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土地与“吃”的杂谈
记得很早以前我问老神仙:你既不爱好美食,又不爱好娱乐,不会觉得生活缺少乐趣吗?
老神仙回答说:那些所谓的“美食”,我不觉得它们有多美;那些所谓的“娱乐”,我也不觉得它们有多乐呀!
老神仙自有自己“乐”的源头,这我是知道的。但当时的我以为老神仙在“吃”方面很好养(这是我决定嫁给他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我给他做的任何菜,他都很开心的吃了下去!从来不说难吃!而我当时对于“做菜”这件事情的理解是:把菜洗干净,下锅炒/煮熟了,撒点儿盐拌匀喽,出锅开吃。
结婚之后不久,我们开始了一段漂泊在外无法自己做菜的生活。这时候才发现,他其实对“吃”非常挑剔:他只接受新鲜的食材,不新鲜的一概不吃。另外他还非常了解哪些菜在种的时候农药用的多,此类菜他也一概不吃。所以有时候到了饭馆,菜端上来,他会这个不吃那个不吃,万一不小心吃了他觉得不舒服,会各种抱怨。
我之前的人生中没有跟这样的人一起生活过,所以一开始我觉得他“矫情”,还跟他说我上当受骗了,“一开始以为你很好养,谁知道你这么难养?”
后来经历了很多,我自己也对食材的“气质”有所感应的时候,我又对他说:
“你知道吗?你这样吃饭,在这个时代实在是很奢侈。”
老神仙说,人本来就应该这样吃饭。
这个月因为一些家事回到北京,正好看到分享收获农场发布的“新吃货”活动消息,时间比较方便。总之,看到了“农耕实践”这一部分内容,“学习种地”了N年还是没学会的我,就打算去看看这个种地到底是怎么入门的。参加完活动,现场操作了搂沟、撒种子、把土耙平、浇灌这几个步骤,虽然还远远谈不上“会种地”,总算是对什么是“田”这件事情、种子是怎么进入“田”这个过程有了一点初步的了解。
在活动现场认识了Emma,见到了掌柜的和镇长,还认识了几位新的神棍朋友,很是让我意外和惊喜!
关于神棍的事情暂且不表,今天主要分享一下关于“吃”这个话题的感想。
实话实说,我自身对“吃”的兴趣不大,总觉得吃饭很麻烦,总觉得人如果能不吃饭就活着该多爽啊!从小到大,真正让我萌发出“这个真好吃”的食物,真的是屈指可数。大概,有一次是西安住的院子里卖的肉夹馍,有一次是新加坡学校旁边卖的炒河粉,有一次是韩国某奥特莱斯卖的猪排饭?其他的时候,偶尔也会有“嗯这个味道还可以”的感觉,但也从不觉得是多大的享受。(虽然,遇到甜点的时候总是会忍不住想吃就是了。)虽然在外出旅游的时候,也会在陌生的地方寻找一些“美食打卡点”,但这主要是为了探险的乐趣,而不在“吃”本身。
接触佛法之后,在寺院吃过饭(在寺院中,吃饭称为“过堂”,是日常功课之一),了解到佛法中“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为成道业,故受此食”的饮食观,深感认同。总之,自己虽然对佛法了解非常浅薄,但已经认可了“修行是人生第一大事”;虽然对修行了解非常浅薄,但也已经认可了“身体是修行的本钱”;虽然对身体了解非常浅薄,但也已经认可了“你吃了什么决定了你的身体是什么”。由此推断可以得出:
“吃是人生第一大事。”
本次“新吃货”活动关于“吃”有四五个分享,有关于正念饮食的,有实操的烹饪课,有中医饮食,还有关于各种食物怎么从地里到桌上这个过程的事实分享。我简单(夹带自己的私货)总结一下,归纳为三大问题:
一、吃饭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二、如何准备饭菜?
三、如何获取好的食材?
从食材流动的时间顺序排列,应该从三到一;从每一个人的可操作性而言,从一到三更可行,所以,从一到三说。
一、吃饭的时候应该做什么?
答:吃饭的时候就吃饭,不做什么,最好脑子里也啥都别想。
现代生活关于“时间的利用”有一个很常见的认知,认为吃饭的时间如果不用来做点“别的事情”,就成了浪费。以前最常见的是饭桌上的社交,一边吃饭一边聊天;现在最常见的大概是饭桌上的手机,一边吃饭一边看视频发信息。要不然,就是一边吃饭一边思索事情,“废寝忘食”。
在农场,Emma看到孩子们这样吃饭就会批评他们,说他们这样不尊重食物!这是从敬畏心、感恩心的角度。
从“注意力”的角度看这件事,可以如此解读:这种认知认为“把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是有效的,而“没有把注意力放在外部世界”的时间是浪费的;“把注意力放在大脑”的时间是有效的,而“把注意力放在食物、嘴巴里、肚子里”的时间是浪费的。
在寺院里,吃饭的时候是不能说话的。在禅修营期间,还会特别要求默数自己吃了多少口饭,并且每一口饭都要嚼30口以上才能下咽。虽然说,我去的寺院里不用“正念饮食”这种说法,而西方人则创造了“正念疗法”、“正念减压”、“正念饮食”等等十数个“正念”细分应用领域(也不知道是为了发论文还是为了行业规范管理划地盘)。总之,不管怎么称呼它,意思都是要“把注意力收回到自己的身体内部”。
吃饭的时候把注意力收回到身体内部有三个重要功能:第一,及时知道自己吃饱了没,免得吃撑;第二,及时知道自己有没有吃到让自己身体不舒服的东西——有问题的食物(比如发霉的花生)还在嘴里的时候就可以吐出来,不会咽到肚子里去,如果不小心已经下咽了,也不至于不知不觉又多吃几口;第三,注意力回到嘴里有助于咀嚼,注意力回到肚子里有助于消化。
我以前经常听到关于“吃”的两句话,一句叫做“想吃说明身体需要”,另一句叫做“好吃你就多吃点”。这两句话,如果在注意力收回身体内部的前提下也许是成立的,但如果注意力涣散,这两句话就成了灾难!好吃,不一定是你的身体需要,也可能是你肚子里的寄生虫需要;多吃,超过了合适的量,好吃也就变成了不好吃。
另外老师还说,人们说“饭后犯困影响下午工作”,意思仿佛是胃不该来占用脑子的资源;但现代人最常见的情况,却是脑子总是大量占用胃和其他身体器官的资源呢!
二、如何准备饭菜?
答:以有助消化、减轻胃肠负担为原则。
简单来说,熟的比生的好消化,切碎的比大块的好消化,发酵过的比没发酵过的好消化。也许有人说有些食物生吃营养好,烧熟了营养成分就没了,这个就每个人自己权衡了,也还要看你消化能力够不够好。毕竟,一堆食物吃进嘴里,减掉拉屎拉出去那部分,剩下的部分到底是成为你身体的能量,还是成为你身体的负担?
老师说,但凡说“一个食物对所有人都好”这样的说法,都是不可信的,因为每个人的状态差别太大。“彼之蜜糖,吾之毒药”,对此我是认同的。
老师说,有的食物,热量很高,能量不足。这个说法我也不知道算不算“科学”,但我是认同的。
总的来说,对于食物丰富的现代人,平时的状态主要是吃多了而不是吃少了,再加上吃饭的时候往往分心,更容易以“吃撑”为常态。所以,首要考量的事情,是不要让吃进去的东西成为身体的负担,其次才是身体缺乏什么需要补充,这样比较合理。
另外就是,有些工业加工食物的方法,会让人吃下含糖很多的东西而不知道自己吃了很多糖,吃下含盐很多的东西而不知道自己吃了很多盐。这是很多加工食品的特点,需要警惕。
三、如何获取好的食材?
答:好的土壤,适时取材,就近取材,不“以貌取菜”。
好的土壤是一个系统工程。化肥和农药的使用,几年时间就能把一片土壤搞退化;而通过有机肥的施加、种植合适作物与休耕,土壤也可以在几年内有明显的恢复。然而,这种做法与商业现状背道而驰,因此十分不易。这次上了课我才知道,一片地如果施十几公斤化肥就可以种菜,同样施有机肥却需要数吨!已经享受过化肥便利的农民缺乏了去拉粪的动力(再次感慨:现代生活为了追求“便利”所创造的这些快消生活方式,到底是以什么为代价的?),从而收粪堆肥去卖的生意也不会好做。更何况,现在无论是牛羊粪还是猪粪(也许人粪也是?),往往重金属超标,难以直接用来做有机肥。仅仅这一点,有机种植就是一件在当前系统下非常昂贵的操作。
适时取材也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个西红柿要想成为一个商品,就要方便流动;为了方便流动,它就不能太容易在运输途中给挤烂了。西红柿怎样才能不容易被挤烂呢?只能在青面獠牙还没熟的时候摘下来装箱,再事后用一些方法催熟变红。这样的西红柿,外表坚韧不易烂,口感生淡没有西红柿味儿,在美国超市常见。在这样一个商业系统中,一个做为“好商品”的西红柿,很难在吃的层面上是一个“好西红柿”。
就近取材,也就是农场离饭桌的距离足够近。这要看在什么地方:在乡村或者城乡结合部还是比较容易实现的,在大城市就不太容易。菜园子是否能做到社区里、做到学校里、做到房顶上、做到家里,这方面现在有挺多人在尝试。
至于不“以貌取菜”这一条嘛:虫子爱吃的,肯定是好菜!
我们种的菜开始发芽
最早知道分享收获农场,是因为刚生了娃的hui同学开始研究食品安全问题,研究到了一本《四千年农夫》分享给我。那段时间恰逢农场有参观活动,我们就约着一起去了一次。那一次跟掌柜的打了个照面,之后也再没什么交集。
我从小在城里长大,对农村一直没概念,那次去农场也无非是旅游的心态。其实,老神仙的老家就在浙江浦江的农村,而且他父母都是种菜高手。不过我这个儿媳妇一直做的有如空气,对农村、对种地,仍然一无所知,虽然也尝试学过,但总不得其法。我对土地,太过缺乏常识。
后来,在杭州认识了一位郑社长。郑社长总说自己是种地高手,年轻的时候万夫莫当,虽然后来搞东搞西了很多农业之外的事情,但始终还是一个“我是农民我骄傲”的农民伯伯。他说他有个梦想,就好像《桃花源记》那样,让今天的农村成为让大家快乐的地方,有“家”、有“根”的地方。虽然凡是我见到他的时候,他从来都没在种地,所以我也没从他身上学到任何种地的技能,不过对于“乡村振兴”这件事,倒是从他那里听了不少。
后来在2050@2019,lili和郑社长召集了“数字改变农村”的新生论坛,之后一段时间跟邓飞有了更多的互动,了解他在花开岭做的事情也是农村相关;又因为邓飞的邀请,在一场乡村振兴论坛上听到了温铁军教授的演讲,中间一段讲到了“生态人”与“资源人”,大意说:
人原本是人的样子,有人自己生长的姿态。但是进入现代社会之后,资本为了自己的需求,就要把人异化成为“人力资源”:资本需要的“资源人”,最好只有资本需要的生产属性,而其他的属性和“人性”则最好统统没有。于是整个社会——无论教育体系也好、经济体系也好、民政体系也好,都在有意抹掉人的本性,只留下“资源人”的部分。但,人就是人,人原本有自己生长的姿态,在这样的打磨下,一定会不舒服,就算再怎么自我麻痹也好,最终一定出现各种身心疾病,这是不可避免的。如此,生而为人,要么适应异化而生病,要么逃离异化而脱离主流。但还有一条路,那就是推动社会转型,走上生态文明的道路。
当时的我第一次听到这个观点,十分震惊且激动!对于城市,对于乡村,对于土地,对于现代化生活,对于身心各种不适的由来……多年来的种种疑惑,忽然如阳光照开层云,露出一线金光。
我和老神仙逃离北京之后,在2015年第一次到了腾冲。那是个日夜天地清明、坐看云山云海的好地方。虽然我有时候也会耐不住寂寞想要出去乱跑,但总的来说,有了自己的小院子,也算过上了抬脚就能出门看土的日子。
老神仙虽然父母是种菜高手,但他自己却没有系统的种过东西。他用百度和知乎上自学的法子摆弄小院子,网购或采购的大量杂物包含且不限于:
各种蔬菜种子、绿肥种子、大麦种子
两卡车的牛羊粪
两个车后备箱的各种土
两个车后备箱的化肥
上百米长的四分管
几十米长的二分管
喷头数十个
电磁阀若干
甜橙派若干
两只兔子
防猫抓兔子的红外警报器
两根锄头
看起来很高级的20升进口塑料喷壶
蚯蚓一盒
……
总之,用做工程的方式做了满院子的自动化系统,并且把家里的厨余垃圾都挖坑填埋堆肥,最后得到的成果是:
第一个月,满院子的土
下一个月,满院子的雪樱子(一种他认为很好的菜,但在当地主要用来喂猪)
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土
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向日葵
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土
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小青菜和生菜(那个月天天都吃小青菜和生菜)
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土
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大麦草
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土
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兔子草
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土
下一个月,满院子的南瓜(那个月天天都吃南瓜)
再下一个月,又是满院子的土
……
虽然乱七八糟,倒是也逍遥自在。直到现在,这个院子一眼看过去,估计外人也搞不清楚到底是荒地还是菜地(其实如果不是野草容易招蚊子的原因,我个人倒是不介意野草多。)
这次去了农场,虽然学到的种地技能有限,但我还是有点膨胀起来,想要把院子里的地再搞搞喽!
最后,感谢Emma召集这次“新吃货”活动,我表示玩得很开心,并且非常乐意分享给更多的人知道:)
正午,农场的梨园。
看到这个梨园,我就想起那些骑自行车来参加2050@2019的安阳市文心高中的孩子们。
文心高中的梨园,是否也是这个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