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汉代天人问题》出版






编辑推荐语:

董仲舒(前179-前104),西汉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经学大师,广川(今河北景县西南)人。少年时专治《春秋公羊传》,景帝时为博士,潜心钻研孔子学说。汉武帝时,召试天下贤良之士,他以“天人三策”相对,要求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为汉武帝采纳,开此后两千余年封建社会以儒学为正统的局面。他的学说以儒家宗法思想为中心,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形成封建神学体系,体系的中心是“天人感应”论。


作者:孙秀伟

责任编辑:李鉴和

定价:66.00元

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内容简介

天人问题是中国传统哲学核心问题之一,汉代哲学思想的中心和主题就是围绕“究天人之际”的天人问题展开的。《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汉代天人问题》以董仲舒的“天人感应”为研究对象,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天人感应”思想体系产生的根源与背景、影响与历史意义。对西汉大儒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进行了思想史上的溯源考察和哲学意义上的深入阐释,也对董仲舒其人其思想对西汉社会上层建筑的建构作用进行了分析;围绕“天人感应”论对汉代人宇宙观形成的影响也做了探析;既总结了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思想价值,也研究了它在汉代政治社会中的影响。


作者简介

孙秀伟,1983年生,辽宁葫芦岛人。陕西师范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现为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基础教学部思想政治教育教研室教师。


书  摘


汉代哲学的中心或主题是天人问题,汉代思想家们在对天人问题进行现实与理论解答时,所形成的思想学说就是汉代天人思想。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作为汉代天人思想理论发展的高峰,代表着汉代天人思想的典型理论形态。然而在两汉四百年间,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并不是汉代天人思想的全部内容,而是作为汉代天人思想中的主要内容,与汉代其他天人思想共同构成汉代天人思想发展之全貌。汉代天人思想从汉初黄老之学、《淮南子》对道家自然天人观思想的发挥,到东汉末年谶纬之学的破产,王充、张衡自然天人观的出现,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与思想演变,贯穿作用于两汉四百余年历史发展之始末。汉代天人思想之所以成为汉代哲学思想的时代主题,是在诸多原因合力作用下的结果,在变动发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在思想文化融合与统一的时代趋势下,在自然科学技术进步的前提下,汉代天人思想最终成为代表汉代整体理论发展水平的思想学说,在两汉政治生活中,在两汉社会各个领域中发挥了巨大的理论与现实作用。虽然汉代天人思想随着两汉的灭亡而宣告理论发展阶段的终结,但内在于汉代天人思想中的思想价值与现实意义却超越了时间与空间的局限,甚至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走向,影响着中国传统社会模式的形成。



撰稿:李鉴和

编辑:饶俊思

审核:余晖



你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喜欢↓↓↓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