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下册问答式复习提纲
部编九年级历史下册问答式复习提纲
第1课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一、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1、拉丁美洲是指哪些地区?
拉丁美洲指今天美国以南的所有美洲地区。
2、拉丁美洲名称的来历?
拉丁美洲地区从16世纪初开始成为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以西班牙和葡萄牙语为主要官方语言,而这两种语言都属拉丁语系,因此,这一地区又被称为“拉丁美洲”。
3、19世纪初,拉丁美洲的绝大部分地区仍处于哪两个殖民国家的殖民统治下?
葡萄牙、西班牙
4、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爆发的原因:
(1)白人殖民者对殖民地的掠夺和奴役压迫引起殖民地民众的强烈不满;
(2)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的影响。
5.独立运动的爆发时间及范围:19世纪初 北起墨西哥、南到阿根廷的广大地区。
6.独立运动的目的:推翻殖民统治,实现民族独立
7.独立运动的概况:
(1)南美洲北部地区独立运动领导人是谁?他主要的事迹有哪些?
玻利瓦尔
解放黑人奴隶。1819年,率领队伍大败西班牙军队。先后解放了哥伦比亚、委内瑞拉和厄瓜多尔等地,成立了“大哥伦比亚共和国”,当总统后,继续领导南美的独立战争。
(2)南美洲南部地区独立运动的领导人是谁?他有哪些主要事迹?
圣马丁 先后领导了阿根廷、智利、秘鲁的独立战争。
(3)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的是哪两位独立运动领袖?玻利瓦尔和圣马丁
8.运动的性质:民族解放运动
二、印度民族大起义
1.印度在19世纪中期已沦为哪个国家的的殖民地?英国
2.印度民族大起义爆发的原因:
英国完成工业革命以后,进一步加强了对印度的经济掠夺和政治压迫。激起印度各阶层人民的强烈不满,人们反抗情绪日益高涨。
(1)经济掠夺的表现:
为了发展本国的纺织工业,英国从印度大量进口棉花,并向印度倾销机器生产的棉纺织品。印度的手工棉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许多手工业者因此破产。
(2)政治压迫的表现:
英国以种种借口兼并印度王公的领地。随着在印度统治的稳定,英国取消了对印度士兵的较优厚待遇,并且不尊重他们的宗教信仰。
3.印度民族大起义的概况:
(1)爆发时间:1857年
(2)起义参与者:
印度士兵首先反抗英国殖民者,农民、手工业者以及一些被剥夺了权利的封建王公
(3)起义概况:
起义浪潮席卷了印度北部和中部。起义军夺取了德里。英军用了3个月时间才攻陷德里。英军进攻章西城,章西女王领导军民与英军激战数日。章西失陷后,她率军转战外地。战斗中,她身先士卒,直到壮烈牺牲。
4.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影响:
沉重打击了英国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识的觉醒。这次起义也是19世纪中期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2课 俄国的改革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罗斯的起源:
俄罗斯人的祖先是东斯拉夫人的一支,9世纪晚期建立基辅罗斯。13世纪上半叶,基辅罗斯被蒙古人征服。在反抗蒙古统治的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崛起,到16世纪初终于统一了俄国。
2.沙皇俄国的由来:
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即位后,正式采用“沙皇”的称号,强化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3.沙皇彼得一世的改革:
(1)改革的背景:
沙皇的专制统治下的俄国农奴制盛行,是一个封闭落后的国家。农业和手工工场里主要使用农奴劳动,工商业的发展极其缓慢。
(2)改革的时间及目的:
18世纪初,沙皇彼得一世决心改变俄国的落后面貌,实现富国强兵。他发出向西方学习的号召,颁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
(3)彼得一世改革的内容:
①政治:改组行政机构,建立了中央集权的行政体制,进一步加强了沙皇的专制权力。
②军事:创建了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式常备军,要求贵族必须到军队或行政机构为国家服务,按功劳和才能提拔;
③经济:鼓励兴办手工工场,准许工场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④文教:派遣留学生,创办科学院,开办学校,创办报纸,推行文化教育;
⑤生活:提倡西方的礼节服饰与生活方式。
(4)改革的作用或影响:
通过改革,俄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大增强,一跃成为欧洲军事强国,为对外扩张准备了条件。彼得一世改革以强兵和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为目标,开启了俄国近代化的进程。
(5)改革的局限性:
农奴制却进一步强化,后来成为俄国社会发展的障碍。
(6)改革后的扩张及营建新都:
1700年-1721年,俄国打败瑞典,夺取了波罗的海的出海口,营建了新首都——圣彼得堡。
二、废除农奴制
1、俄国是在什么背景下进行了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所发展,使用机器生产的工场越来越多,交通运输与对外贸易也比以前发达。但是,农奴制严重制约了这一时期俄国经济发展。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沙皇政府开始酝酿新的改革方案。亚历山大二世曾告诫贵族:“与其等待自下而上改革农奴制,不如自上而下改革它。”
2.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是在何时由谁颁布的?
1861年,亚历山大二世。
3.农奴制改革包括哪些内容?
法令规定: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可以改变身份,自由转换职业;
农奴在获得解放的同时,可以获得一份土地,但是必须出钱赎买,所出的价钱高出当时的地价。农民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4.这场废除农奴制的改革也被称为1861年改革,它有什么积极影响?
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度,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推动了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5.1861年改革有哪些不足或局限性?
农奴制的残余仍然存在,影响着俄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6.通过内容的学习,你认为这场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 挽救统治危机,巩固贵族地主统治
第3课 美国内战
一、南北矛盾的加剧
1.美国独立后领土的扩张情况怎样?
19世纪中期,美国已经成为东临大西洋、西濒临太平洋的大国。
2.内战前南北方经济的发展状况如何?
北方完成了工业革命,工业生产居世界第四位,南方却以棉花种植园经济为主,大量使用黑奴劳动。
3.南北方矛盾的加剧主要表现有哪些?
(1)关税问题:
南方为了扩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换取英国廉价的工业品, 反对提高关税;
北方为发展本国工业,要求提高关税,抵制外国商品的输人。
(2)奴隶制问题:
美国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南北方的态度也不相同。南方则力图扩展奴隶制度,建立新的蓄奴州;北方主张禁止奴隶制度,建立自由州,发展资本主义。
4.废奴运动的开展:
北方一些有识之士坚持主张废除奴隶制,开展废奴运动。
他们揭露奴隶制的罪恶,积极帮助黑人奴隶逃往北方。
二、内战爆发
1.内战的导火线:1860年,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第16任总统。
2.为什么林肯当选为总统成为南方奴隶主发动叛乱的借口?
林肯主张限制奴隶制的发展。
3.南方是怎样分裂美国的:
南方7个州宣布退出联邦,成立“南部同盟”。
4.内战的爆发:
(1)时间及标志:1861年4月,南方军队挑起战争,美国内战爆发,史称“南北战争”。
(2)战争初期的形势如何?人民对此有何反应?
北方在军事上屡屡失利,华盛顿也险些被攻占。
人民的强烈不满,许多城市爆发示威游行,要求政府采取措施扭转战局。
三、北方的胜利
1.联邦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为什么会使使战争出现了转机?
(1)1862年通过了《宅地法》 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2)这两个法令深得人心,调动了农民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他们参军作战,扭转
了战场上的被动局面。
2.内战的结束:
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南北战争以北方胜利告终,避免了美国分裂。
3.林肯被刺杀:1865年,林肯被拥护奴隶制度的狂热分子刺杀。
4.林肯对美国的历史发展作出了什么贡献?
林肯为维护国家统一和解放黑人奴隶作出了杰出贡献,得到了美国人民衷心的爱戴,成为美国历史上的著名总统。
5.内战的性质及影响:
(1)性质:美国内战实质上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
(2)影响:经过这场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清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障碍,为以后经济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条件。
第4课 日本明治维新
一.德川幕府与锁国时代
1.19世纪中期,日本处于哪个幕府统治之下?这一时期日本的政治有什么特点?
德川幕府 天皇是名义上的君主,实权掌握在幕府将军手中。
2.德川幕府统治时期推行什么政策?这一政策带来的危害?
锁国政策 只同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
锁国政策造成日本与外界隔绝,也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3.幕府统治时期日本为什么会出现民族危机?
1853年和1854年,美国海军舰队两次强行进入日本港口,要求日本打开国门,否则开战。
日本被迫在不平等条约上签字,开放港口。不久,西方国家接踵而至,幕府统治发生动摇。
二.倒幕运动
1.为什么日本会发生倒幕运动?
开港通商后,日本经济受到很大冲击,许多手工工场破产。当时,日本的黄金价格低于世界市场的黄金价格,外国人用白银套购黄金,造成日本大量黄金外流,引起市场混乱,物价飞涨。农民、城市贫民和下级武士的处境不断恶化。
面对民族和社会危机,德川幕府束手无策,成为各个阶层唾弃的对象。
2.倒幕运动的中坚力量是哪些人?一部分中下级武士
3.幕府统治是怎样被推翻的?
(1) 1868年1月,倒幕派武装在京都发动“王政复古”政变,支持睦仁天皇亲政,强令幕府将军“辞官纳地”。
(2) 同年,倒幕派粉碎了幕府的武力反扑,结束了幕府统治,改年号为“明治”。1869年,日本首都迁到东京。
三.明治维新
1.明治维新开始在何时?1868年
2.明治维新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①政治方面:废藩置县,实现中央集权。
②军事方面: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军队,提倡忠君、服从、不怕死的“武士道”精神。
③经济方面:推行地税改革,以“殖产兴业”的口号,大力发展近代经济。
④社会生活方面:提倡“文明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3.明治维新的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明治维新有哪些影响?
明治维新成为日本历史的重大转折点。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迅速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实现了“富国强兵”,开始跻身于资本主义强国之列。
5.明治维新的不足:日本的改革保留了大量旧制度的残余,军国主义色彩浓厚。它强大起来后,很快走上了对外侵略扩张的道路。
第5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一、第二次工业革命
1.第二次工业革命展开的背景?
19世纪,随着工业革命的展开,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迅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也取得了重大进步。
2.第二次工业革命是何时开始的?
19世纪六七十年代
3.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在哪些国家展开?
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4. 什么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并被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促进了工业的蓬勃发展,这就是第二次工业革命。
5.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特点?科学研究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二、电的应用
1.第二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成就是什么?
电力成为新的能源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2.电磁感应现象是谁在何时发现的?根据这一现象发明发明了哪些机器?
1831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 电动机和发电机。
3.何时发电机进入生产领域,电力开始作为动力带动机器?
19世纪70年代
4.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利用电学研究出哪些最新成果?
发明了耐用的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电影摄影机和放映机等事物。
他在纽约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火力发电站和输电网。发电站为电灯提供了能源,促进了电灯的广泛使用。
5.在各国发明家的共同努力下有哪些新发明问世?
发电机、电动机、电焊、电钻、电话、电车、电报等纷纷问世。
6.电力进入生产生活领域后人类社会进入了什么时代?
“电气时代”。
三、内燃机和新的交通工具
1. 内燃机的发明
(1)内燃机的发明是哪次工业革命中应用技术的另一重大成就?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
(2)在内燃机的发明过程中,先后有哪些成果问世?
(1)1876年,德国人奥托制造出一台煤气内燃机。
(2)1883年,德国工程师戴姆勒研制成汽油内燃机。
(3)德国工程师迪塞尔发明了柴油内燃机。
(3)内燃机的发明有什么意义?
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交通运输工具的发动机问题,在这一领域内引发了一场变革。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了相应的新兴工业的发展,以它为动力的汽车、轮船、飞机、拖拉机等陆续出现,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新的交通工具的发明
(1)汽车是何时问世的?发明者是谁?
19世纪80年代,德国人本茨制造出一辆内燃机驱动的汽车。
(2)美国企业家福特在何时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有什么意义?
1913年
带来了汽车制造业的革命,汽车价格大幅下降,开始成为中等收入家庭的交通工具。
(3)除了汽车外,还出现了哪些以内燃机为动力发明的发明成果?
轮船、飞机、拖拉机
三、化学工业和新材料
1.什么工业的产生也是应用技术的一项重大突破?
现代化学工业
2.现代化学工业领域涌现出哪些发明成果?
(1)19 世纪60- 80年代,人们已经能够使用新方法生产碱、硫酸、人造染料等产品,而且产品成本更低、性能更好。
(2)1867年,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经过多年的实验,发明了现代炸药。后来他又研制成无烟炸药。诺贝尔的发明在军事、工程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
(3)1869年,美国人海厄特发明了赛璐珞的制造技术,现代塑料工业由此诞生。
(4)1884 年,法国人夏尔多内发明了人造纤维,开辟了新的纺织品生产领域。
四.第二次工业革命有什么影响?
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垄断组织,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对外扩张的增强,对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第6课 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一、人口增长和大众教育
1.人口的增长
(1)人口增加的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
(2)人口增长情况:
19世纪前50年,英国人口从900万増加到1800万。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人口增长更为惊人,19世纪20年代人口约为1000万,到1914年人口已超过1亿。
2.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哪些变化?
(1)原因:工业革命的深入,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劳动力结构发生了巨大変化。
(2)变化:
越来越多的人放弃农业生产,专门从事工业和商业。以英国为例,19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仍多于工业劳动力人数,但到20世纪初,农业劳动力人数已经不足工业劳动力人数的1/5了。
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成为工业劳动者,她们的社会角色发生了变化,为社会地位的提高创造了条件。
3.大众教育的发展
(1)背景:19世纪中期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
(2)发展情况:
德国和法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19世纪初,德国推行教育改革,建立由初等学校、中等学校、大学组成的系统教育体系。
1802年,法国通过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从1870年开始,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
二、城市化
(1)城市化的背景:
工业革命开始后,随着工业和商业的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城市里。到19世纪后期,大部分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之中了。
(2)城市化的情况:
开始时,城市通常缺乏统一的规划。城市的环境很差。
19世纪中期以后,城市环境开始得到改善。城市供排水设施建设起来,街头照明日益完善,还出现了马拉的轨道公共客车和有轨电车等城市公共交通工具。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
三、社会问题
1.社会问题出现的原因:工业化的进行使西方国家也出现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1)首先是社会矛盾激化。一方面,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另一方面,广大工人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中长时间从事高强度的劳动,获得的收入却难以糊口,他们对不公平的社会现状越来越不满。工业革命开始后不久,就有工人破坏机器以表达自己的愤怒。随着社会矛盾日趋尖锐,工人的反抗斗争日益强烈。
(2)环境污染是工业化带来的另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
第7课 近代科学与文化
一、科学家
1.牛顿:
(1)牛顿哪个国家的科学家?英国
(2)牛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哪些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天文学、数学、力学等领域。
(3)牛顿的三大成就是什么?
万有引力定律、光学分析和微积分学
(4)1687年,牛顿出版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使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他的科学发现,使人类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2. 达尔文
(1)达尔文是哪个国家的生物学家?英国
(2)达尔文与《物种起源》
①《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什么观点?包括哪些内容?
1859年出版的这本书中,他提出了“进化论”的观点
“进化论”指出:物种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历了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生物的发展和进化不是由神的意志或生物本身的欲望决定的,而是遗传变异、生存斗争和自然选择的结果;人类也是进化来的,不是上帝创造的。
②《物种起源》的出版有什么意义?
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是生物科学的一次伟大革命。
二、文学巨匠
1.巴尔扎克
(1)巴尔扎克是19世纪哪个国家最伟大的作家之一? 法国
(2)巴尔扎克生活在法国历史上的什么时期?
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
(3)巴尔扎克主要有哪些作品?《人间喜剧》《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
(4)巴尔扎克的作品有什么特色和价值?
描绘社会现象细致,塑造人物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
再现了法国19世纪早期纷繁复杂的社会图景,给后人留下了一部法国社会特别是巴黎上流社会的变迁史。
2.列夫·托尔斯泰
(1)列夫·托尔斯泰是哪个国家的伟大的作家?俄国
(2)列夫▪托尔斯泰创作了哪些作品?
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3)列夫▪托尔斯泰的作品描绘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描绘出宏阔的社会背景下,俄国社会各阶层的生活场景。
(4)托尔斯泰的小说体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一方面深刻抨击了俄国的沙皇专制和地主对农民的残酷压榨,另一方面又否定暴力革命,宣扬道德上的博爱。
(5)为什么列夫▪托尔斯泰被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他的小说反映了在社会转型时期俄国农民既想反抗又找不到出路的状态。
三、音乐美术大师
1.音乐大师贝多芬
(1)贝多芬是哪个国家的天才作曲家?
18世纪,德国的天才作曲家
(2)贝多芬的作品有什么特点?
他创作的音乐充满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激情,富有感染力。
(3)贝多芬的代表作之一是什么?这部作品完成于何时?有什么地位?
第三交响曲《英雄交响曲》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交响曲完成于1804年
贝多芬第一部明确反映重大社会题材的作品,标志着贝多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的成熟。它气势磅礴,感情奔放,表达出作曲者对自由、平等和博爱的渴望。
2.美术大师梵高
(1)梵高是哪个国家的杰出画家?荷兰
(2)梵高的代表作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思想内容?
《夜间的咖啡馆》《向日葵》等
《向日葵》中明亮、艳丽的黄色花瓣,表达了画家对生命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第8课 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1.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怎样?
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欧洲成为世界经济的中心。
2.欧洲列强瓜分世界的情况怎样?
他们几乎瓜分了整个非洲,亚洲的一半也在它们的统治下,其他如中国和奥斯曼土耳其等地也沦为半殖民地。
3.欧洲列强为什么要展开重新瓜分世界的激烈争夺?
后起的德国要向英法等国争夺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4.在激烈的争夺中,欧洲列强之间矛盾重重,主要表现是什么?
(1)19世纪后半期,法国与德国之间、俄国与奥匈帝国之间、英国与德国的矛盾不断激化。
(2)德国要防止法国再次称霸欧洲大陆,它与俄国在土耳其也有矛盾。
(3)奥匈帝国与俄国为争夺巴尔干地区冲突不断。
5.三国同盟是怎样形成的?
德国为了防止法、俄联手反德,与奥匈帝国结成军事同盟,后来意大利也加入进来。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6. 三国协约是怎样形成的?
三国同盟的形成促使法、俄接近签订了针对德、奥的军事协定。20 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俄缔约,形成三国协约。
7.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有什么危害?
他们之间展开了疯狂的军备竞赛,局部冲突不断,大战一触即发。
8.请结合以上内容,概括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
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凸显。为争夺霸权、重新瓜分殖民地,两大军事集团形成并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世界大战一触即发。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
(1)萨拉热窝事件是在什么背景下发生的?
列强争夺的焦点集中在巴尔干半岛。1908年,奥匈帝国企图吞并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遭到塞尔维亚的强烈反对。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到波斯尼亚检阅军队。
(2)什么是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费迪南大公夫妇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普枪杀, 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
(3)萨拉热窝事件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有什么联系?
这一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或爆发的直接原因。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1)爆发的时间和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
(2)参战的国家:
德国支持奥匈帝国,俄、英、法等国也很快参战。意大利参加协约国一方作战。
三、大战的进程和结果
1.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战场在哪里?后来战场扩大到哪里?
战争爆发后,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在欧洲战场形成了东线、西线和南线三条战线。
后来逐渐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
2.凡尔登战役:
(1)凡尔登战役发生在何时?1916年
(2)参战的是哪两个国家的军队?历时多长时间?
德、法两国军队 历时10个月的阵地战。
(3)凡尔登战役为什么异常惨烈?
交战双方死伤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
(4)凡尔登战役的结局怎样?
德国企图打破僵持局面,但遭遇失败。德国从此陷入被动。
3.1917年--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局发生了哪些变化?
(1)交战各国都已精疲力竭。
(2)美国参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一方的力量。
(3)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4)1918年下半年,协约国不断发动反攻,德军败局已定。
4.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在何时?结束的标志是什么?哪一方成为战败国?
1918年11月,德国投降,战争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
5.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什么性质的战争?
是人类历史上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是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战争。
6.第一次世界大战历时多久?先后有多少个国家参战?牵涉人口多少?
历时4年多,参战国家共计30多个,牵涉人口约15亿,超过当时世界总人口数的一半。
7.战争中使用了哪些新式武器?参战各国死伤多少人?
坦克、潜艇等 参战各国死伤人数高达3000多万。
8.第一次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
美国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是这两个大国开始崛起的重要标志。
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第9课 列宁与十月革命
一、十月革命前的俄国
1.二月革命
(1)二月革命是在什么背景下爆发的?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国接连失利,国内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反对战争和要求社会变革的呼声越来越高。
(2)二月革命爆发在何时?这场革命推翻了什么政府的统治?建立的新政府是什么?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2.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为什么会引起人民更大的不满?
它没有满足人民对和平、土地和面包的要求,反而宣布继续履行沙皇政府的“义务”,将世
界大战进行到底,引起人民的更大不满。
二、十月革命
1.十月革命爆发的背景是什么?
(1) 1917年7月,临时政府下令前线的俄军大举进攻,结果惨败。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临时政府还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布尔什维克党被迫转入地下状态。
(2) 列宁分析了革命形势,指出“武装起义是不可避免的,并且也已完全成熟”,布尔什维克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
2.十月革命的爆发
(1)爆发的时间、标志及领导人:
1917年11月6日晚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列宁
(2)十月革命的结果: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这次革命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
三、开辟新时代
1.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的召开:
(1)时间、地点:
1917年11月7日晚 斯莫尔尼宫
(2)会议内容:
①大会宣告各地全部政权一律转归工兵农代表苏维埃。苏维埃政权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来。
②大会通过了《和平法令》,建议参加各交战国立即和谈,缔结不割地、不赔款的和约。
③大会宣布成立苏维埃政府,新政府由布尔什维克党组成,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
2.苏维埃政府建立后,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哪些措施巩固新政权的措施?
(1)布尔什维克党废除了旧的国家机器,创建了新的政府机关;
(2)废除了旧的常备军,组建了红军;
(3)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收归国有,建立社会主义公有制;
(4)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
(5)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6)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7)经过3年的艰苦斗争,苏维埃俄国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巩固了新生政权。
3.十月革命的历史意义?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第10课 《凡尔赛和约》和《九国公约》
一、《凡尔赛条约》
1.巴黎和会的召开
(1)巴黎和会是在何时何地?1919年1月 巴黎近郊的凡尔赛宫
(2)参加会议的人员:战胜的协约国集团 参加会议的有27个国家的代表
(3)主要议题:讨论战后安排,主要是对战败国德国的和约问题
(4)被排斥的国家:苏俄和战败的德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土耳其、保加利亚
(5)会议的操纵者是哪些人?(巴黎和会三巨头):英国劳合・乔治、法国克里孟梭和美国威尔逊
(6)和会为什么持续5个多月?
由于各国都想为自己争取最大的利益,所以会议从一开始就陷入了激烈的争吵之中。和会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
(7)签订的主要条约及内容:
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国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
(8)《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
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和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
菜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15年,菜菌河东岸50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
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
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
由协约国设立“赔款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2.凡尔赛体系是怎么形成的?
《凡尔赛条约》签订后,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
3.巴黎和会期间国际联盟:
巴黎和会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俄被排斥在外。美国因为夺取世界领导权的野心未能实现,既不批准《凡尔赛条约》,也不加入国际联盟。
二、《九国公约》
1.华盛顿会议的召开
(1)召开背景?
巴黎和会暂时调整了战胜国在欧洲的关系,但它们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仍然矛盾重重。日本实力增强,几乎独霸中国,英、美对此极度不安,力图遏制日本的扩张,三国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海军军备赛。为了调整帝国主义国家在这一地区的矛盾。
(2)召开时间及参会国?
由美国倡议,1921年11月,美、英、法、日、意、荷、比、葡和中国9个国家的代表在华盛顿举行会议。
(3)会议的主导者:美国
2.九国公约的签订:
(1)签订时间:1922年,九国代表签署了《九国公约》等条约。
(2)《九国公约》是针对哪个国家问题而签署的?针对中国问题而签署的条约
(3)主要内容:
公约宣称尊重中国的主权、独立与领土完整,建立并维护各国在中国的商务实业机会均等原则。但是,公约所标榜的尊重中国主权、独立,只是表面文章。列强对中国提出的取消治外法权、关税自主和收回租界等正义要求,都予以拒绝。
(4)《九国公约》的影响:
实现了美国长期追求的“门户开放”的目的,使日本独霸中国的企图未能实现,维持了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中国的局面。
3.华盛顿会议的召开有什么意义?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它重新调整和确立了战胜国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关系。在这两个会议的基础上,战后国际新秩序得以重建,这一秩序通常被称为“凡尔赛一华盛顿体系”。
第11课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一、新经济政策
1.实施的背景:
经历4年世界大战和3年内战后的苏维埃俄国,满目疮痍,经济异常困难,社会矛盾加剧。1920年底,苏维埃俄国国内战争逐渐平息。但是,工厂停工,农业生产急剧下降,饥荒流行。列宁经过调查后认为,只有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才能恢复和发展生产。
2.实施时间: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
3.主要内容:
(1) 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2) 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
实行自由贸易;
(3) 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
4.作用或意义:
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
二、苏联的工业化
1.苏联成立在何时?全称是什么?
1922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
2.列宁何时逝世?1924年1月,列宁逝世。
3.斯大林在何时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1925年
4.苏联从何时起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1926年
5.苏联是怎样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强大的工业国的?
1928-1937年,苏联先后提前完成了第一个、第二个五年计划
6.如何评价苏联的工业化?
苏联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一方面,它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日益僵化。
三、农业集体化
1.农业集体化的原因:
1927年底至1928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斯大林决心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解决粮食问题。
2.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从何时开始的?
20世纪30年代初起,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
3.农业集体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在农业集体化的过程中,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
四、苏联模式
1.苏联新宪法的颁布:
(1)背景:
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实施,使苏联的社会经济生活和社会阶级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2)颁布目的及时间:
为了从法律上肯定这些变化,1936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
(3)颁布的意义:
宣告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铲除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2.苏联模式
(1)形成的标志是什么?又称“什么模式”?
新宪法标志着斯大林创建的政治经济体制的形成 斯大林模式
(2)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3)如何评价苏联模式?
苏联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工业化,为日后赢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显示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赢得了巨大的国际声誉。但苏联模式的弊端也使苏联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第12课 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高涨
一、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1、运动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印度征召了110多万人,运走了数百万吨粮食和军用物资,还强迫印度负担了3亿多英镑的军费,印度人民深受其苦。1918—1919年,印度农业歉收、疾病流行,夺走1000多万印度人的生命。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2、运动的领袖:甘地
3、运动开始的时间:1920年,
4、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内容:
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
5.运动的开展情况:
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
6.运动的再次发起:
(1)时间及形式:
1930年,甘地再次发起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这次主要采取不服从形式,所以又称“文明不服从运动”。
(2)内容:
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选择以反对食盐专卖为突破口,带领80名拥护者步行3周到达海边,自取海水制盐。
(3)运动情况及结果:
几个月间,印度城乡掀起反对殖民政府的运动,一些地方发生武装暴动。英国殖民政府发布镇压令,逮捕甘地。同时被判刑者达9万人。后来,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
7、甘地发动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意义:
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同时,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
二、土耳其的凯末尔革命
1、凯末尔革命
(1)革命背景: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奥斯曼土耳其参加德国一方作战,遭到惨败。战后,腐朽的土耳其素丹政府不得不接受协约国提出的《色佛尔条约》。根据条约,4/5的土耳其领土要被瓜分,只保留安卡拉与黑海之间的一小块地方。更严重的是,当时土耳其的经济已濒临崩溃边缘,民族危机迫在眉睫。
为了维护民族独立和领土完整,避免被进一步瓜分,凯末尔领导土耳其人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运动。
(2)革命的经过:
(1)1921年初,凯末尔组建了土耳其国民军。
(2)1922年,国民军打败由英国装备的希腊军队,俘虏希腊军总司令,迫使协约国与土耳其签订停战协定。
(3)1923年7月,土耳其与协约国在瑞士的洛桑重新签订了《洛桑条约》,废除了《色佛尔条约》中的一些不平等条款,保持了土耳其的领土完整和国家主权。
2、凯末尔的改革:
(1)时间:1923年10月29日,土耳其宣布为共和国,凯末尔当选为第一任总统。
(2)改革内容:
废除政教合一的封建制度,实行政教分离,确立国民议会的立法权;废除男女不平等的规定,提高妇女地位;效仿苏联,统一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扩大世俗教育,规定学校必须传授西方科学技术;实行文字改革,以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
3、凯末尔革命的历史意义:
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民主革命的一次胜利。它巩固了国家独立,结束了落后的封建统治,使土耳其走上了民族复兴的道路。
三、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运动的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战争期间,埃及经济快速发展,资产阶级逐渐壮大。战争结束后,英国继续维持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
2.运动的经过:
(1)爆发: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政府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他们组织代表团准备到伦敦同英国政府谈判,这些人后来发展为华夫脱党。华夫脱党的政治主张得到埃及人民的广泛支持。
(2)展开:
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点燃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情绪。埃及各大城市出现和平示威浪潮,部分地区爆发武装起义,规模逐渐扩大。迫于压力,殖民政府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但未承认埃及独立。
(3)结果:经过埃及人民的反复抗争,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
(4)意义: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四、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1、背景: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这部宪法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
2、改革的进行
(1)时间及改革者:
1934年,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
(2)目的: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施行
(3)改革内容:
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等等。
3、改革的意义:
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第13课罗斯福新政
一、从繁荣到危机
1.繁荣
(1)一战后美国的经济空前繁荣出现在何时?20世纪20年代
(2)空前繁荣表现在哪些方面?
新兴产业迅猛发展,收音机,电冰箱,吸尘器等新产品开始进入大众家庭,汽车也不再是富人才能买得起的奢侈品。
2.危机
(1)为什么经济空前繁荣表象下却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生产力提高,企业利润增加,但工人的工资却增长缓慢,购买力严重不足,导致出现生产过剩。
大量资金涌入股票市场,股票价格狂涨,资本家兴风作浪,普通群众也怀着发财的梦想,于是出现了全国性的股票投机活动。
(2)这场经济大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最终导致了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3)这场经济大危机最先在何时何地爆发的?波及到哪些国家?
1929年10月下旬,美国 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4)经济大危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①从1929年到1933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工业产量下降了40%以上,贸易额减少了2/3。其中,美国工业产量下降超过40%,贸易额减少70%。
②大量企业破产,银行倒闭,失业人数激增。美国有1500万~1700万人失业,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失业人数更是超过3000万。
③穷人们想尽一切办法艰难度日,常常食不果腹,衣不御寒;
④资本家为了维持商品价格,保证利润,不惜大量销毁商品。大量玉米丶小麦丶棉花和牛奶,或被当做燃料,或被倒进河流。
二、罗斯福新政
1.1933年3月谁就任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
2.为了应付日益严峻的经济危机,罗斯福上任后是怎样面对经济危机的?
实施“新政”,采用国家手段来扭转经济形势。
3.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1) 整顿金融体系:
通过《紧急银行法案》,对银行业进行整顿,恢复银行信用。
(2) 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
通过《国家工业复兴法》,规定公平竞争法规,协调各个工业部门的企业活动;规定雇员有组织起来进行谈判的权利,并制定最低工资和限制工时;通过《全国劳工关系法》,在一定范围内维护工人合法权益。
(3) 调整农业政策:
通过《农业调整法》,对全国农业生产和销售进行调节,限制产量,保护农产品价格。
(4) 推行“以工代赈”:
通过投资新建大量公共设施,如水库、发电站、公路、桥梁、机场、运动场、公园等,为失业者提供就业机会。
(5) 社会福利:
通过《社会保障法》,建立社会福利体制;建立应急的救济机构,利用过剩物资救济失业家庭。
4.罗斯福新政有什么意义?
新政期间,美国经济开始了缓慢的复苏,工业和生产有所恢复,就业人数逐步增加,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新政增强了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恢复了美国人民的信心,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5.罗斯福新政的局限性是什么?
新政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前提下做出的政策调整,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无法解决美国社会的根本矛盾。
第14课法西斯国家的侵略扩张
一、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的对外扩张
1.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是在什么下背景建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意大利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工农运动高涨,中央政府几乎瘫痪。
墨索里尼乘机组织法西斯党。
2.意大利法西斯政权是何时由谁建立的?1922年,墨索里尼
3.意大利法西斯政权实行了哪些对内对外政策?
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醉心于领土扩张,梦想恢复古罗马帝国时期的疆界、地位和尊严。
4.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
(1)目的:从对外扩张中寻找出路,转嫁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给意大利造成的损失。
(2)史实:1935年意大利发动了侵略埃塞俄比亚的战争,第二年正式吞并埃塞俄比亚。
二、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希特勒上台的背景
经济大危机沉重打击了德国。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广大中下层民众困苦不堪,对政府的不满加剧。
2.希特勒为什么会得到民众的支持?
(1)以希特勒为首的纳粹党在经济危机到来后,乘机大肆活动,根据各个阶层的不同心理,进行针对性的蛊惑宣传;
(2)还利用群众对《凡尔赛条约》的不满,煽动复仇情绪,从而赢得了广泛的支持。1928年
纳粹党只有8万党员,1932年猛增到140万。1932年,在国会选举中,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
3.希特勒上台:
(1)希特勒是何时出任德国总理,开始掌握国家政权的?1933年
(2)希特勒的法西斯专政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解散国会,禁止其他政党活动,将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建立了法西斯专政
(3)德国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什么影响?标志着世界大战的欧洲策源地形成。
4.希特勒上台后对内建立恐怖独裁统治,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利用“国会纵火案”,打击共产党,逮捕和迫害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
(2)解散了工会。
(3)为加强思想控制,还焚烧了大量的进步书籍。
(4)希特勒掌权期间,无情地剥夺犹太人的财产,几百万犹太人惨遭屠杀。
5.希特勒对外积极扩军备战,对外扩张。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大力发展军事工业。1935年,撕毁《凡尔赛条约》,实行普遍兵役制,建立庞大的军队。
(2)1936年,德国派兵进驻莱茵非军事区;
(3)1938年,吞并了奥地利;
(4)1939年3月,又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
三、亚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
1.日本觊觎中国之心由来已久,1927年日本内阁提出了什么侵略政策?
先夺取“满、蒙”,再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世界的侵略政策。
2.日本军部法西斯组织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
经济大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创。工业生产急剧萎缩,数百万人失业或半失业;农产品价格猛跌,农户负债累累。在内外矛盾激化的形势下,日本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法西斯组织。
3日本军部是日本法西斯势力的核心。他们积极推动对外扩张。主要侵华史实有哪些?
(1)1931年,日本关东军策划九一八事变,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
(2)占领了中国的东北三省,扶植建立伪满洲国,并进一步蚕食中国华北地区。
4.日本法西斯专政是何时建立起来的?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天弘毅上台组阁,建立法西斯专政
5.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有什么影响?
标志着世界大战的亚洲策源地的形成。
6.日本法西斯专政建立后加紧扩充军备,具体措施有哪些?
军费开支占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并制定了《国基准则》,即“在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地位之同时,向南方海洋发展”。
7.何时的什么事件是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标志?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
第15课第二次世界大战
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及主要战场
1.中国战场何时开始成为世界反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1937年七七事变后,中国开始全民族抗战,中国战场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2.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的时间及标志是什么?
1939年9月 1日凌晨,德国突袭波兰。英、法被迫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3.随着战争的进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形成了哪些主战场?
中国战场、欧洲西线、北非、苏德及太平洋等主要战场。
4.德国对北欧西欧的侵略史实有哪些?
(1)1940年4月,进攻北欧的丹麦、挪威,不久,荷兰、比利时投降。
(2)5月,突入法国北部,直逼英吉利海峡。6个星期打败了拥有数百万大军的法国。
(3)德军对英国实施了猛烈的轰炸。英国军民坚持抗战,迫使希特勒放弃了进攻英国的计划。
5.德国入侵苏联
(1)时间及战况:
1941年6月,德国集结了550多万大军,几千辆坦克和几千架飞机,在1500千米的战线上,向苏联发动突然进攻。仅几个月时间,德军便占领了大片苏联领土。
(2)莫斯科战役发生在何时?战果如何?有什么意义?
1941年10月,德军逼近莫斯科。但是,苏联军民顽强抵抗,赢得了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6.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达到最大规模的?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美国海军基地珍珠港。
(2)1941年12月8日,美英对日宣战,德意也对美宣战。
(3)日本向东南亚地区发动了进攻。
7.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哪些巨大的贡献?
中国在亚洲战场,牵制着大部分日本陆军成为二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及战争形势的转折
1. 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1)反法西斯联盟是在什么背景下建立的?
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愤怒, 全世界反法西斯国家开始逐渐走向联合。
(2)反法西斯联盟是怎样建立起来的?
1942年1月,美、英、苏、中等26个国家的代表在美国首都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签字国保证使用自己的全部军事和经济资源,对德、日、意及其仆从国作战,相互合作,决不单独同敌人停战议和。以后又有21个国家加入宣言。
(3)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在何时?形成的标志是什么?
《联合国家宣言》的发表,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
(4)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正式形成有什么意义?
各国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相互支援,协同作战,逐渐扭转了战争的形势。
2.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
(1)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起止时间是?
1942年7月---1943年2月
(2)交战双方?德国对苏联
(3)结果:苏军打败德军。
(4)斯大林格勒保卫战的胜利有什么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这次战役后,苏军连续进攻,扭转了苏德战场的形势。
3.墨索里尼政府垮台意大利宣布无条件投降在何时?1943年9月
4.诺曼底登陆战发生在何时?有什么影响?
(1)时间:1944年 6月 美、英盟军成功登陆法国诺曼底
(2)影响: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德国陷入东西两个战场的夹击之中。攻克柏林指日可待。
三、雅尔塔会议及战争结束
1.雅尔塔会议
(1)召开背景: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形势发生根本转变。为协调盟军行动, 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2)召开的时间:1945年2月,
(3)出席会议的三国首脑: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
(4)会议内容:
会议决定彻底消灭德国法西斯主义,战后德国由美、英、苏等国实行分区占领;
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苏联承诺在欧洲战事结束后3个月内,参加对日作战。
2.波茨坦会议:
(1)时间:1945年7月
(2)出席会议的政府首脑:美罗斯福、英丘吉尔、苏斯大林
(3)会议的内容:
重申了雅尔塔会议关于处理德国的精神,并以中、美、英三国的名义发表了敦促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公告重申《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
3.欧洲战事是怎样结束的?
(1)1945年春,苏军与英、美军队分别从东西两面进人德国本土作战。
(2)1945年5月8日,德国正式签署无条件投降书,欧洲战事结束。
4.第二次世界大战是怎样取得最终的胜利的?
(1)1945年8月上旬,美国在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
(2)1945年8月,苏联出兵中国东北和朝鲜,参加对日作战。
(3)1945年8月15日, 日本法西斯宣布无条件投降。
(4)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签署投降书。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
5.第二次世界大战有哪些危害?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战争,世界上大部分地区和人口卷入其中。战争给人类社会和世界文明带来了巨大灾难。战争历时6年多,损耗了大量财富,夷平了许多城市和村庄,生灵涂炭,全世界军民死亡6000多万。
6.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有什么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胜利,彻底粉碎了法西斯主义和军国主义通过战争称霸世界的野心,彻底结束了列强通过争夺殖民地瓜分世界的历史,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瓦解,对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16课 冷战
一、冷战的发生
1.冷战:
(1)什么是冷战?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
(2)冷战出现的原因有哪些?
①二战后,美国成为世界上军事、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称霸的欲望十分强烈。美国认为它的民主制度和自由观念是最优越的,全世界都应该实行和它一样的制度。美国还认定社会主义国家都具有侵略性。
②二战后,苏联的西部边界大大地向西推移,还在东欧国家建立起与苏联类似的社会制度。苏联认为战争是资本主义垄断和竞争的产物,美国作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自然也是苏联潜在的防御对象。
③美苏国家战略的对立和社会制度的巨大差异,使双方的对抗、冲突不断加剧。
(3)冷战的实质是什么?美苏两国为了各自国家的利益争夺世界霸权地位。
2.杜鲁门主义出台:
(1)提出时间:1947年3月
(2)什么是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在演说中,他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3)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有什么影响?
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
3.马歇尔计划即“欧洲复兴计划”的提出:
(1)提出时间:1947年
(2)目 的:通过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主义制度,达到控制西欧各国的目的。
(3)如何评价?
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
二、德国的分裂
1、二战后德国及其首都柏林被哪几个国家分区占领?
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
2、柏林危机的发生:
(1)原因: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与美、英、法在处理德国问题上的分歧越来越大。
(2)柏林危机是怎样发生的?
1948年2月,美、英、法三国计划将占领区合并, 准备发行货币,筹建政权,引起苏联的抗议。6月,苏联切断西占区与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停止向西柏林供应煤、电、食品等生活物资,美、英立即对苏占区实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当时,苏联没有封锁空中通道,美、英通过空运向西柏林供应物资。美国也没有采取武力手段解除苏联对水陆交通的封锁。双方都留有余地。
(3)柏林危机是怎样解除的?11个月后,美、苏通过秘密谈判达成协议,双方同时解除封锁。
3、德国的分裂
(1)德国是怎样分裂的?
1949年9月,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1949年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
(2)德国的分裂有什么影响?标志着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
三、北约与华约对峙
1、北约组织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
美国把欧洲看作全球战略的重点和遏制苏联扩张的第一线,尚未复苏的西欧各国也需要美国的援助。经过两年多的酝酿和磋商而成立。
(2)成立时间及最初成员国:
1949年,美、英、法等12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
(3)北约组织的总部在哪里?比利时的布鲁塞尔。
(4)《北大西洋公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缔约国将作出集体反应;各缔约国决心维护共同的社会制度和文化传统。
2、华约组织的成立:
(1)成立背景:西德加入北约
(2)时间及成员国:
1955年,苏联同东欧7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
(3)《华沙条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条约规定,任何一个成员国如果受到武装攻击,其他缔约国将以一切方式进行援助。
(4)华约组织成立后实际上被哪个国家控制?苏联
3、冷战局面形成后,美苏对抗高潮迭起主要事例有哪些?
20世纪60年代,发生了古巴导弹危机和美国侵略越南的战争;
70年代,苏联入侵阿富汗;
80年代,美国制订“星球大战计划”。双方的军备竞赛不断升级。
4、美苏双方互相敌对使世界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美苏对抗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最终固定下来。
5、两极格局是否包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
两极格局并未囊括世界上所有的国家和地区,一些国家和地区始终处于两个竞争集团之外。
第17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一、欧洲的联合
1、哪些原因促进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
2、西欧国家的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1)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
(2)20世纪50——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
3、西欧国家走向联合的目的是什么?
提高国际地位
4、20世纪50--60年代西欧先后建立哪些经济联合组织?
20世纪50年代,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
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5、欧共体成立在何时?它是由哪三个组织合并而成的?
1967年 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6、欧共体的成立有什么意义?
各成员国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7、欧洲联盟成立于何时?有什么意义?
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大大加快欧洲一体化的进程。
二、美国的发展与日本的崛起
1、美国的发展:
(1)二战后美国为什么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
美国积极拓展世界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
(2)20世纪70--90年代美国经济发展情况如何?
七八十年代,美国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日本的崛起: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哪个国家单独占领了日本?占领日本期间实行了怎样的管理?
美国 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颁布了“和平宪法”。
(2)哪些原因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发展?
冷战开始后,美国出于本国的战略需要,开始积极扶持日本。
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
日本政府利用当时有利的外部环境,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
(3)日本经济发展状况如何?
1968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
(4)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为什么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三、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哪部法律来实行老年保险和失业保险?《社会保障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为了缓和社会矛盾,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各自采取了哪些措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1)1948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
(2)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
(3)20世纪50年代,美国两次修订《社会保障法》,扩大受益群体,提高最低工资,资助贫
困学生。
(4)随着福利政策的推行,西方主要国家逐步建立起包括医疗保健服务、养老、住房、
失业保险和教育等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5)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
4、如何评价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
(2)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第18课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
一、社会主义力量的壮大
1、经济互助委员会的成立
(1)成立的背景: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
(2)成立时间及成员国:
1949年,苏联、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
(3)如何评价?
苏联通过经互会帮助东欧国家克服了战后经济困难,但也利用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人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
2、苏联模式在东欧国家的推广:
取消了东欧各国共产党的自主权,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了全方位的内部改造。
3、中苏互助局面的出现:
(1)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
是很重要的支持。
(2)1950年,中苏缔结了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
二、苏联的发展与改革
1、赫鲁晓夫改革及评价?
(1)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执政发生在何时?1953年
(2)赫鲁晓夫改革的主要措施:
政治上: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
经济上:发动垦荒运动;发展饲料生产,广种玉米;
取消农产品 的义务交售制,改行收购制;
改革工业管理体制等等。
(3)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
赫鲁晓夫的改革没有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时期形成的政治经济体制。
2、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改革
(1)勃列日涅夫何时开始执政?1964年
(2)在经济上、军事上进行了哪些改革?这些措施有何影响?
经济 | 军事 | |
内容 | 推行“新政策”,加速科技进步完善经济管理体制和加强经济刺激。 | 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苏联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 |
影响 | 仍然没有从根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 国民经济呈现出畸形发展状态。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首位。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 |
3.思考: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有哪些共同点?
都是为了解决斯大林体制弊端;
改革脱离了苏联实际;
未改变原有体制,只是对斯大林体制进行修修补补,结果都失败了.
三、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1、戈尔巴乔夫改革
(1)戈尔巴乔夫何时喀什担任苏联领导人?1985年
(2)戈尔巴乔夫进行了哪些改革?效果如何?
措施:1985年到1988年实施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 效果:总体效果仍然不佳。
措施: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
多元化”
效果: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
2、东欧剧变
(1)东欧剧变的原因:
20世纪60年代以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经济上都出现严重问题。各国虽然进行了一些改革,但成效不大,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西方国家对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加紧推行“和平演变”战略。
80年代末,受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影响,东欧各国开始实行政治多元化。
此后,东欧政局激烈动荡。
(2)东欧剧变的实质: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3)东欧剧变的表现: 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
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
3.苏联解体
(1)原因:
根源:僵化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
直接原因: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失败。
经济民族方面的因素;西方和平演变等。
(2)苏联解体的过程:
1991年8月19日,8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
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
1991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
第19课亚非拉国家的新发展
一、万隆会议
1、万隆会议召开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独立、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它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
2、时间地点:1955年4月,在印度尼西亚的万隆
3、参会人员:亚洲、非洲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
4、会议内容: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
5、什么是万隆精神?
万隆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
6、历史影响:
万隆会议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逐渐推行开来。
二、“非洲年”
1、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哪里展开?北非。
2、北非有哪些国家先后独立?
195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
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次年成立了埃及共和国。
1962年,阿尔及利亚人民经过长期的民族解放战争,推翻了法国的殖民统治,获得独立。
2、何时非洲独立运动进入高潮?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绝大多数殖民地国家先后获得了独立。
3、哪年是“非洲年”,有多少个国家获得独立?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
4、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
三、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古巴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1)斗争对象是哪个国家?美国
(2)反美斗争的领导人是谁?卡斯特罗
(3)斗争中的重要事件有哪些?
1959年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后来,古巴又挫败了美国支持的雇佣军入侵,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2、巴拿马人民收回巴拿马运河主权的斗争:
(1)巴拿马运河开通后为什么一直受美国控制?
巴拿马共和国中部,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
(2)巴拿马人民为了收回运河主权,先后进行了哪些斗争?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不断爆发群众性的反美运动,要求收回运河区主权。
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司法等主权,并参与运河的管理和营运。
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
第20课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
一、联合国与国际安全
1.联合国成立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世界反法西斯国家提出了建立战后国际安全组织的主张。雅尔塔会议决定成立联合国
2.联合国成立在何时?1945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
3.联合国的地位:联合国是人类构建世界和平的成果,也是影响最大的国际组织。
4.联合国总部在哪?联合国总部设在美国纽约。
5.联合国有哪些主要的机构?
联合国大会、联合国安全理事会、联合国秘书处等。
6.联合国大会的组成及召开:
联合国大会简称“联大”,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每年举行一届大会。
7.联合国安全理事会,简称“安理会”,担负的主要职责是什么?
担负着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责任。
8.安理会是由哪两部分国家组成的?常任理事国有什么权力?
由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美国5个常任理事国和10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
常任理事国拥有否决权。
8.联合国秘书处是个什么机构?
联合国的行政秘书事务机构。
9.“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由谁授权去恢复或维持和平?
安理会或联大的决议
10.联合国成立以来为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哪些重要的贡献?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世界冲突减少了40%,联合国在其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使许多国家和地区避免了一些可能发生的战争。
二、经济全球化与世界贸易组织
1.经济全球化:
(1)形成的原因: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来,世界局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各国把发展经济作为首要任务,生产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国家之间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加强。
(2)表现在哪些方面?
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日益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
2.世界贸易组织:
(1)建立的背景:
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2)建立的时间:
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正式成立。
(3)世界贸易组织的宗旨是什么?
以非歧视性、开放、公平为原则,促进全球贸易和经济发展,保证就业、收入与需求的增长,提高人类生活水平。
(4)世贸组织有哪些职能?
制定和规范多边贸易协定、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等。
(5)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以来发挥了哪些积极作用?
世界贸易组织成立后,其成员的关税水平普遍降低,贸易壁垒进一步减少,促进了全球贸易和世界经济的发展。世界贸易组织已经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它与联合国一起成为支撑、协调世界经济和政治的两大支柱。推动着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第21课冷战后的世界格局
一、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
1、两极格局终结后的世界出现怎样的发展趋势?
世界形势发展的总趋势走向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但仍然存在着很多矛盾冲突。
2、当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稳定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霸权主义、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和宗教纷争、恐怖活动抬头威胁着世界的安全。
3、美国奉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主要有哪些表现?
(1)美国199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越过联合国安理会,对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进行了持续78天的轰炸。
(2)2003年,美国又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未经联合国授权,拉拢部分国家,发动战争,占领伊拉克。
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苏联解体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新形势下美国有什么野心?
认为自己“最有能力领导这个世界”,企图凭借强大的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建立一个以美国为主导的“单极世界”。
2.有哪些国际力量在制约着美国?
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等一些具备较强综合实力的国家或国家联盟也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者重要作用,推动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占全世界人口总数的3/4,它们的总体实力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不断扩大,成为推动世界多极比趋势发展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3. 为什么欧盟、日本、中国和俄罗斯能成为制约美国的力量?
(1)欧盟成立后,欧洲的实力进一步增强,地位进一步提高。它希望摆脱对美国的依赖,发出自己的声音,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2)日本也在积极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
(3)中国通过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国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4)俄罗斯地大物博,在度过苏联解体的社会动荡期后,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致力于国家复兴,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三、建立国际新秩序的努力
1.不结盟运动的兴起:
(1)兴起的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确立了以美国和苏联为主导的国际秩序,形成了两大集团对峙的冷战局面。20世纪50年代开始,一些新独立的民族国家为了维护国家独立,摆脱美国和苏联的控制,实行和平、不结盟的对外政策,发起了不结盟运动。
(2)兴起的时间及意义:
1961年, 不结盟运动正式成立。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
2.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努力:
(1)各国对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持怎样的态度?
冷战结束后,随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成为大多数国家的要求。各国致力于发展经济,力争增强经济实力,在新的世界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2)中国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方面作出了哪些贡献?
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主张在国际关系中弘扬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合作共贏的精神,共同维护国际公平正义。
中国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绝不干沙别国内政。
第22课 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
一、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
1、计算机问世在何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建立起来。
2、计算机网络何时普及?
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在全球迅速普及,
3、计算机网络的普及把人类带入什么时代?
人类开始进入信息时代。
4、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有何关系?
互联网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娱乐、人际交往等领域,对现代社会生活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现代社会也因互联网的存在而更加丰富多彩。
5、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有什么影响?
计算机网络将世界各地联结成一个整体,创造了人类新的生活模式和文化观念。网络不仅极大地拓展了人类的生活空间,还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了直接影响,推进了全球经济的一体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二、妇女地位的提高
1、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妇女何时开始获得选举权?19世纪末20世纪初
2、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妇女地位是怎样逐步提高的?
妇女成立团体,举行各种抗议和示威活动,反对性别歧视,争取平等权利。不少国家制定了专门法规,以保障妇女的权利,妇女的地位有了明显的提高。今天,全世界绝大多数的国家和地区的妇女都有了选举权。
3、妇女在社会中发挥了哪些作用?
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升,妇女获得了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多的妇女摆脱家庭的束缚,参加社会工作。现代社会几乎所有的行业中,都活跃着女性的身影。女性就业率持续增长,以往男性独占的领域,涌现出了不少杰出的女性。
4、男女平等问题:
受历史、文化传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妇女在许多方面还没有取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权利。197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消除对妇女一切形式歧视公约》。实现妇女和男性的完全平等,还需要人类社会不断努力。
三、生态与人口问题
1、生态问题的出现原因及表现?
随着全球范围内工业化的推进,生态环境恶化成为严重的问题。人类使用煤炭、石油等矿物燃料,排放了大量的二氧化碳,产生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气中的臭氧层可以吸收太阳紫外线,保护地球生命,但化学污染破坏了臭氧层,直接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污染和浪费也使有限的淡水资源面临短缺危机。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土地荒漠化越来越严重。对森林资源的乱砍滥伐,导致热带雨林大片消失,直接影响到全球的生态平衡。这些环境危机不仅仅是生态问题,也是现代社会面临的重大经济和社会问题。
2、人口问题的出现:
(1)世界人口增长情况:
人口增长过快,是人类社会面临的另一个严重问题。1950年,世界人口为25亿。1987年7月11日,地球人口突破50亿。后来,联合国把每年的7月11日定为世界人口日,以提高人们对人口问题的重视。2011年,全球人口达到70亿。
(2)人口增长过快的影响有哪些?
人口过快增长带来了巨大的环境压力,世界粮食问题日益尖锐。在教育、就业、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也构成了新的挑战。
由于发展程度不同,不同国家人口的生存质量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不少发展中国家,人们的卫生和健康状况难以迅速改善。同时,耕地和水资源的缺乏,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经常导致普遍的饥饿。生态与人口存在的种种问题,需要全世界共同努力。
文章来源网络|侵删
2020中考政史群
欢迎各位家长、学生积极交流
入群后必须修改群备注
“地区+学生年级”
加因材教育微信:18205613175
邀请进中考群
商务合作请联系微信(电话):18205613175
七八九上下历史精品课件、教案、学案、课课练、单元期中期末试卷
购买方式: 点击下面阅读原文,填写姓名、电话、邮箱、地址即可下单,这边会立即发您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