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城市新中心、建设多层级路网、地铁出行……最新政协建议来了!
昨天下午,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第十二届杭州市余杭区委员会
第三次会议隆重开幕。
来自全区各界的近300名政协委员
将认真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
参政议政的光荣职责,
为推进我区各项事业发展
建言资政、凝聚共识。
一起来看看,
今年委员们提出的部分建议吧~
南湖,城市新中心的科创明珠
政协委员:谢镔舟
南湖始建于汉代,水域面积不亚于西湖,原本是个蓄洪湖。湖区范围内,有岛屿,有堤坝,有湿地,有浅滩,风景秀美,碧水蓝天。在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周边的居民会自发到南湖塘上散步、溜娃、锻炼身体等等。如今的南湖,交通路网发达,科创平台云集,有基础有底气也最有可能,打造成为城市新中心最亮眼的科创明珠。
建议
1.将南湖与周边重量级科技创新平台如之江实验室、湖畔实验室等与南湖水域进行无缝衔接。建议通过建游步道、步行道等方式,将二者无缝衔接在一起。这样不但可以夯实南湖科创中心的地位,也可以借南湖的美景和高人气,助力这些科创平台招引到高层次人才。
2.最大程度地利用周边剩余空间。建议用现代化的手段对现有的南湖塘进行升级改造,在加固堤坝的同时,把商业业态无缝嵌入到塘内。
3.用最低的成本、最大的程度对南湖周边现有建筑进行提升改造,甚至转变业态。南湖周边有很多存量建筑,包括工厂、农场、学校、小区、写字楼等等。建议对这些历史存量建筑,进行部分提升改造和转变业态,比如工业改商业,农业改旅游业等,通过统一规划,统一部署,带动自我提升、新业态规划,既可以盘活南湖周边的历史存量建筑,稀释旧业态,又可以在工厂、农场、小区和南湖之间做个有效缓冲。
关于进一步全区路网规划建设的几点建议
政协委员:曹华生
“十四五”以来,全区路网建设不断加快推进,运溪高架路、留石高架路、文一西路快速路、良睦路等一大批框架道路陆续开通,为全区交通出行提供有力保障。在全区全力以赴高质量发展建设创新活力之城的新中心的要求之下,全区路网规划建设仍显不足,包括城市新中心(西站枢纽)对外辐射通道缺乏,尤其是南向与滨江、萧山、富阳等区域;全区内部核心区与周边片区之间联系仍有不便,如因云城、云谷影响南北通道不足等;部分镇街对外通道单一,如中泰、闲林往东仅天目山西路(02省道)一条通道,仁和向南仅仁和大道等。
建议
1.关于良睦路南延至西湖区与袁富路衔接并提升为准快速路的建议。
目前,全区往南联系通道除绕城高速公路外仅闲祝线一条通道,对外联系及辐射功能有限;往南与西湖区之江片区、滨江、萧山等联系通过文一西路-紫之隧道等转换,高峰拥堵。规划杭州中环往南联系富阳,该通道与绕城西线间距约13km,规划上暂无其他通道。结合城市新中心远期定位及杭州西站辐射要求,建议规划新增良睦路南延至至西湖区与袁富路衔接,并提升为准快速。其中,我区范围内已建良睦路预留空间具备功能提升条件,西湖区范围袁富路规划往东过江接萧山亚太路,为城市快速路。该通道的规划建设将形成全市范围串联余杭、西湖、滨江、萧山的西南半环通道。
2.关于进一步完善片区路网规划建设的建议。
部分镇街对外通道单一,如中泰、闲林往东仅天目山西路(02省道)一条通道,建议研究建设多层级路网,分流天目山西路压力;仁和片区建议研究建设杭行路,新增南向通道;径山等西部片区建议研究建设径山大道,西接漕雅线,东接东西大道,增加西部乡镇与核心区联系通道。
加强我区公共空间规划与建设 提升城市软实力
政协委员:张建群
城市公共空间是体现城市风貌与特色的重要场所,是城市的魅力所在。它不但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功能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环境,而且在城市的演变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记录着城市历史与文脉的积淀,可以说公共空间是城市中最具活力的元素之一,是检验一座城市软实力的重要指标。但从当前现状来看我区的公共空间存在着建设总量不足、体现人性化不够、设计缺乏艺术引导、历史元素挖掘不够等问题。
建议
一、加强顶层设计
打通规划、设计与建设、管理职能分立的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系统设计,既要增加新的公共空间数量,又要积极挖掘现有公共空间的潜力,发掘新的空间用途,根据道路、绿化系统的空间级别、功能和尺度建立立体化、多用途、人性化的高品质公共空间。整合历史文化公共空间资源,打造城市名片。加强街道标识、广告、照明等各类环境要素的艺术文化设计,座椅、灯杆、行道砖、垃圾箱也要成为一道城市风景线。
二、增加各类运动公共空间
利用各类桥孔、轨道交通高架下方空间,布建更多的休闲、体育、健身、驿站等配套资源;利用闲置资源打造多功能健身公园。利用居民区附近部分空地,修建口袋健身公园,提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场所和器材,打造多功能、专业性强的共享公园;增加居民社区内青少年活动空间和设施。通过现有绿地空地的局部调整,通过建筑顶层、地下空间和社区内闲置住房的利用等方式设置适合青少年的体育设施。
三、以城市空间艺术为特色构建“未来社区”
打造一片15分钟生活圈主题展览区。以贴近民生内容为策展主题,将社区打造成公共客厅和城市展厅;各社区结合自身特色和社区资源开辟一条“慢生活”步行线路;共建一个口袋花园体系。把口袋花园打造成一街一景的社区艺术体系,做到自然景物和城市社区的完美融合。
四、有效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增量车位供给
在城市用地紧张的情况下,向地下空间“要车位”势在必行。要充分挖掘公共设施地下空间潜力,在严格落实新建居住社区按照城市停车规划和居住社区建设标准建设停车位的同时,充分利用地下空间建设停车设施,最大可能地建设地下停车场。结合老旧小区、老旧厂区、老旧街区、老旧楼宇等改造,积极扩建、新建、改建停车位,把地下车库建设好、管理好.运行好。
关于优化城西科创大走廊余杭段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的建议
政协委员:赵爱丽
城西科创大走廊(以下简称大走廊)是杭州面向世界、引领未来、服务全国、带动全省的创新策源地。“最后一公里”是城市轨道交通站点与居民出行目的地之间的距离。优化大走廊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不仅有利于加快地铁、公交、慢行“三网融合”的有效衔接,提升都市创新区的交通便捷性,更有利于推动以公共交通为导向城市空间开发(TOD),助力大走廊打造高品质产城人文融合样板地。余杭区做为杭州市新中心,也是城西科创大走廊核心区域,地铁的便利出行将会增加余杭的发展速度和出行办事效率。
现状
一、大走廊地铁出行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1.地铁出行占比不高,但客流量增长迅速。大走廊地铁覆盖范围与主要人口集中出行区域存在空间错位,影响居民地铁出行意愿。
2.最后一公里的公交衔接加快,链式出行特征明显。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衔接换乘保障逐渐提升,同时,伴随大走廊轨道交通网的完善,未来科技城、青山湖科技城等城市核心区和重要发展轴带的大运量、中长距离(15公里以上)的轨道交通联系进一步加强,常规公交作为中短距离出行补充,承担了部分轨道接驳和定制化的出行服务,大走廊范围内由各种交通方式衔接成链式出行特征更加明显。
二、大走廊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存在问题
1.非机动车接驳效率不高。常规公交与非机动车是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的主要交通方式,前者与轨道交通的衔接日益已得到重视,但地铁站周边非机动车的衔接仍缺乏保障。
2.路网建设支撑作用不强。大走廊地区地铁站周边道路网建设密度不足,是影响轨道交通进出站可达性的主要原因。
3.地铁站出入口数量偏少。地铁站出入口较少,不利于站点周边土地高效利用。
建议
三、大走廊地铁出行最后一公里建议:
1、增加接驳公交车,做到速度快,距离近,出行更方便,因为现在多是非机动车,而且需要停车位,随着乘地铁数增加,停车位也将紧缺。
2、地铁站出入口数量增加,可以增加人步行的便捷。
关于构建北湖生态旅游区的建议
政协委员:陈旭丹
北湖草荡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径山镇、余杭街道交界处,中苕溪、南苕溪、北苕溪三溪交汇处,面积7300 余亩。截至2022年底,北湖草荡记录鸟种数达294种,超过浙江省鸟类总数的一半其鸟类的丰富度超过了许多以保护生物多样性为主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但由于泄洪区定位等不利因素一直存在,北湖草荡的开发和管理尚有提升空间。
建议
1.全面谋划,立项推进,平衡好生态保护、旅游开发和防洪泄洪等,因地制宜,尽早划定生态核心保护区、缓冲区、旅游休闲区,立足保护有序开发。
2.设立专职管理机构,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强化日常管理职责,推进北湖草荡生态资源保护与开发相关地方性法规的立法。
3.突出核心优势,打造华东地区观鸟圣地,构建与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相媲美的生态景区,同时在生态缓冲区建立露营及水上运动基地,满足高端消费需求。
4.建设科普教育基地,以鸟类保护及湿地生态为特色切入口,普及生态多样性保护知识,充分调动社会力量,为绿水青山、生态保护贡献智慧和力量。
关于老旧小区改造大力推进加装电梯的建议
政协委员:陈宁
近几年内余杭区全力推进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大美余杭。现在城镇老龄化问题越来越突出,为了更好体现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特别是目前老旧小区多层住宅老年人居多,大力推进旧改项目加装电梯,用实际行动使群众获得“上上下下”的幸福感。
在具体实施时应该注意以下问题:
1.要充分考虑1、2楼的诉求和意见建议。镇街和社区要发挥主导作用,积极搭建沟通协商平台,引导相关业主通过友好协商、优化方案、适当补偿等途径,妥善解决利益平衡等问题。
2.从目前来看我区纳入旧改的老旧小区存在辅房的情况较多,老旧小区通常老人、儿童居住占比较高,对加装电梯需求较大,建议应统筹协调细化旧改方案,镇街加大辅房拆除力度,为加装电梯创造空间。
3.通过调查,我区商品房性质老旧小区符合客观加装电梯条件的有一千六百多个单元,占全区符合加装电梯单元总数的70%,自民法典施行以来,商品房性质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占用公共绿化和道路的需要通过整个小区表决,给加梯带来了难度,建议财政加大补助力度,提高商品房加装电梯积极性。
内容支持:余杭政协
记者:施怡
编辑:朱解语
责编:应侃
审核:贾国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