菇是项古老而又危险的活动,山里的孩童打小就唱着采摘蘑菇的童谣:


“白杆杆,红伞伞,吃完躺上木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盖上埋进土山山;埋山山,哭惨惨,全村老少吃饭饭;吃饭饭,有伞伞,吃完一起躺板板。”


蘑菇吃错了,会有中毒的症状,轻者引发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重者会让人产生幻觉,看见小人跳舞。想来躺着进棺材板板什么的也就不足为奇了。


好在山里的人家自带独特的识菇技巧。豌豆菌绿豆菌长相似绿豆,有绿色小点点相间其中,鸡冠菌的菌头仿若鸡冠一簇簇,味道最是鲜美。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重阳菌,又叫雁来蕈,长于重阳前后,以寒露时松花落地所生的最佳,味鲜美,有异香。


太阳山马尾松林分布辽阔,多雨湿润,特别适宜重阳菌生长,因而产量大、品质佳、口感好。这也是我母亲最爱的蘑菇,即使远离山间多年,每到重阳菌季,总也不忘这一口的鲜美。


重阳菌个头不高,一般常见的有4厘米到10厘米,多被松林掩盖,每次进山必得仔细寻找。它的菌体异常漂亮,通常的颜色为橘黄色或是褐色,里面多含砂砾,需要用含碱的草木灰一遍遍冲洗,再用食盐反复浸泡清洗。


母亲说,对待美食,总是要格外用心些,不忘采摘时的辛苦,植物生长的艰难,才能时刻感念味道的鲜美,才能品出食物的真味。



“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蘑菇是山里的精灵,应季的美食,抓住时节才能品尝到,不像木耳,木耳是森林的耳朵,一年四季常有。成熟的木耳总是长在树干上,草丛堆里,揪上一碗,沥过水,搁点盐,放点醋也是一道不错的夏日消暑美食。

在大溪水库边上,还有另外一种容易被人忽视的太阳山“特产”——地木耳。许是人们把太多的关注给了木耳的缘故,它外形难看,浑身黑褐,小小软软的一坨坨,零星散布野草丛里。它不能与蘑菇媲美,没有张开的伞盖、线条流畅的菌柄,少了多彩的颜色。


尽管有着不属于木耳“素中之王”的营养价值,地木耳一直是低调毫不张扬的存在。它富含蛋白质,味道鲜美,养血驻颜,磷、锌、钙等氨基酸的含量居各类食品前列。性凉,味甘,有清热明目,收敛益气之功效。


“金边边,银边边,都是地木耳边边。”据说地木耳还是杨阁老白花花的银子变的哩。传说当年修葺大溪水库时,挖出了清朝杨阁老的墓,就沉在水底下,和他一起埋葬的,还有他贪污的数不尽的金银财宝。


清朝年间,常德大发洪水,民不聊生,皇帝派杨阁老去赈灾,拖了整整三车雪花银,岂料杨阁老损公肥私。为了应付交差,杨阁老又在常德诗墙上砌了三块墙,城郊处修了一座小桥唤做七里桥。而后上陈圣听:“加城三尺、修桥七里。”时至今日,常德的七里桥还挂着讽刺这段故事的对联呢,端的是“七里桥桥非七里,半边街街是半边”。


赶场


据说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时,十年间曾数次登上太阳山观看常德先民祭祀太阳神的习俗歌舞活动,并写下了著名的《阳山庙观赛神》:

汉家都尉旧征蛮,血食如今配此山,

曲盖幽深苍桧下,洞箫愁绝翠屏间。

荆巫脉脉传神语,野老娑娑起醉颜,

日落风生庙门外,几人连蹋竹歌还。


直到上世纪四十年代末,每年旧历十月十六,武陵郡人依然保留着祭祀太阳神的传统。大家高举着青、黄、红、蓝各色龙旗,从东南西北四条神道竞相奔向太阳山顶,由最先到达队伍的长者点燃头柱香火,以此祈祷家族和睦,绵延不绝。昔日祭祀的恢弘场景如今难以得见,由此延伸出来的赶场习俗倒是时至今日仍有保留。


山中交通不便,按照习俗,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是惯例的赶场日,大型的货品交易在这两天进行。每逢初一、十五,集市上人声鼎沸,年前的那月更是热闹。


有山里人家从来不缺的野味,也有五彩缤纷的蘑菇菌子,更有家里推了独轮鸡公车载着孩子伴着嘎吱嘎吱的响声过来采购的,还有赶了家里铃铛挂脖的耕牛过来交易的,得了新打的稻米挑了两担子过来卖的。


但要论特别的,还得是过年赶集场上才有的麦酱了。由于太阳山地势崎岖,不便耕种,家里没种麦子,且麦酱工序复杂,故而不常做。想要解馋,只有期盼着过年前的赶集了。晾晒好的麦酱呈酱褐色,佐菜下面都是好帮手。


麦酱的制作时间很漫长,得先将新近得的麦子洗干净、煮熟、摊开,用枸树的叶子紧紧覆盖,拿棉衣捂住,助长其生菌起霉,而后日晒雨露地放在屋顶上,待到生出长长菌丝,半尺长的白毛,再起碱,再晒,待二次晒干后用石磨将磨成麦子粉。然后起开一个新坛子,一层麦子粉一层辣椒一层盐地平铺上去,内置花椒、八角,搅拌入味,再密封静待发酵。根据温度湿度不同,麦酱食用的时间也略有出入。


尽管工序如此复杂,在丰盛的年夜饭上,麦酱也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菜,冬笋炖腊肉、珍珠丸子汤、糖醋鲤鱼、红烧排骨……味道丰富,涵盖南北,样样勾引着你的嗅觉味蕾。等到杀完年猪、吃完年夜饭,杵完糍粑,架上木材,点上火,往火堆里扔上几个红薯,看着火舌一点一点吞噬松柏,偶尔发出噼里啪啦的响动声,小孩子最期盼的饭后讲鬼怪故事也就开始了。


“从前啊”,这是小伯伯开场的第一句话,他讲的每个故事,都要有“从前”这个帽子,不然讲不下去。小伯伯博古通今,山野鬼怪、魑魅魍魉无一不知、无一不晓。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关于太阳山的一些生灵。


“从前太阳山里有兽如鹿,前后有头,常以一头食,一头行。它的死对头是一种鸟,这种鸟叫三足乌,三足乌就是金鸟,它是神鸟哩,在天上侍奉着西王母呢,是太阳之灵。白天的时候它就化身变为太阳,就在太阳山那棵古树上缓缓升起,到了晚上呀,就变回金乌,唱着国泰民安的歌谣。与它遥遥相望的是月亮山那边,那里有玉兔捣药。月亮里面有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叫玉兔。这玉兔啊天天拿着玉杵捣仙药,制成蛤蟆丸,吃了它就能长生不老。听说嫦娥就是吃了这种仙药才飞升成为了月宫的绝美仙子。还听说唐朝的时候,那个玉皇庵的温大善人多行善事,被赐仙药,也因此飞升上天。”


漫长的冬季,昼短夜长,夜晚大家凑在一起闲唠嗑、火烤糍粑、就着火光讲鬼怪故事,更增添了几分神秘感。


有些时候,小伯伯也会把宗谱拿出来,讲一些我们的先辈如何筚路蓝缕开辟先业的故事。他总是说,没有家谱的家族,如断根浮萍,无法感知时代传承的家族力量。后面,我也从书中了解到,国人常会举全族之力兴建家庙,以此弘扬家族传承,彰显先祖荣光;或者集地方财力设立乡祠,以此纪念故土先贤,宣示人杰地灵。甚至于身处异乡的客商们,也会集资兴建会馆,以乡谊抱团,互相帮衬,以望彼此提携。


当我对这片土地有些感悟时,我已经离开这里很久远了,只依稀记得逶迤盘旋的山路,悠闲踱步的牛群,山脚下零星散落的山间人家,傍晚时分,炊烟袅袅,总有世间温暖之感,人间烟火之意。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面曾说,时代在变,故乡也在变。时空流转,纵使百转千回,讨生活也好、讨理想也罢,走出去的人们,还是会被故土的浓烈情思所牵绊。我想也许确实是这样的。



作者简介:冯嘉颖,湖南常德人,文字爱好者,热衷地方趣闻。



推荐阅读


湖南图书馆“湖湘广记”栏目长期面向社会征稿和招聘插画师,文章单篇稿费600元起(插画400元/篇)。点击可见详情

点击图片阅读:湖湘广记|南门正街上的九如斋

长按二维码

关注湘图君

微信号:湖南图书馆   

ID:hntsg1904

你的在看,我还有机会获得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