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孩子,撕完三本日历,妈妈就会回来 | 记者对话六位服刑中的母亲

袁毓菁 上海法治报 2019-06-08

正文共: 3119字

预计阅读时间: 8分钟


去往上海市女子监狱的路上,记者曾预想过很多可能的场景,也担忧唐突的到访、不宜的提问给她们带来伤害。一句“您好”开始打破彼此之间的沉寂,没有人在痛心忏悔,没有人在恶意窥视,只有两颗心的交流。


春日五月,“母亲节”前夕,记者走进女子监狱,与六位母亲进行了对话,记录了6个触及情感深处的故事。


她们中,有的翘首盼望着早日和孩子团聚,而孩子每天撕日历本,等待妈妈回家。


她们中,有的孩子因母亲突然的离开而哭泣,“妈妈为什么不能跟我一起回家?”


她们中,有的因改造积极减刑4次,只因“少在监狱呆一天,出狱后就能和孩子多呆一天”。


在她们的身上,看不到颓废、失意。穿着统一的蓝白服装、黑色布鞋,倘若不是在这个场景下遇见,定是不能将她们与服刑人员联系到一起。记者有感于她们因爱而自我救赎的勇气和乐观,也惊叹于母爱撼动人心的力量。


一堵高墙,阻断了自由,隔绝不了绵绵温情。撇下罪犯身份,她们也是鲜活而带有温度的母亲和女儿。


受访女犯讲述心中的遗憾



“撕完三本日历,妈妈就会回来”


孙艺(化名)39岁,被判有期徒刑3年半,已执行1年。家中有个七岁半的女儿,因孩子年纪尚小,便对她隐瞒了入狱的事实,告诉孩子自己在国外出差。


孙艺说,“打算在女儿能够承担这件事带来的影响后再向她坦白。”


母亲每月探视都会带来女儿的照片,40分钟的会见时间里30分钟聊的都是女儿。母亲的来信里说道,女儿今年生日许的愿望是“快快长大,到妈妈工作的国家去”。孙艺的眼泪簌簌地掉落下来。


回信里孙艺告诉女儿,“撕完三本日历妈妈就会回来。”从此,撕日历是女儿每日起床后的仪式,她小心翼翼搬着小板凳,每撕下一页,母女团聚就近了一天。


与其他服刑女犯聊天时,孙艺会下意识地回避儿女的话题,“谈多了太伤感,更多是看照片睹物思人。”


上海市女子监狱监舍楼的文化墙


孙艺说:“之前一直觉得自己与母亲是两个完全独立的个体,很少开展有效沟通,通过监狱的母亲文化教育学到很多。”


在给母亲的信中,她写道:女儿会以全新的方式和你相处,女儿已经改好了,绝不会再让你失望了。经过一年的服刑改造,她对母亲也有了新的理解——母爱是奉献。


提及出狱后的打算,孙艺说,“想回到之前总经理助理的层面已是不可能,或许只能从事一些基本的劳动。薪资现在已经不是我考虑的主要因素,离家近更为重要。”


此前孙艺一直靠自己能力支撑家庭,大多数时间都扑在了工作上。她说,“现在想多考虑亲人,尽到自己作为母亲、女儿的责任。”


孙艺告诉记者,女子监狱里的生活十分有规律,她们参加缝纫、手工、茶艺、老年护理等职业技能的培训,有助于她们出狱后的就业。


今年,监狱举办“爱心岗位进大墙”社会关爱活动,让她们了解了社会就业信息,一些服刑人员成功地与企业签订试用工合同和意向书,也给她很大的鼓舞和信心。


她感叹道,即使技能用不上,但在学习过程中收获的沟通、协作能力已经足够立足于社会。


上海市女子监狱组织开展各类职业技能培训



“妈妈为什么不能跟我一起回家?”


许婕(化名)被判决有期徒刑14年,已执行刑期4年。时至今日,许婕都记得被逮捕的那天,女儿虽然没有亲眼看到这一幕,但自己却听到,女儿边哭边回头问,“妈妈为什么不能跟我一起回家?”


上一次的监狱会见是今年2月,10岁的女儿告诉自己在学校读了哪些书,结交了哪些朋友,隔着一片薄薄的玻璃,是厚重包裹着的母女亲情。


太久没有和孩子肢体接触了,浑然不记得上一次拥抱是什么时候,陌生中透着一股熟悉。女儿很是乖巧,但过早的分离使得她认为“5岁那年妈妈抛下了我”,缺乏安全感,总说“我不辛苦,一定会听话,外婆和你就不会不要我了。”


许婕对缺席女儿的成长十分愧疚,她在回信里写,“我做错事需要承担责任,并不是抛弃下你,妈妈一直惦记着你,现在也在积极改造,为了更好地和你在一起。”


以前的许婕只觉得母爱是一种天然使命,母亲的种种行为都是天性使然罢了。在自己犯错后,母亲从未责怪过,“原谅我、陪我改正、等待我回家”,许婕觉得现在的自己像个迷途的孩子,没有人有义务必须原谅,爱克服了很多障碍。许婕坦言,母亲和孩子的等待是自己支撑下来的动力,“希望女儿做个快乐、善良、正直、诚实的人,希望母亲健康。”


母亲节收到的最好礼物是女儿的贺卡


“很心疼女儿过早失去童真,她有着同龄人少有的成熟、懂事,这是我强加给她的,她本来可以更快乐。”悔恨、自责的情绪总是折磨着许婕,但女儿比棉袄还暖的话语可以带来治愈,“孩子知道外婆身体不好,从小就不吵不闹、乖乖的,说自己会好好学习,学习好才能养妈妈,长大后要给妈妈更好的生活。”


“希望母亲原谅我小时候的任性、不懂事。”她祈祷着,出狱后可以回到最初的美好,“如果有来生还做您的女儿。”


监狱少呆一天,出狱后和孩子多呆一天


李倩(化名)对日期十分敏感,她清楚记得自己是2010年3月19日来到女子监狱,到现在已经执行了9年刑期,因改造积极减刑4次,将在明年11月刑满释放。


因为亲人远在异地,亲人会见变成了一年一度、甚至两年一度,所以李倩格外珍惜。上一次会见的场景已是2年前,“11岁的小女儿一个人从四川老家过来,不吱声、怯生生地看着我,只说了句:妈妈,我原谅你了。”这一声原谅李倩等了整整十年。同母异父的两个女儿还约定今年暑假一起来,李倩从未如此期待夏天的来临。


“我离开两个孩子的时候,她们还小,以至我现在做梦也只能梦到孩子小时候的样子。对她们现在的样子太模糊了,今年夏天,我要好好地看看她们,牢牢地记下她们现在的样子。”说到这里,李倩脸上全是满足。


小女儿的爸爸作为同案犯被判死缓,奶奶去世后,小女儿和年迈的爷爷在四川农村相依为命。爷爷告诉李倩,小女儿在家总是反复看爸爸、妈妈结婚时的录像。提及这里,她呜咽地哭了起来。


24岁的大女儿是和前夫所生,今年1月,大女儿结婚,寄来了婚纱照。“听女儿说公婆对她如亲生女儿般好,我就放心了。”但李倩万分自责,单亲家庭长大的大女儿性格单纯,“如果不是我犯事,女儿一定还在读书,不会早早嫁人。”


妈妈进监狱参加母亲节活动


家人的包容和关心使得李倩不仅遵规守纪,还积极完成劳动、学习任务,这些她都会写信告诉孩子,一字一句像孩子小时候得了小红花讨奖赏一样。“我在尽最大努力进行改造,缩短自己的刑期,在这里少呆一天,出狱后就能和女儿们多呆一天。”


李倩说:“监狱内的十年,看似是我失去人身自由,其实小孩才是最难熬的。我不敢有自暴自弃的念头,只希望积极改造、缩短刑期,让孩子们少等一天。做错事的是我,虽然自己没法成为孩子的骄傲,但至少不能成为他们的负担。”


三位母亲讲述自己对孩子的爱


“母亲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依赖和底气。并不只在于满足吃穿,陪伴很重要。”二十多年前,因父亲酗酒,李倩一家三姐妹只依靠母亲务农存活,“我的家庭没有父亲的角色,母亲虽然没提供多少物质上的帮助,但教会我本分、踏实、知足。”再后来,母亲因抑郁自杀,此后,她迫切地想逃离悲剧的原生家庭。


在县文化站工作时,李倩遇到前夫,赶上“打工潮”共同前往广东谋生,没想到丈夫因出轨提出离婚。那年,李倩只身来到上海讨生活,与现任丈夫相遇。再后来,两人因犯罪双双入狱。年幼丧母、丈夫出轨,李倩说,此前一直觉得自己的一生充满不幸,但因为孩子才觉得幸运。


或许因为自己是个做错事的母亲,李倩总说自己“没资格对孩子的生活进行指点,所以多数时间尊重孩子的选择”。她也一直念叨着这句话:钱够花就行,别做不好的事。“两个孩子都是爷爷、奶奶带大的,希望他们懂得感恩。只愿幸福、健康、快乐,平平淡淡、平平安安。”



生活中,母女聚餐是稀疏平常的小事。但对正在监狱服刑的母亲而言,能与前来探视的女儿进行一场40分钟的“亲情会餐”弥足珍贵,这40分钟是怎样的情感压抑与释放?


还有三位正在服刑中的母亲和儿女有着怎样的情分?敬请继续关注明日“上海法治报”微信公众号推出的母亲节特刊



作者 | 袁毓菁

指导老师 | 记者  刘海

摄影 | 王湧

编辑 | 刘家杭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