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一天卖600多个!95后夫妻,把包子铺从海宁开到余杭!凌晨3点就有人登门......

天妹 天天看余杭 2022-10-11

(点击图片即可领取消费券)

早上五点多,天色未亮,

仁和东塘老街上,

一家家早餐店就陆续热闹起来。

东塘农贸市场附近,

“黄山一品香”的店门口,

点单的声音不绝于耳,

“老板,给我来五个煎包,一碗豆腐脑!”


别看只是十几平米的店铺,

经营得却很是红火,

赶到生意好的周末,

一上午卖光600个包子,

外加20多锅煎包,

也不算是件稀罕事。

店主是一对平均95后的安徽夫妻,

94年的张自强和96年的方莹,

开店刚三年就积攒了大批回头客,

他们靠的是什么?


上午9点多就卖光了!
有人一次性打包六七十个


这家包子铺装潢简单,

挨着蒸笼、煎锅等齐全的厨具,

摆着三张不大的木桌,

早上人来人往,翻桌速度倒也很快

墙上的菜单琳琅满目,

有油条、馒头、粽子,

也有豆浆稀饭,

汇集了南北方的口味,

人气最旺的无疑是包子了。


最具特色的是生煎包,

5个起卖,外皮酥脆、肉馅紧实,

咬一口唇齿留香,

出锅之前淋上一道菜籽油,

勾起了很多安徽老乡的舌尖记忆。


其次是两元一个的肉包,

用的是前腿肉,汤汁格外浓郁。

再配上一碗温热的豆浆或豆腐脑,

六七块钱就能饱餐一顿,

满血开启全新的一天。


除了满足本村人的胃口,

也吸引了附近赶集的、过路的,

张自强说,

有工人买了十几份包子加稀饭,

还有人给家里捎回去六七十个锅贴。


10点多,早高峰的人群散去,

老板张自强的父亲开始擦洗炉子,

作为每天最早“打卡”的员工,

常常凌晨1点多就到店准备,

比小两口来得还早。


张自强戴着手套,

正搅拌第二天菜包的馅料,

数数有粉丝、芝麻、青菜香菇好几种。

大铁盆里搅拌的是萝卜丝,

每根都被晶莹的料汁包裹着,

调味有什么秘方吗?

“就是盐、糖、十三香、生抽这些,

吃到最后,其实调味料是越简单越好。”


在老街开张三年,

每天的营业额有2000多元,

同时食材消耗得也快,

每天面粉要用70多斤,

两天半采购一次猪肉,

加上煤气罐等成本逐渐上涨,

也让夫妻俩有点焦虑。


“以前仁和东塘办酒席订桌,

每年有人找我们做小笼包,

现在坚持这种传统的人也少了。”



把包子铺从海宁开到余杭
现在一天至少做二十多笼



张自强来自安徽黄山,

方莹家在福建,

在衢州上学时曾经是同一届的,

毕业、组成家庭到现在,

包子铺也从海宁开到了余杭。

虽然年纪轻轻,

已经在这行摸爬滚打了6年。

方莹在为顾客打包


最初,

是在同学家的店里帮忙,

熟练之后就开了一家小店。

开店之初,

尝过不少失败的滋味,

包子蒸“死”了、面发过头了,

因为所处的地段客人少,

一天只做十几笼包子。

一闲下来,

张自强就跑去找老乡取经,

“大家不藏私都会告诉你,

自己就慢慢改进了。”

他笑着说,

“现在闭着眼睛,这面也'死'不了。”


2020年夏天,

听说老家的邻居想转手店铺,

考虑到人流量等因素,

夫妻俩决定接手,

并带着刚满1岁的女儿搬到了余杭,

和之前相比,店面扩大了一倍。

当时,

女儿刚刚学会走路,忙得无暇照顾,

转眼已经是刚上幼儿园的小朋友了。

店里的生意也在蒸蒸日上,

每天动辄要做二十多笼,

还增加了生煎包和其他早点。



凌晨3点多就有客人登门
开店这些年,秘诀不只是味道好


“早餐这一行,

现在很多人不高兴做了,太累。”

张自强告诉天妹。

每天凌晨一两点钟起床,

磨豆浆、包包子、搬食材,

4点多就有客人陆续登门,

偶尔也在3点迎接到刚下晚班的人。

即便是寒冷的冬天,

扑鼻的包子香也会

准时在五六点的清早飘出来。


方莹回忆,

曾经来了一个小伙子,

看起来饭量不大,

结果一个接一个地点,

最后吃了7个巴掌大的肉包。

店里吃早饭的食客


问到开店这些年的经验,

张自强想了一会,

“味道是一方面”,

也许还是日复一日,

踏实做好每一份早饭的坚持


部分图片来源于智汇仁和
记者:朱解语
编辑:王媛媛
责编:章蕾
审核:应侃

更多新鲜视频

杭州新增4例无症状、温州新增1例初筛阳性丨多地紧急提醒,返程人员务必报备!4天26万,余杭这个地方爆火!当地人:全靠这棵树!“保姆长假躺平,吃住我家,还要我照发工资?”杭州女子有点懵:这钱该不该给
+
你最爱吃的包子铺是哪家?
欢迎留言给天妹推荐宝藏小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