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3年,23000亿!

湖北发布 2020-11-02


9月22日,湖北省政府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



3年2.3万亿补短板  湖北实施疫后重振“十大工程” 


省发改委副主任潘幼成解读了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总体方案及能源提升工程、新基建工程、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工程、产业园区提升工程等专项行动方案,“十大工程”初步谋划项目4572个,估算总投资2.3万亿元,2020年估算投资6413亿元。


据介绍,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旨在用足用好中央一揽子支持政策,以重大项目为载体和依托,抢时间、抢机遇、抢要素,充分发挥有效投资在非常时期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推动湖北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


“十大工程”聚焦公共卫生体系、交通、水利、能源、新基建、冷链物流和应急储备设施、城市、产业园区提升、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生态环境等十大领域,用三年时间推进一批打基础、补短板、强功能、利长远、惠民生的重大项目。


为推进十大工程尽快落地,我省建立了“1+10”实施方案体系。省发改委会同省直相关部门,起草了《总体方案》,明确了“十大工程”的三年目标、主要任务及保障措施。《总体方案》经省政府常务会、省委常委会审议通过,8月11日以省政府文件印发实施。省发改委组织牵头部门编制了10个专项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工作任务,明确资金筹措方式,压实工作责任,近期已由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实施。


建立了滚动项目库支撑体系。坚持应急与谋远相结合,按照“能开则开、能早则早、能多则多、能快则快”的要求,谋划了一批已纳入相关规划、实施主体明确、前期工作达到一定深度、具备开工条件的项目,力争在短期内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保障重大项目建设有效接续。


此外,湖北省还建立了配套政策支持体系。省财政厅按照“分类施策、分级保障、统筹安排、防范风险”的原则,分别明确了“十大工程”资金筹措方案,省发改委将“十大工程”纳入与国开行等9家银行建立的融资对接机制。省自然资源厅、省生态环境厅等对“十大工程”项目用地、环评等情况进行了摸底,主动对接做好保障服务工作。省发改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抗疫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项目工作的通知》,建立绿色通道和快速反应机制。省公共资源交易局出台了“十大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具体措施,对相关项目招标容缺受理,组织专班指导服务。


三个“新”招推动新基建


我省将用三个“新”招,即“新”方法促建设、“新”举措促融资、“新”融合促应用。


“新”方法促建设方面,潘幼成介绍,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印发了《湖北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紧紧围绕当前我省新型基础设施发展需要,提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建设目标和保障措施。把新型基础设施作为推动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之一,印发具体行动实施方案,并建立了由省政府常务副省长任召集人的全省推动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谋划编制了新型基础设施重大项目库,积极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开展合作,争取中国电信智能产业研究院、中国电信中部大数据中心等项目落户湖北,协调推进全省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新”举措促融资。新型基础设施与传统基础设施相比,更加注重“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原则,为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数字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的若干政策措施》,明确省、市、县财政连续三年共投入6亿元对新建5G宏基站给予补贴。省发改委与国开行湖北分行研究制定并印发了支持新型基础设施融资的若干措施,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给予适当贷款定价优惠等信贷政策。省发改委正在与省高新投对接,拟依托省高新投研究设立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基金,加大对新型基础设施项目资本金投入。通过系列融资举措,引导新型基础设施加快建设。


为推进“新”融合促应用,我省将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支撑传统基础设施升级的基础设施,拓展引用场景,包括加快建设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城市、智慧医疗、智慧教育、智慧旅游、智慧农业等,特别是今年疫情中,应用5G、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对有效满足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线上诊疗等公众需求,推动关键物资的供需对接,起到了极其重要支撑保障作用。可以预见,通过三年建设,创造更多的应用场景,人民群众对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获得感将会不断增强,生活方式更加便捷,服务质量更加高效,更大程度改善和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


湖北2.3万亿补短板,资金从何而来?


省财政厅副厅长陈明表示,全省共申报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项目4752个,估算总投资23285亿元。这些项目预计争取中央和省级基本建设投资1331亿元,争取中央专项补助1203亿元,省财政统筹安排599亿元,市县主要通过政府性基金收入统筹安排2739亿元,使用抗疫特别国债358亿元,统筹使用一般债券1152亿元,发行或转贷专项债券3382亿元,项目建设单位和市场主体自筹12521亿元。这部分筹资额占比过半。


陈明介绍,“十大工程”项目筹资遵循分类施策、分级保障、统筹安排、防范风险的原则,根据项目性质分类确定筹资渠道,省级项目由省级负责筹措;市县项目,由各市(州)、县(市、区)负责筹措,省级按照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的规定,给予适当支持。


比如,对于能源提升、冷链物流设施补短板工程两类市场化程度高的项目,主要由市场主体投入,政府通过基本建设投资和财政专项给予适当补助;对于交通、水利、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补短板工程三类以政府投资为主的项目,在既有政策框架内,通过基本建设投资、财政专项、地方政府债券、特别国债、单位自筹、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筹资。公共卫生、新基建、城市、产业园、生态环境补短板工程五类项目,在明确资金筹措渠道、方式的基础上拟订具体筹资方案,由项目实施主体落实筹资主体责任。


陈明说,我省将梳理既有资金政策和项目安排情况,调整优化支出结构,盘活存量,统筹使用政府债券资金和抗疫特别国债,分年度优先保障“十大工程”补短板项目资金需求。全面加强项目财政承受能力评估,合理确定分年度筹资方案,强化建设方案预算约束。严格落实政府债务预算管理和限额管理政策,坚决防止市县政府通过新增隐性债务上新项目、铺新摊子。 


陈明表示,省财政厅将做细实施方案,对接中央和我省相关领域“十四五”规划和中期财政支出规划,逐项细化项目实施方案。做实筹资渠道,能够市场化运作的,积极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增加投入;可以争取中央财政补助的,尽力争取;符合政府债券发行和使用规定的,支持各地各相关部门统筹使用一般债券或发行、转贷专项债券;能够通过部门调整支出结构统筹的,支持、配合相关部门加大调整和统筹力度。


陈明透露,对于已明确政策和具体实施计划的项目,优先落实资金;对其他打基础、管长远的项目,根据相关政策和具体实施情况,采取滚动安排的方式,分步落实。对市县项目明确具体筹资办法,按规定申报专项资金项目或申请发行政府债券。加强库款保障和资金调度,促进“十大工程”项目早实施、早落地、早见效。


4000多亿补短板政府债券这样用


省财政厅副厅长陈明介绍,将在债券投向上精准对接、发行转贷上优先安排、资金使用上跟踪问效,认真落实“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进度走、进度跟着质量走”的要求,对年内无法使用的债券资金,及时收回并按程序调整使用,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陈明表示,我省谋划实施“十大工程”补短板强功能项目,是对接落实中央支持湖北一揽子政策的重大举措。统筹用好抗疫特别国债、政府债券资金,是确保“十大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省财政厅将会同相关主管部门,指导、督促各地管好用好各类债券资金,全力保障“十大工程”项目建设需求。


陈明介绍,将重点在三个环节“把好关”——


债券投向上精准对接。坚决落实中央政策要求,将专项债券用于国家确定的投向领域。在具体项目安排上,精准对接“十大工程”,优先保障重大项目,避免项目零散和资金“撒胡椒面”。聚焦“十大工程”项目,建立健全专项债券项目安排协调机制,加强财政部门专项债券项目清单与发改部门重大项目库、相关主管部门“十大工程”滚动项目库的对接,对符合债券发行条件的“十大工程”项目,集中投入,重点保障。


发行转贷上优先安排。指导市县围绕“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做好项目遴选及发行材料编制工作。及时组织项目评审,同时积极协调配合发改、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开辟绿色通道,按照职能分工做好项目立项、用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施工许可等行政审批服务。会同相关部门及时研究解决项目前期工作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协同发力,打通堵点,加快组织债券发行。进一步优化债券资金转贷拨付流程,及时将债券资金拨付到市县,做到债券资金当日缴款、次日拨付到位。


资金使用上跟踪问效。协调相关部门、项目单位全力推进项目实施,加快债券资金使用进度,尽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对全省债券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动态监控,实时掌握资金使用情况,指导督促项目单位合理制定用款计划,确保在规定时间内使用完毕。


三年投资2545亿元,湖北2247个力补公共卫生体系短板


省卫健委二级巡视员杨勇介绍,三年内湖北拟实施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项目2247个,规划总投资2545亿元,现已开工项目322个,在建项目总投资450亿元。


杨勇介绍,打造疾控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湖北样板是我省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的总体目标。全省卫健系统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革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意见》中提出的建立四大体系、八个机制和增强八个能力的重点任务,突出建立健全疾控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基层防控体系、院前急救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平台等“四大体系、一个平台”,实施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程。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先急后缓”的原则,计划用三年时间基本完成建设任务,即2020年完成发热门诊、核酸检测实验室建设,2021年完成可转换病区和重症监护病区建设,2022年底完成院前急救体系和公共卫生应急信息平台建设。


为此,我省突出重点,着力提高项目谋划精度,着力加快项目建设进度,着力加大资金筹措力度,通过统筹中央和地方预算内投资、抗疫特别国债、地方政府债券等多渠道筹资,全力保障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程建设所需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信息化建设等经费,全省现已落实补短板工程建设资金542亿元。


据介绍,今年我省将重点建成保障秋冬季疫情防控的项目,确保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设置规范的发热门诊,每个县市至少有2家核酸检测实验室,可转换病区床位从疫情前的不足5000张增加到1.5万张。各地卫健部门建立了项目推进机制,细化了项目时间节点,倒排工期,做到谋划项目快落地、新建项目快开工、在建项目快竣工、竣工项目早见效。


杨勇表示,每个项目明确一名责任领导和一名责任人,完善资金监管链条,保障项目资金专款专用,杜绝挤占、挪用和截留现象发生。强化质量监管,严格实施标准与规范,确保项目建设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运行经济和可持续发展。


据介绍,为扎实推进公共卫生体系补短板工程,我省还将举办一系列培训,指导各地严格执行相关建设技术规范,确保项目建设规模适宜、功能适用、装备适度、运行经济和可持续发展。同时,组织不定期暗访,督促各地加快推进项目实施,确保项目建设和资金使用依法依规。


湖北三年内建成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供应链与集配中心


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闸源虹透露,我省应急储备设施补短板工程重点以12个项目即“237”来实施,“2”是指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供应链与集配中心2个项目;“3”是指在襄阳、宜昌、黄冈建设3个区域性应急救援基地;“7”是指在黄石、咸宁、随州、荆门、荆州、十堰和恩施建设7个市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初步匡算省市两级项目总投资56.54亿元,建设周期2-3年。


闸源虹介绍,我省统筹仓储建设,创新储备方式,优化产能布局,完善应急物资储备品种、规模、结构,到2022年,构建起基本满足突发事件应对需要,实现集中管理、统一调拨、平时服务、灾时应急、采储结合、节约高效的应急物资保障体系。其中,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是纳入国家自然灾害防治“九大工程”的重大项目,由中央和省市联合投资建设。拟建设集应急指挥协调、航空保障投送、教学培训及基础训练等功能于一体、覆盖华中区域的综合性应急救援基地,以及具备洪涝灾害综合实战演练条件的水上救援训练基地。项目估算总投资12.5亿元,其中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10.2亿元,2020年动工,项目建设周期2年。


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主要包括“汉南主功能区+洪湖水上救援训练基地”。其中,汉南主功能区位于武汉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规划用地面积446.7亩;。汉南主功能区规划总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业务场地及设施约17万平方米,主要建设“一个机构、四个基地”。“一个机构”即应急指挥部,负责区域应急救援指挥协调、资源调度等任务。“四个基地”即综合救援基地、物资储备基地、培训演练基地、航空保障基地。水上救援训练基地位于荆州洪湖市新滩镇,规划用地面积100亩,规划总建筑面积5203平方米,业务场地及设施7.8万平方米,设置陆地业务综合区及水域救援综合训练区两个子功能区。主要建设装备器材库、业务综合楼、水位调节站以及水域救援综合训练场、演练指挥场等模拟实战训练场地。


另据介绍,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供应链与集配中心占地约200亩,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主要依托湖北区位优势和鄂州航空枢纽,构建“三中心一平台”。一是建设华中区域乃至全国最大的应急物资储备中心,实现防汛抗旱、地震救援、地灾应急、消防救援、森林防灭火、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生活类救灾等七大类应急物资的集中存储。二是构建高端应急救援装备的集配中心,实现高端应急装备的集中管理、功能展示、培训演练、应急投送等功能。三是打造国内领先的应急物资供应链中心,运用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等技术,建立统一的应急物资数据库,实现应急物资产供销企业全链路动态管理。四是搭建捐赠物资管理平台,将社会捐赠物资信息上链、流向监控,实现捐赠物资全过程透明化、可追溯,有效提升捐赠物资收、发、储整体管理效能和服务水平。项目建成后,将实现应急物资和救援装备的集中存储、统一调配、快速集散、多式联运、供应链服务等功能,形成覆盖全省乃至华中区域的应急物资装备保障能力。项目预计总投资8亿元,2021年动工,建设周期2年。


闸源虹表示,目前全省应急储备设施建设项目总体进展顺利。其中,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已完成项目选址和可研报告编制,正在编制总体方案和初步设计。华中区域应急物资供应链与集配中心已完成摸底调研和实地踏勘,并确定建设思路,正在编制项目建议书。3个省级区域应急救援基地正在编制可研报告。7座应急物资储备库均已完成项目立项、可研和初步设计等工作,正在抓紧推进。松滋、谷城、沙洋、大悟、通城等县级应急物资储备库已开工建设。




来源:湖北日报
编辑:黄珺


热文推荐


· 中秋国庆福利怎么发?权威解答来了

· 官宣!中考这个科目分值要增加

· 流感疫苗打不打?专家:客观看待,有序接种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