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非遗条例实施 云上非遗展(八)襄河道坠子

襄阳文化旅游 襄阳文化旅游 2022-11-17



2022年5月1日,《襄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正式实施,这也是襄阳首个针对非遗保护的条例,条例设定每年6月的第二周为襄阳市非遗宣传周。


截至目前,襄阳市已有9项国家级非遗,35项省级非遗,107项市级非遗。为了加大非遗的普及力度,让群众能够走近襄阳非遗,感受非遗之美,襄阳市文旅局联合襄阳市群众艺术馆推出云上非遗展览,本次展览活动将一直持续到6月11日。今天,为大家介绍省级非遗项目襄河道坠子。






襄河道坠子


河南坠子最迟于光绪十九年(1894年)传入湖北省汉水中游以襄阳市为中心的襄河道一带,并落地生根,吸引了大量土著艺徒争相学艺,造就了强大的土著艺人群体,培养了大量的土著受众,为襄河道地域性流派的形成打下基础,积蓄能量。


▲1964年郝桂萍与琴师龚方国在湖北省剧场演唱《勤俭袋》


为了适应襄河道受众群体爱听长篇大书的需求,土著艺人全力进行大本书的生产和演唱。长期的艺术实践,对大本书的谋篇布局、人物刻画、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了襄河道坠子突出的艺术特色、艺人群体和受众群体。


▲1981年,第一届百花书会上,郝桂萍(左一)与徐学荣(居中)、郭慧云(右一)演出《第九个犯人》,并荣获一等奖


襄河道坠子属板腔体,上下句结构。襄河道坠子曲目众多,既有表现下层人民生活的金戈铁马、朴刀杆棒的高雅的抒情小段,更多的是《杨家将》、《呼家将》、《岳飞传》、《响马传》、《包公案》、《海瑞》、《童伶传》等百部左右大本书。


▲2008年郝桂萍与董治平(左一)、徐学荣(右三)、李天生(右二)、李大庆(右一)在中国音乐学院演出


襄河道坠子吸收了河南坠子东、西、北各路门派的精华,既有东路字清板稳、硬弓大调、高亢明朗、节奏鲜明的特色,又有西路柔美细腻、善于抒情的特色。整体上依据襄河道语言语音、平仄四声的走向,吐字行腔又突出了有点“蛮”的韵味,创造出自己独特的演唱伴奏特色。



▲2008年郝桂萍与徒孙马亚丹(居中)、徒弟张玉慧(右一)在湖北省武汉市参加湖北省第十一届“百花书会”上演唱




转发+点亮 ❤由于微信修改了推送规则,没有经常留言或点“在看”的,会逐渐收不到推送!如果您想每天看到我们的推送,可以将“襄阳文化旅游”加为星标或每次看完后,点击页面下端的“在看”。襄阳文旅感谢您的支持!
来源:公共服务与非遗保护科 襄阳市群艺馆
通讯员:龚经红 张彤
编辑:苏琦琦 责编:彭璟
审核:王妍丽 陈良竹
运营:襄阳广播电视台
本公众号原创图文未经允许,不得转发、转载

推荐阅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