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香港传真 | 股东会见闻录:香港人眼中的内房股

2017-07-06 观点地产新媒体 观点

置顶:点击上方蓝字“观点”,欢迎关注并置顶,即可快速获取房地产新鲜深度资讯。

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内房股东会,其实除了会场内坐满两鬓斑白的老人外,会场门外也会聚集着一群中青年,他们一般为香港本地的媒体。

观点地产网 进入夏天,香港烈日当头,星级酒店或甲级写字楼中,经常出现一些两鬓斑白的老人。

他们并非酒店房客/职场白领,也不是“叹空调”的闲人,而是作为资本市场中的一份子,参与香港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这一阵子,许多于香港上市企业筹集举办一年一度的股东大会,他们作为小股东出席。

与A股上市房企于内地举办的股东周年大会相比,这些老人在H股上市房企股东周年大会中颇具代表性。

如果有机会参与A股上市房企的股东周年大会,你会发现,到场的大多数为中青年,他们穿着正装或工作服装;而H股上市房企的股东周年大会中,老人一般占半数以上,穿着颇为日常。

“尝点心”的老人

6月的一个早晨,一位白发齐肩的“师奶”赶至香港某酒店,此刻时钟指向10点30分,但当她打开股东大会会议室的大门时,发现整个会场已座无虚席。

在场其他小股东九成以上均为两鬓斑白的老人,他们手中拿着普通决议案的投票表,抬头目视正在介绍2016年经营情况的企业管理层。

工作人员在最后一排增加座席招呼她入座之后,她看着茶歇区默默念叨:“没吃过这家酒店的点心,想过来尝尝,怎么只有咖啡?”

股东大会增添茶水和点心,再派发一张饼券,是香港上市公司举办股东大会的不成文规定,许多于香港上市的内房企业也“入乡随俗”,这似乎成为吸引这些老人参与股东会的原因之一,一些大型上市内房企业的股东会现场,甚至还会出现老人排长队领饼券的情况。

这次举办股东会的是一家年销售规模300亿左右的内房企业,股价并不太高,每股收益还是负值,被问到为何买这家房企的股票时,入座的一些小股东说,没什么特别的原因,他们的钱都是交由投资机构进行投资。

但这看起来并非所有小股东的选择,一位同样头发苍白的老太太就表示,从这家内房企业首次公开募股起,她就一直持有其股票。尽管比起IPO之时,现在的股价还跌了,而她将自己的长期持有称为“支持”。

这种略为“感性”的长期投资并非为个例,听过一个故事,是某内房企开股东会,有一位老太太当场表示,零几年开始买入该房企股票,如今一起买股票的先生早已过世,但她依然持有。

伤感的故事背后,是其入手该房企股票13年,至今未能解套——该内房股股价从她刚买时的港币4块多一度跌至几毛钱,到现在也仅为1块多。

交由机构进行投资与长期持有,实际上是港股市场较为突出的特点。

曾有统计机构对比2016年一季度A股与港股个人投资者的占比,彼时数据显示,A股自由流通市值中散户的占比高达85%。而港股现货交易额中,个人投资者占比仅有26%,远远小于机构投资者61%的占比,也就是说,A股是以散户为主导,而港股则以机构为主导。

这种比例很大程度决定港股投资者偏好长期投资,换手较少;而散户较多的A股市场换手率较高,因为他们有较强的投机心理,故而青睐短期投资。

那么,对于一些香港投资者来说,他们选择长期持有内房股的理由会是什么呢?有几位香港师奶就说:“他们在XX地区有很多靓地!”

而在股东会提问环节中,他们也乐于问及有关土地及旧改方面的信息——“你们在内地的土地是不是一二线为主?”“你们在深圳的旧改土地有多少?”“你们手里的货值有多少?”……

被甩开的媒体人

一些较有影响力的内房股东会,其实除了会场内坐满两鬓斑白的老人外,会场门外也会聚集着一群中青年,他们一般为香港本地的媒体。

平日难以见着企业的管理层,在股东大会“蹲点”看上去是不错的选择。特别在前一段时间里,内房企业大举进入香港拿地——观点地产新媒体初略统计发现,上半年香港近乎有一半土地就为内房企业所获,这令香港本地媒体对于这群出手阔绰的发展商更感兴趣。

同样在6月的某一天早晨,一家内房企业在自家的香港办事处举行股东大会,距离股东大会正式开始还有半个小时时间,但已有媒体在15层的电梯门前等候。

在这半小时中,陆续上来一些媒体及小股东,小股东径直入场,媒体则于会场不远处静候,大概十来人,谁也不知道这一天是否能成功截到管理层。

期间,公关公司人士前来交换名片,同时表示“管理层今日不会出来接受采访”,但这些媒体依旧固执等待。

大概半小时过去,开始陆续有小股东离开,打起十二分精神等待管理层出门的媒体最终也未能见上这家内房股的管理层——实际上,在工作人员的护送中,管理层已悄悄离开。

一些媒体直称可惜,他们试图采访和解读内房企业购地如此积极阔绰的原因。

很有意思的是,在前几年,内房企业于香港举行业绩会时,“有没有到香港投地或者其他投资方面的发展的计划”,几乎是每个内房企业都会被问到的问题。

彼时,香港媒体乐此不彼地向内房管理层抛出这种“橄榄枝”式的提问,当时他们或许没想到,从2016年末开始,内房企业在香港买地就变得愈加活跃。

包括保利置业、龙湖、龙光、世茂房地产、万科、海航、中信泰富及五矿地产等内地房地产公司,在这段时间里纷纷参与香港投地,他们还热衷于投住宅地块,直接推高了香港住宅用的出让价格。

现在,“为什么内房企业近期于香港卖地市场这么活跃”?“为什么内房企业会出这么高的价格投香港地块?”“内房企业在香港投地会不会推动楼价地价破顶?”等问题,已经成为香港媒体更想提出的问题。点击阅读原文,查看专题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