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青山再登央视!《新闻联播》头条点赞武汉棚改工程

湖北发布 2020-02-02


8月9日,青山再度登上央视,棚改工程收获《新闻联播》栏目点赞。时长5分19秒的新闻里都讲了些什么?我们就一起来看看视频。



央视《新闻联播》头条播出《住房保障圆了2亿困难群众“安居梦”》,其中提到,青山区有着武汉最大的棚户区,从2007年棚改工程启动到2016年居民全部搬迁新居,这里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报道中提到,不久前,武汉青山区的青馨居社区开办了第一期暑期托管班,让过去曾住在棚户区的孩子们可以在凉爽舒适的教室里度过暑假。71岁的胡友明老人经常来到社区义务帮忙,给孩子们讲讲青山区的故事。至今,胡友明老人都忘不了2016年第一次搬进新家时的心情。



胡友明在棚户区整整生活了35年,老人说,他们这个年纪的人都清楚地记得,过去由于城镇住房供应不能满足需求,很多家庭都住在简易房屋、筒子楼或者集体宿舍里,有的甚至几代同堂。


棚户区改造圆了胡友明老人的“安居梦”,更让他感到幸福的是: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过他们青山区,当时他把总书记的话认真地记了下来。


报道指出,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危旧住房改造到棚户区改造,从廉租房到公租房,从经济适用房到共有产权房,一项项举措,体现出我国住房保障体系不断完善、住房保障能力持续增强。截至目前,住房保障圆了2亿困难群众的“安居梦”。


未来,国家将继续着力改善新市民和新就业人员的住房问题,并加大老旧小区的改造力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张青山棚户区照片

映射“沧桑巨变,恍如隔世”

↑↑上图老照片:2007年,改造前的青山棚户区, 房屋低矮,地面上由于潮湿布满青苔。


↓↓下图新照片:2018年7月,位于青山区长江江畔的青宜居、青和居等小区是棚户区居民的新家园,幼儿园、集贸市场、社区商业等配套设施齐全。


上世纪50年代,为建设武钢、青山热电厂等一批国有大中型企业,大批工人集聚青山,搭建了大量简易棚户住宅,常住人口达4万余人。房屋质量差,户均面积小,配套不全,当地居民热切期盼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2007年4月,青山老工业区棚户区改造工程正式启动。2008年、2009年,市政府连续两年将棚户区改造工程列入为民办理的10件实事之一。2016年,青山棚户区居民全部搬迁新居。


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武汉期间,来到武汉市青山区工人村街青和居社区,感叹于原是棚户区的青和居社区几十年间“沧桑巨变,恍如隔世”。


图为:棚户区改造后新居面貌


青山老工业棚户区,伴随新中国如火如荼的建设热潮而生。1955年起,10万大军云集青山,建设“共和国钢铁长子”武钢。“先生产,后生活”,建设者们不讲条件,住进简易工棚。时光荏苒,这些低矮简陋的平房和它们的主人一样渐渐老去,成为武汉市乃至华中地区最大的棚户区。2016年,青山棚户区居民全部搬迁新居,一步跨越了整整60年


图为:青山棚户区改造前的老街景资料图


图为:棚户区改造前,当地居民在简陋的平房中生活居住资料图


图为:棚户区家门口吃饭


青山老工业棚户区主要分布于工人村、青山镇、厂前、红钢城四个街道的11个社区,占地面积6220亩,房屋总建筑面积87万平方米,居民13709户,常住人口40310人,约占当时青山区总人口的十分之一。


图为:昔日的棚户区已变身环境优美的现代化住宅楼


棚改工程于2007年4月26日正式奠基启动,分为两期实施,棚改一期从2007年至2013年底,改造棚户区居民11142户,占总数的81.3%;棚改二期从2014年9月实施,改造的棚户居民2518户,占总数的18.7%;建成5个安置房小区,共计16959套(其中棚改安置房11724套、棚改租赁房4143套、大学生公寓1092套)、总面积110.81万平方米,已实施棚户区改造的居民全部实现回迁安置。


图为:低矮棚户区蝶变栋栋高楼


青山区棚改得到了中央、省、市的大量优惠政策支持,资金来源主要为国开行贷款和中央政策性惠民资金,不足部分由区里打包优质地块的土地收益作为补充。两期资金封闭运行,总体收支基本平衡。


在棚户区改造后建成的青和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青山区委宣传部和长江日报传播研究院联手打造了青山绿水红钢城新时代展馆,这是一个群众家门口的十九大精神宣传阵地。这个展馆再现了红钢城工人村棚户区60年来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让人感知青山绿水浓浓乡愁,传递共和国老工业基地奋斗足迹;感受“咱们工人有力量、奋斗人生才幸福”的精神,激发大家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一个青馨居“搬家”故事

见证幸福生活


“前9次搬家差不多一个样,都是在棚户区,下雨天得拿两三个盆子在屋里接漏水,湿漉漉的,难受得很……”胡友明老人对几十年的棚户区生活依旧记忆犹新。


1984年4月25日从单身宿舍搬出去后,30多个春夏秋冬,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胡大爷虽然多次搬家,但都是在昏暗逼仄的棚户区里度过的。



直到2016年10月6日,老人在自己的“搬家记录”上,用笔写下了第10次:“青馨居3栋1901号”——武汉市青山区青馨居小区里一套约60平方米的新房。



装修虽然简易,家电也不多,但新房被胡大爷和老伴收拾得相当整洁,日常所需一应俱全,门上的春联更透着节日的喜庆……


图为:改造前资料图


上世纪五十年代,为建设武钢,来自四面八方的产业大军在搭建的简易工棚安家落户,随时间演进,形成了武汉规模最大的棚户区——工人村,这些房屋狭小,设施简陋老化,安全隐患重重。


图为:改造前


“外面的雨停了几个小时,屋里还在‘滴雨’,跟水帘洞似的。墙面一块一块的掉,家里的物件和人都不敢贴着墙。现在住着宽敞的楼房,舒心多了。”青馨居8栋的马家新说,现在的生活是他们不敢想的,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图为:改造中


从2006年开始,武汉市大力探索“政府主导、银企联动、市场运作”的青山棚改模式。历时十年,随着最后一个棚改还建房项目青馨居小区在2016年底启动回迁安置,青山地区1.37万个棚户家庭从低矮潮湿、漏雨透风的棚户中,搬进了宽敞明亮、配套完善的现代化小区,圆了安居梦。



王世孝也是“老棚户”,一家三口曾挤在30平方米的单间里。“下雨天淹水不说,因为周边工厂多,晴天还下‘粉子’,晒外面的衣服收时还得抖一抖。”当地棚改启动后,王世孝补了10多万元,搬进78.6平方米的电梯房里,以前的忧心事也随着棚户区的拆改消失了。





回迁的小区内道路平整、管理有序,幼儿园、配套商业、活动室等一应俱全。“忧居”变宜居,曾经的棚户改造区域环境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众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得到了质的提升。



告别旧时光,搬进焕然一新的新住所,大家也迎来了新生活。春节期间,小区、街道和民政等部门帮助低保户、残疾人、空巢老人温暖过冬的各种暖心活动更让青馨居有了大家庭的样子。



为后棚改时代的发展,地方政府已有了打算——在整合传统生产型、生活型社区建设标准、发展框架的基础上,通过聚集创新创业资源、人才居住资源、优质教育资源、医疗服务资源、商业服务资源、绿色生态资源,打造宜业、宜居、宜商、优学、优诊、优享社区,帮助棚改户安居之后更好地生活。


棚户区,一个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中国却在慢慢消失。人们的生存发展权越来越受到尊重,党建引领下的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越来越得到认可,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越来越清晰显现。


青山棚户区一步跨越60年,正是中国城市治理向弱势人群倾斜、让无力者有力的一个标本。回望来时路,正是在一次次“以人民为中心”的棚改实践中,满足了青山棚户区居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人们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增强,又进一步增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来源:武汉发布微信公众号)


热文推荐

· 新闻发布会|快看!有这样一部纪录片 带你领略荆楚味道!

· 军运会门票开售时间定了,在这个网站上可提前买

· 百强县再进10位!新“大冶造”崛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