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实录丨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新闻发布会
2024年12月31日,市生态环境局召开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新闻发布会。市生态环境局政务服务处处长孙静、综合处副处长钱莹、环境影响评价与排放管理处副处长陈津鹤、大气环境处一级主任科员张目全、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总队副总队长郭承涛通报了相关情况,并回答媒体关心的问题。
主持人:记者朋友们,大家好。今天专题发布生态环境领域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展。
下面请市生态环境局政务服务处处长孙静介绍有关情况。
孙静: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下面由我向大家通报: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市生态环境局对标京津冀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绿色发展高地的定位,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同时,紧紧围绕优化营商环境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扎实推进“三新”“三量”工作,实现改善生态环境和优化营商环境共赢,助力我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见行见效。
一、优化服务程序,推进环保审批高效便利
一是全面实行政务服务事项清单化管理。完善确定生态环境领域行政许可和非许可类事项、证明事项、行政备案事项等政务服务事项清单,严格操作流程,确保我局政务服务事项依法高效办理。推进全部政务服务事项实现全程“网上办,一次办”,实行“7×24”预约办理。二是完善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建设。推动自有审批系统向“政务一网通”、生态环境部数据平台信息归集,实现数据完整共享。完成我市新版投资(工程建设)项目联合审批系统上线运行环保数据的使用准备工作。三是推进高效便利措施。事项承诺办结时限压缩至法定时限的36%以内。实现农副食品加工业等12类建设项目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土壤调查评估实现生态环境会同规划资源主管部门联合评审、专家会审机制,土壤污染状况初步调查报告评审权限下放至区级。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按期完成,实现生态环境领域实施以公共信用报告代替无违法违规证明改革发挥实效。我局政务服务事项好评率连续多年保持100%。四是深化京津冀政务服务协同。推动2项政务服务事项纳入《京津冀资质资格互认清单》,1项纳入京津冀高频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高质量完成京津冀一流营商环境建设行动重点任务。
二、加大政策支持,强化环保要素保障
深化环评、监管、执法等生态环境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一是深化环境影响评价改革。建立重大项目环评服务机制,印发2024年环评服务保障的重点项目清单,提前介入,支撑项目落地建设。优化环评审批,深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切实为企业减负。二是“小切口”改革措施服务经济发展。开展绿电碳排放核减,对重点企业实施碳排放配额管理,为企业带来减碳收益。修订实施典型行业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制定技术指南,实施差异化应急管控措施,将2600余家涉及民生、重点外贸、战略新兴企业及小微涉气企业纳入重污染天气豁免范围。开展重点工业园区创A行动,助力涉钢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在实现污染物排放减排目标的同时保障企业稳定生产。推行土壤健康风险模型评估、分地块分阶段评审等环境修复+开发建设模式,支持保障地铁等重大民生工程建设。着力推动移动源清洁化,加快建设新能源基础设施,实施货运领域、公共领域车辆清洁化行动。落实《华北地区危险废物联防联控联治合作协议》要求,持续增加跨省转移“白名单”企业,办理“白名单”转出事项16批次,转入事项10批次。三是优化环保执法方式。建立实施执法正面清单,将日常环境管理水平较高的企业纳入清单,视情减少或免于现场检查,切实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积极推进非现场执法,整合污染源在线监测等数据资源,加大智能设备投入,提升非现场检查占比。制定《天津市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坚持严格执法与柔性帮扶相结合,积极推进“首违不罚”“轻微不罚”,给企业留有容错纠错空间。
三、激发创新活力,汇聚绿色发展动力
坚持守正创新,培育绿色产业发展新动能。一是强化科技赋能解决企业绿色发展难题。举办首届京津冀生态产业创新发展大会,搭建京津冀生态环境协同创新载体,聚集“政产学研金服用”各要素,组建涉及绿色港口、化工新材料、汽车、绿色生物等领域20个生态环保协同创新中心,研究破解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技术难点,培育区域生态环保创新技术“策源地”。二是搭建环保企业-科技人才握手平台。连续两年组织召开全市生态环境科技人才工作大会,发布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趋势和人才政策,打造“战略咨询专家-首席专家-青年人才”科技人才矩阵,为企业搭建创新要素“握手链接”平台,凝聚创新人才队伍。三是引导数字技术支撑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举办美丽中国数字化治理大会,发布14项京津冀生态环境数字化治理成果,与国家超算中心联合开发全国首个“AI智能环保管家”大模型。引导新一代数字化技术在双碳战略、环境监管、两山转化、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四大领域深度应用,推动生态环境“治”理转为生态环境“智”理。
四、优化服务模式,增加企业获得感
一是建立生态环境领域重点服务企业清单。坚持局领导带队,定期下沉了解企业发展近况,宣传惠企政策,现场推动解决问题。对重点项目全程跟办,对重点外资企业、民营企业全流程服务,主动对接疏解非首都功能,及时跟进服务东诚药业等来津项目,保障项目顺利进展。组织技术专家通过多种方式帮扶指导企业,解决环保技术难点问题。二是建立企业需求问题清单。提升精准服务水平,与市政务服务办、市贸促会等部门建立联络工作机制,依托企业反馈问题平台、政务服务热线等,及时掌握企业发展难点堵点。今年以来,通过座谈会、下园区、进企业等方式,及时回应推动解决企业在排污许可证编制、碳核查、自主监测、执法等方面近百个具体问题,收获企业一致好评。三是拓展惠企服务渠道。进一步推进《关于加快推进环保管家服务模式的指导意见》要求,鼓励具备实用化技术、专业技术水平较高、信用记录良好的第三方环境治理企业,以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为着力点,积极投入服务环保产业。通过市生态环境局官方微信公众号、局官网“惠企政策”专区、“津心办”APP的“津策通”栏目等多渠道发布解读惠企政策,让企业及时了解政策,享受政策红利。
下一步,市生态环境局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重要部署要求,进一步加强政务服务创新改革,持续提升服务效能,为优化营商环境,建设美丽天津提供有力保障。
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各位记者朋友就关注的问题进行提问。
国际在线记者
近年来,为强化企业生态环境责任,推进绿色转型发展,本市生态环境部门有何重要改革举措?
钱莹:谢谢您的提问。
近年来,我局始终坚持“两个毫不动摇”,扎实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不断保障企业权益和优化营商环境,积极谋划企业绿色发展路径,增强企业市场绿色竞争力,服务优质项目落地,为企业污染治理成果加快转化为融资效应提供有力支持。
一方面,精准调剂重点污染物总量指标,助力区域建设项目轻装上阵。为统筹我市环境容量指标,我局不断强化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控制,合理高效配置环境资源。自去年《天津市重点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管理办法(试行)》实施以来,创新提出对于经济社会效益高、污染排放绩效优的建设项目,可以先审批总量指标、先上马建设项目,后落实减排项目、完成总量指标替代要求,有效减轻项目落地负担;对于区域总量指标不能满足建设项目需要的,在自愿、协商的原则下,各区之间可以按照合理的比例进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互换,也可以按照合理的价格进行有偿调剂,缓解区域总量指标压力。截至目前,我局已通过先用后补、跨区调剂、有偿调剂的形式,先后为北辰区、南开区等5个区共89个项目落地提供政策支持,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保障。
另一方面,组织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提升优质企业绿色市场竞争力。我局严格落实生态环境部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方案、相关管理办法及格式准则要求,制定实施了天津市的工作方案,建成天津市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系统,汇集发布企业基本信息、环境管理、污染物产排、碳排放、生态环境应急和违法等21类信息,实现环境信息披露基础数据记录、披露进度查询、业务数据的集成维护与动态更新,进一步规范企业信息披露的时限和实效。三年来,全市4116家次企业纳入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范围,依法公开临时披露报告3245份,2022年度、2023年度累计披露环境信息年报2923份,年报填报率已达100%,充分将环境因素融入市场决策,促进市场机制自由发挥作用,进一步促进企业绿色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强化重点污染物总量指标统筹,研究探索总量指标管控新路径,指导各区用足用好先用后补、跨区调剂政策,持续规范企业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工作,为企业年度披露和临时披露提供政策咨询和技术指导,不断提升企业环境信息披露质量,降低环境风险和市场风险,持续为市场投资判断提供客观决策参考,助力经济高质量发展。
谢谢!
天津日报记者
为助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推进重点项目落地建设,市级生态环境部门及各区有关部门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强化环评审批的服务保障作用?
陈津鹤:谢谢您的提问。
一、主动服务重点项目建设
为切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服务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我局会同各区扎实做好重大项目环评全过程服务保障,制定了《天津市2024年需支持做好环评服务保障的重点项目清单》,将涵盖基础设施、工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领域的761个重点项目纳入环评要素保障范围。
市、区两级环评审批部门充分发挥环评审批服务机制的作用,采取提前介入、全程盯办、跟踪问效等举措,积极为重点项目提供个性化精准服务。天津石化炼油提质改造项目是我市2024年重点建设项目,在其环评编制及审批过程中,我局组建了服务团队,给建设单位送去了“环评审批服务单”,说明了环评审批和技术评估部门的联系方式、服务措施等,主动指导建设单位提高环评文件编制水平,优化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于环评中涉及的规划环评符合性、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等难点问题,我局组织技术力量,协助建设单位分析研判,推动问题加快解决。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保障项目按照市政府要求顺利开工建设,并获得了建设单位的感谢。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完成天津石化炼油提质改造、高新区电子芯片研发平台基础设施等120余个重点项目环评审批和备案,涉及总投资近1100亿元,为重点项目落地建设提供优质服务。
二、创新优化服务举措
一是深化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试点。在实施联动试点的产业园区内,指导和鼓励企业在开展项目环评时,可以按规定有效简化环评文件内容,直接使用园区规划环评及环境质量监测数据,减免、缩短建设单位环评公众参与程序和时间等。通过上述便利措施,进一步节省项目环评编制和审批时间,环评工作的提速增效,有效保障重点项目落地建设。目前,天津经开区、西青开发区等4个纳入联动试点范围的产业园区中,已有28个项目享受了联动试点便利措施。
二是探索开展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对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等12类建设项目,在企业自愿的原则下,实行环评与排污许可“两证审批合一”,即企业在办理项目环评审批时,可以同步申领或变更排污许可证,审批部门同步受理审查,实现两项行政许可“一套材料、一窗受理、同步审查、一次办结”,同时在申报阶段可以免予提交环评文件审批意见、排污口规范化说明等材料,进一步提高审批效率,保障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天津市恒信汽车部件有限公司、天津中油港北能源销售有限责任公司等企业采取“两证合一”的方式,同步办理了环评手续和排污许可证。经初步统计,审批时间约节省50%左右。
谢谢!
津云记者
请问我市在生态环境执法领域帮扶企业和柔性执法的主要举措是什么?
郭承涛:谢谢您的提问。
近年来,我局严格落实国家和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重要部署,在生态环境执法方面转变监管理念,创新执法方式,提升执法效能,助力企业绿色发展,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开展工作:
一、实施差异化执法,加强精细化水平
一方面,贯彻实施执法正面清单工作,对企业实施分类监管,将已安装自动监控、重点民生保障以及被评为我市“环保领跑者”等类型的企业纳入执法正面清单并根据实际情况动态更新,在保持监督执法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的基础上,对清单内企业以非现场方式为主开展执法检查,视情减少或免于现场检查。另一方面,实行“三步式”执法,第一步是加大法律法规宣贯力度,通过普法宣传帮助企业进一步增强主体守法意识和能力;第二步是对环境违法行为情节轻微、首次发现且未造成环境危害后果的,督促立即整改,依法依规免于处罚;第三步是对群众反应强烈、主观恶意明显、污染情节严重的环境违法行为严惩重罚,实现对守法企业“无事不扰”,对违法企业“利剑高悬”。
二、推行柔性执法,提升法治化水平
一是修订了《天津市环境行政处罚裁量基准》,避免行政处罚随意性、任意性和“同案异罚”现象,通过专题培训、案卷评查等方式进一步统一规范全市执法人员对自由裁量基准的使用,着力提升执法业务水平。二是明确了26种不予处罚情形,对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实行容错机制,积极推进包容审慎监管,为发展营造更加宽松、包容的法治环境,2024年1-11月,全市免罚案件300余件,占立案总数的29%,免罚金额共计1300余万元。三是开展常态化普法帮扶和以案释法,截至目前,公开典型案例50余件次,深入重点企业开展集中式帮扶体检活动,实现点对点“送政策、送技术、送服务”,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服务企业更“聚人气”,助力企业依法依规高效生产。
三、推进非现场执法,提高数智化水平
整合污染源在线监测、排污许可、企业工况用电等数据资源,综合运用无人机、走航车巡查等科技手段大力推进非现场执法,扩大案件线索发现渠道,提高数智化水平。2024年1-11月,我市非现场执法家次在全部执法检查家次中占比近10%。例如,在我市近期侦破的某环境监测公司通过篡改、伪造监测报告案中,执法人员根据非现场执法线索,通过调取《检测报告》和监控视频,发现该公司未按规定布设采样点、未按规定携带采样用品至采样平台等违法行为。本案紧扣生态环境执法重点工作,用好“非现场执法”监管手段,强化“零容忍”执法震慑,维护了公平竞争市场环境。
下一步,我局将继续以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为发力点,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助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谢谢!
天津新闻广播记者
我市持续开展重点行业绩效分级,近年来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目全:谢谢您的提问。
为扎实实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及国务院《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计划》要求,落实市委市政府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近年来,我们坚持以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为抓手,深入践行依法行政,打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法治化营商环境,高效融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厚植我市产业绿色发展底色,着力推动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工作:
一是开展重点工业园区创A行动。近年来,我们聚焦高端装备、绿色石化等重点产业链骨干企业,通过集中专题座谈、现场走访等方式,推动一批石化、化工、钢铁、工业涂装行业企业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水平。滨海新区既是我市产业发展的高地,更是产业链龙头和重点企业汇集地。从产业链分类看,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拥有一汽丰田、一汽大众、长城汽车等三大整车制造企业,其中19家绩效分级重点供应商有15家位于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炼油和石化行业20家在产企业有8家位于天津港保税区。从产值分布看,开发区和保税区重点行业和典型行业分别为206家和108家。其中,A、B级和引领性企业分别占重点和典型行业总产值的83.8%和43.8%。年初以来,我们以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天津港保税区为重点,组织管理和技术团队走访三大整车和石化企业,开展调研和集中交流对接,现场解读政策,为企业答疑解惑,合力推动提升改造,促进企业绿色转型。截至9月底,开发区和保税区A、B级和引领性企业分别达到71家和38家,占重点行业和典型行业的34.5%和61%(以产值计),环境绩效水平整体提升,高质量发展转型成效显著。
二是助力涉钢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以大邱庄镇为代表的静海区是我国重要的钢管产业基地,建立了“外购钢坯-独立热轧-钢管焊接-热浸镀锌-重柴运输”的完整产业链,形成了涉钢产业集群,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污染治理水平和清洁化运输比例偏低,与当前高质量发展存在较大差距。为树立行业标杆,形成正向激励作用,今年以来,根据静海区涉钢产业集群的产业链特点,我们修订实施《天津市典型行业重污染天气绩效分级制定技术指南(2024年版)》,制定了独立热轧、热浸镀锌和焊接钢管等涉钢产业的绩效分级标准,通过实施差异化管理,从而鼓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全行业提质增效,实现了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赢。期间,深入到街镇和企业,面向各乡镇园区、各行业企业组织了几十场座谈会、政策宣讲会,通过政策宣传、过程帮扶、动态评审调整等方式,让真正改造的企业第一时间享受到绩效升级的政策红利,保障了企业在重污染天气应急期间的正常生产。同时,积极帮助11家涉钢企业争取4516.7万元的大气专项资金支持,减轻企业提升改造压力。
绩效分级工作开展以来,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绩效A、B级和引领性企业数量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创建绩效评级企业,实现绿色发展的良好态势。截至9月底,全市评为A、B级和引领性的企业359家,较2020年首次全面开展
绩效分级增加165家。其中A级企业47家,B级企业212家,引领性企业100家。同时建立独立热轧、热浸镀锌等典型行业绩效等级动态调整机制,截至11月底,全市已对7家达到绩效引领性水平的独立热轧企业,38家达到A、B级水平的热浸镀锌企业的绩效等级进行动态更新。企业污染排放显著降低,移动源清洁化运输比例大幅提高,管理水平、厂容厂貌等焕然一新,经济效益明显提升。
谢谢!
主持人:今天的发布会到此结束,感谢记者朋友们对天津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支持和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