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工程师之死,一个走钢丝的互联网中年男人
以下文章来源于中产之路 ,作者岳京杭
2019年9月19日下午,美国硅谷Facebook总部一栋大楼4层,一男性员工纵身一跃,结束了自己38岁生命。
逝者安息,知乎上有知情人提供了当事人信息,这名38岁男子,是一名浙大校友,求学工作履历如下。
因为经常有读者向我咨询,转行做互联网程序员等相关问题,本文就以当事人的履历来分析,转行可能会遇到的各种问题,大家或许可以从中借鉴。
1999年,高考扩招第一年,当事人进入浙大学习,无疑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说千里挑一也不为过,这时当事人已经拿到一手好牌,是高考的受益者。
99-03年,当事人在浙大学习电气自动化,强电专业,对口工作应该是电力局之类的体制内国企,03年浙大毕业生非常吃香。
11年,当事人去美国读2年制硕士,南加州大学,还是电子电气方向。
一个毕业8年的30岁男人,考托福或雅思,申请到美国读研,放弃国内多年积累,到异国他乡重新开始,或许是被美国梦驱使,或许是经历了什么,或许纯粹是被忽悠瘸了。总之,绝不是一个容易决定,个中艰辛,大概只有过来人清楚。
从这份履历中推断,当事人在这8年间,大概率没有从事程序员这份工作。
假如这段时间有做过程序员,一方面,以他的学历和毅力,8年时间,足以混到华为、BAT、微软等通信、互联网、大外企的头部公司,甚至是一个不错的级别、不错的收入。
去美国工作,更优雅、更平滑、成本更低的路径是,先找个外企,比如微软、亚马逊之类的,工作几年,再transfer过去……
另一方面,如果之前有在做程序员,或者说在一家还不错的公司做程序员,继续深造读硕士,也会直接申请计算机方向的硕士,哪怕学校次一点,也比电气电子专业更容易走上程序员之路。
所以,当事人之前并没有从事程序员这份工作的推断,应该比较靠谱。通过读一个硕士学位来转行,并一举实现移民美帝的目标。
13年当事人32岁,硕士毕业进入思科,做无线控制器方面的开发,这属于通信行业。
不巧的是,15年思科大范围裁员,我有几个研究生同学,在思科北京办公室做技术销售,都在那一年被裁。推测当事人大概率被裁或者优化,后面工作经历也可以得到印证。
当事人可能失业了一阵,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于是15年进入了Ryzlink,这家公司的简介如下:
Ryzlink corporation founded in 2010, is a software development and consulting firm specializing in E-commerce, data analysis, networking and storage software. Ryzlink has built numerous long-term clientele including many well known global companies such as Acxiom, Cisco, Bank of America, Chase Bank, Master Card, American Express, Intuit, Philips, Fujitsu, Hyatt, ASML, Micron, BMC Software. Ryzlink is also a high-tech enterprise incubator with bright industrial development prospects, abundant marketing experience and profound cultural background.
从介绍可以得知,这是一家典型的劳务派遣公司,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外包公司。
员工跟外包公司签订劳动合约,然后被派遣到客户公司去干活,外包公司从中赚取差价。
但凡有得选,没人去这种公司,被中间商多压榨一次。
当事人可能是为了保住自己H-1B签证,不得已跳了这么一个火坑。
关于H-1B,百科百科是这么说的:
美国签证的一种,指:特殊专业人员/临时工作签证Specialty Occupations/ Temporary Worker Visas (H-1B)。
H1B签证系美国最主要的工作签证类别,发放给美国公司雇佣的外国籍有专业技能的员工,属于非移民签证的一种。持有H1B签证者可以在美国工作三年,然后可以再延长三年,6年期满后如果签证持有者的身份还没有转化,就必须离开美国。
当事人在这里做视频存储系统、本地服务,跟前一份工作几乎没有连续性,业务上相当于转行了,经验值大幅贬值。
在Ryzlink的两年中,当事人很可能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停刷题中寻求上岸,皇天不负有心人,终于看到了曙光,18年3月37岁的他,拿了以高薪、高工作强度著称的顶级大厂Facebook的offer,然而等待他的是另一个火坑。
据知乎匿名用户爆料:
不愿意相信是qin哥。PIP可能只是最后的稻草。在原来的组干得不开心,想换组。本着透明的原则,psc前和老板说好要换组,上司同意了。
找好了组后,他告诉组员自己要换组并且把手上的活交接好。但是要换组的最后一天上司却说不能换,因为psc不合格,必须要待在原来的组。听他说是组里人员流动太大,已经有几个人离开,组里人手不够,老板以这种方式强迫他留下来。
这对他是一个打击,因为之前1:1的时候上司从来没有说过有任何问题。向人事部门反应,经过了好几天,找了几个人事部门的负责人,但是最后上司还是赢了,他必须要留在原来的组。
上司说继续留在原来的组的话可能可以和人事部门说不用进PIP。和上司已经撕破脸却要继续待在原来的组。只是工作签,家人都需要他维持身份,能做的只能是一边默默工作一边准备找工作。想不到最后的结果却是这样,逝者安息。
PSC:绩效考核,全称是什么,我也不知道
PIP:全称performance improvement plan
这PIP是个啥玩意儿,请看下图。
阿里的3.25,华为的C,每次考核10%的指标,没有晋升、没有年终奖,不能转团队,连续两次强行劝退,一次考核背锅只要老板愿意,留下来还是有翻身可能的。
据网友反映,亚马逊每年15%,Facebook每年10%的员工被PIP,几乎没有留下的可能。
当事人进入这么一个坑逼组也很好理解,人员流动大,乱的一比,公司内部人不难了解到,没有谁会想不通转到这里来。
只能从外面社招不明真相的冤大头,业内人士稍加打听也能知道情况,不会轻易来这里,而对于当事人,37岁还在外包公司,急需上岸,哪怕了解情况,这里做广告产品,无论是镀金还是报酬,都比外包火坑公司强太多,于是就上船了。
然而迎接自己的是PIP,再次失业……
总结一下:
1、当事人在30岁那年,花费一笔大钱去美国读硕士。
费用可以参考知乎上一位ID叫做「小毒物」的用户,她本硕分别就读于北京师范大学和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两所中美知名高校,本硕都是计算机专业,可谓又红又专。
她在本相关问题的回答中介绍了自己:
我今年26岁,女,ex-Googler。我曾经在美国念了CS master, 2017年毕业之后去了湾区,在一家Startup工作了4个月,被老板因为表现差而开除了,经历了待业刷题6个月拿到Google的offer。2018年入职北京Office,今年6月被pip,8月离职。所以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感同身受,鼻子一下子就酸了。
……总结起来就是,花了100万出国读书,最后既没有成功留在美国拿到身份,也没有保住大公司的饭碗……
当事人学校比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稍微差一点,花费应该差不多。
2、当事人在32岁毕业后,再次进入职场,跟小自己8岁的年轻人一线贴身肉搏。前后三个工作,业务没有延续性,换了两次方向……
几次选择,因为签证和家庭问题,没有给自己留下足够余地,上了能进不能退的单行道,有如走钢丝,丝毫不能出差错。
3、“只是工作签,家人都需要他维持身份,能做的只能是一边默默工作一边准备找工作。”
工作上被打击,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可能还有房贷(13年毕业,没有赶上硅谷低房价)……,抑郁了很长时间,最后一刻心理防线崩溃,终身一跃,撒手人寰,把艰难和悲伤留给了家人。
有人说硅谷是一个游戏,每个玩家有10年时间(35岁之前)。在这10年里面,如果你发财了,就赢得了游戏,否则你就出局,必须离开硅谷。
互联网,就是一个年轻人玩的游戏。
北上广深杭的外地互联网程序员,何尝不是这么一个玩家,我们虽然没有签证问题,本文主人公面临的其他问题都是共性的。
那些大龄想转行的朋友,也许可以借鉴一下。
作者简介:岳京杭,湖南人、码农。求学于西安、北京,目前定居杭州。浪迹于通信、互联网行业。曾就职于三星电子、百度、网易等公司。沉于阅读,勤于思考,乐于分享。复盘过往经历、面向未来思考、做最优决策。
公众号:中产之路
☞你还在@微信官方?用 Python 随意生成你想要的微信头像!☞@程序员,第一份工作薪资不重要?☞2019云栖大会:逍遥看巅峰,张勇提“百新”,平头哥“再亮剑”
☞小米推出售价 19999 元的 MIX Alpha;高通已向华为重启供货;.NET Core 3.0 发布 | 极客头条
☞限时早鸟票 | 2019 中国大数据技术大会(BDTC)超豪华盛宴抢先看!
☞Python老司机给上路新手的3点忠告☞比特币又跌了, 还是赶紧学学比特币区块大小限制的原理, 原来并非越来越好!☞厉害!接班马云的为何是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