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银行存款里的猫腻,一不小心就着道了!
放眼全世界,当属中国人最爱存钱,中国居民人均储蓄金额全球第一。在众多投资理财方式中,比如股票、基金、P2P等,银行储蓄具备权威稳定、低风险的优势。然而,近年频频曝光的“存单变保单”事件,却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储蓄,或许没那么简单。
存单为何会变保单?起因是我们对储蓄或保险产品认知的缺失。前阵子返乡,就曾听闻有不少村民在银行工作人员的安利下购买了不小金额的分红险。分红险属于保险类别,并非储蓄类别,相较于储蓄的定额收益外,分红险的收益受到保险公司的盈利情况影响,或多或少,并不稳定,而且保单不能提前支取。简而言之,在收益方面,银行储蓄几乎无风险,而分红险却存在风险。
很多人在没有没有了解分红险的风险时便参与购买,他们甚至还没搞清楚什么是分红险,更有甚者,压根就不知道自己购买的是保险性质的分红险,因为他们一直被告知购买的是一种“有分红的银行储蓄”存单。工作人员的刻意隐瞒或刻意误导,导致了一桩桩不愉快的的“存单变保单”猫腻事件爆发。
面对像“存单变保单”这样的欺诈行为,我们应该怎么做?
1、确定业务推销员是银行的还是保险公司的
在银行大厅里的不一定是银行工作人员,有可能是保险公司的保险员。所以,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候一定要明确自己办理的是什么业务,购买理财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这是谁家的产品,钱投向哪里,和谁签约。
2010年银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合规销售与风险管理的通知》规定商业银行不得允许保险公司人员派驻银行网点,但很多银行难敌高额佣金的诱惑,一直默许这种情况的存在,甚至有些理财经理还会主动帮保险公司介绍客户。如果有疑惑,不妨请对方出示一下工作证验明正身。
2、口头承诺不算数 白纸黑字看仔细
在银行购买理财产品或者保险的时候应当注意,工作人员所有的口头承诺都不算数,一定要看清楚书面材料上的说明再签字。一旦发现文字上的信息与你在工作人员口头介绍下所了解的不一致,就要加强警惕。
一般而言,有欺诈意图的工作人员在口述介绍业务时,会宣称“从未出现负收益”、“最高收益能达到XX%”等,实际上,“从未出现负收益”、“低风险”都不代表没有风险,而一旦出现问题,损失只能自己承担。与工作人员口头介绍不同的是,银行为了业务合规或规避责任,办理业务所涉及的一张张协议单据都必须白纸黑字写清楚各种可能存在的风险和收益情况。
3、确定出售产品方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
我们在签字前,一定要看清合同落款是银行还是保险公司。如果是保险公司,那么我们就是直接与保险公司达成买卖协议,这其中就与银行无关。但事实上,我们很多人去银行购买保险产品,就是冲着银行的公信力去的,希望能多一层保障,如果到头来还是直接和保险公司达成买卖协议,那么去银行就多此一举了。
我们在银行购买的保险产品,正常情况下应该为银行代理出售的保险产品,合同上的出售方应该为银行,而并不是保险公司。如果我们在银行柜台上办理的保险产品合同落款为保险公司,那么说明银行并未代理该项产品,此时就应该警惕了。
对于一些搞不清楚自己办理的是储蓄还是保险业务的懵逼群众来说,这个方法也是极其有用的,一旦合同出售方为保险公司,那100%买的的保险产品了。
4、如遇“存款分红”,十有八九是保险
有些工作人员谎称为客户办理银行存款,免费送保险,这个时候我们要当心了,这是保险员最常用的套路。一旦我们贪图小便宜,中了圈套,保险员就会偷梁换柱为我们办理保险。很多这类的保险没有到达规定期限,钱根本取不出来。
驻扎在银行的保险员还要很多带欺骗或误导性质的用语,比如,带健康保障功能的定期储蓄(这可能是人寿保险中的重大疾病险);这是一个存款产品,类似零存整取,还有分红(十有八九是一款分红险)。
5、15天内你可以“反悔”退保
小编在上文中提到的被银行工作人员误导而购买分红险的村民们,几天后在知情人士的点醒下,第一时间来到银行退保。因为合约有规定,15天内参保人可反悔退保,所以最后他们退保成功。
我们本没有购买某一保险的需求和意图,却因为误导或欺骗购买了这一保险。这也不必慌张,我们还要反悔的权利,15天之内可以去银行要求退保。如已超过15天,也可通过投诉或者通过法律途径进行维权。
(来源:微经股联盟)
【重磅推荐,点击可见】
出货全靠发展下线,微商骗局遭起底:转账红包、发货图都是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