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青春献给人民检察事业——追忆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检察员楼若林
她是一幅画,画卷不长但绚丽多彩;她是一座山,山不算高但隽永秀丽;她是一首歌,歌声轻柔但荡气回肠。从事检察工作虽然只有短短8年,但她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全身心投入,从感觉身体不适到疾病确诊的一年多时间,一直坚守在公诉岗位上,没有请过一天假;她接受开颅手术后一星期才完全清醒,面对医生她虚弱地说出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什么时候能上班”;她在病情暂时稳定后立即回到工作岗位,一边接受化疗,一边坚持工作,直到疾病复发第二次住院开颅;在生命的最后岁月,她一直心系岗位,念念不忘工作和同事……她,就是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年轻的女检察员楼若林。
楼若林,1981年2月出生于浙江省奉化市,1999年考入西南政法大学,先后获得西南政法大学新闻学专业和法学专业学士学位。在大学学习期间加入中国共产党,因品学兼优多次获得奖学金。2003年7月经过公务员考试被宁波市江北区人民检察院录用,先后在侦查监督科、办公室、公诉科工作。在工作期间,她多次因工作成绩突出被评为区级优秀公务员、区级信息工作先进个人。2011年8月9日,楼若林因患脑部胶质母细胞瘤医治无效去世,年仅30岁。
楼若林同志是我们检察机关一名普通而又不普通的年轻人。说她普通,是因为她仅仅是基层检察院公诉科的一名普通公诉人,既没有夺目的个人履历和响亮的荣誉称号,也没有辉煌的工作业绩和傲人的事业成就。说她不普通,是因为她无论在哪个工作岗位上,都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从来没有丝毫的放松和懈怠。
她具有爱岗敬业、全力以赴的事业精神,8年里历经3个部门4次轮岗,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尽心尽力;她具有勇往直前、争创一流的工作作风,无论从事什么具体工作,都刻苦钻研,积极上进,争创佳绩;她具有宽以待人、严于律己的优秀品格,无论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坚持以集体利益和群众利益为重,待人真诚友善,处处为他人着想;她具有顽强拼搏、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在生病和治疗期间,始终保持了良好的心态,顽强与病魔抗争,弥留之际仍未放弃希望。
楼若林同志去世以后,宁波市江北区委追授他江北区“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发出了向她学习的号召。共青团宁波市委追授她为“勤勉敬业好青年”。宁波市妇联追授她为宁波市“三八红旗手”。省检察院为她追记个人二等功。最高检授予她全国最美青年检察官荣誉称号。
她的同事、同学、朋友在她去世后自发地开始了对她的悼念,大家撰写了许多怀念她的文章,放在了博客和检察论坛上,在很短的时间里引来了几万人的关注,很多相识和不相识的人都被她生平的点点滴滴所深深感动,为她心痛、落泪,并纷纷跟帖表示哀悼。
朝夕相处的领导和同事们说:“我们敬业刻苦,温柔善良,处处为他人着想的楼妹妹走了,愿你在天堂不再有痛苦!如果时光可以倒流,如果还有来生,我们还一起做同事,一起工作,一起生活,一起奋斗。”
与楼若林多有工作接触的法院同行说:“小楼的淡泊、谦和,与她那较真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一样让人印象深刻,愿好人一路走好。”
一位与小楼打过交道的律师说:“在她那里办过一个案子,亲和的态度确实让人难忘。其实公务员只要有这样的态度,她就已经非常优秀了。很遗憾!”
小楼的同学好友们说:“温柔善良、聪慧灵气的楼若林走了,从此,天堂多了一个天使!”
网络上很多素不相识的人们看了以后也纷纷跟帖:
网友“五味子”说:“虽然是第一次认识你——美丽可爱的小楼,并且是在你走后,但你的善良、你的坚强从来不曾离去。所以,我们为你喝彩,为你骄傲!并且,永不和你说永别!”
网友“碎了的心”说:“文章看了一遍又一遍,虽为男人大丈夫,但泪水已在眼眶中不知道打了多少转,为人世间失去这么好的人而惋惜,为检察院失去这么好的同事而痛心。真心地祝愿你一路走好!”
网友“冠益乳”说:“中午无意中看到这个帖,顿时热泪盈眶,难受。虽然我和你不相识,但你的好是那么的真实和难得,你的病是如此的残忍和无情。如果我早点知道你的故事,我会去看望你。”
带着我们无限的遗憾和眷恋,楼若林还是走了,但她的事业精神和工作作风,她的优秀品格和人生态度,将永远是我们前进的标杆,将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她已经出色地履行了一名人民检察官和共产党员的光荣职责,不愧为我们新时期基层检察官的优秀典范。
楼若林走后,在撰写她事迹材料的那几个日日夜夜里,回想着她生前的点点滴滴,我的眼泪总是控制不住。我知道,她是个坚强的女孩子,她不愿意我们为她哭,所以今天,我希望我能平静地向大家讲述一个忠诚于检察事业,无私忘我,任劳任怨的楼若林。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她留给我的第一眼:一头可爱的短发,穿着T恤和中裤,斜背着挎包,年轻、纯净甚至带着些许稚气的脸庞,让我误以为是哪个同事正上高中的孩子。那是2003年8月的一天,院领导把大学刚毕业的楼若林领进了我的办公室。从那天起,这个有着动听的声音和恬静笑容的女孩就成了我的同事,我的徒弟,并逐渐成为我最疼爱的小妹妹。
最初,面对这个看上去如此柔弱的女孩,我也有过疑虑:她适合当公诉人吗?她能当好公诉人吗?但当我得知她竟然获得了西南政法大学双学士学位时,我对她刮目相看了。能在四年的时间里攻下两个学位的女孩,肯定不简单!事实证明,她确实不简单,在很短的时间里,她就掌握了审查起诉工作的流程,阅卷、提审、取证、写审查报告、起诉书,一切都有模有样。而且,在带她出了几次庭后,我惊喜地发现,她有着一名优秀公诉人的潜质。
这些年,我带过很多徒弟,新人头几次出庭多会紧张,遇上狡猾的被告人和犀利的律师,更是会乱了阵脚,而这样的情形在楼若林身上却从没有发生过,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情况,她总能不慌不乱,以柔克刚。我有个习惯,陪同出庭时,会一一记下辩护人提出的辩护观点,核对徒弟在答辩时有没有遗漏,如有遗漏我再进行补充。但陪小楼出庭,我通常没有补充发言的机会,因为她的答辩总能抓住要点,切中要害,条理清晰,逻辑性和语言组织能力都非常强,而且没有废话和口头禅。我也很惊奇,年轻温柔的楼若林何以如此沉着冷静,反应灵敏?后来我得知,她平时除了跟着我出庭,还经常抽空去旁听其他公诉人的庭,认真记笔记,并买了很多有关出庭技巧的书学习。在她去世后的某天中午,我在她办公室整理遗物时,从一本工作笔记中发现了一张纸条,那是当年我第一次陪她出庭时写给她的需要注意和改进的几个要点,没想到,八年来,她一直保存着。如此天资聪颖又虚心好学的她,确实没有什么工作是做不好的。
楼若林勤勉努力、任劳任怨的工作态度,深得所有同事的赞赏。所以,每个部门的负责人都在向领导“开后门”争取她。对于经常性的工作调动,她总是选择无条件的服从,出现在院里最需要她的那个岗位上,忘情投入,默默付出,从无牢骚和怨言。
检察长高杰曾说过:“组织上给楼若林调动工作是件最简单又最麻烦的事情,最简单是因为她的回答总是只有两个字‘好的’,而最麻烦是因为每个部门都不肯轻易‘放人’。无论到哪个部门工作,楼若林都是最受欢迎的人。”
2004年下半年,仅有4个人的侦查监督科因为一位老同志体弱多病,另一位女同志即将临产,办案力量严重紧缺。楼若林被调到那儿担任内勤,她凭借自身特有的细心和用心,利用内勤管理案件材料的便捷条件,系统地建立起了“在逃人员信息库”,给全科的立案监督工作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同时她还参与各类刑事案件的办理,成为科里的办案骨干。一次,她在提审一起故意伤害案的嫌疑人时,犯罪嫌疑人无意中说到有个叫“大眼”的贵州六盘水人也实施了伤害行为。可是公安报捕的证据材料并未提及此人,在押的嫌疑人也无法提供“大眼”的具体信息。认真细致的楼若林不愿放过任何可立案监督的线索,把这个“大眼”存入了她的“线索库”。三个月后,在科里讨论一起寻衅滋事案的过程中,她突然发现该案也有一个在逃的“大眼”,而且也是贵州六盘水人。会不会就是同一个人呢?楼若林立即向科长汇报,并提审该寻衅滋事案的犯罪嫌疑人,基本判定两案中的“大眼”是同一个人,并且得到了“大眼”更为详细的信息。之后,她借助公安机关的身份查询系统,收集了贵州省六盘水某镇28名齐姓人员的照片交同案犯辨认,从而准确锁定了犯罪嫌疑人齐某,向公安机关发出了要求说明不立案理由通知书。最后,齐某被法院以寻衅滋事罪和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四年。
新闻专业出身的楼若林是院里公认的好“笔杆”,所以很自然的,她两次被“挖”到办公室。在办公室,她身兼信息、宣传和统计三个岗位。统计是项非常琐碎细致的工作,每月都有上千条的统计项目,需要她一条一条逐项核对。而勤于钻研的楼若林,在很短的时间里就成了统计方面的行家,经她核对后上报的统计报表从未出现过差错。她还能给全院所有的内勤上统计培训课。而写起信息和宣传材料来,她更是精益求精,因成绩突出,连续几年被评为各级信息工作先进个人。为了获取第一手素材,她经常拿着笔记本穿梭于各个业务部门,诚恳地向科长们了解科室工作的创新点和亮点,向承办人了解可供宣传的案情。两年里,她累计撰写各类信息、宣传材料200多篇,其中关于检察工作的信息多次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省检察院和市检察院录用,《检察日报》、《宁波日报》、《宁波晚报》等各级各类媒体上经常有她写的关于案件的报道,百度上至今仍能搜索到她的部分作品。在每一篇辛勤撰写的稿件上,她总不忘署上相关案件承办人的名字,并且总把自己的名字署在最后。她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功劳总是让给别人。
2007年1月,怀揣着优秀公诉人梦想的楼若林回到了公诉科,并且毫无怨言地接过了内勤的班。繁琐的内勤工作,她干得井井有条;办案,她认真细致;接待当事人,她热情耐心;出庭公诉,她沉着冷静。她是我最得力的助手。失去她,是我,是我们公诉科最大的损失!
她经常主动为我分担写材料的任务,而且她写的材料,我基本上不需要作什么改动。我好几次对她开玩笑:“我觉得我这个科长应该由你来当,你的工作思路比我清晰多了。”2010年3月,已在病中却不知情的她,在接到我让她写份调研材料的电话后,拿着笔记本来到我的办公室,轻轻柔柔地说:“我现在记性不好,怕记不住,你说要点,我记下来。”第二天,她就把一份高质量的材料交到了我手上。她病后,我总回想起那天她坐在沙发上低头专心记笔记的那一幕。那时的她,默默忍受着病痛折磨的她,是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赶写出这份材料的啊?
我体谅她身兼内勤的辛苦,所以经常分一些简单的案子给她。她察觉到了,主动跟我说:“我想办大要案,不然我会跟不上大家的。”她妈妈后来告诉说,周末回奉化,她总是把工作带去,加班到很晚。
经过多个部门不同种工作的历练,楼若林办起案来更加成熟大气了。她曾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思辨之美,在刑事司法领域,最直观的体现就在于庭审中公诉人与律师的交锋。”为了让这种美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每次出庭前,她都会作好充分的准备。遇到一些疑难复杂案件,她更要拟定好几套出庭方案,以不变应万变。和她同一办公室的书记员回忆说:“小楼姐有个习惯,出庭前经常会两手托在额前,闭上眼,口中念念有词。”那是她在脑海中想象庭审场面,模拟应对律师可能提出的各种辩护意见。她的勤奋使她很快成长为公诉科的中坚力量,出庭的能手。她写的公诉词,也充分体现了她的好文笔,既有法理,又饱含情理,常常有被告人被她发表的公诉意见所感动,当庭痛哭忏悔。法院刑庭同志对她的评价是:“在法庭上,她的声音不是最响亮的,言辞不是最犀利的,但她却是最镇定最有准备的。”连与她交锋过的律师对她外柔内刚的出庭风格也大为赞赏。在她的病确诊前,院领导正准备推荐她参加这一届的全市优秀公诉人比赛。
2007年7 月,楼若林出庭公诉一起受贿大案,全科同志和院里的分管领导都旁听观摩。庭审中,原先认罪态度较好的被告人突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闪烁其词,意图翻供,而辩护律师也提出其中几笔并非受贿,而是人情往来。也许是看见公诉人是这么年轻柔弱的女检察官,律师的言辞里流露出几分轻视。但楼若林既没有被律师的不逊言辞所激怒,也没有被律师的观点牵着鼻子走,而是根据事实和法律,不紧不慢、有理有节地一一反驳。最终,法庭采纳了她的公诉意见。庭后的评议中,科里的几位老公诉人都说,他们干公诉这么多年,很多时候遇到这种情况还是会禁不住语速加快,情绪激动,而楼若林的沉着冷静太值得他们学习了,真是后生可畏!
在办案中,楼若林非常重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她对当事人及家属的热情和耐心是出了名的。很多当事人和家属气冲冲上门,在受到楼若林的接待后,却能心平气和甚至高高兴兴地出门。她承办的一起故意伤害案件的被害人,在公安侦查阶段就因难以沟通而出名。案件到楼若林手上后,这位被害人为了早日得到赔偿,隔三差五来找楼若林,并把气撒在楼若林身上。常常进门就对着楼若林破口大骂,在办公室里一坐就是半天,激动地叨唠个没完,甚至威胁如拿不到赔偿款,他就去炸犯罪嫌疑人的家。楼若林总是不厌其烦地向他说理释法,并了解他生活上面临的困难,安抚他的情绪。同事看不过去,有时也替小楼说几句,并建议她下次干脆到隔壁办公室躲躲。但小楼对同事说:“被害人老婆没有工作,老家还有老父亲要赡养,全靠他一个人的工资,他在意自己的身体,也是常情。再说谁摊上这样的事都窝火,让他多说说,气也会消一些。这个案子是因民间纠纷引起的,符合刑事和解的条件。”其实民事调解不是公诉工作的主要职责,她完全可以起诉后让法院去处理这种棘手的问题,但她却想早日帮被害人争取到赔偿款,早日化解社会矛盾。为此,她一次次和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沟通,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促使双方达成了刑事和解。两个多月后,楼若林竟然接到了那位难缠的被害人打来的电话。他说他要去台州工作了,临走前向小楼告个别,再次向她表示由衷的感谢。
2009年上半年,休完产假回来的楼若林身体慢慢出现了不适,并且越来越严重。好多次,我看她趴在办公桌上,难受得不行。我和 39 44812 39 17871 0 0 5356 0 0:00:08 0:00:03 0:00:05 5357他同事都劝她回家休息,她总说:“没事的,趴一会儿就好了。”在病情确诊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她没有因病请过一天假。
2010年4月2日,宁波的医生初步确定她患了脑部胶质母细胞瘤,需要马上赶往上海复查。这天下午,院里正好要开检委会,她承办的一起非常复杂的多被告多次抢劫案件也要提交讨论。我建议由其他人来代她汇报,可她坚持自己汇报,说担心别人不熟悉案情,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汇报,会影响检委会委员们作出正确的判断,还说已经跟办公室说好了,让她第一个汇报,不会耽误看病的。会上,她提出,认定其中一名犯罪嫌疑人构成犯罪的证据之间存在矛盾,建议对其作存疑不起诉处理,得到了全体委员的一致认可。案件讨论完,她才急匆匆离开。这也成为她办理的最后一起案件。
在业务部门工作的6年里,楼若林共办理各类刑事案件300余起,无一错捕错诉。她还凭着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追捕追诉40余项,使犯罪分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因为有目共睹的工作业绩,她多次被评为区优秀公务员、优秀共产党员,并受到院里和区里的嘉奖。三年不到的时间,她就从助理检察员升任检察员。她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政法干警核心价值观,书写着对检察事业的忠诚与热爱!
工作中的楼若林,脚踏实地、兢兢业业、无私忘我。生活中的楼若林,体贴热心、淡泊名利、积极进取、孝顺仁爱。不管是她的同事、朋友,还是她的家人,都无不称赞她的好脾气,无不佩服她的好人品。她的高中老师形容她“就像一杯茶,越品越有味道”。她的大学同学描绘她“是个永远浅笑盈盈、声音柔和、内心坚定的江南女子,像一朵栀子花,绽放在大家心中……”
楼若林善解人意,对人总是体贴入微。曾在侦查监督科和楼若林坐一个办公室的同事至今还记得,在她怀孕期间,出于对肚中孩子的在意,每次写完材料总是及时关闭电脑,以免电脑辐射对胎儿产生影响。后来她留意到,楼若林每次做完需要使用电脑的工作后,也会马上关闭电脑,而且能手写的材料尽量手写,从不嫌麻烦。在公诉科的时候,一位女同事上班时扭伤了脚,行动不便。看见她每次拖着费力的步子经过自己的办公室,楼若林总是欢快地跑出来追上那位同事,“需要什么,我来吧。”“材料要交给谁,我替你送过去”。楼若林不但细心地搀扶着她上厕所,还给她到食堂打饭。下午一上班,楼若林将一盒伤膏送到了这位同事手上。同事既吃惊又感动,因为当时的单位周围并没有药店。“怎么?中午没休息,跑去买这了?”而楼若林只是轻轻地说:“我中午没事出去转转,刚好经过药店,就顺路带了回来。”
家人、朋友、很多同事甚至同事孩子的生日,楼若林总是记得。而且每一次,她都会送上甜蜜的祝福和贴心的礼物。当年一起住集体宿舍的同事回忆,同住几年间,每一个人的生日,她都记得非常清楚,有时他们自己都忘了生日,她却总会悄悄送上精致的礼物,而他们到现在还是没能记住她的生日,却等来了她的祭日。2011年7月的一天,因脑瘤压迫语言神经而不能说话的小楼不停地向妈妈打着手势。妈妈给了她一张纸和一支笔。她歪歪斜斜地写下了一个要好同事的姓,妈妈问她今天是不是这个同事的生日,她点头。妈妈明白她的心意,替她打电话给这个同事祝福生日。同事接到电话后顿时泪如雨下,不明白受尽病痛折磨躺在病床上不知今昔是何年的她,如何还能记住自己的生日?
像这样的故事,在每个同事和朋友的心底还埋藏着许多许多……一桩桩或温馨或感人的故事,在大家的口中和笔下再次重叠出小楼那亲和的面容。在曾经同住集体宿舍的男同事眼里,她是那个亲切的“楼妹妹”:但凡大伙中谁有情绪波动,她总会默默地陪同在他们身旁,没有过多的言语,却总能让人慢慢平静。在同一办公室同事的笔下,她是那个最最贴心的好同事:中午回家给孩子喂奶回来,要是到早了,她就会站在门外,直到上班铃声响才开门进来,为的是不影响同事的午休……
在我们的记忆深处,楼若林一直都是这样一个善良的女孩,不仅处处为人着想,还十分的热心。大学期间,她就曾多次参与过无偿献血。工作后第一次遇到院里组织献血,她也踊跃报名,当年就再次献血。之后,每年院里组织献血,她还是会积极报名。但院里有不成文的规定,参与过献血的同志,近两三年内不再考虑。她去要求:“我身体好得很,一年到头都不会感冒,就让我献吧!”未得到许可。于是有一次,她周末回奉化,看到广场上的献血车,就悄悄上去献了血。她把献血后得到的饼干带回家给爸爸妈妈吃,却不告诉爸爸妈妈献血的事,直到妈妈从她衣袋里翻出献血证,事情才“暴露”。而这事,也是她过世后,同事去她家时,才从她母亲的口中得知。
她母亲还回忆:“若林在读小学三年级时,一天中午吃饭时分,带来一个女同学。一进门她就仰着脸,非常恳切地对我说:‘妈妈,她今天没有饭吃,到我们家来吃好吗?’”她高中的同学至今还记得她当年一个人默默地在学校车棚整理摆放同学们的自行车的身影。大学时,尽管家境并不富裕,但她常以有限的生活费接济同学,倾力帮助他人却从不求回报。工作后,每次院里组织捐款捐物,她总是最积极的那个。2010年底,院里又要组织捐衣物活动,在家中病休的她,接到院里群发的短信通知后,马上整理了一大包衣物,第二天亲自送来。后来,院里有捐赠活动,再也不敢将短信发到她手机上,因为由于治病而经济拮据的她,更需要别人给她捐款才是啊!
楼若林为人和善、心地仁爱,一切皆源于她对人对事的宽厚和包容。同事说,“别看小楼长得秀秀气气,为人却很是大气,从来不会为了小事与人斤斤计较。”面对工作,她吃苦在前,面对荣誉,她却总是躲在后,总说别人做得更好,她还要努力。她休产假期间,正好碰上院里中层岗位竞聘。出于发动每一个符合条件的人员共同参与的本意,也为了让每一个岗位实现充分竞争,政治处通知她也要尽量参加。她自认为凭她的工作资历,竞争那些岗位的时机还不成熟,但为了全院的工作大局,她还是认真准备,挤出喂奶的时间特意回院里参加了竞聘演讲。她真挚的演讲博得了满堂经久不息的掌声。凭着优秀的工作业绩和极好的为人,她成为那次竞聘民主评议得票最高的一个。事后,由于她工作时间不长,又加上尚在哺乳期的原因,未被聘为中层干部。对于未能聘上的同志,院领导一个个谈心答复。给她打电话的是检察长高杰,为此高检还专门准备了一段安慰的话。没想到,刚谈到这事,楼若林反倒先安慰起领导来:“没有关系的,我自己也知道凭我现在的条件还不能胜任中层职务,我会加倍努力的。我个人不会有其他任何想法和情绪,请院领导放心好了。”至今,高杰检察长还清晰地记得电话那头的理解和坦诚……
外表柔弱的楼若林,其实内心深处还有着男儿般的豪迈和坚毅,因此生活中她也是格外地勤勉。楼若林这个名字是她妈妈取的,借用了姓氏中的“楼”字,希望她将来有房住。但她却对自己的名字有着另一番释义。她在大学时写给妈妈的信中说:“林者,双木也,木者,男丁也,我一女顶两男。”她向好友透露过职业梦想:“我想做一名记者,战地记者的那种,揭露人间的黑暗和真相,伸张正义与和平。”因为这个志向,大学时她选择了新闻系。也怀着同样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她在大学四年有限的学习时间里,又选修了法律,在获得文学学士学位的同时获得了法学学士学位,并多次获得奖学金。同时,她还充分利用大学的时光,考出了英语六级证书、英语口语B+级证书、计算机国家一级证书等,并拿到了驾照。毕业后,做不成战地记者的她,毅然选择了检察官这个同样能直面黑暗、伸张正义的职业。
但是,成为检察官的道路并不一帆风顺。前两次司法考试失利后,她下定决心,作了更加充分的准备,提前十个月开始复习。在考试前的一两个月,每天晚上她都看书到很晚。常常,同住集体宿舍的同事们回来晚了,还能看到她门缝里透出来的灯光。周末,同事叫她一起出去玩,她拒绝了,说复习还不充分。好多次,一起复习迎考的同事丢下书本想偷个懒,她走过来,边拍打着自己的脑袋说“头好痛”,一边提醒同事看书。这一次,她终于如愿以偿。她去世后,妈妈在她学生时代的周记里看到她写过这样的话:“我从不否认失败,但我敢正视失败,因为我始终相信自己!”也许,正是这种信念伴随着她一路走来,在挫折和失败面前从不气馁。
楼若林不仅是外人眼中的好同事、好同学,在家中更是一个好女儿、好媳妇、好妻子、好母亲。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从小到大,楼若林的孝顺都为亲友所称道。大学期间,她常常省下生活费给父母买礼物;工作后,每次逛街,她首先看有没有适合父母的衣服和用品,她父母的衣柜里挂的衣服全是她买的。而结婚后,她对公婆的孝顺又在她公婆所住的小区传为佳话,很多老年人都羡慕她公婆有这么好的儿媳。公婆一直想去北京旅游,身怀六甲的她就亲自联系了旅行社,付好钱。公婆出发时坐的是清早的飞机,她挺着大肚子去机场送机;公婆回来时她又亲自去机场接机。在她走后,她婆婆在她遗体旁哭诉:“若林,我是再也找不到你这样的好媳妇了。”
第二次开颅手术出院后没多久,她竟然偷偷瞒着家人独自一人拖着无力的腿去商场给妈妈和婆婆买母亲节的礼物,她说:“我争取明年还给你们买。”她又坚持亲自到家具商场给父母挑选了一套新沙发,她说:“家里没有软沙发,我一定要给你们买一套,这件事不做完,我走了也不会安心。”5月底妈妈生日那天,再次入院躺在病床上的她,突然睁开眼睛对妈妈说:“妈妈,生日快乐!”妈妈这才想起今天是自己的生日,想到这恐怕是最后一次听到女儿的祝福,悲痛难忍,握住她满是乌青未退的手,眼泪再也忍不住。
在儿子面前,楼若林是一位慈爱的母亲,母爱的天性和责任让她殚精竭虑,不知疲倦。休完产假上班后,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中午她必定赶回去给孩子喂奶。婆婆提出晚上帮她带孩子,她既体谅婆婆的辛苦,又珍惜和孩子共处的时光,坚持自己带。每天晚上哄孩子入睡后,她还要做些洗衣打扫之类的家务,有时还要加班赶案子写材料。孩子半夜要吃好几次奶,且常常哭闹,她几乎没有一个晚上睡过完整的觉。但她沉浸在做母亲的幸福之中,再辛苦都不觉得累。为了记录下孩子成长的点点滴滴,她还重拾写日记的习惯。其实自生下孩子后,她的病情就一直在发展,但她从没想过给孩子断奶,直到再也支撑不下去。
得知自己的病情后,她最牵挂是工作,最放不下的则是当时只有15个月大的儿子。所以她一直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着,她说她要努力看着儿子长大。第一次手术后,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生命已进入倒计时的她,迫切地想为孩子留下些什么,于是她在给儿子日记中写道:“阿宝,对不起,妈妈不能陪你长大了。妈妈托外婆买了好几套我小时候爱看的书,等你上学认字了就可以看了。……你要多读书,这样人生会有很多寄托与乐趣。妈妈真的希望你是爱读书、珍惜亲人朋友的好男人。妈妈希望你大学比妈妈读得好,工作也干得比妈妈好,健健康康,快快乐乐!……男人要稳重大气加踏实,宝贝你要记得!”殷切期望,尽在其中。可惜,由于疾病复发,这本宝贝日记再也没能写下去。
楼若林走后,很多人回忆起她,都把她形容成一个天使。有同事在纪念她的文章中写道,“温柔善良的你,必定是天堂最受人欢迎的天使。你会在天上注视着我们……”还有朋友在论坛留言说,“今生能够遇见你是我的幸运,是你让我相信,天使曾经来过人间……”。楼若林,她就是这样一个女孩,对别人好,从不要求别人回报;对别人宽厚,总是发自真心。她就是有这样的魔力,她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总能温暖着别人的心,让人难以忘怀。
在她短暂的一生中,虽然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但她留下的平凡点滴却让我们最真实地体会到了:对事业的执著热爱、对责任的担当守护以及对困难的无畏无惧。我们敬仰她认真负责和追求卓越的工作精神,我们感动她善良、仁爱的人格魅力……
直到最后患病的一年多时间里,她也从未放弃和改变过她的信念追求,而且她在最后时光所展现出来的坚韧和乐观,更加令人动容敬佩……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不幸,面对病痛的日夜折磨,面对死神的一步步逼近,她用顽强的意志战胜了对病魔的恐惧,用灿烂的微笑面对着家人与朋友。这是用心才可以感受到的最美语言,她把痛留给了自己,把微笑和爱带给了身边所有的人。
2009年3月,楼若林休完产假回来上班。渐渐地,同事们发现她身上有了一些令人匪夷所思的变化:以前连感冒都很少的她,现在却三天两头感冒;一向记忆力超好的她,现在却经常忘事,有时甚至连天天见面的同事名字都会想不起来。大家都以为是带孩子太累所致。科长也发现,向来严谨细致的她,现在办案时总会出一些小差错。科长以为她带孩子分了心,尽管非常理解,但次数多了,还是忍不住批评了她。她温顺地立在一旁,轻声保证以后一定仔细。后来才明白,她开始屡屡出错的时候正是她病情迅速发展的时候,这让科长深深地自责和后悔。一开始,小楼还只是因为脑瘤压迫神经导致胃部不适,长期服用胃药,到后来,她经常头晕、头痛、呕吐,走路没有力气,记忆力也越来越差,人越来越消瘦、憔悴。但到疾病确诊前的一年多时间里,她没有因病请过一天假,也没有因病痛而影响耽误工作。同事劝她回家休息,可她每次都忍痛坚守在岗位上。这种坚守是一种意志,也是一种责任。只要在岗一天,就要守岗一天,就要爱岗一天,她就像一颗螺丝钉,坚定守护着自己的职责。
2010年4月2日,楼若林的病情在宁波得到了确诊,脑部胶质母细胞瘤,恶性程度最高的四级。随后立即到上海进行复查,上海的复查结论与宁波的一致,而且术后存活期只有一年左右。所有得到消息的人都震惊和痛心,唯有她,却是那样的平静,平静得让人难以置信。在她清秀娟丽的脸庞上,没有任何悲伤的痕迹,在她明亮清澈的双眸里,没有任何恐惧的阴影。可在她的心里,却要用怎样的坚毅去抵挡这生死考验?
在接下来一年多的最后时光里,她始终微笑着,没有一个人见她掉过一滴泪,甚至是她的妈妈。她时常微笑着安慰痛哭的父母:“人总会死的,我们以后在天上还会相见的。”每个人都在心中问:像她那么柔弱的姑娘,面对病魔却变得那么坚强、勇敢和乐观,她是如何做到的啊?也许她写在日记中的这段话能给出一些答案:“人不一定要完美,但我认为应该完整;人可以安定,但也要习惯飘泊;可以享受幸福,但也应该承受痛苦。”
4月中旬,她回单位办理请假手续,很多获知其病情的同事都哭了,但她却微笑着安慰:“你们别担心我,我没事的。你们放心吧,等我病好了,我就回来!”她将未办完的案件连同记有注意事项的纸条交到接班的同事手上时,歉疚地说:“给你添麻烦了!你工作那么忙,还要帮我。”几天后,已在上海华山医院等待手术的她给科长发来了一条短信:“对不起,还有个案卷我忘记移交了,就在我办公桌的抽屉里。工作没做好,真的很抱歉!”在最后危难的时刻,她还在脑海里反复思量着工作,丝毫不敢对工作有所怠慢。
2010年4月21日,院领导、同事去上海探望第二天就要接受开颅手术的楼若林,并带去了她只有15个月大的儿子。当时已剃光头发的她为了不吓着儿子,戴好了帽子才打开病房的门。可是孩子非要摘掉她的帽子不可,并去抠医生固定在她头上的手术定位材料,长辈们只好把孩子抱开。她走出病房,躲在墙角,微笑着远远地望着声嘶力竭哭喊着要妈妈的儿子。这一幕,让所有人都潸然泪下,唯有她,眼中没有一丝泪光。
第二天一早,她被推进了手术室。进入手术室前, 妈妈安慰着说,“若林,你不会有事的,妈妈非常自信!”她微笑着点点头,非常镇定地喊了一声“妈妈!”虽然言语不多,但她那明亮清澈的双眸里始终饱含着生存的希望与勇气,仿佛只是进去睡一觉。
第三天上午,昏迷中的楼若林被从重症监护室送回病房。醒过来后,看到守在床边的亲人和同事,她竟然又绽放出大家熟悉的笑容。之后她一直昏昏沉沉,时睡时醒,但只要醒来,温柔恬静的笑容就会挂在脸上。术后一个星期,她才能说出完整的话,这天,医生带着一群护士来查房,她虚弱的第一句话竟然是“我什么时候能上班?”听闻此言,医生和护士面面相觑,相对无言,然后微笑,流露出敬佩之情。我们时常会追问生命的意义在哪里?此时一个年轻的生命在告诉我们,对工作的执著热爱是她人生意义的寄托,只要能好好地工作着,就是有意义而完整的人生。
接下来,楼若林接受了很多次的放疗和化疗,脸肿了,牙痛,头痛,掉发,翻江倒海地呕吐,晚上辗转反侧,夜不成眠,她苦痛着自己所有的痛苦,却从不在家人面前呻吟,从不轻易地吐露一丝哀怨。病痛的折磨,她默默地一人承受着,不愿让亲人为她担心。一天清早,她良久地注视着镜中的自己,表情严肃,妈妈站在她背后忍住眼泪说:“若林,你吃苦了!”她微笑着安慰妈妈:“还好。”还好两字隐去了所有的痛苦,但如何能隐去妈妈的心痛?
在奉化老家,她常跟在妈妈身后,沉静地说:“妈,我不在了,你要自己照顾好自己。”每每听闻此言,妈妈总会痛哭甚至发怒,于是后来,她不再说这话,而是常在父母面前镇定地、吐词十分清晰地唱《大约在冬季》:“轻轻的我将离开你,请将眼角的泪拭去。漫漫长夜里,未来日子里,亲爱的你别为我哭泣。前方的路虽然太凄迷,请在笑容里为我祝福。虽然迎着风,虽然下着雨,我在风雨之中念着你。没有你的日子里,我会更加珍惜自己,没有我的岁月里你要保重你自己……”长歌当哭,父母明白她的心意,心如刀绞,还有比生离死别的暗示更令人心碎的吗?这就是楼若林,她用这种方式来安慰、回报挚爱的父母,表达拳拳赤子之心,这种从容、坚强,需要何等的定力啊!
每当有同事朋友去探望,她总是不顾家人劝阻拖着虚弱的身子到门口迎接。当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却又想不起名字的时候,她执意不让大家告诉,而是很认真地在手心一笔一划地回想,然后开心兴奋地喊出每一个人的名字。面对大家关切的眼神,她总是用欢快的语调安慰大家:“我很好,你们不要担心!”她在发给同事的短信中说:“我会加油,争取长长久久地和你们一起工作、生活!”“我相信会有奇迹!因为我不屈,我韧性十足。”
病情稍稍稳定后,她一再向领导要求回来上班,她说:“我现在脑子不好使,案子办不了了,但帮大家填填文书、装订案卷也好的。”领导考虑到她的身体状况,劝她安心在家养病,但惦念工作思念同事的她,好几次来到院里看望大家。她也常在电话中问起科里的情况,听说案子很多大家很忙时,她难过地说:“我病了,拖累了大家,该我办的案子要大家帮我分担,真的很抱歉!”
2011年初,第三次复查,医生说她的病情控制得很好,她非常开心地给院领导打来电话:“我好了,真的可以来上班了。”大家也都以为奇迹真的发生了。回来上班的第一天,同事看到她无限深情地用双手抚摸着她的办公桌,轻声说:“终于又回来了。”同事们几次看到她翻阅案卷,她说希望自己能尽快熟悉起来,争取重新办案。其实上班的这段日子,她还在继续接受化疗。
3月起,她的记忆力、语言表达力、行走力又明显下降,但她还是坚持挤公交车来上班,没跟任何人提及。有细心的同事在议论:“小楼怎么又忘记我们的名字了?” 3月28日,她发来短信:“科长姐姐,我要休息几天,别担心。”转眼又到了4月,却再次传来不幸的消息:她的脑瘤复发了。4月18日,她在宁波市第一医院接受第二次开颅。进手术室前,她依然微笑着,握紧拳头说:“我会加油的!没问题!”当被推进手术室时,她忽然高亢地喊了一声:“同志们再见!”声音坚定而清脆。
第二次手术后,她依然心系岗位。她曾问爸爸:“我什么时候病才好啊?什么时候能上班啊?”院领导前去医院探望,高杰检察长俯下身问她:“你认识我吗?”她微笑着点头,在手心里写了个“高”字,却怎么也发不出这个音,过了片刻,却轻声问:“你会走吗?”高杰检察长明白她是在关心换届后他的去留,禁不住湿了眼眶。每当前去探望的同事和她说起单位的事,她都流露出十分关切的神情。5月初,单位搬迁新址,躺在病床上的她多次对家人说想去新大楼看看,还特意打电话给同事,对大家帮她搬办公室表示感谢。同事跟她说起新环境新同事,她用开心的语调说:“好的!”“真好!”但却能听出她的遗憾和眷恋。她再也没有机会踏进单位的新大楼,而“我还会回来上班的”这句话,至今还在同事们的耳边萦绕。
自己不能回到心爱的公诉岗位上,她就将对事业的热爱寄托在同样从事政法工作的丈夫身上。在公安局工作的丈夫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常来医院陪护,楼若林的妈妈对此颇有微词,楼若林却对妈妈说:“他热爱他的工作,我应该支持他!”
从第二次手术到离世,楼若林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医院里,她所在的病区,她的病最重,可她总是用真切的关怀和善良的言行温暖着身边的人。在每位同病房的室友进手术室前,她总是不忘送上鼓励:“别怕,你会好起来的”。一次邻床盐水已挂完,陪护的家属因聊天没发现,不经意间却见她费力地将手指向邻床上方的空瓶子,家属这才恍然大悟,感叹道:“她自己病得这么重,还关心着别人。”在上海有一位姓潘的病友称楼若林是“勇敢的检察官”,当时楼若林胃口很差,吃不下东西,她每次都把自家的小菜送给楼若林吃,千方百计的逗楼若林开心。她出院后,又专程与丈夫来看楼若林。
领导、同事、亲朋好友送来不少水果,小楼每次总是先分给护工吃。一次她表姐送来杨梅,妈妈挑了两颗好的递给她,她拿在手里,比较了一下,执意要把一颗最大最好的给护工,护工不吃,她也不吃。她常会拍拍护工的肩膀,微笑着示意她休息。护工常叹气:“这么个好人,怎么会得这个病呢?”
医院经常需要抽血化验,一次照例抽动脉血,实习护士抽了两次没有抽出来。妈妈看着心疼,拒绝实习护士再抽,要求有经验的护士操作。谁料,她转过头用眼神制止妈妈,又转过头向实习护士颔首微笑,示意继续。在住院的日子里,接触过她的医护人员、病友及家属无不赞叹她的善良和坚强。
无论自己多么病重,无论面对相识与不相识,她都永远怀着一颗不变的仁慈友爱之心,考虑别人胜过考虑自己。在她生命的最后两个月,迅速蔓延的肿瘤造成她半边身体失去知觉,并且从早到晚呕吐,常常胆汁混着鲜血喷射而出,已基本无法进食,全靠一天24小时打点滴维持。妈妈看到她痛苦的表情,哀求她难过了要喊出来,这样人会舒服点。可她即使再痛,她也不呻吟,怕影响病友休息,怕家人为她担心。但只要一见到前来探望的朋友同事,她仍然会温柔地微笑,费力地抬手打招呼。每次前来探望的同事朋友呆了不到两分钟,她就会不停地挥手示意大家离开,生怕大家因探望自己而影响工作和生活。同事在她走后流着泪感叹:也怪她太美好,连死神都来跟我们抢她。
“平凡中见伟大,柔弱中显坚强”,是楼若林一生的真实写照。这位看似平凡的“80”后女孩以她短短三十年的人生轨迹告诉我们,什么是生活中的真、善、美;她也以踏实敬业、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和实际行动,诠释了对检察事业的执着追求和热爱,践行着“忠诚、为民、公正、廉洁”的理想信念。她始终保持着一名优秀共产党员所具有的崇高思想境界,是我们身边最朴实而又最为值得尊敬的闪光人物、学习楷模,更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温暖与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