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蜂巢智储总监高春鹏:储能要“顶得上去,压得下来”!

遇韦以航 维科网储能 2023-04-29

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的使用必然伴随着巨量二氧化碳的产生,二氧化碳作为温室气体最主要的部分,过量排放会导致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增强,继而引发全球气候变暖,危及人类命运。


为解决气候变化问题,减少碳排放,全球超120个国家已宣布或正在考虑实现“净零排放” ,中国、美国、欧盟等国家先后制定了各自的“双碳”目标及路径。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美国重返《巴黎协定》,计划2050年实现碳中和;欧盟发布绿色新政,计划2050年完成碳中和目标。


2023年3月17日,由OFweek维科网、OFweek储能联合承办,天科新能源独家冠名的“OFweek 2023储能专场会议”在深圳机场希尔顿逸林酒店成功举办。


蜂巢智储战略规划部总监高春鹏发表了题为《蜂巢能源储能业务理解》的精彩演讲。



蜂巢智储战略规划部总监高春鹏(图)

实现双碳目标的路径及趋势


实现碳达峰、碳中有两条路径,减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吸收。


减少碳排放需要在生产端和消费端双管齐下,生产端发展风电/光伏/水电,消费端通过工业限产、新能源汽车和节能降耗等途径可减少碳排放。我国拟在2020年-2030年,通过大规模发展清洁能源,快速推进电能替代,实现碳排放达峰 。


增加碳吸收可通过碳汇、碳捕捉等技术落实。我国拟在2030年-2060年,通过规模应用降碳技术(如碳捕捉、利用与封存等)增加碳吸收,实现碳中和。


实现碳达峰、碳中有两个必然趋势,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发电主导,以及电力在终端消费中占比快速提升。


据BP世界能源展望数据,2020-2050年的全球发电占比中,风能和太阳能发电量将逐渐提升至占据主导,火电占比快速降低,趋近于零。


储能要“顶得上去,压得下来”


电力系统中,电力运行具有电力生产、传输和消纳同步进行的特点,核心问题是电力的供需平衡,发电=用电。


传统电力系统以火电和水电为主,具有确定、可控、调节性强的特点,电力系统中电力供需平衡相对可控。


新型电力系统以光伏、风电为主,具备强波动性和不确定性,同时负荷侧电气化程度不断提高,分布式光伏、电动车大规模接入,负荷由无源到有源,电网安全挑战巨大。


储能在新型电力系统的“源网荷”各个环节运行中均可发挥重要作用。


发电侧储能有调频调峰的电源侧辅助服务,还能在新能源并网时,降低波动,响应调度,减少弃电,提升新能源消纳能力。电网侧储能有调频调峰、事故备用和提升电网稳定性等作用。用户侧储能有削峰填谷、应急备电、需求响应、动态增容等作用,并通过虚拟电厂进行区域能源互联,助力电力交易。


以风/光为主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储能“顶得上去、压得下来“,发挥其能量存储和释放的调节功能,保障电力系统各环节电源与负荷的功率/电量平衡,提高新型电力系统的稳定性。


储能收益模式加速完善


储能收益模式分析发现,过去风光配建储能,无明确调用机制,且储能利用率不足,收益无法体现。目前,储能应用模式成熟,商业模式不成熟,容易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加速完善储能收益模式是推动储能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2022年6月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能源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明确风光配建储能可转为独立/共享储能。


该政策旨在推动储能转入市场化运行,完善储能收益模式。内容包括鼓励进一步拉大现货市场上下限价格,推动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独立储能向电网送电,不承担充电输配电价和政府基金费用(度电收益提升~0.2元/kWh);鼓励独立储能参与辅助服务,明确付费方(由发电侧、用户侧合理分摊);研究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等。


未来通过鼓励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将以市场化方式形成价格,并多举措共举,提升总体利用水平,保障储能合理收益。


储能面临的4大挑战


近年,电化学储能发展快速,2021-2025年全球电化学储能累计新增装机量超800GWh,其中锂离子电池凭借效率高、建设周期短、响应速度快等优点,以超90%的市占比成为新型储能主流路线。


瑜不掩瑕,目前储能行业正面临4大挑战。


第一,安全。据不完全统计,2022年上半年全球范围内发生超14起储能火灾,安全已经成为了储能行业的第一诉求。


储能安全是一个系统性问题,诱因很多,如电池管理系统、电缆线束、预警监控消防系统、运行环境等,根本原因在于电池本身,高品质的核心部件和系统非常重要。


第二,寿命。长寿命储能电池及全生命周期优化技术是储能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储能用锂电池寿命约为10年,市场期望将其提升至超过25年。


第三,成本。Bloomberg预测,近十年锂离子电池系统成本降低了85%,至2025年储能系统成本有望继续下降43%。储能系统成本优化压力大,其中标准化、高集成尤为关键。


第四,智能化。储能系统需智能化赋能,以应对新型电力系统转型


关于蜂巢储能


蜂巢智储认为储能应以安全、耐用为根本,智能为发展方向。基于此,蜂巢已经形成了涵盖中大型储能(电力、商用),小型储能(户用、便携式),模组、电芯、云储能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等智能化应用的产品布局。


产品方面,蜂巢智储云储能大数据综合服务平台可提供5大服务场景,协同监控,智能运维,智能预警,用能收益评估,控制策略优化。同时,平台覆盖建筑绿色用能、新能源发电、车网融合、氢电融合等能源生态业务。


优势方面,蜂巢智储的储能优势包括可提供一站式储能业务服务,底层优化技术,行业领先的储能电芯产品,5重防护的热失控设计,以及先进的测试、仿真能力和超160项的储能专利等。

经营范围包括私募基金从事股权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活动(须在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完成登记备案后方可从事经营活动),财务咨询(除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外,凭营业执照依法自主开展经营活动)。
活动预告
NEW

往期热点推荐

(点击链接阅读)
碳酸锂跌破30万元大关!
电化学储能技术助力全球能源转型!
宁德时代麒麟电池成功实现量产!
中国铁塔启动2023-2024年磷酸铁锂换电电池集采
100亿!上市公司储能电池项目开工!
浙江温州首个用户侧新型储能项目投用啦!
30亿!上市公司储能项目资金有着落了!
130MWh!光伏巨头中标储能项目!
OFweek 2023储能专场会议!
获奖企业出炉!
报料及投稿 | editors@ofweek.com

广告及商务合作 | 焦小姐:19168597392/0755-83279005-870

加入储能行业交流群


长按二维码,备注“姓名-公司-岗位”申请入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