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环保专家谈 | PM2.5和臭氧需要协同控制吗?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共建美丽中国

专家介绍:史国良

南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研究工作,研究方向为污染物的来源、行为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60余篇;参写英文著作一部;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20余项。主持多项国家、省部级研究课题。自主研发的受体模型被国家生态环境部颁布的《大气颗粒物来源解析技术指南(试行)》列为推荐模型,并在佐治亚理工学院的官方网页上国际推广,研发的模型在我国多个城市研究中得到应用。





📢臭氧是什么?

臭氧化学分子式为O3,具有强氧化性,是比氧气更强的氧化剂,常温、常压下无色,低浓度下无味。




📢臭氧的作用和危害

大气层中绝大部分的臭氧处于平流层内,平流层的臭氧层吸收了210~290 nm波段的全部太阳紫外辐射,从而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受强紫外辐射的影响;剩余的臭氧处于对流层内,当对流层臭氧特别是近地面臭氧超过自然水平时,会对人体健康、生态系统、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影响。




📢臭氧控制逐渐成为大气污染防治重点

我国自2013年发布《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来,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在六项常规污染物中,二氧化硫(SO2)、PM2.5、PM10、一氧化碳(CO)、二氧化氮(NO2)的浓度均逐步下降;但与此同时,部分地区的臭氧(O3)的浓度反而有所上升,成为首要污染物,臭氧污染问题逐渐显现。因此,PM2.5和O3的复合污染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关键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成为现阶段大气污染环境治理的重点。




📢臭氧是如何产生的?

对流层内的臭氧并非来自污染源的直接排放,而是通过污染源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在太阳光照射下发生光化学反应的产物,属于二次污染物。在实际的大气环境中,光化学反应随着太阳的升起而开始。在城市的交通早高峰期间,汽车尾气排放出大量的非甲烷总烃(NMHCs)和氮氧化物(NOx),加上夜间积累的NOx,光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初始浓度较高。白天随着光照强度增加,二氧化氮(NO2)光解产生的原子氧O能够迅速与氧气分子结合生成臭氧(O3),O3会和一氧化氮(NO)反应生成氧气(O2)和二氧化氮(NO2);同时,在光照作用下会产生OH、HO2等自由基,还会引发自由基传递反应,生成大量的过氧自由基,导致臭氧(O3)的产生和积累。下午,随着光照减弱,光解反应受到限制,整个反应趋于缓慢,二次生成物的产生也会随之减少。夜间,O3成为主要的氧化剂,NO被氧化为NO2,O3浓度得到了消耗,导致O3浓度在夜间较低。第二天随着太阳的升起,上述的光化学反应过程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循环。





📢为什么说PM2.5和臭氧(O3)需要协同控制?

目前,对PM2.5-O3复合污染的科学研究和协同防控实践已在我国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地区等地相继开展,并得到了初步的认知。PM2.5由污染源直接排放(如道路扬尘、建筑施工尘、燃煤尘)的称为一次排放;另一方面由大气光化学、非均相反应等反应生成(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二次有机物等)的称为二次生成。PM2.5的二次组分是指各种气态污染物,如二氧化硫(SO2)、氮氧化物(NOx)、氨(NH3)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等,在大气中经过复杂的化学反应而形成的颗粒物(如二次硫酸盐、二次硝酸盐和二次有机气溶胶)。总体说来,PM2.5中的二次组分是由气态污染物(SO2、NOx、NH3和VOCs)等被O3、OH自由基等大气氧化物氧化生成。经过多年的治理与管控,我国PM2.5的一次排放已显著降低,部分城市PM2.5已转变为以二次生成为主,因此,臭氧(O3)浓度和PM2.5浓度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此外,从PM2.5和臭氧的形成途径可知,挥发性有机物(VOCs)和氮氧化物(NOx)等气态前体物在不同条件的影响下,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转化形成PM2.5(二次颗粒物)或臭氧,而这些前体物主要是由机动车、燃煤、工业等排放源产生的。也就是说,PM2.5(二次颗粒物)和臭氧有着共同的前体物排放源,因此对PM2.5和臭氧的防控也需要协同进行。






往期精彩回顾


习近平在气候雄心峰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歌声咏唱环保初心 | 生态环境部歌咏比赛获奖展播

光明日报:七里海,津东60里的候鸟驿站

各区环保动态 | 津南区生态环境监测中心开展新一期环保设施开放活动

天津环境文化节优秀视频展播——《校园低碳生活》

天津生态环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策划设计:宣传教育室

编辑:郝英男 李君

你真舍不得点赞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