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讲述《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诞生故事!这支志愿者队伍这样延续“星火”

陈友敏 上海法治报 2021-07-14


一本《共产党宣言》,

激起百年前志士投身革命事业的热忱;

一幢小楼,

唤起现如今后人回望真理力量的初心。 


杨浦区国福路51号的一幢三层小楼,一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在这幢复旦大学老校长陈望道曾经的寓所,也是现如今的《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内,为参观者讲述陈望道翻译《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追寻真理并始终践行马克思主义的故事。

陈望道纪念馆,摄影:陈友敏


一年前,2020年6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回信中说道:“心有所信,方能行远。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


一年后,2021年6月27日,这支励志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队伍,受“回信精神”激励,以一个队员带动一个群体,一系列产品碰撞一团火花,一支“星火”队竖起一面旗帜。一年来,志愿队规模已由原来的30位增加为64位,先后获得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记者参观陈望道纪念馆,摄影:陈友敏,剪辑:刘家杭


品真理之甘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陈望道从日本回国,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后经邵力子推荐,陈望道接受沈玄庐、戴季陶的邀约,依据日文本并参照英文本,翻译《共产党宣言》。在故乡义乌分水塘村的老宅中,两条长板凳,铺上一块木板,组成一张书桌;又在泥地上垫几捆稻草,当作凳子……这就是陈望道的“书屋”。恩格斯曾说过:“翻译《共产党宣言》是异常困难的。”确实如此,陈望道当时既缺乏必要的工具书,又少有参考资料,其艰难程度更是可想而知。


陈望道


艰苦的环境,也比不过真理之甘。一日夜晚,陈望道在老宅柴房里翻译《共产党宣言》,母亲端来一份糯米粽子和一碟红糖,反复叮嘱他趁热吃。隔了一会儿,母亲在外问:“红糖够不够?”陈望道随口回答:“够甜的了。”后来,母亲收拾碗筷时,竟看到儿子满嘴都是墨汁,碟中的红糖却一点没动。原来,陈望道翻译入迷,竟蘸着墨汁吃完了粽子


至1920年4月下旬,陈望道完成《共产党宣言》全文翻译工作,经校阅、审定后,1920年8月《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在上海正式出版。在《共产党宣言》的影响下,许多革命青年逐渐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成长为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曾说:“有三本书特别深刻地铭刻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是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这三本书中的第一本便是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


该书对于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革命运动的发展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聚集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的革命知识分子在北京、上海、湖南等地,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思想,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开展工人运动。


作为首译《共产党宣言》全文的先行者,一旦品尝过“信仰的味道”,陈望道便成了马克思主义忠实的信仰者、传播者和践行者。    


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大肆捕杀共产党员,即使如此,陈望道依然根据党的指示担任党创立的学校——中华艺术大学校长,随后在这所学校诞生了著名的“左联”。1940年陈望道随复旦大学迁到重庆后,根据党的指示出任复旦大学训导长,并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新闻馆,新闻馆里可以传阅革命书刊、收听延安的广播,被称为“夏坝的延安”。解放战争时期,陈望道参与组建了华东地区16所高等院校“大学教授联合会”,并担任主席,大力推动“反内战、反迫害、反饥饿”运动,同时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营救被国民党逮捕的进步作家和进步学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贡献。


溯信仰之源


陈望道用其一生践行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用一生的坚守诠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毕生忠诚于党的事业。作为复旦大学的老校长,传承红色基因,陈望道的人生经历无疑是最合适的“教科书”。2018年,复旦大学以“信仰之源”为主题将陈望道故居打造成《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这里不仅是党史、校史的教育基地,也是在上海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红色地标。


为管好用好这个阵地,复旦大学创新成立由党员师生组成的“星火”志愿服务队,队员以陈望道老校长把理论宣讲、志愿服务和红色文化传播结合起来。这支志愿队坚持分众服务、分类讲解,面向不同群体讲好党史,提高讲解的针对性、感染力。根据党政领导干部、专家学者、中小学生等不同职业、不同年龄受众的需求,形成个性化讲解方案。    


志愿者在馆内讲解,受访者供图


2020年,这群青年马克思主义者们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参加《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志愿讲解服务的经历和体会,表达了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信心与决心。


同年6月27日,收到总书记的回信,星火志愿队的队员们无不精神振奋,在对总书记回信精神的深入学习中更加坚定理想信念,明确奋斗方向:“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做“宣言精神”的忠实传人


收到回信后,一年来,志愿队规模已由原来的30位增加为64位,形成英语、法语、日语等多语种讲解稿件。一年来,累计接待参观者2.4万人次,开展讲解700多场,先后获得全国基层理论宣讲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等荣誉,入选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


牢记总书记嘱托,“星火”队在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工作中不断提升宣讲质量、拓展传播渠道,让信仰的力量和真理的味道浸润更多人的心田,把这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接传承之棒


复旦大学法学院2019级法律硕士(非法学)一班的许韫祎疫情期间在新闻联播中看到习近平总书记给全体队员回信的报道,总书记在回信中勉励队员们要讲好“真理的故事”。第二天,她的爷爷,一名党龄超过50年的老党员,激动地说,你们复旦的星火队真厉害,这样的志愿工作十分有意义!


“宣言精神”的鼓舞、总书记回信的激励、老党员爷爷的肯定,让当时还不是“星火”一员的青年党员许韫祎萌生了做“宣言精神”传人的想法。


新学期返校后,看见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开始选拔下一期队员,她立刻报名,经历层层筛选与培训,最终成为了一名讲解队队员。


讲解并不是照本宣科,在正式上岗讲解之前,指导老师和老队员们通过传帮带、星火读书计划等方式引领大家阅读了10万字以上的文献,提升理论基础,并通过一对一讲解跟练培训,让大家大胆开口,大方上场。


志愿者在馆内讲解,受访者供图


在复旦大学昨天举办的“心有所信 方能行远”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党员志愿服务队全体队员的重要回信一周年主题活动上,“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新老队长进行了队旗交接,“宣言精神”的宣讲传承接力棒,在队旗交接的瞬间,交到了新一批队员的手上


今年的毕业季,“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有5位队员迎来毕业,其中3位选择成为选调生。来自新闻学院的钱威丞为上海选调生,来自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陈醉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廉国强将分别前往广东和北京。他们谈及成为选调生的初心:钱威丞希望“成为一颗马克思主义真理的火种”,扛起先辈用一生传递的责任。“我们学院的院训‘卓越为公’,不是说只有卓越的人才能为公,而是为公的人可以更加卓越。”陈醉说。


“我总会想,物质之外的人生价值又该如何实现?进入‘星火’党员志愿服务队后,我仿佛渐渐寻找到了奋斗方向。”许韫祎告诉记者,“在一次次阅读文献、讲解培训中,我仿佛看到了百年前陈望道校长字斟句酌,充分利用白话文、英文、日文的功底,尽可能贴近原文的深意,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艰难经历。老校长这种追望真理、为国家谋求发展道路的精神,历久弥新,复旦学子从未忘记老校长的殷殷嘱托,立足所学专业、心怀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将个人发展融入时代的潮流。前辈的事迹极大地激起了包括我在内的许多队员投身选调生事业的志向,我们希望未来能够扎根基层,为改善别人的生活作出一点点努力,真正将个人与时代紧密联系到一起。”


见习记者 | 陈友敏
编辑 | 张旭凡



如果您喜欢本文,请分享到朋友圈;想要获得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我,长按最下方的二维码!

推荐阅读



你点的每个赞和在看,我都认真当成了喜欢
点分享点点赞点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