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工作三年的 BAT 程序员,离开后发展得怎样?

2018-02-10 100offer 程序人生

点击上方“程序人生”,选择“置顶公众号”

第一时间关注程序猿(媛)身边的故事



BAT 作为中国互联网的标杆企业,其对于人才的培养也成为一种标杆,BAT 程序员在跳槽时无论是所获面邀数和面邀薪资上都有明显优势。无愧于程序员中自带光环的群体。

那么撕开光环的表面,在职场节奏上,这些程序员在 BAT 发展得怎么样?他们现在又在哪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几位在平台上求职过程中,有过至少 3 年 BAT 工作经验的程序员们。看看他们,现在过得如何?

离开BAT:不破不立

「当你加入 BAT 的时候,很难不去想自己以后是否会离开,会以怎样的状态离开」,这可能是每个进入 BAT 程序员在给自己进行长远规划时难以绕过的想法,跳槽就像墙外的花香,总是忍不住让你浮想联翩。

有不少这样选择从 BAT 离开的程序员。在有人羡慕进入 BAT 一线大厂的同时,他们却选择了离开。我们在观察候选人时发现,离职虽然是一件主观的事情,但是这些 BAT 大厂程序员的动因,却有一些共性:有的是因为加入了 BAT 的边缘部门,感觉发展不受重视选择离职;有的是因为业务发展受限,晋升困难选择了离职;还有的则因为接触到自己发展的瓶颈选择离职……

本周,跟你聊聊这些离职的BAT程序员:他们为什么离开,离开之后又发展的如何呢?

离开理由一:部门边缘 与主业发展脱节

「与其说我坐上了 BAT 的豪华游轮,倒不如说我是坐上了贴着 BAT 牌子的小渔船。」方星这样回顾他在 BAT 的工作经历。

2011 年北邮硕士毕业的方星,校招季首先拿到了某 BAT 的 offer,薪资岗位都十分符合方星的预期,公司甚至还给出了额外的抽签落户北京的机会。这些「美好」,让方星开始畅想自己未来的生活。

但让方星万万没想到的是,现实的打击来的这么快且直接,先是 50% 概率的抽签落户没有抽到,直接和北京户口暂时说了再见。再是工作上方星发现自己被「坑」了。

虽然给 offer 时,标明了岗位,以及大概的工作内容,但是作为应届进入 BAT 的方星并不知道自己进入了 BAT 边缘部门。他进入的部门,主要负责公司内部 OA 系统建设工作。方星越工作越感觉自己是「一座孤岛」。方星的组里加上 leader 总共不超过 5 个人,大家相互之间也不怎么交流,各自负责各自的工作。

除了业务边缘外,方星所希望的:能够感受公司的技术氛围,搭建自己人脉的想法也随着业务部门边缘直接破灭。他和主业的沟通仅限,「我的账号怎么又登录不上了」、「给 XXX 开个权限」,方星有的时候觉得自己像是一个IT管理员,「就差找我修电脑了」他自嘲道。

对于刚刚毕业的方星而言,进入一个没有被公司提出市场化要求,或者进一步的发展需求的部门,打击是显而易见的。据了解,进入 BAT 的边缘部门,最后导致离职,也是很多应届生进入 BAT 之后比较常见的离职因素之一。应届毕业生面对大类招聘时候,虽然不知道具体的业务部门,但由于向往 BAT 的光环,还是选择「赌一把」。那些进入边缘部门的应届生往往很快就发现和自己预期所想差距太大,最终选择了离职。

合同期满后,方星顺势选择了离开BAT。

离开理由二:受限业务 晋升遭遇瓶颈

2013 年硕士毕业的石浩宇,是一个对算法有点想法的算法工程师,刚毕业的时候加入了国字号的某研究院,「和市场有点脱轨」、「清闲」、「上升空间窄」,这些缺点逐渐消耗着石浩宇的工作热情。虽然研究院帮忙解决了落户问题,但是工作一年之后,石浩宇还是选择了违约离开。

石浩宇在研究院中自我积累下来的技术基础帮助他顺利通过 BAT 的面试。这家 BAT 公司开出了优厚的待遇和符合石浩宇期待的算法岗位。虽然评级只给了 P5(参考阿里标准),但想着未来的发展趋势和自己的职业目标,没有太多的犹豫,石浩宇只身南下,以算法工程师身份进入某 BAT 公司中的一个重要业务部门。

「蜜月期很快就过去了」,石浩宇提到以前的工作,有些无奈。石浩宇和他的同事们的工作时间不断被会议、运营和产品同事分割,「我们烦不胜烦,给运营的团队开发了一整套小工具,即使这样,也无法阻止他们事无巨细的反馈和询问」。

虽然是算法工程师进入公司,但是并没有很多空间给石浩宇做模型的探索、实验,「甚至会有点怀才不遇的感觉。这不是说没有遇到好的老板,而是老板也有业绩压力」石浩宇如此形容他的这份工作。

像石浩宇这样,进入核心部门,从事自身目标岗位的 BAT 程序员,他们烦恼的方向又有了变化。业务导向成为了一柄双刃剑,合理的业务导向的确能够直观反映技术带来的效果,但是也会挟制技术的发展。我们接触的很多像石浩宇这样在平台上看机会的 BAT 程序员就面临这样的困扰。他们通常抱着一颗技术精进的心进入大厂,但还没有渡过适应期,没找到平衡的方法,就「先身士卒」。

压倒石浩宇,促使他离开 BAT 的最后一根稻草,大概就是晋升失败了。「倒不是说一定要在一年内升级有多么重要」,石浩宇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自己选择离开是正确的,「这是一个节奏和未来发展的问题」。对于石浩宇而言,南下就像是一场实验,既然不能给自己带来技术成长,加上晋升也没有成功,那不如快速止损,回到北京。

离开理由三:发展快速 过早摸到天花板

孙骁霄也没想到,自己能发展的这么快。2010 年,上海世博会,大四的孙骁霄第一次到上海,目的当然不是观光,还有在某一 BAT 公司的实习,这一实习,就是四年。

「我应该属于运气比较好的那种」,孙骁霄谦虚地说,孙骁霄加入公司的一个新业务部门,那个业务在2010年,不仅是新,可以称得上是荒了。

他就是开疆拓土中的那一个,整个组只有孙骁霄一个前端,再加上小组的技术 leader 的风格比较自由,愿意给成员自己发展的空间,孙骁霄就全包了所有前端的工作,体验了一把从 0 开始。实习期表现亮眼的孙骁霄毕业后以 P5(参考阿里级别)转正。通过这个项目,孙骁霄不仅体验了一把业务数据量达 30 亿的快感,他还建立起了项目大局意识,顺便发表了一个专利。

级别上他也一跃升到 P7(参考阿里级别),这个时候,孙骁霄开始思考下一步应该怎么办,继续留在公司,几乎可以遇见光明的晋升未来。

但是孙骁霄发现,自己在目前的业务上,再也不能获得如此迅速的成长了,甚至达到了瓶颈期。他开始思考换个地方试试,当「去外面看看」的想法越来越强烈,孙骁霄决定离开「舒适区」,进行下一个冒险。

无论是上述哪种离开 BAT 的原因,背后都蕴藏着「不破不立」的决心,那么离开 BAT 之后,他们选择了哪里?

离开BAT去哪儿?

虽然他们都手握10+个面邀,但他们的选择反而十分慎重。市场上的公司无非可以分成,创业公司、可以成为下一个 BAT 的独角兽、另外一家 BAT。他们在选择的过程中又是如何考虑的呢?

· 选择一:加入早期 TMD

2014 年,方星离开 BAT 的边缘部门的同时,也离开了自己从本科求学开始就生活的北京。伴随着方星南下跳槽的是甲公司和乙公司的 offer。这两个公司和 BAT 比起来,都算是创业公司。相对于乙公司刚刚起步不久,业务也比较初期,甲公司业务更加成熟,规模也更大一些。

两个公司开出的薪资都差不多,乙公司还承诺方星更多的「技术自由」,口头允许方星使用他推崇的 scala 进行业务实现。经历了第一次职业选择上失误的方星,这一次显然更有警惕心。方星理智地综合考虑了一下两家公司的业务和发展,认为在甲公司至少在业务上能够比乙公司更加靠谱,最后决定加入甲公司。

「当时觉得如果实在不行,甲公司的工作经验写在简历上,可能稍微比乙公司好跳槽一点」。方星加入的甲公司现在成为后 BAT 时代的领跑者,也有了自己的标签:TMD。

能够像方星这样顺利加入一个能成为下一个 BAT 的独角兽企业,也许是每个从 BAT 出来的程序员都想「赌赢」的一件事。问及方星是否想到会有这一天时,方星用了「人品好」这个词。在职业选择上更尊重理智与内心,警惕那些「投机取巧」与「看上去很美」,是方星给出的职业选择方法论。

· 选择二:进入另一个 BAT                                

2015 年,石浩宇选了又选,还是进了另外一家 BAT。「看了许多创业公司,还是觉得大公司更符合我的需要」,石浩宇如此总结这一次选择。

对于一个算法工程师而言,创业公司的确有更多自主权,但是也少了很多能够对业务有带动的技术牛人。再加上这个阶段的石浩宇工作只有两年,他更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带动自己前进。

通过「手写代码」的优异表现,另外一家 BAT 直接解决了石浩宇晋升的问题,给了 P6(参考阿里评级),和一个核心部门的核心算法岗位。面对这样的诱惑,刚在北京买了房子的石浩宇实在有些心动。

像石浩宇这样需求的候选人并不少见:资历火候不到技术管理,又有一定的工作经验。BAT 在面对这类程序员通常能开出比创业公司更加优厚的待遇。再加上能够解决晋升的问题,不难理解石浩宇最后重回 BAT 的选择。

但并不是每个候选人都能和石浩宇一样,保持自己的技术水准,顺利在下一家 BAT 直接升级。无论工作的外部环境如何,对自己的技术要求不放松,这是石浩宇能够顺利斩获 offer,并且晋升的方法论。

· 选择三:与创业公司一同成长

同样是 2014 年,孙骁霄在一家创业公司老板的力邀下,加入了 F 公司,这家公司的主要方向是互联网金融。孙骁霄看中了这个刚起步的行业,进行又一次「拓荒」。

孙骁霄的这次选择,看似冒险,其实非常稳健,通过朋友的朋友介绍,孙骁霄认识了 F 公司的老板,对于公司的业务发展以及自己的工作职责,孙骁霄在入职前就心里有数。

经历了在 BAT 的全面成长,对于孙骁霄而言,如果不能够直接升级技术管理,那么他大可不必离开目前技术都发展良好、自己熟悉且有发展未来的团队。

看准了行业,符合自己下一阶段的求职需求,孙骁霄爽快地接受了这个 offer,加入了 F 公司,完成了又一次职业晋升。

从他们三个人的职业选择上看,他们首先都非常客观和清晰地分析了自己目前的处境和需求:方星选择南下异地跳槽,思考的是如何给自己留后手,于是选择加入了业务更加成熟的公司;石浩宇定居北京,思考的是如何技术精进,更进一步,所以选择加入另一家 BAT,看中了公司的技术环境;孙骁霄想要直接晋升技术管理,看重自己的发展空间和行业的发展趋势,最后加入一家有发展前景,尚处于行业起步期的创业公司。 

他们的选择无疑是「理智的程序员」跳槽选择的经典三步走:衡量处境,确认目标,然后筛选。

· 选择后的未来:新的工作会更好吗?

对于进行了职业二次选择的方星、石浩宇和孙骁霄而言,从抽象上看,分别代表了三种不同的发展路径。

方星:在 TMD 走向技术管理

进入 TMD,方星是他老板手下第四号员工,且资历最深。工作刚过大半年,方星就被升级成了小组长,带着两个新兵蛋子,负责一个系统。主要负责工作是二次开发、重构等。「这次工作,我不仅知道了什么叫团队合作,还知道了什么叫对结果负责」,和上一份在 BAT 边缘部门的「单兵作战」工作不同,方星此次发展之路开始变得生机勃勃。

一年之后,公司业务调整重组,方星和他负责的几个程序员被迫分到了一个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业务部门,老板也换了一个。那个时候,方星过的非常郁闷,不仅事业上受阻,而且炒股也赔了不少钱。

「没有想过跳槽吗?」,面对这样的提问,方星表现的非常淡定,「没有,我不是那种特别沉不住气的人,再加上我还带着几个人,这么一走了之,有点坑队友」,对团队的责任感让方星选择了留下。

半年之后,公司又重组了业务,方星正式升级技术管理,成为一个细分业务条线的负责人,老板也换了回来。熬过那段糟心的日子,方星的职业发展终于算是过了一个坎。

从一开始只用负责一个系统,到需要负责一个业务,方星不能再单纯地做一个「快乐的码农」,要开始操心营收、转化率……操心很多技术之外的事情。「这是一个很无奈的事情,往前发展,你离一线码代码肯定会变得越来越远」,虽然自己还会花时间折腾喜欢的技术,但是再也没有一线码代码的感觉了。

2017年,方星迈入 30 岁大关,手上握着数目不小的期权,带着属于自己的团队,年底准备试试能不能升到 P8(参考阿里级别)。这么看来,如果非要深究是不是「一线写代码」实在有点矫情。但是当和他讨论未来发展时,他还是坚持说,自己是个技术人,以后还想做个「快乐的码农」。

石浩宇:留在大厂稳定发展。石浩宇现阶段,算是人生中比较稳定的阶段,孩子已经能出去打酱油了。和方星一样,石浩宇也遇到了一线代码能力有些下降的这件烦心事。

进入现在这家公司之后,虽然负责了新业务,但是还是难以逃脱「业务」的魔爪,与其说自己现在是个算法工程师,石浩宇更想划去这个 title 里「算法」这两个字。「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靠手写代码通过面试了」,提到这个问题,石浩宇有些沮丧。和方星负责一条业务不同,石浩宇虽然也是一块业务的负责人,但他们的团队更加松散,大家除了这一块的工作之外,还有许多别的工作,「算是一个云团队」,石浩宇这么评价。

虽然离算法更远了,但总的来说,石浩宇目前对于自己的工作状态还是比较满意的,他现在负责的业务算是新兴业务,也是未来发展的一种趋势,工作的挑战性也不错。2017年下半年,石浩宇升上了P7(参考阿里级别),手上也握着一些公司的 RSU。

虽然在业务部门,个人发展总是绕不开业务指标的考核,但是谈及未来,石浩宇还是对「算法」有着一些执着。工作之余,也会尽量多一些时间用来看看公开课、看看论文,相比起来,他还是更喜欢那个能「手写代码」,收割一把 offer 的自己。

孙骁霄:重回 BAT,回归技术本身。2015 年,孙骁霄加入了 F 公司,一手搭建了公司产品的技术框架,为公司建立了高端技术团队。两年之后,2017 年,孙骁霄选择了离开。28 岁的孙骁霄,决定在 30 岁之前,整理一下自己的发展思路,重新上路。

「在 F 公司做技术管理的过程中,难以绕过的坎,就是因为技术管理带来的技术水平的下降」,孙骁霄谈及此次离职时,非常直白的说道,他希望能够选择一些 C 轮及以上的大公司,能够在技术上有进一步的发展。

虽然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爸爸了,但是在孙骁霄身上,我们看到的除了沉稳和敏锐的眼光之外,还有一颗不断逃离「舒适区」、冒险的心。这次的 offer 选择过程中,他选择了薪资最低的 offer,以两年前一样的级别:P7(参考阿里级别)的级别回到了 BAT 。

「会觉得自己吃亏了么?」面对这样的提问,孙骁霄难得地出现了一丝不淡定。

「肯定会有,但是技术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你不能老想这件事,不然就一直过不去」孙骁霄给出了一个十分「完美」的回答。

技术管理似乎总会带来些许的一线代码能力的下降,只不过孙骁霄遇到的比较早,他还有时间调整自己的目标和发展路径。

孙骁霄似乎一直在「折腾」,折腾着进入一个又一个新兴行业,冒着一次又一次的险。在被问及,怎么解决新行业入门问题时,孙骁霄爽朗地笑了,「你觉得我现在加班还不够多吗?」,他用反问回答了我们的问题。

结  语

在对他们仨进行采访时,我们觉得用「快乐的码农」来形容他们最为贴切。褪去 BAT 罩在他们身上的光环,他们总是在不断地推动自己前进。

他们心中都有一杆称,称的两端,一边是自己的期望,一边是现在的处境,当这杆称稍微往其中一边倾斜时,他们就会做出调整。让自己的目标和现状不至于处于失控的状态。

因此,他们的职业决策也非常理智,并且形成了自己固定的风格。孙骁霄更加「冒险」,喜欢挑战新的领域;石浩宇更加「平稳」,总能在现有的情况中找到最优解;方星则更加「保守」,一旦做出决策,即使碰到一些比较棘手的情况,也更愿意在现有状态中进行调整。拨云见日,在变与不变的职业选择中,最后的落脚,都在他们的目标上。

注:为保护候选人隐私,本文涉及人名均为化名。

也可投稿,深入聊聊

“BAT公司”和“其他公司”相比,你更倾向于选择?

征稿要求:

①稿件字数以800~1500字左右为宜,多于2000字的文章在手机上阅读起来比较麻烦,少于800字的文章看起来不过瘾;

②你有自己拍的适合做文章插图的照片也可一并附上~如果不方便,程序和小七也会帮你配图~

加程序人生编辑们的微信,备注#投稿#:


程序 微信ID:druidlost  

小七 微信ID:duoshangshuang  


我们在这里期待你的故事!


- THE END -


点击图片get往期内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