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文化:自然教育的魂 ——从诗句“青青园中葵”谈起

人人讲环保,环保为人人点击上方蓝字关注瑞雪丰年
       教育是千年大计!自然教育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孩子们认识环保入门课。如何做好自然教育呢?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成为从业者和管理者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今天,生态环境部宣教中心培训室主任曾红鹰走进本微信公众号,与网友分享他的观点。

       开展自然教育,任重道远,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好的观点?本微信公众号欢迎投稿或在下面留言!



       自然教育融合“生命、生态、生存、生活”四者的综合内容和教育目标,在国内如火如荼地流行起来。由于自然教育活动将旅游观光、综合实践学习、游学研学等密切结合起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总之,社会需求的增加也使得自然教育的机构应运而生,并有越来越多的趋势,同时更加具备市场价值。一方面,成年人希求通过参与自然教育活动,提高自身文化素质,丰富体验感受;另一方面,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更加关注,愿意投入时间和财力,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为他们寻找能够健全人格,锻炼体质,增长见识,提高能力的机会。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如何做好自然教育呢?采取哪些更有效的教学策略就成为从业者和管理者关心的一个热点话题。


!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个问题,我还是从一个小故事谈起。

       

       前不久,不经意间听到我女儿在背诵汉乐府诗《长歌行》:”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名诗,最后一句更是无人不晓。于是我就问女儿,这首诗讲的是什么意思?她回答说,人要珍惜时光,发奋努力,否则老了就会后悔一事无成。我又问,你知道“青青园中葵”是什么意思?她回答,就是菜园里种着青菜,我又继续追问:”葵是什么?“。她摇头不知。这时我就想到了自然教育应该怎样做这一话题。其实诗歌作为人类精神文化遗产也是很好的自然教育素材或切入点,自然教育离不开文化的滋润和支撑,自然教育与文化的结合是一个很有效且有趣的教学策略。

       我们还是继续谈青青园中葵这里的“葵”。此诗中的“葵”并非我们现在常说的葵花,向日葵,而是,是锦葵科锦葵属植物,也称葵菜、冬苋菜、冬寒菜、露葵(注:古人一般是待露水散尽采摘,所以叫露葵。),俗称滑菜,也互生、株高60-100厘米。

我想如果学生都见到这个图片时就对诗中“青青园中葵”那样一片绿油油的,长势盎然的葵菜样子有了更加直观的概念了。



首先

我们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这首诗中的“葵”有浓厚的我国历史文化意义。唐代大诗人王维 《积雨辋川庄作》诗有:“松下清斋折露葵”,”葵“是我国古代的主要食用蔬菜之一,是古代以前的“百菜之首”。先秦诗经 《七月》中有“七月亨葵及菽”。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里出土了葵的种子。可以说在明代以前的2000多年里始终占据着蔬菜中的最重要地位,后来被比它晚出现800年的蔬菜----菘菜,即现在我们所称的大白菜所取代。另外,从别名”冬苋菜、冬寒菜“这样的名字可以推断葵属于南方的的冬季蔬菜,北方是无法再寒冬大地上生长的。实际上现在葵菜也是分布于湖南、湖北、四川、云南、贵州、江西、甘肃各省的田间地头的野菜。



其次

从传统儒家文化的角度,葵的自然生长习性中强烈的向光性被古代文人赋予了更多的精神涵义。 杜甫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诗有“葵藿倾太阳”,宋代司马光 在《客中初夏》也提到葵之花朵向着太阳的特点,题诗为:“惟有葵花向日倾”。古代也有“葵藿倾心”、“葵藿向日”成语和“葵藿多志士”的说法,都表明了葵对太阳的强烈向光性特点,可引申为对明君圣主的忠心。从大处看,这是中国文人墨客的“咏物以言志”的追求高远的道德品质的文化体现。从小处看,这也是文学修辞中比兴手法的应用。



其三

从农耕文化和饮食文化的角度,有人会问,为什么葵菜在古代会成为百菜之王呢?这还是取决于口感甘甜、滑腻,在没有多少油水的物质条件下,这也是很吸引人的一点。此外,这种蔬菜适应性强,四季皆可生长,在南方分布较广,随时可种植采用。李白有诗云:“野酌劝芳酒,园蔬烹露葵”看来,当时葵也成了诗仙户外畅饮时可口的下酒菜。杜甫有诗曰:“葵菜欲自锄”,白居易有诗曰:“中园何所有,满地青青葵”、”贫厨何所有,炊稻烹秋葵”(此诗中的秋葵非现在的秋葵,而是指秋天采摘的葵菜)。在古诗词中,谈到葵菜的诗不胜枚举,很显然,那时葵菜是家中菜园种植的非常常见的蔬菜。葵菜可烹炒,可做汤,可制腌菜。《乐府诗集》中《十五从军征》有诗云:“春谷持做饭,采葵持作羹。”  刘禹锡 《历阳书事七十韵》提到“千里水葵羹”,陆游 《即事》诗有:“葵羹出釜香”。 可见在古代,葵可作美味的汤羹无疑。据现代植物学家考证,口味应该比较接近落葵(即木耳菜)或莼菜,有粘液,顺滑。可以说,在古代,葵菜是百姓饭桌上的大众蔬菜,与他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虽然,在《齐民要术》等古代重要农书中都将葵列为蔬菜之首来描述。到了元代王祯所著的《农书》中提到:“今人不复食之,亦无种者。到了明代,葵菜在李时珍《本草纲目》中已将葵归入草类,非蔬菜类,仅把它当作草药在书中进行记述,,特别详细描述了葵菜种子的药用价值。这表明到明代已经基本不种植了,也有说法在清之后不再种植(见《字课图说》一书说述)。为什么后来会北大白菜取代呢?这也是人们口味的选择,大白菜的味道更胜一筹,此外生长的适应性更强,在北方也可以广泛种植。这也反映人类作物选育和饮食习惯方面的文化嬗变。



其四

从语言文字角度看,“葵”形声字,草部从“癸(音鬼),癸是天干中表示顺序的第十。”葵“字可以说是汉字里最美之一,不信你可以看看它的甲骨文(草字头下面的癸正好是10笔,契合了天干中的十,可见古人造字的完美精妙。甲骨文和小篆、大篆是比较接近的,其实从植物学枝叶形态的视角看,葵字的造型也可以看作是葵的枝叶特点的真实写照,造字极为生动传神,也反映了古人的审美情趣。


金文的葵字

小篆的葵字


      在先秦,有诗句曾用葵菜的红色花朵来表达女子的美丽婀娜,这又是何等的人生情趣与对美的追求!

在民国初年非常著名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中的解释比较精准,即说明了葵菜在中国古代为主要食用蔬菜,并引用《尔雅》中“菟葵”一词说明,也提及了当时新引进的秋葵,向日葵,相对于《新华字典》要全面得多,而且还附有相关秋葵和蜀葵的植物插图。

《新华字典》中对葵的解释只有向日葵,葵花。可见,不同的字典内容也体现了不同时代字典编撰者对于自然科学与社会文化上面认知、教育目标、学识上的明显差距,也给我们许多语文教育者以启发。


       通过以上关于葵菜的文化内涵的阐述可以更好地理解文化对于自然教育的价值意义。我们认为,开展自然教育离不开体验,在体验中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自然科学知识,领悟文化价值,培养珍爱自然,形成“天人合一”的价值观,从而采取更加积极的保护自然保护环境的个人和社会行动,这是我们从事自然教育的目标和基本内在逻辑。为体验和理解葵菜对于古人中的意义,其实可以在校园生态园或自然体验营地开辟”语文植物园“,将课本中的文章诗词中的植物在适合的条件下种植,引领人们开展自然观察、认知、甚至可以采摘,烹饪,做一碗”葵菜汤羹“,不失为一次通过体验和古人进行文化的对话机会,引发感情的共鸣,体验传统农耕与饮食文化的变迁。自然观察日记、标本制作,拓印绘画,撰写诗歌,谱曲,利用”葵“字金文篆字的启发,设计现代人可以用的LOGO,ICON,也就传承发展了中国文化元素,这也让自然教育活动设计更加深化和活化,这也是环境教育所提倡的关于环境、在环境中、为了环境的原则体现。



       与文化的结合可以说自然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教学策略。由于从事自然教育的教师大多是出自生物、地理、地质、生态、环境科学等自然学科背景,但如果我们一味地刻意地将自然科学知识孤立地突出出来,将大学里的自然学科内容设计成简版的大众和孩子们的生物课、地理课、生态学教学方案,可能就有失偏颇了。如果我们进行自然教育设计过程中在头脑中时刻思考力争将自然科学知识与人类文化密切结合,那也就无形中创造了更多串联历史、地理、艺术、情感、价值观的机会,增强了感染力、传播力、共情力、亲和力。对于学习和体验者来说,重要的也许是他们认为对自己有价值、有重要意义的,也许只是某个活动体验、一个入心入脑的有趣故事、一个自己制作的作品,一次喜怒哀乐的情感表达。一旦失去了”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和这条脉络,自然教育很可能就失去了人与自然的联系,蜕变成纯粹的自然科学知识碎片。


       1959年英国物理学家、小说家C.P.斯诺曾提出“两种文化”理论,由于科学家和人文学者在教育背景、学科训练、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研究工具等诸多方面的差异,他们关于事物的基本理念和价值判断经常处于相互对立的位置,甚至不屑去尝试理解对方的立场。他认为这两种文化的分裂必然会妨碍社会和个人的进步。科学和人文走向整合也正是自然教育的应有之义,这样的结合可以使自然科学教育从学术层面更加深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层面,从而为自然教育提供正确价值导向。


作者曾红鹰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中心

原题:自然教育如何结合文化来开展 ——从诗句“青青园中葵”谈起



查看历史文章11月空气质量排名,俩“差生”大变化:一个跃居“最优”,一个续坐“末位”
无名酸洗作坊,无执照无环保手续,责令停产立案查处
环境部荐发:百年工业区焕发绿色生机
曝光台 | 昨日通报滨海新区环境问题1处,处罚超标机动车54台次
环境部荐发:生态为先,创新促转型
天津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策划设计

新媒体科

编辑

王怡然


你真舍不得点赞吗?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