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内容已被发布者删除 该内容被自由微信恢复
文章于 2018年10月21日 被检测为删除。
查看原文
被用户删除
其他

官媒:救市应尽量采取市场化手段!

点击查看更多☞ 新闻早餐 今天

在救市过程中,既要精准快速地保证货币的流动性,斩断投机资本的套利路径,重拾市场信心,又要尽量采取市场化手段,避免伤害政府公信力。


“在救市过程中,既要精准快速地保证货币的流动性,斩断投机资本的套利路径,重拾市场信心,又要尽量采取市场化手段,避免伤害政府公信力。”


纵观全球金融市场,无一例外,都是由具有七情六欲的芸芸大众组成的。投资群体的情绪往往脱离政治、经济的基本面,呈现出过度狂热或过度恐慌的周期性波动,导致金融市场失灵。为了防范由局部金融市场失灵引发的金融危机、经济危机和社会危机,历史上,国内外政府机构依照宏观经济学和公共管理学的基本常识,都曾经采取过必要的救市措施来履行其职能。


很多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证明,政府如果采取有效手段救市,不但能恢复市场信心、促进实体经济发展,还能使救市基金大幅增值。


股票市场救市必须以价值为根本。当一只股票的价格在一个外行人看来都明显低于价值时,政府此时出手救市一定会药到病除。救市基金集中火力买入对指数影响最大且价格明显低于价值的大盘蓝筹股,无疑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恢复市场信心的作用也最大。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时,香港政府仅仅买入了33只恒生指数成份股,就实现了很好的救市效果,而且还有利于救市基金最终成功退出。


针对由于股票质押、杠杆等因素引发的流动性问题,应当向相关金融机构提供直接的流动性援助。因为恐慌环境中的市场价格往往是错误的,所以此时应当基于金融机构持有资产的评估价值,并根据金融机构的申请,由政府机构采取质押回购、大宗交易买断式回购的方式收购其失去流动性的资产,以此来精准地解决流动性问题。基于价值的交易行为,恰恰是市场化原则下最有效率的形式,相关金融机构要为持有的泡沫资产和专业判断的失误承担相应的经济损失和后果。


使用救市基金在股票二级市场上大肆购买有泡沫的股票资产来拯救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但使解决流动性问题的效率非常低,还浪费了纳税人的钱,更是助长了投机风气,违背了救市宗旨,最终往往会被深度套牢。


此外,金融市场的某一个环节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导致整个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出现流动性危机,此时采取积极快速的救援措施就是雪中送炭。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由于极其少数货币基金持有的证券“爆雷”,引发了全国货币基金持有者恐慌性赎回,最终造成货币基金流动性困难。彼时美国企业和个人的大量流动资金沉淀其中,而货币基金不能赎回则造成企业没有资金来购买原材料、交水电费、发工资等,个人投资者也面临手头拮据无法购买日常消费品的状况。面对整个经济即将步入停转的危险境地,美国政府当即宣布对货币式基金提供按照面值赎回的流动性保证,市场信心恢复了,政府为此准备的救市基金最后并没有花费一分钱。


救市基金的退出应当做好长期规划,采取多种方式逐步退出。比如,可以通过大宗交易的方式,在一个正确的时机,采取德国式的大股东增持、上市公司回购的模式;或者参照香港盈富的模式:转让给社保基金、保险机构、指数基金;在市场股票市场出现较大泡沫时,则可以从二级市场逐步减持,既能抑制市场过热现象,提前化解风险,又能维护股市良性、平稳地运行。


此外,还要加强建设金融危机预警的应急制度,规范救市类平准基金的设立、筹集、运作、信息披露等。会计政策上,对于社保、保险等长期投资者持有的证券资产,当市场价格不处于公允状态时,在满足一定持有期限和较低的市盈率指标前提下,可以选择采用净资产入账的方式。


总之,在救市过程中,既要精准快速地保证货币的流动性,斩断投机资本的套利路径,重拾市场信心,又要尽量采取市场化手段,避免伤害政府公信力。普通投资者则要坚持理性投资、价值投资和长期投资,慎用杠杆,重视风险。如果投资者一出现损失就想靠政府救市来解套,这是非常不现实、不明智的。


摘自搜狗微信文章;我们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仅供参考、交流之目的。如涉及版权,请告知删除。


朋友,新闻早餐是一个每天免费语音播报全球24小时价值新闻的正能量微信公众号。每天人工筛选各大新闻源的价值内容,分分钟让您通览时事要闻、财经体育、娱乐健康、社会生活、历史上的今天等快讯,阅读精美文章,传播正能量,尽在新闻早餐,每天清晨,不见不散!长按下方二维码就可以免费订阅关注了!

觉得不错请在下方点赞

您的支持是我们前进的最大动力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