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精选】中国近代史 主题二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中国近代史
主题二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改革者所需要的乃是轮船与枪炮,所以他们设立的是船坞与兵工厂。……但传统中国之架构已被他们打下了一个大洞。他们“自强”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固然失望,可是从当日时间与环境看来,已不足为奇。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使中国工业化。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设问:材料描述的是中国近代史上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历史事件对中国工业化的影响。
答案:历史事件:洋务运动。影响:引进了西方国家的近代生产方式,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工业企业;培养了一批近代产业工人和科技人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的产生;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及管理经验。
2.其实,早在19世纪下半叶,中国的现代化运动就已经艰难地挪动了它的脚步了。改革是被迫进行的。清政府官员在“内乱”面前,犹能做“中华大帝国”的酣梦,直到洋炮的轰鸣从南方海岸传来,震撼了宫廷的座椅,这才下决心“师夷长技以制夷”。
———《五四:知识分子的自治运动》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说材料中的改革是被迫进行的? 这次改革在当时有何积极意义?
原因:清政府处于内忧外患之下,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被迫进行改革。积极意义: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的先进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3.鸿章尝往英、法提督兵船,见其大炮之精纯,子药之细巧,器械之鲜明,队伍之雄整,实非中国所能及。……深以大清国军器远逊于外洋为耻,且戒谕将士虚心忍辱,学得西人一二秘法,期有增益。……若驻上海久而不能资取洋人长技,咎悔多矣。
———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设问:请概括出材料的观点。对此李鸿章做出了什么具体努力?
答案:观点:李鸿章认识到西方船坚炮利,技术先进。努力:进行了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创办近代军事及民用工业。
4.战败无可置疑地证明了满人无力应付时代的挑战,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无法使江河日下的统治获得新生。而且,新的帝国主义危机产生了瓜分中国的危险。此时,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能拯救中国。一部分进步人士倡导效法彼得大帝与明治天皇,进行体制重组;另一部分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族代替清王朝。 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设问:材料中“自强运动”指的是什么事件?如何理解“自强运动那种表面的现代化”?材料中的“两股潮流”分别表现的是什么具体事件?
答案:事件:洋务运动。理解: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改变落后的政治制度。“两股潮流”:戊戌变法;辛亥革命。
5.“中体西用”毕竟使中国人看到了另一个陌生的世界,看到了那个世界的部分,并移花接木地把这一部分引进到中国来,成为中西文化交冲汇融后两者可能结合的一种特定形式。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问:指出“中体西用”思想产生的背景。材料中“那个世界的部分”的主要内涵是什么?
答案:背景: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清政府的内外危机;师夷长技思想的启迪。内涵:西方先进的军事装备及近代工商科技。
初中全科训练营已帮助3万多名初中生解决学习烦恼
指导价198元,前200位可免费领取现在学一遍,今年考试就靠它
扫描二维码、选择对应年级即可免费报名▼
6.尽管师夷长技的主张遭到强烈反对,但统治者面对着接踵而来、一次比一次严重的内忧外患,为生存计还是不得不实践这一主张。 首先从军事利器的引进仿制逐渐推广深入到全面学习西方机器大工业所需的科学技术学理的层次和阶段。 为了对抗顽固派在基本理论问题上的挑战,终于结晶成“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一高度概括的理论模式。
————雷颐《取静集》
设问:根据材料,指出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有何变化? 概括“师夷长技”得以实践的主要原因和主要表现。
答案:变化:从引进仿制军事技术到全面学习科技知识。主要原因:清政府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内忧外患);“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主要表现:创办军事工业;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理论。
7.“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这段话出自康有为的《上清帝第六书》,代表了维新派的共识。最后两句,批评了惨淡经营30年的洋务运动;同时,又说明了近代社会演变过程中的质、量、度。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问: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一例“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你如何理解材料中的“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康有为主张的“全变”比洋务运动的“小变”有什么进步?
答案:前期打着“自强”的旗号兴办了一批军事工业,后期打着“求富”的旗号兴办了一批民用工业。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根本目的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试图以西方的先进技术来挽救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康有为主张学习西方科学技术,也要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8.洋务运动带来的小变并不是坏东西,但那不过是一种量变。“购船置械,可谓之变器,不可谓之变事;设邮使,开矿务,可谓之变事,而不可谓之变政。”这一类的变化,虽有图强的意愿,然而触及的仅仅是局部的东西,“于是去陈用新,改弦更张之道,未始有合也。”……与这种“小变”不同的,是全变。“日本改定国宪,变法之全体也。”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问: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小变”与“全变”的含义及其对中日两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小变”:在维护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全变”:既变革政治制度,又引进先进技术。影响:洋务运动引进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方式,中国近代企业诞生,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但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向富强之路,也没有实现民族独立。明治维新使日本废除了西方列强强加的不平等条约,获得国家主权的独立和完整,但也走向了侵略扩张的道路。
9.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入。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问:依据材料概括指出洋务运动中民用工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理解。
答案:形式: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理解:引进了西方先进科技和生产方式(采用大机器生产),官员创办企业有利于打破重农抑商传统观念,民用工业的资本投资、产品销售等带有资本主义色彩。
10.自强这一概念在19世纪60年代已被赋予新的意义。就民族意义而言,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文化教育上的新设施是洋务运动仅次于工业的重要内容。这些设施,是传统的封建文教体制边上长出来的新东西。虽然它们没有直接取代后者,但由于它们的存在,保守的封闭圈子毕竟出现了缺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是如何打开“缺口”的?“缺口”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答案:表现: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影响: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11.瓜分危机加速了这场已经积蓄了十年动力的运动的到来,自1885年中国在中法战争失败后,有限现代化的弱点已很明显,1894年的那场大败更“成中国之巨祸”,无可否认地证明了洋务运动的失败。学者、官员基至是皇帝和皇太后,都认为需要一场更彻底的变革,尽管他们对变革的性质、范围和领导权的问题存有分歧。中国思想界认识到,只有一场激进的改革,甚或革命,才可拯救中国。进步人士倡导体制重组;激进人士则主张革命,以中华民国代替清王朝。在战后中国,政治运动主要由这两股潮流构成。
——据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等整理
设问: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成中国之巨祸”的历史事件,概述“激进的改革”思想产生于19世纪末的历史动因。
答案:事件:中日甲午战争。动因:洋务运动失败;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加剧。
12.当中国盛时,日本不敢与抗……是役(甲午战争)后,日人资(借助)中国赔款以兴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义归辽,责报殊奢,而中国复乖于应付,于是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以互为钤制(限制、约束)。中国乃不国矣。
———摘编自杨松《中国近代史资料选编》
设问: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甲午中日战争对日本的影响。“俄据旅顺、大连湾,英据威海卫,德据胶州,法据广州湾”局面的出现与《马关条约》的签订有何联系?
答案:影响: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使日本获得了大量的赔款,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发展,使其日渐强大。联系:《马关条约》的签订,刺激了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
13.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设问:根据材料,指出“日本人的战争”说的是哪一事件?谈谈你对“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19世纪后半叶中国发生的变化。
答:事件: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理解: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民族危机空前深重。变化: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维新思想的传播,维新派掀起戊戌变法;民族资产阶级掀起“实业救国”的浪潮。
14.黑格尔说:“中国是一个与海‘不发生积极的关系’的民族。”由于中国对海权历来持一种和平的态度,使海权处于自发状态……日本海军认为,要赢得对中国战争的胜利,关键是要迅速充实海军力量,夺取和控制黄海、渤海和东海等广大海域的制海权……作为近代中日博弈一个标志性的拐点,甲午战争彻底改变了两国国运的方向。
———《中国历史上对海权的认识及造成的影响》
态度:中国对海权不重视,持和平态度;日本对海权重视,积极争夺海权。影响:中国国际地位下降,日本成为远东强国;激化了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导致三国干涉还辽。
15.(甲午战争后)日本政府提交的和平条款汇聚了国内不同集团的各种要求。陆军坚持割占辽东半岛……海军希望取得台湾……财界要求中方赔偿白银2亿两……日本政府将这些观点综合为一个十条和谈方案,而把重点放在赔款、割地、朝鲜的独立,以及商业与航海方面的特权上。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日本提交的和平条款《马关条约》”中获得“商业”特权的内容,并说明这一时期列强侵略中国的方式的变化。
答案: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开设工厂。变化:从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
16.康有为……急于求成,毫不考虑变法对其他人的影响。他意识不到,激进的变法实际上是对整个儒家统治的国家和社会的一场战争,包括危及满族八旗特权在内的改革,只会激起来自多方面的强烈反对……越来越多的汉人感到,他们的前途在于彻底地推翻满人的王朝,只有来自下层的流血革命才有可能实现。
———摘编自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急于变法的背景是什么? 结合百日维新的改革举措说明改革变法的“激进”,并分析戊戌变法失败产生的深远影响。
背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德国强占胶州湾。说明:取消旗人特权;废除八股取士;精简机构,裁减冗员。影响:满汉分裂扩大;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潮迅猛发展;清政府进一步丧失权威合法性;封建顽固势力占据上风,阻碍了中国近代化进程,加重了民族危机。
17.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40~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60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4~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设问: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近代化的角度阐述三次战争对中国的不同影响。
答案:鸦片战争: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为民族工业的产生提供劳动力和商品市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萌发,中国迈出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第二次鸦片战争:洋务运动兴起,中国迈出近代化的第一步;民族工业产生。甲午中日战争: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推动戊戌变法,中国迈出政治变革的第一步。
18.维新派反复强调“兴民权”“开议院”的重要性,认为日本和欧美各国的资产阶级政治制度是赖以富强的根本。 ……百日维新期间,康有为又专折奏请立宪法、开国会,认为“此实治国之大经,为政之公理”。
———摘编自杨立强《清末民初资产阶级与社会变动》
设问:材料中维新派提出的政治主张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的关系。
答案:主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制。(或立宪法、开国会)关系:甲午中日战争后,《马关条约》的签订,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为救亡图存,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
19.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一年后,曾留学英国的严复,在《救亡决论》中指出“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 三年后的1898年,严复再次为中国人敲响了解放思想的警世钟,他翻译出版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论著作,取名《天演论》。
———《复兴之路》解说词
设问1:面对“如今中国不变法则必亡”的困境,走在时代前列的人们进行了什么探索?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了哪一观点?
答案:探索:戊戌变法。观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设问2:举出一位同时期和严复观点一致的人物?他们进行的探索在中国近代化过程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答案:人物:康有为(梁启超)。作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0.倡导维新的人物,无一不受西方的影响。真正了解西方文化,又能洞察中国病源所在的为严复。……讲富强、救危亡,惟用西洋之术。……今日之要政为鼓民力、开民智、兴民德,实施的事项莫亟于废八股,即汉学、宋学、词章亦皆宜束之高阁。严复就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优胜劣败、适者生存的原理,阐发救亡的论证。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在维新理论宣传上对当时社会有哪些积极影响?
答案:借用进化论唤醒国人的民族意识,成为激发人们要求变法图强的理论武器;增强了救亡图存的勇气,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要求改革专制制度,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具有进步意义;同时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具有思想启蒙作用。
21.“洋务外交时代:弱国有外交”:变局观取代夷夏观,海防外交取代塞防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重中之重,“外需和戎,内需变法” 成为救国之策……中国既蒙受了刻骨铭心的国耻,外交上也实现了重大转型。
———袁南生《从鞠躬到握手:中国千年外交的历史轨迹》
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由夷务外交向洋务外交转变的主要原因,列举一例晚清时期“刻骨铭心的国耻”。
主要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船坚炮利中国无力还击;中外联系的加强;内忧外患(或:太平天国运动,两次鸦片战争),清朝统治出现危机。事例: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甲午中日战争战败,签订《 马关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战败,签订《辛丑条约》等。
22.道光后期以来,满清王朝曾在抵御外侮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问:根据材料,指出“民族抵抗意识的全部丧失”指的是什么事件?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对中国社会性质产生的影响。
答案:事件:清政府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影响: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23.从影响方面来看,19世纪西方的冲突在促使传统中国向近代中国转型上所起的作用,肯定比16—17世纪欧洲探险家和传教士到来所起的作用更为巨大……但他们的影响只局限与中国统治集团内部的少数士大夫。他们几乎没有给中国的政治体制、社会结构和经济制度带来任何影响,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设问:结合所学知识对材料中“真正的近代化遥遥无期”这句话加以说明。
答案:政治:资产阶级虽然进行了改革和革命,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没有最终确立;经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处于畸形状态,没有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社会: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情没有改变,不利于近代化的推进和发展。
24.1901年,虽经李鸿章讨价还价,清王朝仍被迫接受西方外交使团的礼仪要求,将外国使臣觐见清帝的礼仪说帖,作为《辛丑条约》的附件十九。其中规定:外国使臣递交国书时,清帝须派高于王公规格的轿子往来使馆迎送,同时派军队保护;清帝款宴各国使臣应在皇宫大殿内举行,并躬亲入座。
———摘编自王开玺《隔膜、冲突与趋同———清代外交礼仪之争透析》
设问:材料反映了中国怎样的外交地位?试从国际背景分析其原因。
答案:地位:屈辱的服从地位。原因: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国家进入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输出资本,瓜分世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25.经济的发展必然推动政治的变革,政治的变革也同样会促动经济的变迁。中国民族工业长期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的夹缝中,饱受压抑之苦的资产阶级渴望政治革命带来“产业革命”。辛亥革命的胜利不仅使“当时人们特别感到解放的欢欣”,以为发展实业的最佳“运会”到来了,而且确曾为资产阶级发展实业提供了封建专制政体下所不可能有的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的有利条件。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设问:概括材料的核心观点,试以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示例: 政治和经济互相影响、互相促进。
说明1: 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 19世纪后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取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开始维新变法运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中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出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一战期间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无产阶级壮大,登上历史舞台,开始新民主主义革命。说明2:政治变革推动经济发展。 19世纪60、70年代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洋务运动,刺激诱导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为民族资本主义扫除一些障碍,(或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列强放松侵略)促使民族工业短暂春天的出现;日本全面侵华时期(或解放战争时期美国在华势力的扩张),民族资本主义受到严重打击,民族工业日益萎缩陷入绝境。
往期资料分享
2020年中考历史选择题精选65题
2020年中考历史主观题(二)
部编版:八上历史《课本习题参考答案》2020中考历史必备的20张思维导图
2020年中考历史选择题精选60题
2020年中考历史主观题11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