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当SZUer前往世界各地……揭秘深大学子的高校交换生活!

深圳大学 2024-03-23


新年新愿望

不知道同学们的2024flag中

有没有境外求学计划


参加高校交换项目是一种什么体验?

自由交流的课堂,语言能力的提升

不同的思维方式,文化碰撞的火花

挑战跳出舒适区,学会自我适应和调整

感受多元的文化和习俗

结交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

在异国他乡来一场city walk

沉浸式地体验当地风景和美食

……

今天,我们请来了

去到港澳、日本、荷兰、芬兰

德国、美国、新西兰等地

高校交换的8位SZUer

还有负责学校交换项目的老师

一起来听听他们的分享!

1

多元课堂,自我成长

陈南希 人文学院2021级

交换学校:香港岭南大学 交换一学期

香港岭南大学的课堂多元而开放,老师会鼓励大家参与课堂讨论,包容大家不一样的想法。在Understanding Museums课上,陈南希跟随班级去香港M +博物馆考察。他们分别体验了四种绘画用笔带给人的感受,最后选用自己喜欢的材料以及元素创作艺术作品,并在屋子里选择最喜欢的角落摆放,大家都为彼此的作品贴上小纸条进行评价。这种不局限于教室的课堂,让陈南希觉得十分特别,印象深刻。“在这里,我越来越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也找回了高中阶段暂时失去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她分享道。


刘谨琛 经济学院2020级

交换学校:荷兰拉德堡德大学 交换一学期

兴趣使然,刘谨琛同学在荷兰交换期间选了很多本专业之外的课程。面对外语授课+跨学科的压力,他仍然保持努力进取的心态,虽然每周都有艰难的作业,还有期中考、期末考和结课论文等,但是最后他这门课的综合成绩排在了全班前10%,其中结课论文成绩是全班第一。通过交换学习,刘谨琛同学走出了探索新领域的第一步,为将来自己的选择与发展积蓄了能力、底气和自信。“交换前深大会安排专门的行前培训,每一批交换生都会建立群聊,分享自己的交换生活,互相帮助。许多深大出国交换的公费项目是不用支付交换学校学费的,回来后还有机会申请奖学金!”刘谨琛同学分享道。


2

文化交流,开拓眼界

伍颖薇 外国语学院2020级

交换学校:德国耶拿大学 交换一学期

在伍颖薇看来,“耶拿不像大城市有种忙碌的感觉,在小城市的生活还挺轻松的。”当地经常举办文化活动,例如大型小型的集市,音乐会,夏季学期的夏日节……在这些活动中她认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伍颖薇与另一位中国交换生一起,和在耶拿读理科硕士的印度姐姐合租。姐姐在生活上非常照顾她们,因为担心她们想家,会给她们做中式炒饭。除此之外,交换生活给予伍颖薇最大的帮助在于语言能力的提升。语言环境让伍颖薇不仅拥有了“敢于说”的自信,也具备了“流利说”的能力。德国课堂的积极性让思考变得深刻,让她更适应德国人的思考方式,她说:“以这种方式来学习德语,会对自己的成长进步有很大的帮助。”

苏政欣 计算机与软件学院2020级

交换学校: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

交换三个月

在伯克利交换学习期间,苏政欣感受到了这里的活力。这里的学生热衷于参加社会议题的讨论,经常在学校里举办各种活动。课堂相对于国内来说更活跃,基本上是一边讨论,一边学习,还会有“小剧场”互动环节。通过直观而有趣的方式,让大家更深入理解知识点。苏政欣还分享了和朋友自驾去徒步胜地的经历。一路上,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的四个人,畅聊了各国文化的独特之处,还一起在夜里用肉眼看到了亮闪闪的银河,留下了很美好的回忆。



邝启扬 外国语学院2020级

交换学校:日本早稻田大学 交换一学年

邝启扬住在学校的男子寮(男子宿舍),这里的同学会经常主动敲门,互相认识聊天。得益于这样的氛围,邝启扬结识了很多朋友,他们一起去看烟火大会、一起去品鉴美食……异国之旅也不再孤单。他也因此加入了早稻田大学中国学友会,和同学们一起宣传中国的剪纸、套圈、投壶等传统文化。邝启扬也深刻感受到了这里和广东不一样的四时之美。他住的地方有一条河,河边有一棵樱花树。春天经过的时候,樱花会扑面而来,夏天有花火大会,秋天有金黄的落叶,冬天能看到雪白的富士山。在与身边来自日本大阪、北海道等各个地区的同学交流的时候,他也学习到各个地区不同的俗语和方言,对日本文化和语言有了更深的了解。


3

深度体验,发现自我

陈厚桦 医学部护理学院2019级

交换学校:芬兰圣纳约基应用科技大学

交换一学期

对于陈厚桦来说,最大的收获来自对学习和生活安排的重构。初到芬兰,多门线上线下课程的同时开展,语言系统上的巨大差别,让他倍感压力和无措。当他向当地老师求助,老师一针见血指出他的问题是“事情太多,时间太少。”让他感到意外的是,老师并没有让他挤出更多时间去学习,而是告诉他“最重要的是,你在结束这一天的时候,是快乐的。”在不断的实践、复盘之后,陈厚桦发现自己不是效率不高,只是没有找到合理的平衡休息和学习的方式。之前常常在疲惫的连续学习和充满愧疚的休息中来回摇摆的自己,在找到自己的工作节奏后,也终于逐渐对学习和生活有了掌控感。“这段经历让我在往后的生活中受益匪浅。”他说。


江锦霞 外国语学院2020级

交换学校:新西兰奥克兰大学 交换一学期

上课之余,江锦霞喜欢在这个国度逛一逛,走一走,沉浸式地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她去过新西兰国家博物馆,了解毛利族和太平洋岛国的风俗文化;参观过惠灵顿议会大厦,了解这个英联邦国家的议会、政府如何运作;游览过指环王的拍摄地皇后镇。在当地,上大学需要相对高昂的学费,所以一部分人会选择工作一段时间攒齐钱才上大学,也有人工作一年半希望学习新技能,又回到学校。而当地学校、社会对于这些不同的选择都表现出很大的包容。江锦霞告诉我们,当地人有时会开玩笑地说因为当地阳光很多,他们都很开朗。在这种环境中,她本来一个很i的人,也变成了e人。“交换经历过后,我的眼界更开阔,心态也更乐观和松弛了。”她说。

孔王嘉钰 经济学院2020级

交换学校:澳门科技大学 交换一学期

相比快节奏的深圳,澳门有一种独特的生活节奏。孔王嘉裕告诉我们,本岛当地商户早上九点、十点甚至十一点才会营业,下午四五点就关门了。有一次她去一家茶餐厅,那里的人不紧不慢地从早晨吃到了上午,店里的老电视机也播放着粤语新闻,充满了生活气息。这让她感觉到,好像慢下来的生活也是可以的。这些生活中的幸福感提醒了她,虽然条条大路通罗马,但是当人人都想去罗马的时候,路上的风景也同样重要。孔王嘉钰还在课堂和学校的粤语社团里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一起在澳门city walk,一起打卡澳门的各种美食,一起在澳门看世界杯决赛,留下了许多难忘的回忆。



部分高质量的双向交流交换项目历史长达30年


深圳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部副主任

留学服务中心负责人曾飒

目前深圳大学已拥有完备的留学交换体系,交换项目按照时长和学制分为境外时间三个月以上的长期项目和三个月以内的短期项目;按照费用资助及减免程度分为公费、部分资助及自费类型。学生可根据自身需求与条件进行项目选择。此外,深圳大学还针对全日制本硕博在校生推出了“ 2 + 2”“3 + 1”“2 + 1 + 1”“ 3 + 1 + x” 等多种学制组合选择的境外留学双校园体验项目,为全学段同学提供丰富的国际化培养模式选择。深圳大学早在上世纪末建校初期就已经与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日本、韩国的一些知名院校成为友好交流姊妹学校,部分高质量的双向交流交换项目历史长达30年。

可多渠道了解到交换项目的相关信息


深圳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部

交流项目主管张新莹

学生可以通过公文通、深圳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部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深大国际”“深圳大学留学服务中心”、宣讲会等渠道了解交换项目信息。


绩点、语言水平、科研竞赛、社会实践……

都是申请加分项


深圳大学国际交流与合作部

交流项目主管张新莹

不同交换项目对于交换学生的标准不同,交换项目会对学生的绩点、语言水平有所要求,而担任学生干部,科研竞赛、社会实践的经历和奖项也会是重要的参考和加分项


除此之外,对已入选交流交换项目的学生,学校会进行境外项目相关的指导,如签证咨询、学籍异动手续和奖学金申请等。国际交流与合作部精心编订的一本交流项目指南也会为学生详尽解答从申请到出国境的各个步骤和疑问。另外学校还会为即将出国的学生提供关于人身安全、财产保护、诚信学习和学分认定的相关行前培训。


深圳大学高度重视国际化发展,深入实施国际化行动计划,提升全球声誉和影响力,助力世界一流创新型大学建设。学校于2016年制定了深圳大学国际化行动计划,并成立了留学服务中心,出台一系列政策文件及激励措施来引领并推动学校国际化发展指标设立及落地执行,如:各类型的学生海外交流学习奖学金、全英课程建设、国际化专业资助、国际组织人才培养项目、国际科研平台共建专项经费支持等。


目前,深圳大学已与境外约300所高校(机构)建立交流合作关系,遍布全球54个国家和地区,采用“学分互认,灵活对接”方式与境外知名高校携手开展各类人才联合培养,拓展公费交换生、访学交流项目、假期实践等各类海外学习项目。学校国际文化教育交流项目达到100个以上,学生已参与的海外双校园联合培养项目50多项。此外,学校还设立了丰富的海外交流奖学金,包括学期制交流奖学金、名校深造奖学金、学术启航奖学金和拔尖创新人才国际交流配套奖学金等,每年最高额度1000万元。深圳大学持续为学生提供丰富优质的交换项目资源,助力学生培养全球视野、提升综合能力素质。


看完同学和老师们的分享介绍

你是否也对高校交换生活充满期待?

深圳大学始终致力于为同学们提供

开放共享的国际化交流学习平台

未来,学校将推出更多交流交换项目

满足广大同学的境外求学体验需求

在深大

每位同学都能开启一段属于自己的“交换”梦

欢迎大家积极报名参与!


统筹 | 李世卓

文字 | 潘思华 胡正好 周琳萱 袁圆

供图 | 受访者

编辑 | 庞茗琪

责编 | 廖楷狄 林海音

审校 | 杨振宇 李翔 李世卓 王若琳



深圳大学全媒体平台长期接收投稿

来稿请标明作者姓名和联系方式

投稿邮箱 : szuxcb@szu.edu.cn



深圳大学捐赠平台

扫描左侧二维码进入平台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