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两会侧记 | 建立上海的“罗德奖学金”,兼顾实务型人才引进

2018-01-24 上海法治报

两会侧记

今天上午9时,上海市政协举行主题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专题会议。专题会议上,委员们围绕如何拓展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如何利用国内外的形势和资源等话题,纷纷发表真知灼见。在引进人才、服务人才、培养人才等环节,委员们多有新颖观点,如建立上海的“罗德奖学金”“国际人才大联盟”等。


“大家不要抢话筒,越后面发言,学习到的观点越多,发言质量也越高”,章桃旭委员一边抢到了话筒,一边善意地提醒其他委员。他关于加强实务型人才引进的发言,则继续活跃着会场气氛:“一位小家碧玉怎样才能当上状元夫人?当然是赶在对方还是个秀才、进京赶考前就把婚事定下来。如果等人家当上状元,那他就是公主的驸马了。”


章委员用生动的例子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在人才引进上,上海除了重视那些已经有成果、有文章的高端人才,也应兼顾一些初创型、业务型人才。“他们有的还没机会发文章,有的强项在市场、在实务。我们不能总等到他们成器了,才想办法用巨大的代价去挖来。”章桃旭说。


这样的人才应该如何发现、引进?章桃旭提出了运用人脉资源、拓宽渠道以及建立人才大数据库等三类方案。“一是政策牵头,成立国际猎头公司,瞄准全球范围内的初创型人才。二是仿照一些国家的先进经验,提供丰富的人才签证类型,不局限于高端学术型人才。三是建立人才大数据库,制定人才指数、人才流向供参考,甚至建立国际人才大联盟。”


人才引进了,接踵而来的就是办理落户、融入社会等问题。陈立东委员结合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对此提出了一些优化建议:“我的一些外籍同事,来到上海后,办理落户手续需等待5到6个月。在此期间,他们没有身份证,没有社保,没有银行卡,孩子上不了学,生活充满不便,是城市编外人员。但据我所知在一些国家,类似手续几天就能办成。”


陈立东举例称,有次他的外籍朋友,已将相关原件提交给了市人社局,但几天后又被市公安局索要,于是只能空等一段时间。“一些部委之间的联系还是不够畅通,是否可研究提高办理效率的方法?”陈立东说。此外,他还提出了如“人才入境前的预办理”“子女借读”等缓解措施。


除了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也是委员们关心的话题。既然对标的是最高标准,汪小帆委员就以英国牛津大学的罗德奖学金为例,建议上海建立类似的科创奖学金,面向未来,放眼全球,吸引青年人才加入。他说:“在部分发达国家,实验室里的青年人才贡献很大,甚至是科创主力军。我们也应当在上海各高校、科研机构展开协同,建立类似培养青年人才的奖学金。虽然短期内难以达到罗德奖学金的高度,但我们坚持最高标准的选拔机制,针对面向未来的创新项目,就能产生吸引力。”


另外,汪小帆不认同留学生公寓这类将本土人才和国际人才区别对待的措施。他呼吁国际间青年人才应增进彼此的沟通了解。


作者 | 夏天 胡蝶飞

———————

◆ 上海法治报

法 治 力 量 共 同 传 递

微博| @上海法治

微信| Shfzb34160932

 转载敬请注明来源


长按识别二维码 一键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