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直击时事 | 2024年,中国或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2016-10-10 广技师团委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副总指挥雷凡培透露,中国空间站建设方案已经确定,空间站包括一个核心舱和两个实验舱,有多个交会对接口,能实现多飞行器同时对接。 


空间站 



展望航天事业的未来



中国计划2018年前后发射空间站实验性核心舱,空间站实验性核心舱将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送入轨道。 


 火箭发射现场 


2022年前后发射20吨级舱段组合的空间站。此后空间站每年与载人飞船、货运飞船对接若干次进行补给,在400公里左右的轨道高度上维持设计寿命十年的运行。届时,中国将成为继俄罗斯之后,以一国之力独自完成空间站建设的国家,航天员在空间站驻留可达一年以上。 



到2024年国际空间站退役时,中国可能成为全球唯一拥有空间站的国家。





中国航天事业峥嵘60年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


---1960年11月,中国第一枚仿制的进程地地导弹——“东风一号”发射上天。随后,中国开始自行设计导弹。


---1966年,中近程导弹“东风二号甲”完成两弹结合试验,打破了大国核垄断。


---1970年4月24日,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升空。一曲“东方红”,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003年10月15日,杨利伟搭乘“神舟五号”飞船成功往返太空,成为首位叩访太空的中国航天员。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准确入轨,实现了中华民族千年奔月的梦想。


---1992我国确立了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为载人飞船阶段,第二步为空间实验室阶段,第三步为空间站阶段,即在太空建立短期自主飞行、长期有人照料的大型空间站。



今年9月15日,我国首个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拉开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二步第二阶段的帷幕,这将是我国建设空间站之前最后一次全面的技术验证。


按计划,10月中旬,2名航天员将乘坐“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距地面393公里的轨道上与“天宫二号”对接,完成30天的中期驻留,以此突破和掌握再生式生命保障等空间站关键技术,开展一定规模的空间应用,为我国后续空间站建造和运营奠定基础、积累经验。


回望航天史,中国弹星箭船的每一次升空,每一次飞行,无不是在挑战中实现跨越,在艰辛中铸就辉煌!



中国离航天强国还有多远?




雷凡培介绍,经过60年发展,我国已形成了独立自主、完整配套的航天型号设计、研制、生产、试验和发射测控保障体系。




目前,我国载人航天工程已成功发射十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累计12人次顺利往返太空;探月工程圆满完成“绕”“落”目标;北斗卫星导航区域系统全面建成;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诸多领域填补国内空白。


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实施236次发射,现役火箭成功率达97.5%,成功发射各类卫星300余颗;在轨卫星达170余颗,初步建成由“通、导、遥”三大卫星系统构成的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骨干体系;与30多个国家、空间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100余项合作协定,为20多个国家和地区完成54次国际商业发射,向9个国家出口11颗卫星、提供12次搭载服务。


中国航天取得辉煌成绩,已进入航天大国的行列。但也要看到我们的不足。从成果和产品技术水平来说,中国仍然不算航天强国,与航天强国相比仍有一段差距。



实现航天强国,路在何方?



中国航天事业是从创建之始就受到西方国家的限制,核心技术和设备引进不来,只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航天高技术是买不来的,别人也不会给。中国航天人始终得把自主创新作为战略发展的制高点。中国发展航天事业不是重复西方先进的航天强国的老路,而是进行新技术研究和突破,实现技术的自主研发,坚持走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走自主创新之路,实现核心技术和装备的国产化。



中国空间站搭建与世界各国合作平台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副主任杨利伟曾接受采访说,中国空间站预留了很多将来与世界各国进行合作的平台,在空间站发展中,中国愿意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在方案设计、设备研制、空间应用、航天员培养、联合飞行等方面拓展交流合作。



在筑牢国家安全基石的基础上,中国航天实现了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领域的长足发展,在国际上赢得声誉,展现自信!只要坚持科学发展、夯实发展、协调发展、中国航天的触角就能够伸向更加遥远的太空!




内容:来源于新华社

文编:谢乐纯

排版:黄晓欣

统筹:文谷璎

审核:唐文涛老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