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什么?还没放假就通知暑假第一课!

深圳大学 2023-09-06


News

好消息好消息!

我们深大就快放假啦!



本学期的暑假为7.15-8.27,共44天

暑假一到,离公布成绩的日子也不远了...

转眼又一个学年过去,

不知道大家回头看看过去这一年,

有没有什么沉甸甸的收获呢?



小编觉得呀,

不管这一年过得如何,是好是坏,

我们都在反复得失中,一点点收获成长。

接下来,整理好心情,又是新的旅程一趟!

所以在这个时间节点,

如何在暑假也能紧追潮流不落伍?

让小编为你们指点指点迷津!

想必大家都知道有个东西叫......

学习强国

没错!今年暑假第一课就交给它了!

别问,问就是 深大又上学习强国 啦!

2019年截止到目前为止,

共有10篇深圳大学相关的文章

被学习强国APP采用。



01

深圳大学陈梦成就“双冠王”

国际乒联巡回赛韩国站拿下女双金牌 

2019.07.09



7月7日晚,菁英航运国际乒联巡回赛韩国公开赛落下帷幕。中国队选手、深大学子暨深大乒超俱乐部王牌队员陈梦在女单决赛中以4:1战胜国乒队友丁宁,继中国公开赛后再夺女单冠军。在女双项目中,陈梦搭档国乒队友王曼昱成功实现登顶,如愿成就本战公开赛“双冠王”。此次韩国公开赛中,深圳大学5位女将最终助力中国队收获4枚金牌。


凭借上半年在中国公开赛、日本公开赛等多站赛事的亮眼表现,深大学子陈梦于6月重返世界排名第一。此次出征下半年首站国际赛事,陈梦力捍世界第一之位,尤其在女单赛事中先以4:0战胜队友朱雨玲,随后挑落强劲对手王曼昱,决赛战胜大满贯得主丁宁摘得女单桂冠,强势表现相当亮眼。此外,深大乒超主力队员孙颖莎7月世界排名升至第11位,在本次赛事中同样表现亮眼,在1/4决赛时相逢日本“一姐”石川佳纯,顶住连番逆转压力取胜,半决赛憾负国乒队友、大满贯选手丁宁,止步4强。


此次韩国公开赛中,中国乒乓球队中的陈梦、孙颖莎、何卓佳、钱天一、刘炜珊5位女将均曾代表深圳大学征战乒超联赛,最终助力中国队收获4枚金牌。

来源:深圳新闻网

作者单位:深圳新闻网

责任编辑:林毓瑾 阮志峰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art_id=17629737970474087810&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02

医学教育如何满足超大城市需求?

深大实现医教研“三位一体”

2019.07.09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一所大学如果没有一流的医学院和医院,就很难成为一流大学”,2018年6月27日,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曾这样说。当天,深大总医院开业,李清泉认为“具有里程碑意义”。一年过去了,深大总医院与深大医学部实现医教研“三位一体”。深大医学部主任朱卫国教授近日接受采访时表示,深大医学部已经有了11年的沉淀和积累,未来就是要集中力量打造几个“拳头”学科,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深大医院


“一岁”深大总医院结硕果


近日,深圳大学总医院心内科主任、起搏电生理专家李海鹰携手团队,成功为一名来自浙江台州的男子实施“房室结消融加希氏束起搏手术”。该项手术的成功,标志着深圳大学总医院心脏起搏电生理整体诊治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朱卫国表示,深大总医院目前已开设专科门诊29个,专病门诊47个,医技科室10个,病区16个。“总医院的目标是成为一所研究型医院,深圳最好的医院,广东乃至全国有影响力、国际知名的医院。”朱卫国一再提到李清泉校长对医院的定位,表示计划依托现有的人才优势,聚焦发展血液肿瘤科、骨科(脊柱与关节)、器官移植中心三大主干学科,血管外科、耳鼻喉科、内分泌科、神经外科、口腔外科等五个特色学科。“我们还和美国加州大学诺里斯肿瘤中心全面启动国际医疗合作,打造肿瘤诊治国际合作的‘深圳样板’。”


医教研形成合力如虎添翼


除了深圳大学总医院,深大医学部还有14所非直属附属医院(临床教学医院),构建起一个附属医院“集群”。有了附属医院,临床、教学、科研,三个齿轮得以紧密咬合,深大医学部整体发展也有了新引擎。


教学方面,深大医学部学科架构进一步完善,目前已成立了六大学院——基础医学、生物医学工程、药学、护理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还准备成立一个转化医学研究院,目前在筹建”,朱卫国透露说。今年,深圳大学本科招生唯一新增的专业就是预防医学。他说“新增预防医学专业,也是深圳乃至粤港澳大湾区的现实所需。这个区域开放包容,对外交流多,必须有专业的工作人员从源头上严控疾病。”


人才方面,医学部高水平人才集聚效应逐渐显现。截至2019年4月,医学部本部现有教职工445人,其中特聘教授18人、教授33人、副教授31人。专任教师中,拥有博士学历的教师164人。由1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国内外院士7人组成的“豪华天团”,让深大医学部“星光熠熠”。


科研方面更是捷报频传。目前,深大医学部拥有的国家、省部级科研平台就多达10个。2016年至2018年,深大医学部累计承担科研项目近451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95余项。PNAS级及以上的权威期刊论文发表数也在逐年增加。2018年,此类论文发表数量激增到42篇。


面对挑战坚持“走自己的路”


作为人口已经突破2000万的超大城市,深圳一直没有独立的医学院,目前也只有深大和中山大学深圳校区建设了医学院(部)。


深圳建设更多医学院校的呼声越来越高,深大医学部该如何应对?朱卫国表示:“我认为,数量上不要盲目求多,学科建设上要尽量避免重复浪费,人才竞争更切忌‘窝里斗’。有更多的医学院涌现,我们感觉到了竞争压力,但深大医学部的优势是起步早、积淀深,学科建设已经较为完备。”


在完成了前期“打基础”的工作后,朱卫国表示,深大医学部可以让前进的脚步迈得更快一点。“今后,我们会在大平台、大学科的建设上发力。深大医学部并不想什么都做,那样就什么都做不好,我们更希望,能在某些前沿领域里深耕细作,比如:DNA损伤与修复、感染与免疫、生理学与代谢性疾病、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超声、人工智能、纳米材料等,在这些学科通过团队和实验室的建设做出成绩,走在前列。”

作者单位:深圳商报╱读创

责任编辑:李薇 阮志峰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tudy_comment_disable=1&art_id=3151320379154773717&source=share&share_to=wx_single&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03

陈国良:“大数据”计算科学的领路人

2019.06.01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5月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深圳大学拜访陈国良,只见他精神矍铄,神采奕奕地说自己刚从南京出差回来,最近正忙着筹备一所新的超算中心。对这位81岁的中科院院士来说,今年是他从事计算机科研、应用的第58个年头,也是他将继续奋斗在科研前线的日子。

在将近一甲子的时间里,始终着眼于国家发展需要和现实需求,陈国良不但在计算机理论研究领域实现突破,努力推动高性能计算、大数据在交叉学科中的应用,还十分注重学科建设,2003年入选首届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被称作“院士名师”,为祖国源源不断培养人才,书写了一个又一个为科研、为教育、为现代化建设而奉献的动人故事。


58载科研攻关服务现代化建设

1956年到1961年,陈国良在西安交大学习,并参与中国第一代电子管计算机及晶体管计算机自主设计和制造的早期工作。1973年,他来到中科大,开始了教学和科学研究。


“在理论研究方面,我选择的是可以用于大型复杂科学工程计算和尖端技术中的并行运算。”回忆起当年选择这一领域的初衷,陈国良记忆犹新,“当时我认为这就是中国计算机事业迎头赶上的着力点。”


在攻克计算理论难题的同时,陈国良也开始了对交叉学科的研究。“如果能把理论研究成果用于实际就更好了,那时我们称为‘服务于国民经济主战场’。”于是,他结合国家863项目,研发了一套神经网络模拟系统,由此开展了一系列的工程技术应用。

20世纪八九十年代,国家现代化建设热火朝天,一大批重大工程都需要精确计算,然而那时尚未进入互联网时代,数据采集远不如今天这般轻松便利。于是,陈国良除了在学校上课,几乎全都扑在工程一线,带着学生们收集数据、进行计算,为许多复杂的工程难题提供解决方案。


“生我者江淮父老也,养我者江淮大地也,我有什么理由不为江淮父老服务?”怀着深深的故乡情和感恩心,从1995年起,陈国良创建了我国第一个国家高性能计算中心,带领团队先后5次主动与淮河水利委员会合作,在汛期帮助安徽对淮河中上游9大水库进行防洪调度,获得200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历时数年取得的防洪治污科研成果,在2008年获得水利部大禹奖一等奖的同时,也让陈国良在淮委水利系统有了一个新口碑:神算子。


当计算科学运用于工程,实际上就是早期的“大数据”“云计算”应用,不仅效率加快,精确度也极大提升。除了治水,还有大庆油田、胜利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勘探模拟和数字化管理,杭州湾大桥、铜陵长江大桥的安全监测,青藏铁路路基冻土分析等。回望陈国良院士58年来的研究轨迹,正是一部科学家主动服务国家现代化发展需要的波澜壮阔长卷。


47年春华秋实向科学高峰进发

为人师者,是陈国良的另一重身份,也是他始终坚守的使命。“计算科学是支持其他学科研究的无名英雄,我们要为国家培养更多的计算机人才。”陈国良说。


2003年,陈国良当选中科院院士,同年,还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国家级教学名师奖,成为中国科技教育史上“院士里的第一位名师,名师中的第一位院士”。


“我最佩服的人就是陈教授。”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副院长、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执行院长毛睿告诉记者,他本科和硕士阶段都是陈国良团队的核心成员,那时就被他的科研精神和家国情怀深深感染。赴美深造取得博士学位后,毛睿在硅谷获得了一份高级工程师的高薪工作,却仍非常怀念和陈国良一起做研究的日子,放不下心中的科研梦想。陈国良得知此事,便力劝他继续科研。在老师的感召下,毛睿选择回来,再次和老师并肩战斗、报效祖国。


登上讲坛的47年里,陈国良不仅亲自培养了200多名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桃李芬芳中不乏登上国际科研舞台的佼佼者。同时,他一直致力于推动学科建设,经过不懈努力,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并行算法学科体系和研究方法,并亲自编写教材、创新课程,在国内首倡计算机思维教学改革,对我国并行计算的学科发展和算法领域的人才培养贡献卓著。


2009年,陈国良接受“南下支鹏”任务,担任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创院院长。此后10年间,学院在他的带领下迅速发展,建立起完整的科研平台体系,学科的国际、国内排名连年提升,成为国内知名的计算机学科培养院校。


2017年,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成功获批华南首个由高校牵头的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并于2018年获批计算机学科的一级博士点;同年,该院正式通过了国际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的第一方阵。


在高校学科和人才培养的支撑下,深圳这座创新城市的计算机基础研究也在迅速发展。2018年,陈国良联合英国皇家学会樊文飞院士共同创立了深圳市新设基础研究机构——深圳计算科学研究院,专门针对中国数据计算科学领域缺乏原创基础理论、过度依赖国外开源软件的问题,进行计算基础理论与核心软件系统自主研发,目标在5年内建成世界一流数据计算研究机构。


尽管年已耄耋,但陈国良面对科研和教育的热情却丝毫不减,仍怀着极大的期待和梦想,带领更多的高校、研究机构一起攻坚克难,向科学更高峰进发。如今,他正联合深圳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共同筹建一个超算中心,利用国产芯片研制自主可控的大数据一体机,为“悟空号”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的数据提供天文前沿领域的研究支持,探索宇宙星辰大海的奥秘。

作者单位: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张斯航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art_id=7912653484320626721&showmenu=false&share_to=wx_single&from=singlemessage






04

高建平:文学艺术就是要传情达意

2019.05.16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呼唤有情有义的文学】


关于“文学艺术是什么”的问题,古往今来有许许多多的定义。从事理论研究的人,为此费了许多纸张和脑力。我想,衡量这些定义是否靠谱,还是要回到“情”上来。有了“情”,才有文艺;越是情深意长,艺术性就越强。孟繁华先生发起的关于有情义的文学的讨论,我举双手赞成。


文艺上的传情说,来自美学上的“传达说”


关于情感的传达,在美学史上有一个著名的学说,被称为“传达说”,提出者不是职业美学家,而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这位创作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众多不朽名著的大作家,曾尝试回答“什么是艺术”的问题。他写道:“艺术是由这样一种人类活动所构成的,即一个人通过某种外在符号,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受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受所感染,也体验到它们。”托尔斯泰的观点有非常大的影响,几乎所有当代西方美学史都要提到。我想其中的原因恰恰在于,他与那些职业美学家们,与学院理论家和批评家们讲得不一样。


20世纪的西方文论,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从追寻作者意图,进而关注作家的创作个性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到将文学看成是语言的存在物,对作品文本进行细读,品味其语言和修辞手段,从而形成新的批评;将文学看成是语言学研究的一部分,从语言的结构和叙事的方法来研究和分析文学,从而形成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和叙事学;再到从现象学出发,对文本及其接受过程进行阐释和分析,从而形成接受美学。由此,原本是诗人吟唱、听众围观这一素朴而直接的过程被拉长了。一部作品从作者到读者的过程,由于印刷技术的改进,媒体的创新,出版方式的发展,以及市场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也由于前述种种理论的繁衍,变得越来越复杂。


有关文学的理论不断增殖,繁多而精深。批评家们必须面对这些理论,用这些理论武装自己,才能使自己跟上时代。然而,他们又不得不作出选择,找到最适合的理论,不断从理论回到文学本身,而不是在理论的丛林中迷失自我。这时,作为一个原本只是以写小说为主业、偶尔说一说对文学艺术看法的托尔斯泰,却道出了其中的真谛:文学艺术还是要传情达意。


托尔斯泰说,作家、艺术家在创作时,要“在自己心里唤起曾经一度体验的感情”,然后“用动作、线条、色彩、声音以及言词所表达的形象来传达这种感情,使别人也能体验到这同样的感情”,他得出结论,“这就是艺术活动”。理论家会围绕接受者能否获得同样的情感而展开争论。其实,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传情本身。作家心中要有理想的读者,将情感诉诸文字,向这些理想的读者倾诉,而接受者以自己的方式,与作者进行沟通,分享这一份情感。


文学的类型化不可避免,但文学性体现在反类型化的努力上


谈到文学,有人指出,文学不过是一种生产活动。这是有道理的,他说出了在市场经济下文学存在的状况。但文学不等于“类型文学”。文学研究者一般将文学分成两类,一类是作为文学主要研究对象的“原创性”或“经典性”文学作品,另一类是“类型文学”。“类型文学”是诸如“侦探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科幻小说”等。这些小说都有一些吸引读者的手段,例如侦探小说提供智力游戏的快感,武侠小说依托尚武精神和关于武功的神话,言情小说讲述才子佳人和多角关系的故事,科幻小说用于实现对未来猜想的科学等。“类型小说”最早主要通过报刊的连载发展起来,受市场经济的支配,所以只需将一些套路固定下来,把握其中的要素,形成生产流程,就可以迅速而大量地生产。这一类的小说还可以在读者中培养接受习惯,形成固定的消费需求。


在网络文学中,“类型文学”发展得更快,比如奇幻、仙侠、穿越、灵异、二次元等网络小说。由于网络小说的即时性和连载性,以及写作者与阅读者有更多的互动,其形成固定生产程式和消费习惯的速度也更快。


不管我们怎么看待“类型文学”,它的出现,是市场条件下文学生产的必然产物。类型产生惯例,形成套路,然后被总结为要素,以更方便生产,同时,接受者也形成了接受定式和习惯,消费时依类选择。


然而,文学的发展,总是不可避免地在走向类型化与内在于文学中的反类型化冲动之间摆动。这种反类型化的内在冲动背后的动力源,就在于对生活细节的敏感,在于表现和传达真情实感的需要。福楼拜的小说《包法利夫人》,如果没有作者真实细致、进入到人心深处的描写,就只是一个情欲泛滥而自取灭亡的类型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在托尔斯泰的笔下,从一个出轨女人最后走投无路自杀的滥俗故事,成为感动世界的杰作,这些都是由于情感溢出了故事本身,点石成金,成为文学史上的不朽名著。


其实,金庸如果只写武侠之士的盖世神功,其结果也只能生产一般的武侠小说。他的作品价值还在于溢出武侠故事本身而书写了人世间的爱恨情仇。儒勒·凡尔纳的小说虽然被归入科幻类型,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对他们命运的关心,在小说中所赋予的人性和人情,就使它们溢出了“类型文学”的范畴。有了“情”,才溢出了“类型”,使“类型文学”具有了文学性,具有了艺术性。


小说可写假恶丑,但要以美来统摄,以情做内衬


文学是生活的反映,生活中不全是真善美,也有假恶丑。生活中到处有假恶丑的现象,文学也就绕不过去。文学不能只像童话一样,虽然有善有恶,善恶之间有对比、有斗争,但最后结果总是男女主人公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写给孩子看的童话,与给成年人看的东西不一样,要适合儿童的心理,适合儿童的接受能力。


文学中的假恶丑,没有童话里那样对比鲜明,一眼就能看出,而是呈现出种种复杂性。文学要对这世事人情的万花筒作出深入骨髓的揭示,回避假恶丑不行,敷衍粉饰太平不行。文学要透过种种复杂现象,剥去种种伪装,显示出真正的大忠与大奸,要成为外科医生的解剖刀,挖去生活中的病灶,让社会的肌体恢复健康。


文学也不同于电影电视。有些东西,文学可写,而影视就不能写。例如,在影视中,要避免过于残忍血腥的镜头,考虑观众的可接受度。同样是写酷刑,文学可以写,但搬上银幕,就要有所节制。德国美学家莱辛在《拉奥孔》一书中就认为,在比较诗与画时,强烈的情感可以在诗中表现,而在视觉艺术中只能暗示。这就给文学以更多的自由和可能性,可以写最隐秘和最微妙的事,写最好或最坏的人,将人性放到最肮脏、最险恶的环境中去拷问。一些伟大的作品,正是面对这些挑战而炼成的。


然而,写恶,不能为恶而恶,展示恶,更不能欣赏恶,教人作恶。写残酷,不能像吸毒者那样陶醉于残酷,不能炫耀关于残酷知识的博学。作家还要带着一颗爱美的心来写丑,带着一颗向善的心来写恶。写丑、写恶,写残暴,最后还是要从中看出:世间仍有真情在!


康德论述崇高的概念时,他说有两种崇高,即数学的崇高与力学的崇高,前者指无可比拟的巨大,后者指排山倒海般的伟力。他认为崇高不在于这种巨大或伟力本身,不是人被这种巨大或伟力压倒,或拜倒在它们面前就有了崇高感,而是由于巨大或伟力激发了内在的理性去抗拒它们时才有了崇高感。同样,只有这种世间的真情,才是抗拒假恶丑的力量。无论是勇者的万丈豪情,还是仁者的大爱之情,都是作品中的筋骨。没有这种筋骨做内衬,作品就立不起来。


要写有温度的文字,温度是指人的体温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但文学并不独占语言。各类人文学科,各类社会和自然科学,都需要用语言来表述自身的内容。但是,文学在使用语言时,与其他学科不同。


其他学科只用语言表达意义。比如,科学的语言陈述某种规律和道理;法律的语言为人的行为提供规范,不带任何感情色彩。与此相反,文学要用语言凝聚情感。衡量一个人语言掌握程度如何,衡量一个人对某门外语掌握程度如何,固然有一种标准,即读懂了多少,有没有误解。但涉及文学时,还有另一个标准,即要看这个人对这门语言的情感接受力,例如作品能否让人抹眼泪或者开怀大笑等。


文学的语言是要有温度的,这种温度,是人的体温。文学要把作者的体温传递出来,使接受者感受到其中的炙热或者温暖。


古希腊哲人普罗泰戈拉有一句名言:“人是万物的尺度。”人的体温是衡量外部世界温度的尺度,一切太冷或者太热,都是相对于体温而言的。托尔斯泰所讲的那种情感,放进文字之中,使接受者也能感受到情感,这就是体温的传递。


中国古代有所谓的“知音”的故事。“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文学中也是如此,不是听懂意思就行,而是要有感觉,感受到作家放进作品中的那份体温。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是多种多样的。一种是认识了,理解了,另一种要通过设身处地,换位思考,将心比心,感同身受,形成内心的共鸣,这就是文学性和艺术性的来源。


文学是人学,不是人类学、社会学、心理学和生理学那种将人当作类来研究的“人学”,不是体现在统计数、一般心理规律、生理解剖学意义上的“人学”,而是作为个体情感体验,展现人的喜怒哀乐、爱恨情仇的“人学”。作家用自己敏感的心体察世界,将“一个一个具体的人”的真实感受写出来,传达到读者的眼中心中。这时,作者就不是传递一种知识,而是传递一份体温。他写出的作品,就是传情达意的,是有温度的作品。


(作者:高建平,系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人文学院院长,中华美学学会会长)

作者单位: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相利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art_id=14275863181279057934&showmenu=false&share_to=wx_single






05

罗其洁:用植物给孩子种下一个“宇宙”

2019.05.16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2002年,罗其洁从深圳大学毕业,被分配到南山区西丽小学。彼时,南山北部片区经济发展薄弱、教育水平落后,罗其洁说,“教育局都戏称我们是山区女教师。”当时,罗其洁的同学来送她,看到这里有一家人人乐、一家麦当劳,便笑称有用的、有吃的,可以安家了。


一转眼,罗其洁在这里安家17年,也在西丽小学做了17年的科学老师。从2003年的科技实践活动《平方米内的世界》到2005年的实践调研《还有多少?——探究本土野生植物的回归》,再到2016年的《草归大城,人归自然》活动。罗其洁带领几千名学生,获得过很多大奖。但她却说,那些只是“副产品”。


“老师是成人世界派往儿童世界的文化使者。”说起这句话时,罗其洁正坐在西丽小学科学生态实践基地的组培室,外面是孩子们跑闹的声音,室内是闷闷的培养基味。


从培养瓶里的植物到组培植物的孩子们,她讲起了自己从植物学中悟出的宏大宇宙观,她希望将抽象的道理转化为儿童的行为方式,通过实践让孩子们去切身领悟。在一个个案例里,“科学精神”与“教育理念”被有机结合起来,变为一名“科学老师”的热忱与坚守。


突破“知识点”,在“一平米”内发现问题


2001年开始,深圳南山开启了课改。彼时南山区小学的“自然课”借鉴了欧美基础教育中的“综合理科课”,转变为“科学课”。

“我拜托一位在美国的师兄,去了解当地的综合理科课是怎么上的,想弄一本教材回来。”但反馈回的结果令罗其洁很意外,这门课没有教材,课程由老师自主开发,有的一个学期只研究一个主题,学习空间是开放的,学习时间是灵活的。


当时,中国普遍的教育形态还在强调“知识点”——“那种培养技术工人的方式”。因此,南山区课改关注课程整合、科技教育,希望可以让教育回归儿童的天性、面向未来。


南山南部片区开始做科技教育时,受到追捧的是车模、空模等。但南山北的孩子没有这个经济条件,学校没有这样的教育资源,怎么办?“科学奥秘其实无处不在,科学探究从关注身边细微事物开始。”罗其洁说,学校有很多空地,自然资源非常丰富。“不找别的,就从环境开始。”


于是便有了《平方米内的世界》。罗其洁给孩子们布置了任务,拿出尺子,在周边任何地方,圈出一平米。“我希望他们能找到感兴趣的地方,聚焦观察一平方米内的城市环境,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分析周边环境,尝试去解决问题,解决不了就去思考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建议和倡议。”


在西丽水库,孩子们框住了枯萎的水杉苗,分析得知这种植物并不适合华南的环境,却被移植到深圳。在松坪山,孩子们框住了满是油污的马路,马路旁是餐馆,餐馆里是工人,工人背后是工厂,工厂没有饭堂。“有孩子提出为什么不能建一间的饭堂,可以容纳社区所有工人来吃饭。”9年后,万科在深圳成立了第一家社区食堂。


“小孩子的想法和表达非常具有生命力,不要忽视,要给他们表达的机会。”罗其洁说,孩子们代表着未来,孩子们的价值观才是未来社会的价值观。


空出一块地,静待“草”长


“鸡鸭鹅,从野生到家养都有一个驯化的过程,植物也不例外。”站在组培室的架子旁,面前是一个个装着苗株和培养基的培养瓶。罗其洁拿起一瓶桃金娘无菌苗,“在野外,它的果实经过动物肠胃的发酵后会更容易生根发芽。”


桃金娘的果实是很好吃的野果,它本身既是肝炎中药,也可以提炼“桃金娘油”作为特效鼻炎药。作为一种华南的指标性植物,桃金娘曾经长得漫山遍野,但如今在城市中已经很少见了。


于是罗其洁和孩子们探究如何组培繁殖桃金娘。她说,拯救桃金娘不是一群孩子可以做得到的,但是孩子可以向成人世界发出“信号”,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从关注身边的弱势植物开始关注生命。


“一个花坛中能有多少种植物?”从植物的角度来看,城市化意味着天性的压制、品种的匮乏、生存空间的狭小。从教育的角度来看,城市化意味着孩子们接受到的信息都是经过修饰、加工和改造过的。“孩子们更需要来自然的一手信息,从中认识大自然的法则,感受宏观世界的力量。”罗其洁说。


通过植物,上升到植物伦理学,再到生活观、生命观、宇宙观……罗其洁为孩子们打开了一片更加开阔的精神领域。“人就是世界的主宰吗?”“是人类驯化了稻谷吗?难道不是因为稻谷的选择让自己遍布世界每一个角落吗?”罗其洁认为,当认同所有的植物都有自己的“规划”,当心存敬畏,孩子们眼中一定会有浩瀚星空。


2016年,罗其洁联合其他几位老师,带领西丽小学、松坪学校共1300多名学生完成了《草归大城,人归自然》科技实践活动,获得第32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全国十佳科技实践活动。“在人类建造一座城市之前,这里并不是一无所有,而是遍布生命。”罗其洁说,通过探讨野草与城市的关系,孩子们开始深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了。


2017年,罗其洁带着孩子们“闯”进了第19届国际植物学大会。“你们小孩子来植物学大会干什么?”一位老研究员问孩子,孩子们向他介绍了自己动手组培驯化的本土植物,老研究员频频点头赞许。一位澳洲植物学专家对罗其洁说:“我看到了童心对科学的坚守和向往。”


这一届植物学大会结束时,组委会在深圳红树林生态公园开辟了一块“国际植物学大会纪念地”。这块土地经过了平整、疏松,仅放一点肥料,但不进行种植。组委会希望若干年后再回来看看,这片土地将有怎样的生态。


“空出一块地,静待‘草’长。”罗其洁说,这正是《草归大城,人归自然》的理念。


探究世界的副产品


当社会标准趋于功利,当对孩子的评价趋于量化,甚至出现用监控、手环来“控制”他们时,罗其洁说,如果你不把他们当“人”来看,他们何以发挥作为“人”的最大价值?


如果孩子的童年只有分数和竞争,他的人生只为了输赢,他会忘记感受生活,他会忘记亲近自然,他会忽略其它生命……“哪里有什么热爱与梦想?哪里有宽广的人生格局?哪里有深刻的世界观?”


如今,作为科学老师的罗其洁找到了“植物”作为媒介,把大学才有的植物组培室搬到小学,翻译成为“儿童行为”,向孩子们传递出好奇、热爱、执着、探索……让孩子象科学家那样做研究。“桃金娘能不能出瓶不重要,野牡丹出瓶后有多少人用它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们有做这件事的想法、过程和坚持。”


“A荒地已经不复去年荒芜的样子,石胡荽、酢浆草、黄鹌菜……一众草花长得红红火火……”李萱同学在《草归大城,人归自然》的荒地野生植物研究报告中写道,“野放的生命尽情绽放,在喧闹的大城市谱写自然的味道,这些不是生命应有的感动吗?!”


在罗其洁的学生中,这样的理念获得了孩子们普遍的认同。通过一个学期甚至几年的观察、组培、调研,孩子们既在认识自然,也在审视自己。


罗其洁说:“一个老师做到最后,就是一个很好的翻译者,把人类现阶段最高端的智慧、文化‘翻译’给孩子。”就像运用了测量和样本分析方法的《平方米中的世界》,回到基础教育中,就必须变成体验式、行为化、实践性的表达方式。


相较于“语数外”,“科学”是基础教育的边缘学科。17年来,罗其洁身边很多科学老师选择转去教数学,也有很多学校向她伸出橄榄枝,但她从未想过离开“科学课”、离开西丽。“这里有这里的快乐,只有与我一同沉迷其中的孩子们能体会得到。”


从沉迷研究的过程开始,会不断产生诸如环境伦理、植物伦理的想法,再到对人与自然的感悟,思考越深刻,越是需要表达,所以有了“成果”,也就有了奖项。“小课题、论文、研究、课程,这些都仅仅是对外界的一种表达。其本质是探究世界的副产品,是师生价值与理念的延伸。”


西丽小学组培室,罗其洁带孩子们进行植物组培。

作者单位:南方日报

责任编辑:王旭泉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art_id=1851706404882057317&showmenu=false&share_to=wx_single






06

深圳大学黄彦道:“振动+AI”书写

物联网时代新篇章

2019.04.28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信仰、勇气、责任感。”这是深圳大学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黄彦道从高中开始的人生信念。如今,还是大三学生的黄彦道已经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并在用物联网科技创造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不断探索着。


黄彦道接受新华网采访


创业方向锁定“振动+AI”


黄彦道表示,作为创业者,不应总是着眼于短期的利益,而应着眼于技术开发本身,要多想想如何用科技创新更好地解决现实问题。


高中时的黄彦道就已经开始思考创业了。到了大一,黄彦道进行了第一次尝试,将目光锁定在物联网的智能感知领域:“我们立志利用创新的‘振动+AI’,通过研究地面振动信号,检测人摔倒的振动信号,并利用这一原理开发针对独居老人的摔倒检测系统。”


面对创业,首先要确定项目方向并实现构想。“我们的项目涉及到信号处理和单片机开发,这些知识是计算机与软件学院平时接触不到的,只能自己从头学。”那时的黄彦道,对于面包板接线、分析信号规律的傅立叶变化等专业知识是一片空白。在探索新领域的过程中,为了验证利用地面振动信号检测摔倒的可行性,黄彦道阅读了一千多页的英文原著,研究振动信号。为了模拟出人摔倒状态下的抽象模型,需要用到二阶微分方程和求解逆矩阵作为理论研究物体的位移和振动情况,全新的内容混合着高中时代所学的数学物理知识,成为了黄彦道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次要解决“钱和人”的问题。从决定把项目孵化成公司,到找到有投资意向的合伙人,黄彦道的团队花了8个月的时间。由于团队的项目产品是智能硬件,面对大学生创业团队的大额成本投入,多数厂商都望而却步。“刚开始我们去寻找投资人时,发现能合作的很少,没有资金,我们不知该如何继续推进项目。”黄彦道说。


幸运的是,在参加了多次创业类比赛,接触了较多投资人之后,黄彦道团队的项目被一家制造智能眼镜的厂商看中,最终双方达成合作解决了资金的问题。团队的创业之路,开始渐渐迈上正轨。


克服困难 “摔”出来的成功


黄彦道的深圳市楷英科技有限公司(下称楷英科技)开发的摔倒检测系统G-Fall,原理是利用地震检波器检测地面振动信号,并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将老人摔倒产生的振动信号和其他种类的振动信号区别开来,可以准确地检测到独居老人摔倒并及时报警。


黄彦道回忆:“项目开发时,为了测试系统的人工智能算法,我们需要采集人摔倒的信号,但采集信号非常困难,需要花费很大的人力和财力。”


为了模拟老人的摔倒,每一次摔倒信号的采集都会由团队成员亲身上阵,磕磕碰碰在所难免。为了使采集到的数据更真实,黄彦道坚持在摔的时候从不戴护具。


“我们一步步学习和实践,整套摔倒检测系统从实现到发表论文,技术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花了一年的时间。”黄彦道说,“去年,我们的G-Fall摔倒检测项目入驻深大创业园并且获得了8万元虚拟孵化资助,还在第四届“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脱颖而出获得了银奖,付出都是值得的。”


畅想明天 人工智能助力智慧医疗发展


谈到未来,黄彦道表示以后将会着眼于智慧医疗,“G-Fall摔倒检测系统目前在做电路设计的优化,以便提升检测振动信号的灵敏度。然后楷英科技会以G-Fall为出发点和一些医院达成相关合作,以后将向智慧医疗方向进行探索,并为这一领域提供更加优质的解决方案。”


黄彦道将物联网中的传感器比喻为“挖掘机”,现实生活中的数据便是“原矿石”,人工智能的存在就像是“提炼炉”,提炼出“原矿石”里有价值的东西,即解决方案中所需要的结果。因此,“挖掘机”硬件的提升,于当今时代有着重要意义。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黄彦道说:“我期待我们可以联合香港、澳门的大学共同成立一个智慧医疗平台,依托这个平台,助力人工智能与智慧医疗的发展。”

来源:新华网

责任编辑:胡嵘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art_id=12682331000613702061&showmenu=false&share_to=wx_single






07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走笔:“知识动能”遍布各角落

2019.04.25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创新轴”传动“知识链”——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走笔


从深圳蛇口所处的南山北瞰,深圳西丽湖国际科教城、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广州大学城……创新平台连珠成串,正发出耀眼光芒。

从南山南眺,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老牌劲旅”积累厚重。


这条南北向的“创新轴”不断传动粤港澳大湾区“知识链”,“知识动能”遍布湾区各个角落,孕育湾区创新的生命力。


知识“内渗”现象渐显,提升“轴动能”


近期,“诺奖实验室”深圳内尔神经可塑性实验室正式在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授牌。在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厄温·内尔的带领下,实验室将围绕可塑性原理和机制展开研究,有助于破译大脑奥秘,推动生物医药和健康产业的发展。


“深圳是一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发展全球瞩目。”厄温·内尔说,“很高兴能在此成立实验室,今后我们会在这里一起开展脑科学领域的原创性研究。”


目前深圳这样的“诺奖实验室”已有6个,湾区城市对高端人才吸引力不断增强。


集智纳贤、创新不断。深圳南山西丽湖畔的国际科教城已吸引南方科技大学、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等高校集聚,超过4万名高等院校师生正在构成湾区企业发展的强劲“智核”。


“从深圳的国际科教城,北上到广州大学城,南下是香港大学等‘老牌名校’,湾区已经初步形成了一条‘知识轴带’。”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说。


广东省统计局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广东常住人口增加177万人;广州和深圳分别增加40.6万人和49.83万人,在全国城市中排名前列。


有“中国硅谷”之称的深圳南山区,已成为“创新轴”的重要支点。2018年,南山新增“领航人才”626人,经济总量超过5000亿元,连续6年位列广东区(县)第一。


“科技创新、营商环境不断向好,南山持续显现人才集聚的现象。南山常住人口中约有1万博士,10万硕士。”南山区委书记王强说。


知识产业碰撞“火花”,孵化“创新力”


如何将大学的研发成果、“橱窗”专利,转化产生经济效益?体制机制创新是关键。深圳大学出台的《深圳大学科技成果转化办法》就明确对于一次性转让收入,85%归于研发团队,完善了激励机制。


深圳大学教授彭翔团队长期从事三维数字成像与测量技术的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专利20余项。正向激励之下,彭翔团队的技术不仅助力深圳市易尚展示股份有限公司上市,还与华为、京东等企业开展合作,近3年帮助易尚公司累计新增产值3.5亿元。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近期公布的2018年PCT(专利合作协定)数据显示,深圳大学当年共有PCT专利申请公开数量201件,位列全球教育机构第3位,中国高校第1位。


在传统高校成果转化机制之外,不完全像大学、不完全像科研院所、不完全像企业,还不完全像事业单位的“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也成为知识产业碰撞“火花”的有效平台。在这样的单位里,项目投入更加自主、资源配置更有效率、产品需求更加贴近市场。


深圳兰度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从牛跟腱里提取的高纯度胶原,经过加工、灭活等繁杂工艺,制成的人工皮肤拥有广阔的应用空间。而该企业正是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孵化。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院长嵇世山说,该院至今已成功孵化了2500多家企业、20多家上市公司。


知识流动畅想未来,构成“湾区孵化器”


“创新的关键是人才,让粤港澳三地的人才流动起来,就能激发出巨大的动力。”香港中文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副院长汤晓鸥说。


目前,他牵头组建了香港中文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的联合实验室,为深港两地的研究人员提供了合作平台。


更广泛的科技协作热潮正在不断形成。香港与深圳共建的“港深创新及科技园”已完成规划程序,计划2021年开始建设研发中心等工程。


更便利的基础设施不断“融通”。随着湾区“主动脉”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的畅通,“一桥一铁”正不断加速湾区的创新要素流通。


更壮观的“链式CBD”正在南海之畔串联形成。以科教、创新、人才等为支撑,一条沿深圳湾海岸线的“链式CBD”,正逐步串联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后海金融商务总部基地、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形成滨海总部经济带。


在不少业界专家看来,“创新轴”不断传动赋能,更重要的是形成湾区经济的大型“孵化器”,孕育湾区“创新生命力”。


“创新轴”的一角,深圳南山联合总部大厦,光峰科技创始人李屹正信心满满地谋划“激光显示”时代,他创办的公司在科创板的上市申请近期正式被受理。


如同光峰科技,一波又一波由粤港澳大湾区孵化而生的企业,正在“知识链”中不断前进拓展,链接国际创新资源,探寻自己的“世界坐标”。

(记者孙飞)

作者单位:新华社

责任编辑:袁微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art_id=11971639691870255970&showmenu=false&share_to=wx_single






08

“地下城”怎么建,深地空间研究有答案

2019.04.01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流浪地球》里的人们居住在地底的“地下城”,未来,“地下城”并不会只存在于科幻片中,科学家目前正在开展的深地空间研究就在探讨“地下城”怎么建。记者近日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深地科学与绿色能源研究院院长谢和平,请他从科学角度描绘未来地下空间生存图景。


“地下城”是世界性的前沿科学研究


“对深地空间开发利用并不只是科幻,而是全世界都在研究的科研项目,是世界性的前沿科研话题。”谢和平说,对地下空间的综合利用在国际上非常受重视,已有很多国际组织都在研究地下空间利用。这些国际组织包括1974年成立的国际隧道与地下空间协会(ITA)、1996年成立的国际地下空间联合研究中心(ACUUS)、1986年成立的国际非开挖技术协会(ISTT)等。1991年城市地下空间国际学术会议通过的《东京宣言》还曾强调“21世纪是人类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预测未来有1/3的人会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居住。


据谢和平介绍,目前国际上已有不少科学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案例。例如,芬兰建成了一个地下公园,将深入地下120米的空间打造成含盐湿润空气的氧吧,常年恒温11℃~12℃,几乎没有任何过敏源和细菌,可以对患呼吸道、肺结核等疾病的病人进行疗养。2014年建成的位于英国北威尔士的矿洞游乐场,在地下150米,拥有保温保湿环境下世界最大的地下蹦床。


还有很多国家也在尝试开发地下空间,例如,新加坡打算建造的一个地下科技城,已经做了规划,要在西部科学园区地下打造相当于30层楼的地下科学城,供生物医药产业和生命科学使用,未来还可以容纳新增人口。


“一个城市的总面积不只是地面面积,应该把地面面积乘以开发深度的40%才是一个城市总的利用空间。这些地下空间具有恒温恒湿、隔音隔震、天然抗自然灾害、低本底辐射、环境清洁等独特优势。”谢和平说,将这些地下空间的优势利用起来,可以开展地下医学研究和治疗,例如乌兹别克斯坦的霍奇金洞穴,可以提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力;还可以开展相关的科研活动,例如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就在地下92米处。“如果开展更多的探索利用,还可能在未来让深地空间成为优于太空定居、应对未来地球灾害的人类移居方式。”谢和平说。


未来“地下城”该怎么建设


未来“地下城”该怎么建设呢?谢和平介绍说自己近日在《煤炭学报》发表的学术文章,提出他关于“地下城”5.0版建设的战略构想和科研论证。按照这个构想:地下0~50米是地下轨道交通、管网系统及避难设施,地下50~100米是地下宜居城市,地下100~500米是地下农业、地下医学与地下生态圈以及战略资源储备,地下500~2000米是地下能源循环带、地下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发电站、地下热能等调储利用,地下2000米以上是深地科学实验室、深地固态资源液态化开采。


“关于深地空间开发利用,我提出了5个时代概念的构想,这包括被动式地下空间利用的1.0时代,科学开发地下空间及地下生态城市的2.0时代,深地生态圈构建的3.0时代,深地科学实验室和深地空间舱的4.0时代,深地固态资源液态化开采的5.0时代。”谢和平说。


深地开发的1.0时代就是建造防空洞、储备库、地铁、地下商场、地下停车场等。2.0时代会有完整的、宜居的生态城市,要有阳光、自循环水泵及空气智能重生系统。3.0时代就要有生态、环境的地下空间利用,构建地下生态圈的环境,这包括人造阳光、生态植被、深地农牧业、水与生态自循环体系等。4.0时代要开展深地不同深度原位科学实验,构建深部物理学、生物学、医学、岩石力学理论体系,为人类向地球深部进军奠定理论基础。


5.0时代需要发明盾构式采、选、充、气化、发电一体化技术与装备,将固态资源直接转变为液态、气态和电能。到那个时候,地下巷道开采有无人机和机器人巡逻、检查、作业。利用煤粉爆炸、瓦斯爆炸产生的能量,在地下3000米深部原位发电,输送到地面上的将是电、氢气、液化炭,而不是固体资源,并要构建深部原位生态绿色低碳的自循环开发利用体系。“目前,我所带领的博士团队正在做这方面的探索预研。”谢和平说。


迈入“地下城”2.0时代


据谢和平介绍,地球固态矿产资源埋深可超过40千米,我国已探明的铁矿、铜矿、铝土矿资源70%都在2千米以下。以地热资源为例,仅地壳最外层10千米范围内,就拥有1254亿焦热量,相当于全世界现产煤炭总发热量的2000倍。


目前,我国已将深地开发列入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要全面提升深地工程科学和技术的水平和能力,力争到2035年深地钻要达15000米;油气开采要到10000米;地热开发到6000米,固态资源开采到3000米,地下空间工程到1000米。


“目前国际上地下空间利用率大概是30%,而我们国家仅有17%。”谢和平说,随着我国深地开发战略的开展,这些地下空间如何合理开发利用,是“现在要先进行预研的国家重大战略科研项目”。


“以煤矿为例,我国现有煤矿地下空间约139亿立方米,到2030年预计将达到241亿立方米,长度约160万千米,可绕赤道40圈。如此巨大的地下巷道空间,该如何利用呢?”谢和平介绍说,国外改造和利用废气矿井呈现多种用途和形式。例如利用地热发展地下农业,诺丁汉大学的学者们正在考虑使用自然存在于矿井中的地热把15万个废弃煤矿改造成地下农场。


“要知道地下本身就是冬暖夏凉,地下温室建设成本只相当于地面大棚农业的1/4。”谢和平说,2017年,英国伦敦就利用地下33米处的防空洞建造地下农场,以LED灯为光源,水培技术能节水70%,完全不需要农药,植物生长不受季节、天气的影响,6到28天可收获,成功推出了地下农产品品牌。


“还有建造井筒式小型智能化地下停车库、地下抽水储能发电、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站等都是地下空间利用可以尝试的方式。”谢和平说,另外还可以建造地下污水处理厂,例如香港就计划把地面污水处理都放到了地下;还可以建造地下酒店,开展景观旅游以及地下原位实验室,例如,韩国的暗物质实验室就在矿井700米以下的地方。


在深地空间利用方面,我国也开始了一些探索。目前北京的京西五大煤矿第一期改造工程已经启动。谢和平介绍说,按照规划,地面是青山绿水风景区、学院教育培训区、旅游度假区、运动休闲区、高科技园区,地下将会被开发成煤矿井下安全生产培训实践区、地下生态景观体验区、地下农业种植区,深地科学探索区。“我们希望把它打造成全国煤矿的开发利用示范区,打造成科技研发总部和地下空间研发实验基地。”谢和平说。在他看来,关于“地下城”建设,“现在刚刚进入2.0时代,到5.0时代可能还得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但我们可以想象未来的趋势和美好的前景。”

记者 詹媛)

作者单位: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陈相利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art_id=14206239194374322264&showmenu=false&share_to=wx_single






09

广东:紧抓重大发展机遇 共建国际一流湾区

2019.03.12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正在举行的全国两会上,粤港澳大湾区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高频词,更是身处其中的广东代表团聚焦的热点。如何抓住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大机遇?还有哪些瓶颈要突破?下一步工作的着力点在哪里?就这些话题,广东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们建言献策、信心十足,表达共建国际一流湾区的期待和愿景。

倍感振奋 大湾区建设进入“快车道”


广东团的代表们表示,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三次提到粤港澳大湾区,感到非常振奋。随着路线图、施工图的明确,大湾区建设进入“快车道”。

今年春节刚过,深圳就集中开工了31个大湾区建设项目,总投资约750亿元。


“目前深圳已成立推进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大力实施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共建、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七大行动’,形成了路线图和任务书。”全国人大代表、深圳市市长陈如桂表示,深圳将积极参与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建设,把深圳市场化、科技创新优势与港澳国际化等优势结合起来,为大湾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供有力支撑。


“要抓住大湾区建设机遇,推动广州加快高质量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广州市市长温国辉说,当前广州已经编制了穗港、穗澳重点项目库、创新政策库等,同时一批合作共建项目、平台、机构也在稳步对接推进。


珠海市今年要推动29个涉澳重点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效,推出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政策措施;江门市大力推动基础设施“硬联通”,今年安排交通大会战项目94项、年度投资175亿元;东莞要全力建设大湾区先进制造业中心……一些代表结合各自区域的特点,纷纷提出本地融入大湾区建设的规划。


瞄准方向 紧抓重大发展机遇


蓝图绘就,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激发起企业家们的热情。

“作为身处大湾区的企业,对未来有很多期许。”东莞市唯美陶瓷工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建平代表表示,从东莞到香港乘高铁仅半个多小时路程,但之前各种资源相互流通存在障碍,大湾区的建设有利于推动要素资源的流动,尤其是帮助企业在创新研发方面取得突破。“企业要转型升级,创新必须向前一步进入基础研发阶段。借大湾区建设的好机遇,我们今年成立了唯美陶瓷产业研究院,希望借助大湾区科技资源丰富的优势,在陶瓷材料基础研发方面更进一步。”


看重大湾区建设带来的创新机遇、谋划更高质量发展的企业家代表不是少数。


“科技创新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未来的主攻方向。我们将积极加入大湾区建设这股洪流,设立‘粤港澳大湾区高性能医疗器械产业创新中心’,努力打通创新从技术到市场的全产业链条,以此推动高质量发展。”广州迈普再生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袁玉宇代表说。


“粤港澳大湾区对实体经济、对广汽来说是非常好的机遇,我们打算通过香港这个窗口走出去,在香港成立贸易公司,广汽传祺现在出口16个国家,在香港成立公司有利于我们的对外结算。”广汽集团董事长曾庆洪代表说。


构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能源产业体系……多位企业家代表瞄准新兴产业发展高地,提出对大湾区产业建设的构想。


真知灼见 共建国际一流湾区


观大局、抓机遇、献良策。围绕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一流湾区,代表们热情满满,真知灼见不断涌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要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障碍,先行先试的改革勇气必不可少。


“一流的湾区离不开一流的高等教育,能否继续发扬‘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深圳设立‘高等教育特区’。”深圳大学校长李清泉代表建议,探索建立大湾区高等教育协同创新发展机制,培育更多一流创新创业人才。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规划,促进规则衔接,推动生产要素流动和人员往来便利化。


“我们要对标港澳在市场准入、产权保护、政务服务等方面的制度安排,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温国辉代表说。


也有代表建议,在大湾区内选取特定区域试点,允许粤港澳科技创新要素在区内自由流动,待成熟后在大湾区推广,以进一步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如何抓住机遇,促进人才互动交流?富士康科技集团精密机械事业群技术经理杨飞飞代表有着自己的思考:“大湾区的人才流动将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多智力支撑,如果能加快三地技能人才认定、证书认定,三方人员交往的积极性将大大提高。”


共建国际一流湾区,落脚点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不久前,粤港澳大湾区呼吸疾病研究中心等62个三地合作医疗卫生项目已经签约,下一步将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应急、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科研服务等方面的交流合作,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广东省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段宇飞代表说。

发展机遇跃然眼前,真知灼见凝聚共识。广东团的全国人大代表们纷纷表示,将抓住千载难逢的重大机遇,一步一个脚印,把建成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美好愿景变为现实。


作者单位:新华网

责任编辑:申芯瑞 杨学静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art_id=10953971249961835202&showmenu=false&share_to=wx_single






10

徐晋如:怎样学写古诗词

2019.02.28




↑↑ 上下滑动查看更多 ↓↓


怎样学写古诗词——属对三要


初学者学属对,一定要从古人或近代名家的对句中选择一句,以对另一句,不要自己或让同学友随意出上对。这样的好处是可以拿自己对的和古人的原对作比照,这就较易于学习古人,不止于训练了属对的技巧,更可以感受名家、大家的艺术气息。


我所指导的深大国诗社,社员多是深圳大学的在校生,每天晚上八点,由一人出对,出对者和其他同学一起属对,要求就是从古人的对句中摘出上句,来对下句。这些学诗的同学经过一段时间的属对训练后,都能写出合格的诗作,掌握对句的平仄更不在话下。略摘数联,以见一斑:“老归大泽菰蒲尽,病入新年岁月流。”(鲁迅原对:梦堕青云齿发寒。)“巧啭岂能无本意,芳心只是袅晴丝。”(李商隐原对:良辰未必有佳期。)“禅悦新耽如有会,词心偶接便销魂。”(朱孝臧原对:酒悲突起总无名。)“不信有天常似醉,曾经多梦亦逢秋。”(陈子龙原对:最怜无地可埋忧。)“急缚何人撄怒虎,安禅至夜战狂龙。”(查慎行原对:丛祠有鬼托妖狐。)“寻梦客迷蝴蝶洞,惜花春老杜鹃山。”(丘逢甲原对:看山秋上老龙船。)“浮云不负青春色,断岸遥传白芷香。”(杜甫原对:细雨何孤白帝城。)


深大国诗社的对子多选七言,相对较难,初学者宜先从五言的对句开始练起。且五言精炼,又多是工对,能让学诗者打好语言基础。在练习了一两百副五言的对子后,再进行七言的训练会更有成效。古人云成如容易却艰辛,须知天下决没有不付出努力就能成功的事业。


需要注意的是,在训练对对子时,不能机械重复自己的语言习惯,而应先之以识见,要知道该朝哪一方面努力。

首先,应避免照字面硬对,要能注意到上下联的照应,要让上下联合在一起,能形成完整的画面。如上联“月痕在水鱼吹沫”(陈三立原对:钟籁摇山鹤警眠。),有人对“潘鬓盈头客断肠”“心事随风叶走波”“酒肆堆香客弃家”“犀角燃灯龙出鳞”,这些对句在字面上都很工整,但上下联不能浑融一气,不能组为完整的画面,都不太成功。而像“云影浮天雁叫霜”“松籁生秋啸入云”“星汉横天笛倚楼”“梅蕊先春气入怀”“日脚沉山雁负红”,就都是比较好的对句了。诗中的对,大多属于宽对,不必过求工整,因此不一定要同类相对,只要做到虚字对虚字,实字对实字就可以了。


其次要注意对对子不是找反义词,不需要每个字意思都相反,更不要时间对时间,空间对空间,应该考虑的是上下联意象之间的对比。比如有一副对子是“小楼容我静,大地任人忙”,小楼对大地,不能说不工,但对得太呆板了,如将“大地”改为“一世”,表空间的“小楼”对表时间的“一世”,意蕴更加绵长。


意象上的对比,有“一多”相对,如:“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出门流水注,回首白云多”“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有“时空”交错,如:“梅花万里外,雪片一冬深”“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逐客虽皆万里去,悲君已是十年流”“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有“虚实”相生,如:“四十明朝过,飞腾暮景斜”“神仙才有数,流落意无穷”“行李须相问,穷愁岂有宽”“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古人所讲的虚字实字,在一定的语意条件下,可以转化,故“飞腾”本皆虚字,而喻指飞黄腾达的状态,就变“实”了,因此可与“四十”对,“流落”本皆虚字,但在句中是流落无依之状态,也就“实化”了,故与“神仙”能对仗。“行李”对“穷愁”、“怀抱”对“平安”也是同样的情况。


掌握这些技巧,不止对属对大有裨益,更有助于写出有诗意的诗词作品。


最后,属对有言对与事对之别,言对只要求意思、字面的相对,而事对却要求上下联的用典引事也能做到工切,这就对学诗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用典使事又是作诗词所必备的技能,必须熟练掌握。由于中小学语文课本中所选的诗词,多是通俗易晓富于画面感的名篇,这就给社会上大多数人一种错觉,以为全部的古典诗词都是这样的风格。其实不然。历史上大多数的诗词都是用了典的,不用典平白如话的诗词反而是少数派。


用典的好处一是让字数有限的诗句,能承载更深的意思,能带给读者更多的联想,二是让语言更加古雅,更有诗味。对句中如果一句用了典,另一句一般也得用事,对句要求铢两悉称,用典使事也必求平衡。比如李商隐的名句“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出自他的《无题》诗: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一般认为,“心有灵犀一点通”用的是《汉书·西域列传》颜师古注:“通犀,中央色白,通两头。”但“点”字无着落,更未见有学者求得凤翼之典实。我们知道,“一点”是来对“双飞”的,“点”必定与“飞”一样,也是虚字,而非像“一点两点千万点”的“点”那样是实字。《异苑》载,温峤至牛渚矶,“闻水底有音乐之声,水深不可测。传言下多怪物,乃燃犀角而照之。须臾,见水族覆火,奇形怪状,或乘马车著赤衣帻。其夜,梦人谓曰:‘与君幽明道隔,何意相照耶?’峤甚恶之,未几卒”。李商隐用的就是这个典故,“点”在这里是“点燃”之意。“身无彩凤双飞翼”更非泛泛之语,而是由实物而发生的联想。在唐代有一种游戏叫“凤翼”,李商隐由这一游戏,而联想及彼此不如彩凤,生有双飞之翼,又由桌案上的犀角骰子,想到只要心中有灵犀,一旦点燃,就能照通幽明。以下一联,说的是“藏钩”“射覆”的游戏,扣得极紧。可知古人用典下字,无一虚应。


不明典故,不但写不好诗词,也无法正确理解诗词。从事古文献、古代文学研究的学者,如果能熟记常用典故,更可通过用典来辨析版本、校讹补阙。比如乾隆三十五年梁釪重刻《莲香集》,卷四张乔《乔仙遗稿》,有一首五律《马》:


支公宜畜马,武子更能骑。骨换黄金重,声遒紫塞悲。香泥沾锦帐,花路积胭脂。暂可苏堤下,春游系柳丝。


只要知道马惜障泥的典故,就会发现“香泥沾锦帐”的“帐”是讹字,正确的字是“障”:


王武子善解马性。尝乘一马,著连钱障泥。前有水,终日不肯渡。王云:“此必是惜障泥。”使人解去,便径渡。(《世说新语.术解》)


障泥是马身的饰品,垂于马腹两侧,用以遮挡尘土。苏轼词《西江月》有云:“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也是暗用了这个典故。


又如贵州铜仁有一徐氏古村,村里存有一残缺的古联:“囗观秘书求有得,囗华精理契无言”,谓是乾隆中名士汪镛书赠其祖徐乐源之作。前阙二字,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烧毁,无人能补。我最初想的是“虎观秘书求有得,龙华精理契无言”,虎观,指东汉时著名的白虎观,乃当时朝廷修缮儒学之所;龙华,则是佛教之典,说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三次说法,终于成道。但龙华与“无言”之旨不相扣合。后来想到,正确的答案应该是“东观秘书求有得,南华精理契无言”,不可能有第二个答案。东观是东汉的国家图书馆,扣住“秘书”;南华指《南华经》,亦即《庄子》,庄子认为要“得意忘言”,补成“南华”,才与“精理契无言”妙契无间。


《文心雕龙》里说:“言对为易,事对为难。”属对而求得字面的工整是很容易的,难的是要照顾到上下联的用典使事。如何才能做好“事对”呢?古代童蒙教材中就会涉及大量典故,清代以来《声律启蒙》《龙文鞭影》都是很好的入门书,今天学诗当然也应该熟悉这两部书。而一些基本的国学经典,如《四书》《庄子》《史记》《汉书》《世说新语》更须过目。平时读古人诗,一定要读一些经典的笺注本,比如仇兆鳌的《杜诗详注》、王琦的《李太白诗集注》、赵殿成的《王右丞集笺注》、朱鹤龄的《李义山诗集注》等。还要善于利用工具书。古人为了便利诗文创作,编撰了大量的类书,把一切典籍上的知识,分门别类,以供著文作诗时采择。唐宋时的类书有名的如《初学记》《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太平御览》等,清代以来,最常用的类书是《渊鉴类函》和《骈字类编》,平时在属对及作诗填词时,多多翻阅类书,对提升创作水平极有神效。

来源:中华读书报

责任编辑:陈相利

原文链接:https://article.xuexi.cn/articles/index.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ource=share&art_id=147140194442088150&showmenu=false&share_to=wx_single




编辑 | 陈一谦 钟填填

图片 | 部分来源网络

责编 | 廖楷狄

“在看”我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