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让看不见的,看见 | 新浪图片新书序言
近日,新浪图片出版了新书《看见·看不见》,该书名取自于新浪图片旗下品牌栏目《看见》。新浪图片一直在寻找优秀的图片故事,并致力于推动中国纪实摄影和报道摄影的发展。《看见》栏目上线四年多时间以来,苦心经营,发表了300多期图片故事。我们从中精选了15个故事,成为这本《看见·看不见》。
我们有幸请到南方周末图片总监、评论家、策展人李楠为新书写了序言:
让看不见的,看见
文 | 李楠
那天,在微信上看到《看见》的图片编辑马俊岩转发了一条他们的稿子:《资源枯竭后的工人村:她一天出卖身体十几次换取毒品》。打开一看,是关于云南个旧的报道。我留了个言:“我们做过报道。”俊岩很快回复:“三年过去了,情况丝毫未改变,任其自生自灭吗?”
这样尖锐的诘问如何回答?我想了想,写了这么一句话:“也许我们能做的,就是‘看见’”。我不知道俊岩是否满意这个答案。或者,那些一直在《看见》这个平台上坚持的摄影师们是否满意这样一个答案。直到我看见这本画册。
15个摄影专题,15位摄影师的“看见”,数量不多,却遍及社会、经济、伦理、环境、城市、农村的诸种问题。这些问题,或多或少都曾浮现于我们的视野,甚至或深或浅都曾交集于我们的生活,但是,我们大部分时候,都或主动或被动地选择了熟视无睹以及知之不详。
这是一个不缺乏“看见”的时代。有多少“秀”正等待着被观看,有多少“隐私”正渴望着被曝光;无论是“刷脸”还是“刷屏”,目不暇接的各种“看”之中,夺人眼球的各路消息迅速蔓延又迅速被覆盖。所谓“真相”不过是用以制造“话题”的噱头,而“观点”也不过是被几个标签绑架的道具。
我们真的看见了吗?
于是,我们轻率地忽视那些黑暗与阴影中的弱者,又轻易地蔑视那些貌似不堪的同类。因此,我们很难真正去检视病痛痼疾的症结,以及正视变革之路上的困难、波动和曲折。
所以,当这15个摄影专题从大草原、从海岸线、从矿井深处、从简陋的出租屋、从拥挤的城中村,以及从沉默与泪水、盼望与爱来到我们眼前时,我们看到的是这个世界毛细血管里的涌动,与神经末梢处的轻颤:每一个故事都来自于真实的普通人,每一幅画面都出自于平静的同理心。这些摄影师似乎并没有太高的奢望,只是希望他们看见的这些人,不要被偏见遮蔽,不要被习见漠视,不要被所谓的意见洪流所吞没,让更多的人看见这些人复杂的生活和处境,而不再随意地给他们下判断。
同时,他们又显示出了某种雄心。显然,他们并不打算臣服于某种简单的影像记录与肤浅的感动。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些不太容易被真正看见的对象,正是给自己一种挑战。
在图像的获得与观看日趋便捷与随意的时刻,摄影师的境况多少有些尴尬。一方面,他们要适应这种变化;另一方面,他们又必须坚守住自己的立场。耐人寻味的是,在他们希冀别人不要持以偏见之先,他们必须剔除自己的偏见,包括来自于职业的优越感与审视者的居高临下。
我们不能去造成这样一种局面:对着墙上的照片唏嘘落泪,却对身边的困境视若无睹。虽然“看见”的同时,也意味着“看不见”。比如当这1 5 组摄影专题让我们看见了诸多问题之时,也意味着,还有更多的问题,没有被我们看见。
所以,摄影师必须以平视的目光平衡地观看,不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而是以尊重、包容和理解去深入人心。真相也许永远只是一个不断被接近的目标,但持续地向真相接近,必然持续地远离虚妄。这便是他们坚持“看见”的意义。
因为,他们的“看见”,不仅仅是他们自己的。摄影师应该是社会的眼睛,让看不见的,看见;让看见的,更清晰。
何况,只要有“看见”,就有改变的可能。
这样的希望,你看见了吗?
就在这本画册里。
《看见·看不见》新书部分版面:
李颀拯:《负重的海岸线》
邹璧宇:《煤城困境》
吴皓:《网络写手》
王丹穗:《捉奸人》
陈荣辉:《圣诞工厂》
韩萌:《流美孤儿》
请点击阅读原文购买《看见·看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