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从“阿玛尼少年”看学制之痛

2016-04-08 何池歆 教育发现


自古英雄出少年

从“阿玛尼少年”看学制之痛

文/何池歆



  我有一个模糊的印象:中国领导人是“爷爷”,西方领导人是“孙子”。可我觉得这没什么值得高兴的。——作者题记。



  深圳市13岁的中学生柳博列席旁听市政协会议,这一事件的热度到了今天才终于衰减下来。冷静,才可能理性;理性,才可能看到本质。

  13岁少年不可以参加政协会议吗? 我们不妨先看古今中外的一些类似的事例,事实胜于雄辩。


  中国的例子


  在中国几千年文明史上,年少成名、成才、冒尖的大有人在。战国时期,秦国少年甘罗设计夺得赵国十几座城池,12岁就被拜为丞相,被誉为秦国少年政治家。

  西汉名将霍去病,17岁率军攻打匈奴一战成名,奠定了平定大汉漠北的良好基础。

  北宋著名政治家晏殊,7岁写文章,12岁与大人同考,被赐予同进士出身,是中国历史上自有科举考试以来最年幼的进士之一。后来也当上了宰相,提拔了范仲淹、富弼等一批有抱负有作为的青年人参与朝政,为北宋前期的清明政治作出了贡献。

  李世民18岁起兵反隋、孙策20岁建立东吴政权、屈原23岁写《离骚》……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屡见不鲜。常言道,有志不在年高,无谋空长百岁。有没有志向和抱负,跟年龄无关。

  深圳团市委工作人员回应,柳博列席会都是旁听,没有参与正式的会议流程。让青少年列席两会,是引导他们关注社会问题。

  珠海市从2014年起,连续3年都有青少年代表列席“两会”,包括多名未成年学生。今年,珠海的“两会”共有15名青少年列席旁听,最小的一位是初二学生。


  国外的例子


  澳大利亚青少年,很小就被引导去思考一些时政方面的问题。在课堂上老师也会布置“假如我是总理”“假如我是议员”这样的开放性话题供大家讨论。而对于青少年,另一个重要的参政议政方式是成为大选志愿者。

  美国40多个州都有让中学生模拟政府运作的“青年政府”,目的是学习行使民主权利,锻炼领导才干,激发他们的公民责任感。克林顿16岁时因在一场“总统”模拟竞选中获胜,在白宫受到了肯尼迪的接见。

  美国最年轻州议员之一,康涅狄格州众议院21岁的共和党议员布姆加德纳,第一次涉足政坛时16岁,是议员竞选团队的志愿者。

  美国2014年中期选举时,出生于1996年的高中生塞拉布雷尔,在共和党初选中击败67岁的现任西弗吉尼亚州议员时才17岁,还没有投票权。此后,年满18岁的布雷尔成功当选西弗吉尼亚州众议员。

  新西兰自从1994年以来,每隔4年举行一次“青年国会”,培养青少年对政治的了解。

  俄罗斯出现专门培养未来政治家的中学和少年培训班,青少年从小就接受合格政治家的最基础教育。


  自古英雄出少年


  回头我们再看“阿玛尼少年”柳博,小小年纪也确实表现优秀。这里不妨再盘点一次。

  1、参与节目:深圳卫视《饭没了秀》明星宝宝;拍摄《妈妈回来了》《爱心小天使》《大明药医李时珍》《电脑娃娃》《天堂凹》等多部影视剧。参加“非常6+1”儿童节特别节目。连续六年参加央视少儿频道“六一晚会”,以及非常6+1、星光大道、第二十六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开幕式等央视节目。。

  2、获奖情况:多次获得深圳市、福田区教育局各项比赛冠军;连年被评为省、市、学校级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深圳十佳爱心人物;广东省十佳少先队员。

  3、重大荣誉:2015年6月入选第七届全国少先队员代表大会全国少工委委员、全国少先队员代表,被深圳媒体称之为“深圳历史上第一位全国少工委委员”,任职5年。被列入中国关工委、全国少代会授予“中华少年英才”,列入中华少年英才数据库。

  4、主要作品:原创歌曲《东方小子》《中国红船》《声震世界》均收录在“中国少年之声”系列唱片中,其MV分别在中央电视台、深圳卫视、湖南卫视等播出,成为全国青少年传唱度较高的原创歌曲。

  5、重大活动:2013年随国务院侨办,代表中国优秀才艺学生,出访美国、澳大利亚。2016年,列席深圳市政协会议。

  他多次登上深圳本地媒体,举办过个人公益演出会,据称筹集善款160余万,救助了一百名先心病儿童。

  自古英雄出少年。虽然说,我无法界定小柳博算不算“英雄少年”,但是让孩子从小有大志向、树立远大目标、有崇高理想,这一点必须得到价值认可与支持。


  “大器晚成”的学制之痛


  一边是自古英雄出少年,一边是我国沉重的“大器晚成”的学校制度。这种强烈的巨大反差戳中了我们的痛点。

  看看我们的学制吧。幼儿园三年;义务教育九年;高中教育三年;大学教育平均四年。正常情况下,一个人大学毕业出来就是24岁。如果再考研、考博,出来肯定是30岁以后了。想想看,中国人要用二十多年时间泡在学校里,耗费掉人生最美好的青春时光。然后,指望用剩下的二十年侥幸混一个“大器晚成”,还要与“成家生子”赛跑,这是怎样的悲壮人生!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我们发现,学校绝不是唯一获得知识的地方。人们一生中获得的知识,也不会仅仅依靠学校。换句话说,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学校教育能全部解决今后知识储备问题;学校教育远远满足不了人们毕业后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的需要。所以,我国把学校教育的比重,搞得像人生“押宝”似的,这样很不科学、不合理。

  我不妨来一个畅想——中小学基础教育总共6年就足够,普通高等教育4年也足够。绝大多数国民有十年在校生活,应该可以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学习方法和综合技能,剩下的专业发展和提高,留在工作实践中自学解决。


  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深圳“阿玛尼少年”旁听政协会议事件,给了我很多启发。我们的教育宜早不宜晚,学生参与社会的时间宜快不宜迟。信息时代,我们的学制宜短不宜长。

  与古人相比,我们似乎“蜕化”了,当今出现了太多的宅男宅女、啃老族以及连生活都不能自理的人。

  与国外人相比,我们似乎“老化”了。印象中,中国的领导人多半是爷爷级别的,美国等西方元首很多是“儿子”级别的。说着好笑,可我觉得这没什么值得高兴的。


  【点击阅读上一篇相关链接:《从“阿玛尼少年”看教育策划》】


 (作者系 资深媒体人、教育研究工作者、广州“特色学校评审委员会”特邀专家评委、《学校品牌管理》杂志副总编,微信meiti800。有意邀约讲学、交流的朋友,请自报家门添加作者微信联系。)



******************************************

请长按下图“识别二维码”


《学校品牌管理》杂志邮发代号46-78

订阅热线:13622223206

全国学校品牌联盟 QQ群:16255021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