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NG展览 | 风清骨峻——松竹梅庚子迎新特展
展览名称
风清骨峻——松竹梅庚子迎新特展
展 期
2020.01.01-2020.05.10
展览地址
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五展厅
上海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松、竹、梅因具备傲凌风雪,不畏霜寒的顽强生命力而被誉为“岁寒三友”,而竹、梅又与兰、菊并称为“四君子”。这些自然事物自古以来备受中国人的喜爱,同时被赋予了古人所推崇的高尚人格精神象征。
中国古代哲学讲天人合一,文学重托物言志,魏晋以后推崇先秦儒者的浩然正气之说,因此不论是对“岁寒三友”或是“四君子”的喜爱,都不仅止于是对其外在形象的赞美描写,更多的是对其内在风骨的欣赏认同。经冬不凋、坚毅挺拔的长青之松;临寒不惧、俊逸骨秀的虚心之竹;无意争春、傲雪怒放的暗香之梅,因三者的自然属性富含士人立身处世所当具备的“入世”则积极进取、正直忠勇、刚毅坚韧,“出世”则清高孤傲、淡泊宁静、飘逸潇洒的高洁品格而广受歌颂。从古至今,松、竹、梅皆是文学、绘画与各工艺领域的重要题材,亦成为雅俗共赏的富含福禄寿喜寓意的吉祥图案。
龙美术馆(西岸馆)此次展览分为“松风低吟”、“竹影婆娑”、“梅茵初吐”及“鼠报佳音”四个章节,分别展出与松、竹、梅以及鼠年吉祥等题材之相关作品30余件(套)。除展出(宋)汤叔雅《梅花双鹊图》轴、(明)陈继儒《梅花册》、(明)陈洪绶《清供图》轴、(清)乾隆帝《岁寒三益图》轴、(清)弘旿《素濑松唫》卷等《石渠宝笈》著录作品及诸多古代珍贵书画名品以外,也囊括了近现代大师的重磅作品与当代艺术家的相关创作。
时隔千余年,“岁寒三友”风骨长存,古今艺术交相辉映。寒冬早春之际,龙美术馆献上此部用眼睛“听”的松、竹、梅交响乐章,向大家谨致新岁的祝福。
(清)乾隆帝,《岁寒三益》,纸本水墨,86.5×62cm,龙美术馆
乾隆帝(1711-1799),名爱新觉罗•弘历,满族,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是中国历史上留下诗词和墨迹最多的皇帝。乾隆书画笔墨简练,着重表现物象的意态神韵和精神内涵。此图边角构图,中锋用笔,风神清雅。画幅右上乾隆自题:“岁寒三益,壬辰长至月望,三友轩写。”并钤“石渠宝笈所藏”、“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征耄念之宝”等多方印。
松风低吟
风泉两部乐,松竹三益友。
——宋·苏轼《游武昌寒溪西山寺》
(明)项圣谟,《松花图卷》局部,纸本设色,26×152.5cm,龙美术馆
项圣谟(1597-1658),字逸,后字孔彰,号易庵,亦有“松涛散仙”别号,浙江嘉兴人。晚明大收藏家项元汴之孙、父亲项德新亦是有名的画家。曾被举荐为国子监太学生,但不求仕进,沉心于书画。早学文徵明,后追宋人,用笔严谨,兼取元人韵致,笔法简洁秀逸,极富书卷气,品格高雅,境界明净。项圣谟作品俱反映民间疾苦,寄托对人民的同情和对明王朝的忠贞。他善于从生活中摄取素材,贴近现实,尤善画松,有“项松”之誉。此手卷绘松树几株,大石几块,黄花浮于树上,几株草丛点于坡上,物体刻画精细,画幅后部题诗,诗画结合,相得益彰,使主题意境更加深邃。
(清)弘旿,《素濑松唫》局部,纸本水墨,27.5×368cm,龙美术馆
爱新觉罗•弘旿(1743-1811),字卓亭,号恕斋,一号醉迂,别号瑶华道人,又号一如居士。康熙帝爱新觉罗•玄烨孙,爱新觉罗•胤祕第二子。能诗,工书、画,以三绝称。善画,论者称其“山水得董、黄之妙谛”。此卷以平坡矮岗始,溪桥通处,有村落与山庄相呼应。平林秀竹之上,层峦叠起,逶迤伸向远方。山间平岗矗出,瓦屋数间与山腰小道松林茅屋相通。山前山后,江回路转,过山脊,则江阔天遥。画作笔墨秀润,细皴密擦,松林滃郁,令人有如沐松风之感。卷末落“臣”字款,又自称“恭绘”,可见是进御之作。光是在《石渠宝笈》著录的弘旿的画就多达30多件,可见弘旿作画之勤,亦可见乾隆对这位同宗兄弟笔墨的赞许。
徐操,《西园雅集图》,纸本设色,142.3×66.5cm,龙美术馆
徐操(1898-1961),字燕孙。河北深县人,生于北京。自幼学习诗词歌赋、古文、绘画,曾拜清末首席宫廷画家管念慈为师,又从学于海派画家俞涤凡,临学宋元名画,深得真髓。徐燕孙擅长描写人物的神态与动势,突现其在各种场景中最为精彩的瞬间,画常取材于历史人物、史籍典故,表现人物性格,攻工笔人物和写意人物。词作描绘的是中国传统人物画常见题材“西园雅集”,文人雅士风云际会,挥毫用墨,吟诗赋词,抚琴唱和,打坐问禅,衣着得体,动静自然,极宴游之乐。人物、巨松、山石土丘、琴书古玩以及文房四宝等布局得宜,疏密有致,用色清雅,形式风格上完全属于自创,带有画家细致写实、功于叙述的典型特征。
张大千,《松下雅集》,纸本设色,132×58cm,1937,龙美术馆
张大千(1899-1983),原名正权,号大千,别号大千居士、下里港人,斋名大风堂。创立“大风堂派”,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坛最具传奇色彩的泼墨画家,特别在山水画方面卓有成就。因其诗、书、画与齐白石、溥心畲齐名,故被并称为“南张北齐”、“南张北溥”。这件作品创作于1937年,是年大千与谢稚柳、黄君璧等友人同游雁荡,又重入故都旅邸论画。此作上款人为张大千好友黄君璧,是大千将自己的人物画心得向黄君璧“呈政”之作,从中颇见大千早期摹古人物画之典型风尚,少了一些华丽的装饰性,多了一分古雅的文人气息。松树下的高士,脸相、姿势各异,一位抄手站立,另三位坐于草坪之上,均呈沉思之状。整幅笔墨工细精谨,色彩明净华美,呈现出一种平静疏朗的氛围。徐悲鸿称大千的人物画“堪称绝手”,“为赵子昂后五百年来第一人”,观其此画即可见一斑。
徐悲鸿,《松鹰图》,纸本设色,91×67.5cm,龙美术馆
徐悲鸿(1899-1953),原名徐寿康,江苏宜兴市人,曾留学法国学习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被尊称为中国现代美术教育的奠基者。他主张发展“传统中国画”的改良,立足中国现代写实主义美术。徐悲鸿的画作中动物画占据了很大的比重,这些作品不但别出心裁,反映了自然界的真趣,同时寄托着深刻的人格化的想象。徐悲鸿的动物画继承了传统动物画的精神,着重表现动物的神态、神韵。本幅画右上写一展翅雄鹰,左下画一隅虬曲苍松,整体笔墨精湛,造型准确。鹰眼目光如炬,体态捷锐威猛,动可以遨游天宇,静可以栖居山林,一隅的苍松简练老辣与之呼应成趣。
钱松嵒,南山图,纸本设色,145.5×79.8cm,1942,龙美术馆
钱松嵒(1899-1985),江苏宜兴人,当代中国山水画主要代表人之一,其山水画堪称一绝,善画松。少年时曾下深功夫临摹石溪、唐寅、石涛画作笔法,兼收宋、元、明、清各家之长,奠定了深厚的传统山水画基础。后融会贯通各家之长,自成清新的风格。作品意境深邃隽永,构图稳中求变,笔墨浑厚苍茫,有着强烈的时代气息,无论在立意、构图、笔墨、色彩、题句都匠心独具,不落俗套。词作题识:“南山图。南山在望,松柏苍苍。以相人寿,如陵如冈。严太夫人七旬荣庆,正气社城区分社敬祝。壬午秋日,钱松嵒敬绘并缀颂辞。”
夏小万,《古山水之巨然雪山图》,玻璃、颜料,176×97×83cm,2008,龙美术馆
夏小万,1959年出生于北京。198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三工作室,获文学学士学位。创作“天体”、“幻”、“魔-巴洛克”、“家庭”等组画。此幅作品是作者绘画的反思,将平面绘画解构为多层透明介质上的图像,再将这些“切片”重构为一个纵深的三维画面。从小面积的有机玻璃板到数米高的大型透明薄膜装置,从彩色铅笔到特制的玻璃彩,从叠压组合到分层装置,这个探索的过程既是技术的,又是视觉的和理念的。
竹影婆娑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清·郑燮《竹石》
(清)郑板桥,《青竹秀石》,纸本水墨,239×122cm,龙美术馆
郑板桥(1693-1766),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祖籍苏州。郑板桥最喜画兰、竹、石,自称“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青之竹,万古不败之石,千秋不变之人”。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是清代具代表性的文人画家。郑板桥把画竹过程分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视觉中竹子外在形态;第二阶段是竹子外形在画家头脑中的反映,融入了画家的审美意识和分析判断;“手中之竹”是“胸中之竹”的具体表现,画家把眼中之竹赋予深层的精神,最终升华为具有“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坚韧性格的长青之竹。
(清)李鱓,《拙柯顽石》,纸本设色,119×57.5cm,龙美术馆
李鱓(1686-1756),字宗扬,号复堂,别号懊道人、墨磨人,江苏扬州府兴化人,明代状元宰相李春芳第六世孙。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早年继承黄公望一路,画风工致。后研习石涛笔法,以破笔泼墨作画,画风为之大变,形成“水墨融成奇趣”的独特风格。喜于画上作长文题跋,字迹参差错落,布局新奇。其作品对晚清花鸟画有较大影响。此幅画描绘了破土而出的枝条,坚韧有力,与背后的顽石翠竹一同形成硬朗的景致。左上角附诗一首:“自从金谷飘零后,怕见花娇与木夭。一片野心惊入画,拙柯顽石乱筠条。”
于非闇,《天地之丽入画来》,纸本设色,134×61cm,1936,龙美术馆
于非闇(1889-1959),原名于魁照,后改名于照,字仰枢,别署非闇,又号闲人、闻人、老非,近现代中国画家。46岁左右开始画工笔花鸟画,从学陈洪绶入手,后学宋、元花鸟画,并以赵佶瘦金书笔法入画,勾线用笔上以书法入,且使线条具有表现质感、体积感、空间感的丰富变化。此作画面典雅秀丽,构图繁简得当,形象生动,线条劲挺准确,极具节奏感。设色清丽匀净,富有宋缂丝画的装饰性。题画的瘦金体书法是其的典型风格。
梅茵初吐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宋·林逋《山园小梅二首》
(南宋)汤正仲,《梅花双鹊图》,纸本设色,141.5×64cm,龙美术馆
汤正仲,字叔雅,号闲庵,江西人,为宋“墨梅”创始人杨无咎之甥。相传,华光和尚从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得到启发创作墨梅,杨无咎将之发扬光大,用墨笔圈出梅花,更显梅花的洁白芳馨。这种创新独步一时,而深得家传的汤叔雅自然也擅长此道,学习补之画梅之法,别出新意,名继补之。画作上有“至宝”、“铭心绝品”、“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至顺之宝”、“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乾隆鉴赏”等鉴藏印。
(明)陈继儒,《梅花册》局部,洒金纸本水墨,21.5×13.8cm×16,龙美术馆
陈继儒(1558-1639),字仲醇,一字眉公,号眉道人、白石樵、白石山樵、雪堂,松江府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区)人。明朝文学家、画家。万历十四年自除学籍,取儒衣冠焚弃去,隐居昆山之阳,后居东佘山,杜门著述。工诗善文。书法苏轼、米芾,兼能绘事,善写水墨梅、竹,山水亦佳,气韵空远,名重一时,与董其昌齐名。著有《陈眉公全集》、《小窗幽记》、《妮古录》。《梅花册》为陈继儒盛年力作,现存八页,每页皆诗画对题,尽显陈眉公爱梅、擅梅绝非虚誉。画作上有“乾隆御览之宝”、“石渠宝笈”、“御书房鉴藏宝”、“嘉庆御览之宝”等鉴藏印。
(明)陈洪绶,《清供图》,绢本设色,134×53cm,龙美术馆
陈洪绶(1598-1652),字章侯,号老莲,晚号老迟、悔迟、悔僧、云门僧等,浙江诸暨人。明代著名书画家、诗人。一生以画见长,尤工人物画。所画人物躯干伟岸,衣纹线条细劲清圆,晚年则形象夸张,或变态怪异,性格突出。花鸟等描绘精细,设色清丽,富有装饰气息。亦善水墨写意花卉,酣畅淋漓。其画手法简练,色彩沉着含蓄,格调高古,享誉明末画坛,与当时的顺天崔子忠齐名,号称“南陈北崔”。此幅《清供图》绘古铜瓶内折枝白梅与月季,红白相间辉映成趣,色彩古雅醇厚,画风素洁明快,线条细劲,画面呈现幽远静谧之气。根据款识,作此画时陈洪绶时年二十八岁,为其早年作品,存于紫禁城乐寿堂内,或因赐出,后归第五代定亲王载铨之行有恒堂收藏。
(清)黄慎,《踏雪寻梅》,纸本设色,171×89cm,龙美术馆
黄慎(1687-1770),福建宁化人,初名盛,字恭寿,恭懋,躬懋、菊壮,号瘿瓢子,别号东海布衣,“扬州八怪”之一。幼年家贫,遂学画,擅长人物、山水、花鸟。黄慎人物画题材十分广泛和丰富,不仅画神仙佛道和历史名人,也擅长从民间生活中取材,塑造了纤夫、乞丐、流氓、渔民等下层人民的形象。在张岱的《夜航船》里记载,孟浩然情怀旷达,常冒雪骑驴寻梅,曰:“吾诗思在灞桥风雪中驴背上。”此作绘山间小路,白雪皑皑,道旁傲立一株腊梅,枝干被雪覆盖,枝头遍开朵朵梅花。一老者骑于驴上,伺童伴随其后,二人用衣袖掩嘴呵冻,不畏严寒,兴致勃勃地欣赏梅花。左上题七绝一首:“骑驴踏雪为诗探,送尽春风酒一瓶,独有梅花知我意,冷香犹可较江南。”
吴昌硕,《红梅行书轴》,纸本设色,167.6×76.2cm,1920,龙美术馆
吴昌硕(1844-1927),初名俊,又名俊卿,字昌硕,又署仓石、苍石,老缶、苦铁、缶道人、石尊者等。浙江省孝丰县鄣吴村(今湖州市安吉县)人。晚清民国时期著名国画家、书法家、篆刻家,“后海派”代表,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与任伯年、蒲华、虚谷合称为“清末海派四大家”。绘画题材以花卉为主,亦偶作山水。以“草篆书”入画,状物不求写实,形成了影响近现代中国画坛的直抒胸襟,酣畅淋漓的“大写意”笔墨形式。吴昌硕早年专攻金石书法,再习诗,最后开始绘画,最终将诗书画印在艺术作品中融为一体。
鼠报佳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分送暖入屠苏。
——宋·王安石《元日》
溥儒,《不作稻粱谋》,纸本设色,58×30cm,龙美术馆
即 将 展 出
龙美术馆(西岸馆)展讯
周春芽:东南形胜【2019.10.26-2020.1.5】
萤与日——陈传兴摄影展个人精神史第二部【2019.11.2-2020.1.12】
非常道——李可染画院馆藏李庚/霜凝(唐双宁)双人展【2019.12.8-2020.1.12】
瑞雪——龙美术馆迎春特展【2019.12.7-2020.2.16】
祥云——龙美术馆迎春特展【2019.12.21-2020.2.5】
风清骨峻——松竹梅庚子迎新特展【2020.1.1-2020.05.10】
龙美术馆(浦东馆)展讯
沪上丹青——“海派”绘画名品展【2019.8.18 – 2020.2.28】
摇到外婆桥 Grandma's Lullaby【2019.12.18-2020.4.26】
龙美术馆(重庆馆)展讯
踱步——七十年的走过【2019.11.2-202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