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
7月6日23时14分,迎“小暑”。
作者丨宋英杰出自《故宫知时节:二十四节气•七十二物候》
惹不起还躲不起吗?“偃仰茂林逃酷暑”。如何“逃”?深藏。“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到林中、到水边……躲避烈日。
如何“熬”?熟睡。陆游有一首诗,题目就很有意思:《逃暑小饮熟睡至暮》,小饮然后熟睡,一直躲到梦里去。苏轼同样以酣醉和沉睡的方式避一时之暑:“有道难行不如醉,有口难言不如睡”。辛弃疾更是对于避暑方式做出全面概括:“而今何事最相宜?宜醉、宜游、宜睡”。
当然,皇家的避暑,还可以选择冰。
周代开始,皇家就有负责制冰的专业人士,称为“凌人”。盛夏开始皇室启冰、赐冰,把冰块赐予群臣,这属于“浩荡皇恩”的一部分。
在清代,紫禁城内便有五座冰窖,一尺三寸见方的冰块,储冰25000块。紫禁城外还有十三座冰窖,储冰近二十万块。
唐代是夏至日开始赐冰,宋代是初伏日开始赐冰;明代是立夏之后陆续赐冰,清代是数伏之后陆续赐冰,历朝风俗各有不同。
小暑时节似乎是各种烹饪方式的集成。天气变化,就是由“烤”到“蒸”的转变。
农历六月称为“焦月”。按照《尔雅》的解释:“六月盛热,故曰焦”。“焦月”这个称谓,是万物几乎被炎炎烈日烤焦的情景写照。六月也被称为“溽月”。焦月的“焦”,体现的是干热暴晒;溽月的“溽”,体现的潮湿闷热。
虽然“烤”和“蒸”这两种炎热都很难受,但“烤”完全是靠烈日的暴晒,还可以在空间上躲一躲,在树荫下,在房间里,躲避烈日;也可以在时间上躲一躲,日出之前、日落之后,至少还有些许的凉爽。
但“蒸”就完全不同,它是温度和湿度的相互加持。如果说温度是“主犯”,那么湿度就是弥漫在空气中的无数个“从犯”,成为高温天气的“帮凶”。即使真实温度未必有多高,但人们的体感温度却已是无法承受之高。
天地一大窑,阳炭烹六月。
万物此陶镕,人何怨炎热。
君看百谷秋,亦自暑中结。
田水沸如汤,背汗湿如泼。
农夫方夏耘,安坐吾敢食。
天气太热了,万物仿佛正在被烧制的陶具,整个世界就像一个大窑炉,太阳像炭火一般,盛夏(农历)六月尽情燃烧。农夫在田里耕耘,田里的水像是煮沸的,背上的汗像是盆泼。但人却没有理由抱怨,秋天的硕果,就是因为炎热而结实。
《汉书五行志》:“盛夏日长,暑以养物”。人们更在意万物之长养。东汉的《农家谚》中便收录了“六月不热,五谷不结”这一则农谚。两千年前来自农民的天气见解,便已体现出质朴的理性。
小暑一候,温风至。古人认为,春生夏长皆得益于风的温厚。所谓“始至”,不是初现,而是“峰值”。也就是说,小暑时节,上苍的温厚达到了极致,天气的温热也达到了极致。小暑二候,蟋蟀居壁,指蟋蟀躲藏在阴凉之处。等到了大暑,蟋蟀长大了,不想再“面壁”了,而且感觉穴中阴气渐盛,于是就到野外嬉戏和争斗。小暑三候,鹰始鸷(zhì,凶猛),是鹰着眼于季节变化而进行捕食的“实战演习”。在古人看来,此时的鹰变得异常凶猛,杀气乍现。
沉李浮瓜,凉衫冰藕,荷风送香,竹林觅萤,
江楼对月,苍山揽风,枕书而眠,席地而坐,
不疾不徐,不烦不燥,过好小暑,方显智慧。
【宜赏味】
忆王孙·夏词
宋丨李重元
风蒲猎猎小池塘,过雨荷花满院香。沉李浮瓜冰雪凉,竹方床,针线慵拈午梦长。
【宜醉景】
江楼夕望招客
唐丨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较清凉。
【宜拥夜】
夏夜追凉
宋丨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宜打趣】
菩萨蛮·回文夏闺怨
宋丨苏轼
柳庭风静人眠昼,昼眠人静风庭柳。
香汗薄衫凉,凉衫薄汗香。
手红冰碗藕,藕碗冰红手。
郎笑藕丝长,长丝藕笑郎。
【宜修心】
销暑
唐丨白居易
何以销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热散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得,难更与人同。
7月6日,小暑。7月16日,入伏。
插图丨丰子恺漫画 视觉中国
来源:央视新闻
编辑:王乔迪
校对:冯雪 廖美丽
责任编辑:刘世文
更多精彩内容
请关注:云上昆都仑
云上昆都仑是由昆都仑区委宣传部打造的昆都仑区移动第一端,致力于打造一个集新闻、政务、服务于一体的信息互动平台。发布最新时讯,汇聚政务终端,提供便民服务,实现新闻政务信息一键获取,智能部门微博微信一键关注、服务窗口一键到达,建立全面覆盖的新闻政务服务平台入口,使之成为服务群众的便民“掌中宝”。
欢迎大家给爱我昆都仑投稿!
爱我昆都仑邮箱:btkqxwzx@163.com
爱我昆都仑
在这里读懂昆都仑!
爱我,就扫扫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